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漢書

蕭何曹參傳第九

【說明】本傳敘述蕭何、曹參兩位漢初賢相之為人為政及事跡。蕭何、曹參都是劉邦的老戰友和部下。蕭何在楚漢相爭中,為劉邦劃良策,守關中,大力支援前線,立下大功;為相貫徹“與民休息”政策,安定天下。曹參在楚漢相爭中,建有戰功;繼蕭何為相守而不失,有“蕭規曹隨”之譽。蕭何與張良、韓信,史稱漢初三傑,各有所長及建樹。劉邦稱帝後,讓群臣議功,眾說不一;劉邦以蕭何功居第一,使眾稱服。司馬遷班固對此頗有微意,後世論史者也有分歧。觀點之異,關鍵在于立場不同,《史記》將蕭何、曹參分列二世家。《漢書》則將二人合于一傳;補足蕭何勸漢王養民致賢、收用巴蜀、還定三秦以圖天下的建議,以顯蕭何功之不凡;傳末“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內”之論,是歷史經驗重要的總結。

蕭何,沛人也(1)。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2)。高祖為布衣時,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徭)鹹陽,吏皆送奉(俸)錢三(3),何獨以五(4)。秦御史監郡者(5),與從事辨(辦)之(6)。何乃給泗水卒史事(7),第一(8)。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請(9),得毋行。

(1)沛:縣名。今江蘇沛縣。(2)文毋害:謂精通律令文而不深刻害人。主吏椽:縣令的屬吏。(3)送奉錢三:謂送俸錢的十分之三為贐。奉:同“俸”。(4)以五:以俸錢的十分之五為贐。(5)監郡:監察郡縣。(6)從事:御史的屬官。(7)泗水:郡名。治相縣(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卒史:小吏。(8)第一:謂考核成績最好。(9)固請:堅決辭謝之意。

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嘗為丞督事(1),沛公至鹹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臧(藏)之。(2)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

(1)丞:官名。長官的助手。(2)丞相御史:指丞相與御史大夫兩府。

初,諸侯相與約,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項羽後至,欲攻沛公,沛公謝之得解(1)。羽遂屠燒鹹陽,與範增謀約:“巴蜀道險,秦之遷民皆居蜀。”乃曰:“蜀漢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而三分關中地,王秦降將以距(拒)漢王。漢王怒,欲謀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于死乎(2)?”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3)。語曰‘天漢’(4),其稱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而信(伸)于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入,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乃遂就國,以何為丞相。何進韓信(5)。漢王以為大將軍,說漢王令引兵東定三秦。語在《信傳》。

(1)謝之得解:謂向其認錯才得以和解。(2)愈:勝也。(3)咎:災禍。(4)天漢:大河。(5)進:推薦之意。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鎮)撫諭告,使給軍食。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1)。為令約束(2),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3);即不及奏,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4)。計戶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嘗興關中卒(5),輒補缺。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

(1)棟陽:縣名。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北。(2)為令:《史記》作“為法令”,文義較明。(3)可許以從事:謂準許其奏請,依從其行事。(4)以聞:謂將所辦之事匯報。(5)興:征發。

漢三年,與項羽相距(拒)京、索間(1),上數使使勞苦丞相(2)。鮑生謂何曰:“今王暴衣露蓋,數勞苦君者,有疑君心。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3),上益信君。”于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悅)。

(1)京:縣名。在今河南滎陽南。索: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2)勞苦:慰勞。(3)勝兵:言能夠當兵。

漢五年,已殺項羽,即皇帝位,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不決,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酇侯(1),食邑八千戶。功臣皆曰:“臣等身被(披)堅執兵(2),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居臣等上(3),何也?”上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獵,追殺獸者狗也,而發縱(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走得獸耳,功狗也(4);至如蕭何,發縱(蹤)指示,功人也(5)。且諸君獨以身從我,多者三商人;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君臣後皆莫敢言。

(1)酇:縣名。在今湖北均縣東南。(2)披堅執兵:披著鎧甲,執著武器。(3)顧:猶反。(4)功狗:謂獵狗之功。(5)功人:謂指揮打獵的人之功。

列侯畢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撓功臣多封何(1),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關內侯鄂秋時為謁者(2),進曰:“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拒)五歲,失軍亡眾,跳身遁者數矣(3),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現)糧(4),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待陛下,此萬世功也。今雖無曹參等百數,何缺于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親何欲以一旦之功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當第一,曹參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5),入朝不趨(6)。上曰:“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因鄂秋故所食關內侯邑二千戶,封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母兄弟十餘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戶,“以嘗繇(徭)鹹陽時何送我獨贏錢二也(7)”。

(1)橈:屈也。這裏是委屈之意。(2)關內侯:秦爵名。第十九級。(3)跳身:輕身走出。(4)無現糧:謂缺糧。(5)賜帶劍履上殿:古時上殿朝見皇帝,必須解劍脫鞋。賜帶劍履上殿,是特殊優待。(6)不趨:不俯身快走。(7)贏:猶多。

陳稀反,上自將,至邯鄲。而韓信謀反關中,呂後用何計誅信。語在《信傳》。上已聞誅信,使使拜丞相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1)。諸君皆賀,召平獨吊(2)。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長安城東,瓜美,故世謂“東陵瓜”,從召平始也。平謂何曰:“禍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內,非被矢石之難,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新反于中(3),有疑君心。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何從其計,上說(悅)。

(1)衛:護衛。(2)吊:吊喪,這裏是表示悲傷之意。(4)淮陰:指淮陰侯韓信。

其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曰:“為上在軍,拊循勉百姓(1),悉所有佐軍(2),如陳豨時。”客又說何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不可復加。然君初入關,本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尚復孜孜得民和(3)。上所謂數問君,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貣以自污(4)?上心必安。”于是何從其計,上乃大說(悅)。

(1)拊循:撫慰,勉勵。(2)盡所有:謂以全部物資。(3)胡:何也。(4)貰貣:賒貸,乞求。自污:謂自己敗壞聲名。

上罷布軍歸,民道遮行(1),上書言相國強賤買民田宅數千人。上至,何謁。上笑曰:“今相國乃利民(2)!”民所上書皆以與何,曰:“君自謝民(3)。”後何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4),棄(5),願令民得入田(6),毋收稿為獸食(7)。”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8),為請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數日,王衛尉侍(9),前問曰:“相國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10),有善歸主,有惡自予。今相國多受賈豎金,為請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衛尉曰:“夫職事苟有便于民而請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拒)楚數歲,陳豨、黥布反時,陛下自將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關中搖足則關西非陛下有也(11)。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乃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夫李斯之分過(12),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上不擇(13)。是日,使使持節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謹,徒跣入謝(14)。上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吾苑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

(1)道遮行:攔路。(2)利民:謂奪利于民。(3)謝:這裏是謝罪之意。(4)上林:上林苑。(5)棄:荒蕪之意。(6)田:謂種田。(7)稿:禾桿。(8)賈人:商人。(9)王衛尉:衛尉王氏,不知其名。(10)秦皇帝:指秦始皇。 (11)搖足:變動之意。(12)分過:分擔過錯。(13)懌(yì):喜悅。(14)徒跣:光著腳,表示認罪。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親自臨視何疾,因問曰:“君即百歲後(1),誰可代君?”對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2)!”

(1)百歲:謂死。諱死的說法。(2)恨:這裏是遺憾之意。

何買田宅必居窮闢(僻)處,為家不治垣屋(1)。曰:“令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1)垣屋:圍牆。

孝惠二年,何薨,謚曰文終侯。子祿嗣,薨,無子。高後乃封何夫人同為酇侯,小子延力築陽侯(1)。孝文元年,罷同,更封延為酇侯。薨,子遺嗣。薨,無子。文帝復以遺弟則嗣,有罪免。景帝二年,製詔御史:“故相國蕭何,高皇帝大功臣,所與為天下也(2)。今其祀絕,朕甚憐之。其以武陽縣戶二千封何孫嘉為列侯(3)。”嘉,則弟也。薨,子勝嗣,後有罪免。武帝元狩中(4),復下詔御史:“以酇戶二千四百封何曾孫慶為酇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報蕭相國德也。”慶,則子也。薨,子壽成嗣,坐為太常犧牲瘦免(5)。宣帝時,詔丞相御史求問蕭相國後在者,得玄孫建世等十二人,復下詔以酇戶二千封建世為酇侯。傳子至孫獲,坐使奴殺人減死論。成帝時,復封何玄孫之子南長喜為酇侯(6)。傳子至曾孫,王莽敗乃絕。

(1)築陽:縣名。在今湖北谷城。(2)為:經營之意。(3)武陽縣:在今四川彭山縣東。(4)元狩:武帝年號(前122——前117)。(5)太常:官名。掌宗廟禮儀。犧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等。(6)南長喜:南縣(在今河北巨鹿縣北)縣長蕭喜。

曹參,沛人也。秦時為獄掾(1),而蕭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2)。高祖為沛公也,參以中涓從(3)。擊胡陵、方與(4),攻秦監公軍(5),大破之。東下薛(6),擊泗水守軍薛郭西(7)。復攻胡陵,取之。徒守方與。方與反為魏(8),擊之。豐反為魏(9),攻之。賜爵七大夫(10)。北擊司馬欣軍碭東(11),取狐父、祁善置(12)。又攻下邑以西(13),至虞(14),擊秦將章邯車騎(15)。攻轅戚及亢父(16),先登。遷為五大夫(17)。北救東阿(18),擊章邯軍,陷陳(陣),追至濮陽(19)。攻定陶(20),取臨濟(21)。南救雍丘(22),擊李由軍(23),破之,殺李由,虜秦候一人(24)。章邯破殺項梁也,沛公與項羽引兵而東。楚懷王以沛公為碭郡長(25),將碭郡兵。于是乃封參執帛(26),號曰建成君。遷為戚公(27),屬碭郡。

(1)獄掾:掌管刑獄的小吏。(2)豪吏:有一定的地位和聲望的官吏。(3)中涓:侍從之臣。(4)胡陵:縣名。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南。方與:縣名。在今山東魚台縣西。(5)監公:監泗水郡的御史,名平,“公”乃尊稱。參考《高帝紀》與《夏侯嬰傳》。(6)薛:縣名。在今山東微山縣東北。(7)泗水:郡名。治胡縣(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守軍:郡守 所率之軍。(8)魏:指秦末魏王魏咎。(9)豐:邑名。在今江蘇豐縣。(10)七大夫:秦爵名,第七級。 (11)司馬欣:秦將,後降于項羽。碭:縣名。 在今安徽碭山縣。(12)狐父:邑名。在今安徽碭山縣南。祁:邑名。在 今安徽碭山縣西北。善置:驛站名,屬于祁。(13)下邑:縣名。在今安徽 碭山縣東。(14)虞:縣名。在今河南虞城縣北。(15)章邯:秦將,後投 降于項羽。(16)轅戚:《史記》作“愛戚”,縣名。在今山東嘉祥縣南。亢 父:縣名。在今山東濟寧市南。(17)五大夫:秦爵名,第五級。(18)東 阿:邑名。在今山東陽谷縣東北之阿城鎮。(19)濮陽:縣名。在今河南 濮陽縣西南。(20)定陶:縣名。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北。(21)臨濟:縣 名。在今河南封丘縣東。(22)雍丘:縣名。在今河南杞縣。(23)李由: 秦三川郡守,李斯之子。(24)候:即軍候,武職名。(25)碭郡:郡治碭 縣(在今安徽碭山縣南)。(26)執帛:戰國時楚國的爵名。(27)戚公: 戚縣的縣令。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1),破之成武南(2)。擊王離軍成陽南,又攻杠裏(3),大破之。追北(4),西至開封(5),擊趙賁軍(6),破之,圍趙賁開封城中。西擊秦將楊熊軍于曲遇(7),破之,虜秦司馬及御史各一人(8)。遷為執珪(9)。從西攻陽武(10),下轅轅、緱氏(11),絕河津(12)。擊趙責軍屍北(13),破之。從南攻犨(14),與南陽守戰陽城郭東(15),陷陳(陣),取宛(16),虜,定南陽郡。從西攻武關、嶢關(17),取之。前攻秦軍藍田南(18),又夜擊其北軍,大破之,遂至鹹陽、破秦。

(1)東郡:郡治濮陽(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南)。尉:郡尉。(2)王離:秦將,王剪之孫。成陽:縣名。今山東菏澤東北。(3)杠裏:邑名。地點不詳。(4)追北:追擊敗軍。(5)開封:縣名。在今河南開封市南。(6)趙賁(bēn):秦將。(7)曲遇:邑名。在今河南中牟縣西。(8)司馬:武職名。御史:官名。主管糾察。(9)執珪:戰國時楚國最高的爵名。(10)陽武:縣名。在今河南原陽縣東南。(11)轅:邑名。在河南偃師縣東南。緱(gōu)氏:縣名。在今河南偃師縣東南。(12)河津:黃河渡口。這裏指平陰津,在今河南孟津縣東。(13)屍:屍鄉。在今河南偃師縣西。(14)(chóu):縣名。在今河南平頂山市西南。(15)南陽:郡名。治宛縣(在今河南南陽市)。(zhi):呂。陽城:縣名,在今河南方城縣。(16)宛:縣名,在今河南南陽市。(17)武關:關名,在今陝西商南縣東南。嶢關:又名藍田關。在今陝西藍田縣東南。(18)藍田:縣名。在今陝西藍田縣西。

項羽至,以沛公為漢王。漢王封參為建成侯。從至漢中(1),遷為將軍。從還定三秦(2),攻下辨、故道、雍、(3)。擊章平軍于好畤南(4),破之,圍好颭,取壤鄉(5)。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櫟(6),破之。復圍章平,平出好峙走。因擊趙賁、內史保軍(7),破之。東取鹹陽,更名曰新城。參將兵守景陵二十三日(8),三秦使章平等攻參,參出擊,大破之。賜食邑于寧秦(9)。以將軍引兵圍章邯廢丘(10);以中尉從漢王出臨晉關(11)。至河內(12),下修武(13),度(渡)圍津(14),東擊龍且、項佗定陶(15),破之。東取腸、蕭、彭城(16)。擊項籍軍,漢軍大敗走。參以中尉圍取雍丘。王武反于外黃(17),程處反于燕(18),往擊,盡破之。柱天侯反于衍氏(19),進破取衍氏。擊羽嬰于昆陽(20),追至葉(21)。還攻武強(22),因至滎陽(23)。參自漢中為將軍中尉,從擊諸侯及項王,敗,還至滎陽(24)。

(1)漢中:郡名。治南鄭(在今陝西漢中市東)。(2)三秦:指項羽在分封于關中地區的雍、塞、翟三個王國。(3)下辨:縣名。在今甘肅成縣西北。故道:縣名。在今陝西寶雞市兩南。雍:縣名。在今陝西鳳翔縣南。(tái):縣名。在今陝西武功縣西。(4)好畤(zhì):縣名。在今陝西乾縣東。(5)壤鄉:鄉名。在今陝西武功縣西南。(6)高櫟:鄉名。在壤鄉附近。(7)內史:官名。此是雍王國的內史。保:人名。(8)景陵:有說是縣名,地點不明。(9)寧秦:漢高帝八年改名華陰,縣名。在今陝西華陰縣東。 (10)廢丘:縣名。在今陝西興平縣東南。(11)臨晉關:又稱蒲津關。在今陝西大荔縣東,黃河西岸。(12)河內:地區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豫、冀、晉三省相接的一片地區。(13)修武:縣名。在今河南獲嘉縣。 (14)圍津:又稱白馬津,在今河南滑縣東北。(15)龍且(jū):齊人,項羽部將。(16)蕭:縣名。在今安徽蕭縣西北。彭城:縣名。在今江蘇徐州市。(17)王武:漢將。外黃:縣名。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南。(18)程處:漢將。燕:縣名。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北。(19)衍氏:邑名。在今河南鄭州市北。(20)昆陽:縣名。在今河南葉縣。(21)葉:縣名。在今河南葉縣西南。(22)武強:縣名。在今河南鄭州市東北。(23)滎陽:縣名。在今河南滎陽縣。(24)還至滎陽:《史記》在此句下有“凡二歲”三字。

漢二年,拜為假左丞相(1),入屯兵關中。月餘,魏王豹反(2),以假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孫遫東張(3),大破之。因攻安邑(4),得魏將王襄。擊魏工于曲陽(5),追至東垣(6),生獲魏王豹。取平陽(7),得豹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縣。賜食邑平陽。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于鄔東(8),大破之,斬夏說。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9),擊成安君陳餘,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公于鄔城中。戚公出走,追斬之。乃引兵詣漢王在所。韓信已破趙,為相國,東擊齊,參以左丞相屬焉。攻破齊歷下軍(10),遂取臨淄(11)。還定濟北郡(12),收著、漯陰、平原、鬲、盧(13)。已而從韓信擊龍且軍于上假密(14),大破之,斬龍且,虜亞將周蘭(15)。定齊郡,凡得七十縣。得故齊王田廣相田光,其守相許章,及故將軍田既。韓信立為齊王,引兵東詣陳,與漢王共破項羽,而參留平齊未服者。

(1)假:古時代理或暫設的職務稱“假”。(2)魏王豹:魏豹,魏國貴族的後裔。(3)韓信:即淮陰侯韓信。東張:邑名。在今山西永濟縣北。(4)安邑:縣名。在今山西夏縣西北。(5)曲陽:邑名。可能在曲沃之陽,在今山西曲沃縣南。(6)東垣:即垣縣。在今山西垣曲縣東南。(7)平陽:縣名。在今山西臨汾市西南。(8)夏說:原是陳餘為代王時的代相國。鄔:縣名。在今山西介休縣東北。(9)井陘:縣名。在今河北井陘縣西北。 (10)歷下:邑名。在今山東濟南市西。(11)臨淄:縣名。在今山東臨淄縣北。(12)濟北郡:郡治博陽(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13)著:縣名。在今山東濟陽縣西。漯陰:縣名。在今山東禹城東。平原:縣名。在今山東平原縣南。鬲(gé):縣名。在今山東德州市東南。盧:縣名。在今山東長清縣西南。(14)上假密:即高密,縣名。在今山東高密縣西。(15)亞將:次將。

漢王即皇帝位,韓信徙為楚王,參歸相印焉。高祖以長子肥為齊王(1),而以參為相國。高祖六年,與諸侯剖符(2),賜參爵列侯,食邑平陽萬六百三十戶,世世勿絕。

(1)肥:即齊悼惠王劉肥,劉邦長子。(2)剖符:將符分為兩半,朝廷與受封者各執一半,以為信物。

參以齊相國擊陳稀將張春,破之。黥布反,參從悼惠王將車騎十二萬(1),與高祖會擊黥布軍,大破之。南至蘄(2),還定竹邑、相、蕭、留(3)。

(1)悼惠王:即齊悼惠王劉肥。(2)蘄(qí):縣名。在今安徽宿縣南。(3)竹邑:邑名。在今安徽宿縣北。相:縣名。在今安徽淮陽市西北。留:縣名。在今江蘇沛縣東南。

參功,凡下二國(1),縣百二十二;得王二人(2),相三人(3),將軍六人(4),大莫囂、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5)。

(1)二國:指魏與齊,(2)王二人:指魏豹、田廣。(3)相三人:指夏說、田光、許章,(4)將軍六人:指李由、王襄、戚公、龍且、周蘭、田既。(5)大莫囂:《史記》作“大莫敖”,戰國時楚之卿號。時近戰國,故有令尹、莫敖之官或號。

孝惠元年,除諸侯相國法,更以參為齊丞相。參之相齊,齊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1),參盡召長老諸先生(2),問所以安集百姓。而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3),善治黃老言(4),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5),推此類具言之。參于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1)富于春秋:謂年輕。(2)長老諸先生:有蒯通、東廓先生、梁石君等,見《蒯通傳》。(3)膠西:郡名。治高密(在今山東高密西)。(4)黃老言:指道家的學說。(5)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老子》五十七章有“我好靜而民自正”句。

蕭何薨,參聞之,告舍人趣(促)治行(1),“吾且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參去,屬(囑)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2),慎勿擾也(3)。”後相曰:“治無大于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並容也,今君擾之,好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

(1)舍人:王公貴族的門客。治行:整理行裝。(2)獄市:指刑獄與集市。寄:托也。(3)慎勿擾:意謂謹慎穩當而不可粗暴幹擾,以免出岔子。

始參微時(1),與蕭何善,及為宰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相國,舉事無所變更(2),一遵何之約束。擇郡國吏長大(3),訥于文辭,謹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4)。吏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輒斥去之。日夜飲酒。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5),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6),度之欲有言(7),復飲酒,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

(1)微時:微賤之時。(2)舉事:猶言行事。(3)長大:指年令長大。(4)丞相史:丞相的屬官。(5)不事事:言不辦丞相之事。(6)醇酒:味道濃厚的美酒。(7)之:猶其。

相舍後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患之(1),無如何(2),乃請參遊後園。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3)。乃反取酒張坐飲(4),大歌呼與相和。

(1)從吏:常隨從之吏。(2)無如何:意謂不能製止。(3)幸:希望。按:查辦。(4)張坐飲:張設坐席而飲。

參見人之有細過(1),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1)細過:小的過失。

參子窋為中大夫(1)。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欽)(2)?”乃謂窋曰:“女(汝)歸,試私從容問乃父曰:‘高帝新棄群臣(3),帝富于春秋,君為相國,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然無言吾告女(汝)也。”窋既洗沐歸(4),時間(5),自從其所諫參(6)。參怒而答之二百(7),曰:“趣(促)入侍,天下事非乃所當言也(8)。”至朝時,帝讓參曰(9):“與窋胡治乎(10)?乃者我使諫君也(11)。”參免冠謝曰(12):“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皇帝(13)?”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參曰:“陛下觀參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14),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1)中大夫:官名。掌議論,屬郎中令。(2)豈少朕歟:難道嫌我年輕嗎?(3)高帝新棄群臣:謂高帝去世不久。是一種諱言。(4)洗沐:謂休假。漢時官吏五天一休假,料理私生活,如洗澡、梳理頭發。(5)時:猶伺。間:空隙。(6)自從其所:猶言自出其意。(7)笞:杖擊或鞭打。(8)乃:你。(9)讓:責備。(10)與窋胡治:猶言與窋何幹。意謂與窋無關。胡:何也。治:為也。(11)乃者:那時。(12)免冠:脫帽,古人免冠以示謝罪。(13)孰與:何如。(14)垂拱:垂衣拱手。不幹什麽事之意。

參為相國三年,薨,謚曰懿侯。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講若畫一(1);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靖(2),民以寧壹。”

(1)講若畫一:和協整齊如一。講:顏註“講,和也。”(2)載其清靖:謂行其清靜之治。載:行也。靖:安定。

窋嗣侯,高後時至御史大夫。傳國至曾孫襄,武帝時為將軍,擊匈奴,薨。子宗嗣,有罪,完為城旦(1)。至哀帝時,乃封參玄孫之孫本始為平陽侯(2),二千戶,王莽時薨。子宏嗣(3),建武中先降河北(4),封平陽侯。至今八侯(5)。

(1)完:古時一種較輕的刑罰。城旦:罰作城御寇四歲刑。(2)孫本始:錢大昕據《功臣表》指出本始乃曹參之玄孫之玄孫。此“孫”字上脫一“玄”字。(3)嗣:王先謙據《表》“建武二年,侯宏嗣,以本始子舉兵佐軍,紹封”之文,以為“嗣”字,當在下文“封平陽侯”之上。(4)建武:東漢光武帝年號(公元25——55年)。(5)今:指班固之世。

贊曰: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1),當時錄錄未有奇節(2)。漢興,依日月之末光(3),何以信謹守管鑰,參與韓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內。淮陰、黥布等已滅,唯何、參擅功名,位冠群臣(4),聲施後世,為一代之宗臣,慶流苗裔,盛矣哉!

(1)刀筆吏:指辦理文書的小吏。

(2)錄錄:同“碌碌”,平庸。

(3)依日月之末光:意渭適值漢初興的時機。

(4)位冠:謂居于首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