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孫臏兵法

擒龐涓

本篇記述孫臏在“圍魏救趙”之戰中,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等辦法,在桂陵大破魏軍,俘獲龐涓。這是孫臏運用他的軍事思想取得勝利的一個著名戰例。

擒龐涓(1)

昔者,梁君將攻邯鄲(2),使將軍龐涓、帶甲(3)八萬至于茬丘(4)。

齊君(5)聞之,使將軍忌子(6)、帶甲八萬至……競。龐子攻衛(7)□□□,將軍忌[子]……衛□□,救與……曰:“若不救衛,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8)。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邑(9),難攻也。吾將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10),北有衛,當途有市丘(11),是吾糧途絕也。吾將示之不知事。”于是徒舍而走平陵(12)。……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事將何為?”孫子曰:“都大夫孰為不識事(13)?”曰:“齊城、高唐(14)。”孫子曰:“請取所……二大夫□以□□□減□□都橫卷四達環塗(15)□橫卷所□陣也。環塗{車皮}甲(16)之所處也。吾未甲勁,本甲不斷(17)。環塗擊柀(18)其後,二大夫可殺也(19)。”于是段齊城、高唐為兩(20),直將蟻附(21)平陵。挾{艹世}(22)環塗夾擊其後,齊城、高唐當術而大敗(23)。將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乎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厥(24)。

事將何為?”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25),以怒其氣。分卒而從之,示之寡(26)。”于是為之。龐子果棄其輜重(27),兼趣舍(28)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29),而擒龐涓(30)。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31)。四百六(32) * * *……子曰:“吾…………孫子曰:“毋待三日……” (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龐涓,戰國時人,早年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後被魏惠王任為將軍。簡文中龐涓又稱龐子。

(2)梁君,指魏國國君惠王 (公元前三六九--前三一九年在位)。魏國在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又稱梁。邯鄲,趙國國都,今河北邯鄲。

(3)帶甲,穿有鎧甲的士卒,此處泛指軍隊。

(4)茬丘,地名,其地末詳。

(5)齊君,指齊威王(公元前三五六--前三二○年在位)。

(6)忌子,即田忌,齊國的將軍,曾薦孫臏于齊威王。

(7)衛,國名,原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春秋時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

(8)平陵,地名。據下文“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則此平陵應在宋、衛之間。

(9)東陽,地區名。戰邑,指平陵。意謂平陵是東陽地區軍事上的重要城邑。

(10)宋,國名,原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戰國初期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11)市丘,地名,在魏國。

(12)徙舍,拔營。走,急趨。

(13)都,齊國稱大城邑為都。都大夫,治理“都”的長官。

這裏似指那些率領自己都邑軍隊跟從田忌參加戰爭的都大夫。孰,誰。

(14)齊城、高唐,齊國的兩個都邑。齊城,疑即齊都臨淄,在今山東臨淄。高唐,在今山東高唐、禹城之間。

(15)環塗,下文屢見,疑是魏軍駐地或將領之名。一說“環塗”即“環途”,迂回的意思。

(16){車皮},疑借為彼此之彼。

(17)末甲,前鋒部隊。本甲,後續部隊。

(18)柀,疑借為破。

(19)孫臏的意思似是要犧牲“不識事”的二大夫,使魏軍產生齊軍軟弱無能的錯覺。

(20)段,借為斷。意謂把齊城、高唐二大夫帶領的軍隊分成兩部。

(21)蟻附,指攻城,形容軍士攻城時攀登城牆,如螞蟻附壁而上。

(22)挾{艹世},疑是魏軍駐地或將領之名。一說借為浹渫,形容軍隊相連不斷。

(23)術,道路。意謂齊城和高唐二大夫的軍隊在行軍的道路上大敗。

(24)厥,借為蹶(jue絕),摔倒,敗。

(25)請派遣輕快的戰車向西直趨魏國國都大梁城郊。

(26)以上兩句意謂把隊伍分散,讓敵人覺得我方兵力單保 (27)輜(zi資)重,軍用物資器材。

(28)趣,行進。舍,止息。趣舍,指行軍。“兼趣舍”就是急行軍,晝夜不停。

(29)弗息,不停息。桂陵,地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30)《史記·魏世家》記魏惠王十八年(據《竹書紀年》當為十七年,公元前三五三年)齊、魏桂陵之戰,沒有提到龐涓;記後十三年(據《竹書紀中》當為後十二年)的馬陵之戰時,說龐涓被殺,太子申被虜(《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記略同,但謂龐涓自殺)。簡文記龐涓于桂陵之役被擒,與《史記》所記不同。

(31)盡,終極。意思是稱贊孫臏的作為盡善盡美。

(32)此數位為本篇字數總計。

[ 原文]昔者,梁君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于茬丘。齊君聞之,使將軍忌子,帶甲八萬至..競。龐子攻衛□□□。將軍忌[ 子] ..衛□□,救與..曰:“若不救衛,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邑,難攻也。吾將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當途有市丘,是吾糧途絕也,吾將示之不知事。”于是徙舍而走平陵。..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事將何為?”孫子曰:“都大夫孰為不識事?”曰:“齊城、高唐。”孫子曰:“請取所..二大夫□以□□□臧□□都橫卷四達環塗□橫卷所□陣也。環塗甲之所處也。吾未甲勁,本甲不斷。環塗擊柀其後,二大夫可殺也。”于是段齊城、高唐為兩,直將蟻附平陵。夾環塗夾擊其後,齊城、高唐當術而大敗。將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厥。事將何為?”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以怒其氣。分卒而從之,示之寡。”于是為之。龐子果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

[ 譯文]從前,魏國國君惠王準備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便派出大將龐涓統領八萬大軍到達衛國的茬丘。齊國國君威王得到訊息後,立即派大將田忌帶領八萬軍兵開到齊國和衛國邊境。龐涓攻打衛國,情勢十分危急。田忌將軍要救衛國,但有種種難以克服的困難,一時無計可施,便和謀士孫臏商議。孫臏指出,不能直接去救衛國。田忌一聽,十分著急,便問道:“如果不去救衛國,那怎麽辦呢?”孫臏說:“請將軍南下攻打魏國的平陵。平陵城池雖小,但管轄的地區很大,人口眾多,兵力很強,是東陽地區的戰略要地,艱難攻克。我軍可以故意在這裏用兵,以便迷惑敵軍。我軍攻打平陵,平陵南面是宋國,北面是衛國,進軍途中還要經過魏國的市丘,我軍的運糧通道很容易被切斷。我們要故意裝出不知道這種危險。”田忌接受了孫臏的計謀,拔營向平陵進軍。接近平陵時,田忌又請來孫臏,問道:“該怎麽攻打平陵呢?”孫臏說:“大將軍,您難道還不明白我們的計謀嗎?”田忌說:“分兵齊城、高唐。”孫臏說:“請派兩位將領帶兵從齊城、高唐攻擊環塗地區魏軍。環塗是魏軍屯駐之地。我軍派出前鋒發起猛烈進攻,主力部隊卻按兵不動。環塗的魏軍必定會反擊,兩位將軍可能打敗仗,甚至犧牲。”于是,田忌分兵兩路,從齊城、高唐直向平陵進擊。果然不出孫臏所料,夾、環塗兩處魏軍從後面夾擊齊軍,兩路齊軍大敗。田忌急忙召孫臏問計:“我軍沒攻下平陵,反而失去齊城、高唐,遭受很大損失,現在該怎麽辦呢?”孫臏說:“請立即派出輕裝戰車,往西直搗魏國都城城郊,激怒龐涓。龐涓必定回兵救魏國國都。我軍隻需分出少數兵力和龐涓交戰,顯出我軍兵力單薄的樣子。”田忌一一照辦。龐涓果然丟掉輜重,晝夜兼程回救魏都。孫臏帶領主力部隊在桂陵埋伏,一舉戰勝龐涓。所以,人們贊嘆說,孫臏用兵真是絕了。

[ 解析]這篇文章通過一個戰例故事,說明了一種戰略思想。由于文章的重點不在于講故事,所以戰例敘述十分簡單。為了讀者更形象地認識,更深刻地領會孫臏的這種戰略思想,很有必要對這種戰例較詳細地加以說明。“圍魏救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光輝的戰例,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至今仍為中外人士所津津樂道和效法。事情發生在公元前354 年,當時魏國國君梁惠王,派他的得力大將龐涓帶領大軍攻打趙國,一舉打到趙國都城邯鄲城下,趙國危在旦夕,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忙派田忌為統兵將領,孫臏任田忌的軍師,領兵前去援救趙國。田忌見趙國情勢危急,準備領兵直奔邯鄲去解圍,而孫臏卻認為這不是最佳作戰方案。他分析說:“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同樣道理,用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現在魏國和趙國幾乎打了一年的仗,雙方都已疲憊不堪。魏國已把精兵都集中到邯鄲去了,國內隻剩下老弱病殘,兵力十分空虛。我們不如引兵直奔魏國國都大梁,佔據其交通要道,襲擊其空虛的地方。魏軍見國內危急,必定會放棄攻打邯鄲,回軍救援。我軍就可以在其回軍的中途,在桂陵設下埋伏,截擊敵軍。這樣,我們不但可以輕而易舉地解趙國之圍,又可以在中途打敗魏軍。”田忌欣然採納了孫臏的作戰計畫,作出進攻魏國都城的姿態,龐涓果然中計,撤軍回援。孫臏早已在桂陵設優,結果齊軍大獲全勝,消滅魏軍兩萬人馬,龐涓也差點成了齊軍的俘虜。後來,齊威王又派田忌、田嬰為統兵將領,孫臏為軍師,領兵伐魏救韓。田忌認為軍情緊急,救兵如同救火,應該直接前往韓國都城解圍。孫臏再次提出採用“圍魏救趙”的戰法。田忌很擔心地說:“軍師上次用過這個計策了,這次重復使用,魏國將軍龐涓會識破的!”孫臏笑著說:“我另有什謀,定讓龐涓上當。”田忌半信半疑,但還是照孫臏的計畫,帶領軍隊直奔大梁。龐涓連連戰勝韓國軍隊,眼看就要攻下韓國都城了。忽然得知齊軍直奔大梁而去,龐涓十分緊張,急忙下令撤兵,迅速回師保衛本國國都大梁。這時,孫臏對田忌說:“韓、趙、魏三國的士兵,以勇猛善戰著稱于世,齊軍不能和魏國軍隊硬拼,隻能見機行事,才能取勝。兵法說:‘從100 裏之外而來求利的軍隊,會損折上將軍;從50 裏以外而來求利的軍隊,其士兵隻能到達一半。’我軍現在應該裝出兵力很弱的樣子來誘惑敵軍。”田忌問道:“用什麽辦法誘惑敵軍?”孫臏說:“讓軍兵今天埋設10 萬軍灶,明天變成5 萬,後天再減到2 萬。龐涓見我軍軍灶很快減少,一定認為我軍士兵大量逃亡,就會派軍日夜不停地追趕我軍,魂軍肯定會疲憊不堪。我們乘這個機會用計對付魏軍,就可以活捉龐涓了。”龐涓在路上十分註意偵察齊軍的跡象。當發現齊軍軍灶一天天迅速減少時,龐涓心中非常高興。魏太子申不明白,問龐涓:“還沒交戰,你為何就這般喜形于色了?”龐涓說:“從跡象看,齊國軍隊中開小差的士兵越來越多,我軍正好乘勢追擊。”太子申說:“孫臏詭計多端,我們已經吃過他的虧了,千萬不要再中他的計啊!”龐涓哪裏肯聽,他讓大部隊緩行,隻帶少數精銳部隊兼程趕路,到天黑的時候,終于追上了齊軍。龐涓萬分得意,可他哪裏知道,他已落入齊軍伏兵的包圍圈了。原來,孫臏早已計算出魏軍的行程,適時在馬陵道設好了埋伏。馬陵道是兩座山丘夾峙中的一條小路,情勢十分險要,是理想的伏擊地方。孫臏選出一萬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旁,隻等火光一起,就一齊放箭。龐涓見天黑了,命令軍士點燃火把,照亮道路趕路。忽然,看見路旁一棵大樹孤零零地立在那裏,樹皮被剝去一段,上面寫著七個大字:“龐涓死于此樹下!”龐涓一見不禁勃然大怒,但隨即一看那裏的地形,又猛吃一驚,隻見兩邊山丘聳峙,前面已被許多樹木,橫七豎八地堵死了道路,不由自主地連叫:“不好!不好!我中孫臏的詭計了!”說時遲,那時快,龐涓的叫聲還沒完,齊軍己是萬箭齊發,亂箭如同驟雨灑向魏軍,魏軍死傷無數。正在魏軍大亂時,齊軍已是喊聲震天,向魏軍沖殺過來,又是一陣砍殺。龐涓一看大勢已去,料想無法脫身,隻得拔出佩劍,自刎而死。齊軍消滅了龐涓所帶精銳魏軍,又立刻乘勝追擊魏軍後續部隊,將其全部殲滅,魏太子申也成了齊軍的俘虜。讀完以上的故事,我們不禁要想,龐涓和孫臏都是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龐涓更是盛極一時的統兵將領,為什麽龐涓卻會連續中孫臏的計謀,兩次慘敗于孫臏手下,最後連性命也送上了呢?論當時兵力,魏國並不比齊國差,勝敗的決定因素就在于戰略戰術的運用了。從戰略上看,孫臏能縱觀全局,準確地分析敵、我、友三方的情勢,從而確定了“圍魏救趙”這類戰略方針。事實證明,這是一種非常正確、巧妙的戰略方針,這是孫臏用兵高明的具體表現,他不拘泥于常規戰法,擯棄了“救兵如救火”的傳統觀念,採用了聲東擊西的機動靈活的戰略方針,調動敵人按自己的計畫行動,從而很輕松地戰勝了強敵。試想,如果孫臏按常規去救趙、救韓,那會是什麽結果?且不說齊軍必然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恐怕也未必來得及解趙國和韓國的圍,讓兩國避免于亡國之災哩!從戰術上說,在第二次施行“圍魏救趙”計謀時,孫臏使用了“減灶計”,誘使龐涓上鉤,這又一次表現了孫臏傑出的軍事天才,其高明還不僅在于他想出了這個辦法,更在于他知己知彼,非常了解龐涓,知道龐涓自大、剛愎自用,必定不會細察。事實上,龐涓果然不聽太子申的提醒而中了孫臏計謀。孫臏和龐涓的兩次相鬥,給我們留下了兩個光輝的戰例,更給我們留下了發人深思的啓示:一個高明的軍事家不僅要熟知兵法,更要善于審時度勢,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敢于打破常規,善于出奇製勝。隻有這樣,才能成為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孫臏的光輝範例,對後世影響很大。古今中外,不少軍事家效法孫臏“圍魏救趙”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創造了許多生動的戰例,在眾多的軍事家中,毛主席應該算是最傑出的一位了!他繼承和發展了孫臏的軍事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遊擊戰和運動戰的戰略思想,並用這些思想指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戰勝了強大的敵軍,解放了中國大陸及大部分海島,建立了新中國。為了加深認識,從中受到啓迪,我們不妨做點回憶。毛主席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有這樣的論述:“在反圍攻的作戰計畫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內線的。但在兵力優裕的條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例如縣和區的遊擊隊,以至從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線,在那裏破壞敵之交通,箝製敵之增援部隊,是必要的。如果敵在根據地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據地內圍困該敵,而用主力進攻敵所從來之一帶地方,在那裏大肆活動,引致久踞之敵撤退出去打我主力;這就是‘圍魏救趙’的辦法。”這段論述具體而詳細他說明了如何把‘圍魏救趙’的戰略思想,運用于抗日遊擊戰爭。為了說明如何運用這種戰略思想,毛主席還有如下一段論述:“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們叫做彈性,這是聰明指揮員的出產品。靈活不是妄動,妄動是應該拒絕的。靈活,是聰明的指揮員,基于客觀情況,‘審時度勢’(這個勢,包括敵勢、我勢、地勢等項)而採取及時的和恰當的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即是所謂‘運用之妙’。”毛主席這一段論述,也是對孫臏進行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剖析。毛主席運用機動靈活,講求實效的戰略思想,指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光輝業跡,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解放戰爭中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了。這三大戰役共殲敵150 餘萬,決定了中國解放戰爭的結局。重溫毛主席關于這三大戰役作戰方針的指示,可以清楚地看出毛主席在這三大戰役中,都明確、具體地指示了圍點打授的作戰方針,強調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首先去奪取大城市。這種作戰方針,正是基于對敵我情勢的準確分析,從而充分發揮我軍之長,抑製敵軍之長,戰而勝之的正確決策。三大戰役的進程和結局,充分證明了毛主席確定的作戰方針是完全正確的。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和運用,正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軍事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其實,孫臏在《擒龐涓》一文中所提出的軍事思想和戰略原則,不僅適用于軍事,同樣也適用于政治,經濟各領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同志大膽改革,獨闢蹊徑,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國已成為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國家。細想起來,這不也是從實際出發,機動靈活的戰略思想的體現嗎!我們認為,當今的中國人,尤其是領導幹部和眾多的企業家們,很有必要好好學習和領會孫臏的戰略思想,用以指導自己的工作。當今的世界和中國,都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這種競爭實際上就是科技戰爭、工業戰爭、農業戰爭,是整個經濟領域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種情勢下,勝利必定屬于不拘泥于常規的創新者。《擒龐涓》故事不長,但其內涵十分豐富,有取之不盡的營養,善于從中汲取者將受益無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