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營氣

【本章要點】
一、簡述營氣的來源和生成。
二、具體敘述了十四經脈的循行方向、次序和交接部位,構成“常營無已,終而復始”的整體迴圈。

【原文】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註手陽明,上行註足陽明,下行至跗上,註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註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中臂,註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註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註小指之端,循足心,註足少陰;上行註腎,從腎註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註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註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註膽,出脅,註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註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註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①。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註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注解】
①畜門:頏顙為內鼻孔;畜門為外鼻孔。

【譯文】
黃帝說:營氣能運行全身,以納入飲食為最寶貴。飲食入胃後,傳輸到肺,流溢于內營養髒腑,布散于外滋養形體。其中最精純的部分,則行于脈道之中,經常營運不息,終而復始,這是自然的規律。營氣的運行是從手太陰經脈出,註于手陽明經脈,上行傳註足陽明經脈,下行達足跗,傳註足大趾間,與足太陰經脈會合。上行股內入脾,從脾上載註心中,沿手少陰經脈,出腋窩,下臂,至手小指,會合于手太陽經脈。上行經過腋部,出眼下眶內,註于眼內角,再上行頭頂中央,下走項後,與足太陽經脈會合。沿脊柱下行于尾骶部,再下行註于足小指尖,斜入足心,註于足少陰經脈。上行註入腎髒,由腎轉註心髒,向外布散于胸中,沿手厥陰經脈,出腋窩,下臂,經腕後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尖,回出註無名指尖,合手少陽經脈。上行于兩乳之間,膈膜之上,散布于三焦,從三焦註膽,出脅肋,註入足少陽經脈。下行至足背,復從足背註入足大指,合足厥陰經脈。上行至肝髒,從肝髒上註于肺髒,再上沿喉嚨,入上顎之竅,深入于鼻內通腦之處。別行的分支,由額沿頭頂,下項後中線,沿脊柱入骶內,這是督脈;再由此環繞陰器,從陰毛中部上行,過臍中,上沿腹內,入缺盆,下註肺髒,復出手太陰經脈。這就是營氣運行的途徑,無論上行下行,都循此常道而不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