首頁 古文典籍 孫臏兵法

十問

本篇用問答形式就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各種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擊敵方法。本篇共十組問答,除第一組和第十組的位置可以肯定以外,其它各組的前後順序是整理者編次的。

十問(1)

兵問曰:交和而舍(2),糧食均足,人兵敵衡(3),客主(4)兩懼。敵人圓陣以胥(5),因以為固,擊[之奈何?曰]:擊此者,三軍之眾分而為四五,或傅(6)而佯北,而示之懼。

彼見我懼,則遂分而不顧。因以亂毀其固。駟鼓同舉,五遂(7)俱傅。五遂俱至,三軍同利。此擊圓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富我貧,敵眾我少,敵強我弱,其來有方,擊之奈何?日:擊此者,□陣而□(8)之,規而離之,合而佯北,殺將其後,匆令知之。

此擊方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人既眾以強,勁捷以剛,銳陣以胥,擊之奈何?擊此者,必三而離之,一者延而衡(9),二者□□□□□恐而下惑,下上既亂,三軍大北。此擊銳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既眾以強,延陣以衡,我陣而待之,人少不能,擊之奈何?擊此者,必將三分我兵,練我死士,二者延陣張翼,一者材士練兵(10),期其中極(11)。此殺將擊衡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人兵則眾,車騎則少,敵人十倍,擊之奈何?擊此者,當保險帶隘(12),慎避廣易(13)。故易則利車,險則利徒。此擊車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車騎則眾,人兵則少,敵人十倍,擊之奈何?擊此者,慎避險阻,決而導之,抵諸易(14)。敵雖十倍,便我車騎,三軍可擊。此擊徒人(15)之道也。

交和而舍,糧食不屬(16),人兵不足俧(17),絕根而攻,敵人十倍,擊之奈何?曰:擊此者,敵人既□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虛。此擊爭□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將勇而難懼,兵強人眾自固,三軍之士皆勇而無慮,其將則威,其兵則武,而理強梁偼(18),諸侯莫之或待(19)。擊之奈何?曰:擊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驕其意,以惰其志,使敵弗識,因擊其不□,攻其不御,壓其駘(20),攻其疑。彼既貴既武,三軍徙舍,前後不相睹,故中而擊之,若有徒與。此擊強眾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人保山而帶阻,我遠則不接,近則無所(21),擊之奈何?擊此者,彼斂阻移□□□□□則危之,攻其所必救(22),使離其固,以揆其慮(23),施伏設援,擊其移庶(24)。此擊保固之道也。

交和而舍,客主兩陣,敵人形箕(25),計敵所願,欲我陷覆,擊之奈何?擊此者,渴者不飲,飢者不食,三分用其二,期于中極,彼既□□,村士練兵,擊其兩翼,□彼□喜□□三軍大北。

此擊箕之道也。七百一十九

(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和,軍隊左右壘門。舍,扎營。意謂兩軍相對,準備交戰。

(3)敵,相當。意謂雙方人力和武器相當。

(4)客指進攻的一方,主指守御的一方。

(5)胥,等待。

(6)傅,借為薄,迫近,接觸。

(7)遂,借為隊。

(8)參看《十陣》註(47)

(9)延而衡,與下文“延陣以衡”同意,指把軍陣延長,橫著擺開。

(10)材士,材力之士。練兵,精選的士卒。

(11)中極,要害。意謂務期攻敵要害。下文“期于中極”與此同意。

(12)意謂憑據險阻隘塞之地,恃以為固。

(13)意謂要避開平敞開闊的地形。

(14)抵,擠,推。意謂把敵人壓迫到平坦的地帶。

(15)徒人,步卒。

(16)屬,連續。意謂糧食接濟不上。

(17)俧,疑借為恃。

(18)理強梁偼,疑當讀為“吏強糧接”,吏指軍吏。

(19)待,抵御。意謂其它諸侯國都不能抵御。

(20)駘(tai台),疑借為擔

(21)以上二句意謂我離敵太遠則打不到敵人,離敵過近則無立足之地。

(22)“攻其所必救”之語見《孫子,虛實》。

(23)揆(kui葵),揣度。意謂揣度敵人的行動意圖。

(24)庶,眾。移庶,移動中的敵眾。

(25)意謂敵人把軍隊布置成簸箕形的陣勢。

[ 原文]兵問曰:交和而舍,糧食均足,人兵敵衡,客主兩懼。敵人圓陣以胥,因以為固,擊[ 之奈何?曰] :擊此者,三軍之眾分而為四五,或傅而佯北,而示之懼。彼見我懼,則遂分而不顧。因其亂毀其固。駟鼓同舉,五遂俱傅。五遂俱至,三軍同利。此擊圓之道也。交和而舍,敵富我貧,敵眾我少,敵強我弱,其來有方,擊之奈何?曰:擊此者,□陣而□之,規而離之,合而佯北,殺將其後,勿令知之。此擊方之道也。交和而舍,敵人既眾以強,勁捷以剛,銳陣以胥,擊之奈何?擊此者,必三而離之,一者延而衡,二者[□□□□□] 恐而下惑,下上既亂,三軍大北。此擊銳之道也。交和而舍,敵既眾以強,延陣以衡,我陣而待之,人少不能,擊之奈何?擊此者,必將三分我兵,練我死士,二者延陣張翼,一者材士練兵,期其中極。此殺將擊衡之道也。交和而舍,我人兵則眾,車騎則少,敵人十倍,擊之奈何?擊此者,當保險帶隘,慎避廣易。故易則利車,險則利徒。此擊車之道也。交和而舍,我車騎則眾,人兵則少,敵人十倍,擊之奈何?擊此者,慎避險阻,決而導之,抵諸易。敵雖十倍,便我車騎,三軍可擊。此擊徒人之道也。交和而舍,糧食不屬,人兵不足俧,絕根而攻,敵人十倍,擊之奈何?曰:擊此者,敵人既□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虛。此擊爭□之道也。交和而舍,敵將勇而難懼,兵強人眾自固,三軍之士皆勇而無慮,其將則威,其兵則武,而理強糧瞍,諸侯莫之或待。擊之奈何?曰:擊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驕其意,以惰其志,使敵弗識。因擊其不□,攻其不御,壓其駘,攻其疑。彼既貴既武,三軍徙舍,前後不相睹,故中而擊之,若有徒與。此擊強眾之道也。交和而舍,敵人保山而帶阻,我遠則不接,近則無所,擊之奈何?擊此者,彼斂阻移□□□□□則危之,攻其所必救,使離其固,以揆其慮,施伏設援,擊其移庶。此擊保固之道也。交和而舍,客主兩陣,敵人形箕,計敵所願,欲我陷覆,擊之奈何?擊此者,渴者不飲,飢者不良,三分用其二,期于中極,彼既□□,材士練兵,擊其兩翼,□彼□喜□□三軍大北。此擊箕之道也。

[ 譯文]兵家問道:“兩軍對壘,雙方糧食都很充足,兵員人數和武器也相當,雙方彼此都畏懼對方。這時,敵軍布下圓陣固守待戰,怎麽攻擊敵軍呢?”孫臏道:“攻擊這樣的敵軍,可以把本方軍兵分成四五路,有的軍兵與敵軍稍一接觸就假裝敗逃,裝出十分畏懼敵軍的樣子。敵軍見我軍畏懼,就會毫無顧忌地分兵追擊我軍。我軍就可以乘放軍亂而毀掉其堅固的陣地,隨即驅動戰車,擂響戰鼓,五路軍兵齊發,全軍協同攻擊敵軍了。這就是擊破敵軍圓陣的辦法。”“兩軍對壘時,敵方很富,我方很窮,敵軍兵多,我軍兵少,敵強我弱,敵軍用方陣向我方進攻,我軍該如何抗擊敵軍呢?”孫臏說:“抗擊這樣的敵軍,..使集中的敵軍分散,一接觸就假裝敗逃,然後伺機從後面攻擊敵軍,但要註意不讓敵軍事先察覺。這就是攻破敵軍方陣的辦法。”“兩軍對壘時,敵軍人數既多又強,勇猛、敏捷,並且列成銳陣準備與我軍交戰,該如何抗擊這樣的敵軍?”孫臏說:“抗擊這樣的敵軍,要把本方的軍隊分成三部分,以便調動、分散敵軍。用本方一部分軍兵與敵軍周旋抗衡,阻滯敵軍;第二部分軍兵..從而造成敵軍將領恐懼,士兵惶惑,上下混亂,敵軍必將全軍大敗。這就是擊破敵軍銳陣的辦法。”“兩軍對壘時,敵軍人數多而且強大,布成陣勢與我軍交戰,我軍也列陣等待,但我軍兵力太少,無法抗擊敵軍,該怎麽辦呢?”孫臏說:“抗擊這樣的敵軍,要把本方軍隊分成三部分,並且要特別選出一部分精兵組成敢死隊。用三部分中的兩路軍兵列成陣勢,張開兩翼,再用精兵組成的敢死隊攻擊敵軍中樞,務求一擊必中。這就是擊殺敵軍統兵將領,擊破敵軍攻擊陣勢的辦法。”“兩軍對壘時,我軍人數多,但戰車、騎兵少,敵軍戰車和騎兵是我軍的10 倍,該怎麽與敵軍交戰呢?”孫臏說:“和這樣的敵軍交戰,要佔據險要地形,利用狹長的隘口,千萬要避開開闊平坦的地帶,因為開闊平坦地帶有利于戰車沖擊,而險要隘口有利于步兵作戰。這就是打敗戰車敵軍的辦法。”“兩軍對壘時,我軍戰車和騎乓多,但步兵少,而敵軍步兵多,是我軍的10 倍,該如何與敵軍作戰呢?”孫臏說:“和這樣的敵軍交戰,千萬要避開險阻地帶,想方設法把敵軍引到平坦開闊地帶去決戰。敵軍步兵雖是我軍10 倍,但開闊平坦地區便于我軍戰車和騎兵沖擊,這樣就可將敵軍全部擊敗了。這就是打敗放軍步兵的辦法。”“兩軍對壘時,我軍糧食不足,人員和兵器又補給不上,而且是遠離自己的根據地去攻擊敵軍,而敵軍兵力又是我軍的10 倍,該怎樣對敵作戰呢?”孫臏說:“對這樣的敵軍作戰,..(原文殘缺)”“兩軍對壘時,敵軍將領勇猛無畏,敵軍兵多而強,陣地十分堅固,全軍將士都很勇敢,沒有後顧之憂。敵軍將領威武,士兵勇敢善戰,後方人員強幹,糧食供應充足,諸候中無人敢與之爭鋒。該怎麽與這樣的敵軍抗爭呢?”孫臏說:“和這樣的敵軍抗爭,可以公開宣布不敢與其抗爭,明白顯示出沒有能力與其抗爭,裝出完全對其屈服的樣子,從而使我軍產生驕傲情緒,松懈鬥志,要讓敵軍看不出我方的真實意圖。然後出其不意,攻其無備,趁敵軍懈怠和疑慮之際,對敵軍發動攻擊。敵軍雖然又富又勇敢,但全軍離開營地,行軍遷移,前後不能相互照應,這時,我軍可以趁機攔腰截擊敵軍,很容易將其打敗。這就是打敗強敵的辦法。”“兩軍對壘時,敵軍憑借山地險要地形據守,阻止我軍前進,我軍如離敵軍遠就無法接觸敵軍,離敵軍近了又沒有依托之地,該怎樣與這樣的敵軍交戰呢?”孫臏說:“與這樣的敵軍交戰,..要攻擊敵軍必定要救援的地方,從而牽敵軍離開其堅固的陣地,並預先算計好敵軍的計畫,部署好伏兵和援軍,在敵軍移動時對其發動攻擊。這就是攻擊據險固守的敵軍的辦法。”“兩軍對壘時,敵軍和我軍列陣相對,敵人擺出箕形陣勢。估計敵軍的意圖,是想讓我軍落入其包圍而使我全軍覆沒。該怎樣與敵軍對抗呢?”孫臏說:“對抗這樣的敵軍,要像口渴的人不喝水,飢餓的人不吃飯一樣,不受敵軍引誘,不中敵軍圈套。用本方三分之二的兵力,去攻擊敵軍的中樞要害,待敵軍..之時,派出精兵去攻擊敵陣兩翼。..敵軍必然全軍大敗。

這就是攻破敵軍簸箕陣的辦法。”

[ 解析]《十問》和上一篇《十陣》有共同之處:都是臨敵用兵的戰術總匯,隻不過具體內容不同,《十陣》集中講述如何運用兵陣去破敵取勝,而《十問》則是講述在兩軍對壘的各種情勢下,如何用兵取勝的戰術戰法。《十問》一文非常細致具體他講述了在各種情況下用兵破敵的戰術原則和具體辦法,比如講“敵強我弱”,一般文章也就是從雙方兵力對比和戰鬥力強弱對比而言,而這篇文章卻又把“敵強我弱”具體劃分為十種情況,提出十個怎麽辦,而且除第七種因竹簡殘缺,不知原文外,其餘九種情況都提出了切實有效的對策,足供統兵將領臨敵用兵參考。對敵我情勢,用兵戰術對策作出如此細致、具體、有效、可行的講述,在古代兵法家中很難找出第二人了。所以說,這篇文章是臨敵用兵的戰術總匯。孫臏講述的戰術對策,不僅細致具體. 而且對實戰很有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我們可以用幾個戰例來加以印證。在對秦征戰中,楚軍的統兵將領項梁因驕傲松懈,被秦國大將章邯在一天夜裏用突然襲擊的辦法殺死,楚軍遭了一場大敗。後來,楚懷王懸賞:“誰先打進關裏,就封誰為王。”項羽搶先說:“秦軍殺了我叔父,這是不共戴天的大仇,我非報不可!大王請派我去!”劉邦接著說:“我也願去。”楚懷王讓他們二人各自領兵,分路進軍。當時正有趙國使者向楚懷王求救:“章邯30 萬大軍圍著我國矩鹿己快一個月了。要是大王不去救,趙地的老百姓必定遭到屠殺。請大王可憐吧!”項羽正要為叔父項梁報仇,當即表示願領兵去救趙,向章邯報仇。楚懷王認為項羽年輕,不放心他單獨領兵前去,便讓宋義統兵,項羽為副將。楚軍到達安陽後。宋義就不敢再前進了,他畏懼秦軍勢大。項羽再三請求,宋義就是不同意。甚至下了一道命令:“上下將士,盡管像老虎那樣勇猛,像豺狠那樣凶狠,如果不服從我的命令,都得砍頭!”宋義不讓進軍,整天在軍帳中喝酒玩樂,不但氣壞了項羽,也引起眾楚軍將士不滿,紛紛請求項羽去對宋義說。項羽又一次去見宋義,從情勢大義去說服宋義進軍,而宋義卻拍著桌子訓斥項羽:“你反了?你怎敢不服從我的命令!”項羽再也不能容忍,拔出寶劍,砍下宋義人頭,提著人頭出帳對士兵們說:“宋義私通齊國,背叛大王,我奉大王密令,已將他處死了!”眾將士不明真象,又本來就不滿宋義,便擁護項羽任統兵將領——代理上將軍。項羽隨後派人去向楚王報告,楚懷王也隻好承認既成事實,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兵權在握,立即派英布和蒲將軍兩員勇將帶領兩萬軍兵,渡過漳河,向秦軍陣地前進,章邯派出兩員大將領乓攔阻,被英布和蒲將軍打得大敗而逃。項羽隨後帶領大軍渡過漳河。過河之後,項羽下令,每人隻帶三天幹糧,把行軍所帶的鍋全部砸爛,把渡河的船隻全部鑿沉,全軍輕裝疾進。他對眾將士說:“國家興亡,在此一舉!咱們這次打仗,隻準進,不許退,三天裏一定要把秦兵打敗!咱們死也不能回頭!大家同意不同意?”眾將士高舉拳頭,齊聲高呼:“同意!同意!死也不回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的壯舉。項羽命英布和蒲將軍帶兵去斷秦軍的糧道,他自統大軍繼續向鉅鹿前進。秦軍大將王離見楚軍渡河後背水扎營,認為楚軍不懂兵法,沒把項羽看在眼裏,隻帶了一支軍馬去迎戰,結果碰上了正在前進的楚軍,一交鋒就吃了敗仗,逃了回去,章邯正商議對付楚軍辦法,一聽敗回的王離說項羽厲害,便分兵九路迎敵。章邯本來想以他親自帶領的一路誘項羽進入秦軍的包圍之中,結果卻被項羽帶領八千子弟兵。以壓倒秦軍的氣概和勇猛,把章邯帶的一路秦軍打得大敗而逃,反倒把其他幾路秦軍沖亂了。章邯自己也棄軍逃到鉅鹿南面的大營裏去了。項羽舞動畫戟,催動烏騅馬,帶頭勇猛沖殺秦軍,眾楚軍全都英勇拼殺,秦軍的第二路、第三路、第四路,哪裏還能抵擋得住!楚軍勢如破竹,二天打了九個大勝仗,打敗了秦軍九路大軍,不但解了鉅鹿之圍,還讓前來救趙卻又畏懼秦軍的齊、燕等各軍將領畏服,恭推項羽為“諸候上將軍”,表示“情願聽從上將軍的指揮”。項羽果斷地拿過兵權,“破釜沉舟”,敢打敢拼,身先士卒,神勇破敵,這正是他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主要原因所在。李世民是歷代帝王中傑出的軍事家,當年他御駕親征高麗時,進軍到遼東半島,唐軍連勝數仗,又進圍安市。高麗派出高延壽、高惠真率兵15 萬,前來救援。這時,太宗李世民對眾將分析敵情說:“高延壽領兵直前,把幾座城連起來作為堡壘,儲足糧草,憑險據守,同時派兵搶奪我軍牛馬,困住我軍,這是他們的上策;如不實行上策,而把安市城內的兵士和百姓全部遷走,乘黑夜全軍退走,仍然不失為中策;如果他們不自量力,要和我軍一決雌雄,這便是下策了。我料定他必定採用下策。你們等著看吧,高延壽必定被我活捉!”太宗話還沒悅完,己有探馬來報,高延壽領兵前來,離城隻有40 裏了。太宗高興地說:“我早就料定他會如此,但還擔心他在中途停留,不肯早來送死,現在要設法引誘他快點來,才好殲滅他。”便召來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命其帶領一千突厥騎兵,前去誘敵,隻準敗,不準勝。阿史那社爾領兵前去,走了30 餘裏便與敵軍相遇。敵軍見唐軍人少,便奮勇向前。阿史那社爾上前交鋒,打了幾個回合,便假裝戰敗逃走。高延壽不知是計,笑著對高惠真說道:“人人都說唐兵強盛,哪知竟是這般沒用,真是有名無實!”便毫無顧忌地催促大軍快速前進,直到安市城東南八裏,依山布陣。太宗正帶領數百人馬,在高處了望,遠遠看見高麗兵到了,便回到大營,命令李世勣率領步兵和騎兵一萬五千人,在西嶺列陣。命令長孫無忌帶領一萬精兵,從山北面經過狹谷,沖擊敵後。而太宗自己則帶領步兵和騎兵四千人,偃旗息鼓,悄悄登上北山,並和幾支軍隊約定:一聽見鼓聲,各軍一齊出擊,傾盡全力攻擊敵軍。太宗領兵到達北山,望見李世勣在西嶺列好陣,和敵陣對壘,兩軍都躍躍欲試,很快就要交鋒。忽見敵軍陣後塵沙飛起,太宗料想是長孫無忌己抄到敵後,這時,太宗命令隨從擊鼓吹號,把唐軍的旗幟高高舉起。眾唐軍見了信號,齊聲吶喊,沖向敵陣。高延壽和高惠真起初還自恃兵多勢旺,不慌不忙,打算分兵抵敵。突然有一員身穿白袍的唐將,高聲呼喊,勇猛地沖鋒陷陣,手中一支方天畫戟,盤旋飛舞,隻見戟影,不見人身,一片白光,像狂飈一般卷向高麗陣中,所到之處,高麗兵將紛紛倒下。眾唐軍將士緊跟白袍將軍,殺入敵陣,高麗兵頓時陣腳大亂,片刻之間,已逃得無影無蹤,誰還去聽高延壽、高惠真指揮。高麗15 萬大軍就這樣被打得潰不成軍,被殺死二萬餘人。二高收拾殘兵想要固守,又被圍攻,並被唐軍破壞橋梁,斷了退路。二高無奈,隻好投降了唐朝。那位首立奇功的白袍將軍便是被傳為神人的薛仁貴。太宗親自召見,大加嘉勉賞賜。這也是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在高麗兵來說,放棄險要陣地盲目決戰,這是棄長就短,實為不智。臨陣又驕傲輕敵,中了誘敵計,被唐軍三路攻擊,再加上臨戰慌亂,士無鬥志,失敗就不足為怪了,而唐太宗料敵如神,誘敵成功,分三路攻擊,出敵不意,給予突然痛擊,再加上薛仁貴神勇,眾唐軍將士勇猛,所以一擊全勝。高麗統兵將領犯了兵家大忌,而唐太宗用兵巧妙,其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了。“十面埋伏”是歷史上又一膾炙人口的戰例。袁紹在官渡大戰中一敗塗地,回到冀州,心煩意亂,不理政事。好在不久他的兒子袁熙、袁譚和外甥高于帶來幽州、青州和並州兵總計16 萬,援助冀州。袁紹重整四州兵力,尚有二三十萬人馬。袁紹進兵倉亭,與曹操再決雌雄。雙方接戰,袁紹的三兒子射死曹軍將領吏渙,兩軍一場混戰,各有損失,各自鳴金收兵。回寨之後,程昱獻了一條“十面埋伏”的計策,曹操照計部署兵力。他把軍兵分為左右各五隊,左面:一隊夏侯惇,二隊張遼,三隊李典,四隊樂進,五隊夏侯淵;右面:一隊曹洪,二隊張,三隊徐晃,四隊于禁,五隊高覽。中軍許褚為先鋒。第二天,10 隊人馬先出發,分左右埋伏好。到半夜時分,曹操命許褚假裝劫袁軍營寨。袁紹五寨人馬一齊起來,許褚領軍便退。袁紹領兵趕來,喊聲不絕,到了天亮,趕到河上。曹軍已沒有退路,曹操便大聲對眾將士說:“前面已沒有退路,諸軍還不拼死作戰嗎?”眾軍轉過身來,奮力向前。許褚飛馬上前,力斬數十名袁軍將領。袁軍頓時大亂,袁紹急忙退兵,曹軍在後面緊緊追趕。袁軍正退,一聲鼓響,左邊夏侯淵,右邊高覽,兩軍沖出。袁紹集中三子一甥,拼死沖開一條血路,奔逃而去。剛走不到10 裏,左邊樂進,右邊于禁殺出,隻殺得袁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再走不到幾裏。左邊李典,右邊徐晃,又截殺一陣。袁家父子嚇得喪魂失魄,好不容易奔入舊寨,命令做飯,剛準備進餐,左邊張遼,右邊張又來沖寨。袁紹慌忙上馬,直奔倉亭。袁軍人困馬乏,又飢又渴,正想休息,曹操大軍又隨後趕來。袁紹隻得再逃。正走之間,右邊曹洪,左邊夏侯惇擋住去路。袁紹大呼:“如不決一死戰,我們必定被擒!”眾人奮起餘力沖鋒,才算脫出重圍。袁熙和高幹都負了箭傷,軍馬也快死光了。袁紹抱著三個兒子,痛哭一場,昏倒過去。眾人急救,袁紹口吐鮮血不止,嘆道:“我經歷戰鬥數十場,沒想到今天如此狼狽!這是老天爺要滅我啊!”袁紹隻好命大兒子袁譚、二兒子袁熙和外甥高于各回本州,整飭人馬,準備調用;自己帶領三兒子袁尚等人退回冀州養病,命袁尚、審配和逢紀暫管軍事。曹操在倉亭之戰大勝袁紹,關鍵在于按程昱的建議,戰術運用成功。他利用袁紹急于報仇雪恥的心理,誘敵計運用成功,很容易就把袁紹全軍引入了伏擊圈;他又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原理,激起曹軍眾將士拼死決戰的勇氣,並發揮許褚英勇善戰的長處,一舉壓垮敵軍,震懾敵兵,迫使敵軍進入圈套。然後用十面埋伏,五次截殺,使得袁紹全軍損失殆盡,再也無法重整軍威,為徹底消滅袁紹奠定了基礎。在五次截殺中,第四次截殺尤為神妙,利用敵軍疲憊不堪,回寨休息而放松之機,再次給予打擊,出其不意,不但迫使敵軍不能吃飯、休整,而且使其失去營寨依托,無法防御。這“十面埋伏”從構思、部署到實施都很精彩,堪稱戰術運用的一個典範。以上“破釜沉舟”、“李世民安市破高麗”、“十面埋伏”都是綜合運用戰術成功的戰例。當然,對項羽、李世民、曹操來說是成功,而對章邯、高延壽、袁紹來說則是失敗。三個戰例中涉及到的戰術原理,使用方法,許多領兵將領都知道,但運用起來卻大不一樣,這大概就是傑出的軍事家和莽撞的武夫的區別吧!傑出的軍事家能縱觀全局,知己知彼,揚長避短,不但善于調整和使用自己的軍隊,而且能調動敵軍就範,乖乖地進入自己的圈套就殲。而莽撞的武夫則隻知己不知彼,註重一點不及其餘,一廂情願,所以軍情發展總是出乎他們意外,而又不能臨敵應變,結果隻能以失敗告終。章邯隻知自己兵多將廣,以為自己九路大軍萬無一失,就是沒想到項羽“破釜沉舟”,帶領敢死軍兵那麽猛烈地殺來,結果是誘敵不成,反而一敗塗地。高延壽隻知自己兵多,不知唐軍將勇勢強,輕易就上了誘敵計。袁紹隻想著報仇雪恥,輕易出動全軍,毫無其他防御措施,結果連連挨打,差點丟了老命。從這三個戰例的正反對比,我們可以深刻地領悟到,孫臏述說的戰術原理和運用方法,無疑都是正確的,但在實戰中,卻要按照當時的情況,靈活運用,絕不能生搬硬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確為至理名言佳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