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骨度

【本章要點】
一、具體記述了人體各部分骨骼的長短尺寸。
二、說明經脈的長度是以骨度為依據的。
三、認為外形大小與內在髒器有關。例如胸部與肺,上腹部與胃,下腹部與腸等,其大小、長短都是密切相關的。

【原文】
黃帝問于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
黃帝曰:願聞眾人之度①。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骨虧,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骨曷骨虧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回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②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于膂骨,九寸八分之七。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在于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注解】
①度:指大小、長短、寬窄。這裏指骨度。即用骨骼作為尺規來衡量人體經脈的長短。
②膂骨:指脊椎骨。

【譯文】
黃帝問伯高道:《脈度》章所說經脈的長短,是如何確定的呢?伯高說:應當先測量骨節的大小、寬狹、長短,從而就可以測定經脈的長度。
黃帝道:想聽聽關于一般人的骨度,成人以七尺五寸長計算,其骨節的大小、長短各是多少?伯高說:頭顱大骨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頭發所覆蓋的部位,顱至項為一尺二寸,前發際以下至頤長一尺,後發際至頤共二尺二寸,君子則折中各一尺一寸。
喉結以下至缺盆中央長四寸,缺盆以下至劍骨突長九寸,如果超過九寸的是肺大,不滿九寸的是肺小。劍骨突以下至天樞長八寸,超過八寸的是胃大,不滿八寸的是胃小。天樞向下至恥骨長六寸半,超過六寸半的是回腸寬而長,不滿六寸半的是回腸狹而短。恥骨橫長為六寸半,橫骨的上緣向下至膝內輔骨的上緣長一尺八寸,內輔骨上緣向下至內輔骨下緣長三寸半,內輔骨下緣向下至內踝骨尖長一尺三寸,內踝骨尖至足底長三寸。膝腘窩向下至足跗兩踝之周圍所屬長一尺六寸,跗屬向下至足底長三寸。以上這些骨的尺寸數位,粗大的會超過,細小的會不及。
兩側頭角向下至柱骨長一尺,肩骨行至腋中盡處長四寸,腋部向下至軟肋長一尺二寸,軟肋向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向下至膝蓋中央長一尺九寸,膝向下至外踝骨尖長一尺六寸,外踝骨尖向下至小趾側後的京骨長三寸,京骨向下至足底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部之間寬九寸,耳前當兩耳門之間寬一尺三寸,兩顴骨之間寬七寸,兩乳之間寬九寸半,兩髀之間寬六寸半。
足長一尺二寸,寬四寸半。肩峰至肘關節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關節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中指本節至中指端長四寸半。
項後發際向下至背骨第一節的大椎處長二寸半,大椎骨向下至尾骶骨共二十一節長三尺,上面的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零數在下,所以上七節共長九寸八分七釐。以上所述是一般人骨的長度,根據這個標準,然後來確定經脈的長短。所以說經脈在人體中,其浮于表面,堅實明顯而粗大的多血,細小而隱于內的多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