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將苑 卷一

善將

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戰必勝,攻必取。庸將不然,退則不能止,進則不能禁,故與軍同亡。無勸戒則賞罰失度,人不知信,而賢良退伏,諂頑登用,是以戰必敗散也。

譯文
從古至今,善于領兵打仗的將領用兵的原則有四點:令出如山,向部下講明什麽是進,什麽叫退,什麽是不應該做的;用仁、義的思想教育部下,使士卒能知書達禮;告誡部下明辨是非,使士卒能互相勉勵,規過勸善;嚴格賞罰,使士卒不敢渙散,有額度,上述四點基本的原則:禁、禮、勸、信是部隊中的重要規範,如果徹底做到了這四點,就好象主要的支架已經搭好,其它的細微末節也就自然地順展開來,有了法規,具體的內容也就明晰了,這樣軍隊就能戰必勝,攻伐時得其所需。無能的將領做不到這四點:沒有規製,一旦下令撤退,士卒不聽指揮,抱頭鼠竄;而下令進攻時,則沒有節製,步調不一,甚至紛紛逃避,怠慢拖延,全軍也就難逃滅亡的下場;勸戒不明,賞罰無度,失信于士卒,上下不能一心,賢德之人紛紛遠走,諂媚狡猾的小人得勢,這樣的將領帶出的部隊,一定會每戰必敗。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從正反兩方面詳盡論述了帶兵的原則。他把這些原則歸結為四項:禁、禮、勸、信”,並且把這些原則稱之為治軍的“大經”。“大經”者,也就是最重要的規範準則了。接著,他又從反正論述,說明違背這四項原則的嚴重危害,把不按四項原則治軍的將領稱作“庸將”,指出他們必敗的下場。這樣正反結合的論述,說得十分透徹、突出,引人警覺。

拓例
李自成汝州決戰
1643年,孫傳庭率明軍主力部隊進抵汝州,與李自成起義軍進行決戰。9月孫傳庭軍隊攻中寶豐,進抵郟縣城下。李自成隨機應變,他憑借郟縣城下的深溝高壘,堅守不戰,把明軍的主邊部隊拴在郟縣,同時派遣一支精銳部隊,一直向北,繞過嵩山,從背後襲擊離汝州僅幾十裏的白沙。由于白沙是從洛陽到汝州的必經之地,攻佔白沙,就斷絕了明軍的運輸線,數萬明軍的糧食供應頓時成了大問題,軍心動搖。汝州城下的明軍嘩變。孫傳庭見勢不妙,決定自己先回洛陽籌運糧餉,而讓總兵陳永福留下指揮大軍。本已軍心不穩的明軍,見主帥突然離去,更加混亂,許多士兵紛紛離去。農民軍內部又查獲了向孫傳庭暗送情報的奸細,清除了隱患。李自成抓住戰機,集中兵力,積極反攻,步兵與騎兵互相配合,使明軍倉皇失措,不得不迅速撤退。
這時,天下大雨,道路泥濘,明軍攜帶的大量戰車無法前行,士兵們又不願推車。數千輛戰車停在路上,擋住了明軍的退路,車倒馬翻。農民起義軍趁機追上明軍,明軍大亂,毫無鬥志,卻又無處藏身,死者達數千人之多。明軍總兵高傑見大勢已去,急忙帶領明軍向西逃竄。農民軍緊緊追擊,不給明軍喘息的機會,一晝夜追擊二百裏,終于在孟津將明軍全部阻截住,並將其圍殲。明軍死亡4萬餘人,戰車也損失殆盡。仍然留在郟縣來不及撤退的陳永福所部明軍,也被農民軍包圍,大部被消滅。先期返回洛陽的明軍主帥孫傳庭,眼看全部覆沒,自殺未遂,被手下的殘兵擁入潼關。
汝州決戰以後,明王朝用以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有生力量便幾乎被全部消滅,再也無力向農民軍發起進攻。3個月後,李自成率軍攻佔陝西,隨後進入山西、直隸(現河北省)。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的統治就此結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