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人 古代詩人

羅貫中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山西並州太原人,漢族,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14歲時母親病故,于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羅貫中也曾參與其中。“有志圖王”的羅貫中在蘇州結識施耐庵,以師徒相稱,兩人一同參加位于平江(即蘇州)的張士誠反元起義政權,做過一段時間幕僚後離開。曾與另一位吳王朱元璋為敵,在明朝成立之後,羅貫中放棄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創作《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隋唐志傳》等著作。

生平經歷

羅貫中生于山西祁縣,時當元仁宗延祐年間,父為絲綢商人。7歲開始,他在私塾學四書五經。14歲時母親病故,于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但是羅貫中對商業不感興趣,在父親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隨當時的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羅貫中辭別趙寶豐,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幕府作賓。第二年在羅貫中的建議下,張士誠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進攻。同年,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元朝俘虜,張士誠隻好投降。降元後,張士誠貪圖享樂。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看到元朝沒落,又再次稱王。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但是不被採納。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

路上他遇到同鄉賈仲明,得知父親已經逝世,繼母改嫁,便不再打算回老家。在河陽山(今日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他遇到了正在撰寫《水滸傳》的施耐庵。羅貫中非常贊同他寫書勸世的主張,于是拜施耐庵為師。此後,羅貫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邊,幫助抄寫書稿。隨後自己也開始撰寫《三國演義》,並得到了施耐庵的許多指點。

另說:羅貫中也在張士誠處任職[8],士誠敗歿,奉朱元璋令,遂專心著作出三國演義,感化風俗人心。

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春(1366年),羅貫中的老師趙寶豐去世。羅貫中趕往慈溪祭奠。幾個月後,施耐庵為躲避兵亂全家遷往了興化。羅貫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陽山繼續寫《三國演義》。

當羅貫中打聽到施耐庵下落,準備投奔時,正巧趕上施耐庵因《水滸傳》而被朱元璋禁錮。于是羅貫中趕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劉伯溫幫忙營救。經過一年多後,施耐庵終于出獄。羅貫中僱船送他回興化。但是由于施耐庵途中染病,羅貫中陪伴他在淮安養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羅貫中幫忙料理了喪事,然後帶著《水滸傳》書稿去福建建陽找人刻印。

但是在建陽無人敢承印《水滸傳》。他沒有辦法,隻好到杭州暫時住下。在這裏他整理修改了《水滸傳》,也有人說《水滸傳》後三十回就是這時完成的。同時他還改定了自己的《三國演義》,又寫了《三遂平妖傳》二十回,病逝在杭州。

籍貫解析

關于他的名字清嘉慶翻刻明代楊美生本《三國英雄志傳》署"元東原羅貫中演義",明代高儒《百川書志》卷六"史部·野史"著錄《三國志通俗演義》,署"明羅本貫中編次",各以其跨越元明,而分署兩個朝代。關于他的名字,《錄鬼簿續編》隻記"羅貫中,……號湖海散人",未言其名、字。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三"三國、宋江演義"條、《西湖遊覽志》卷二十五及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萬歷己未本《隋唐兩朝志傳》、李卓吾批點本《殘唐五代史演傳》等均稱"羅本貫中"或"貫中羅本",一般認為本是名,貫中是字。

關于他的籍貫,《錄鬼簿續編》稱羅貫中"太原人",而明刊《三國》、《水滸》等小說則往往署"東原羅貫中"。東原,相當今山東東平、汶上、寧陽一帶。《七修類稿》稱"杭人羅本貫中",《西湖遊覽志》稱"錢塘羅貫中本",清初周亮工《書影》卷一稱"越人羅貫中",疑《錄鬼簿續編》所記"太原"是羅貫中的祖籍,杭州則是羅貫中實際生活和活動的地方。"東原"當由"太原"致訛,一如《水滸志傳評林》署名由"東原"再誤作"中原"。

關于他的生平,《錄鬼簿續編》記載羅貫中"與人寡合","遭時多故",與賈仲明"各天一方"。王圻《稗史匯編》謂羅貫中與葛可久"皆有志圖王者",因值朱元璋這樣的"真主"統一了天下,葛就"寄神醫工",羅則"傳神稗史"。大約羅貫中生當元末社會動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東奔西走,參加了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即結束了政治生涯,而專心致力于小說創作。清代徐渭仁《徐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又謂"羅貫中客偽吳,欲諷士誠",以為羅貫中曾入吳王張士誠幕,雖系傳說,但亦不無可能。明代天啓三年黃正甫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第一本長篇歷史小說,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據史實改編的小説。演義以史為據,以儒家思想為本,強調“忠義”;著重于描寫戰爭,講述漢末黃巾之亂至魏、蜀漢及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百餘年間的歷史,刻畫了為數眾多的英雄人物。該書敘事“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虛實結合,曲盡其妙。李漁有言曰:“演義一書之奇,足以使學士讀之而快,委巷不學之人讀之而亦快;英雄豪傑讀之而快,凡夫俗子讀之而亦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