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範文 畢業論文 論文範文

中美籃球文化比較與中國籃球可持續發展

中國籃球運動發展進程中派生的籃球文化,無不帶著民族的傳統特征。通過對中美籃球文化中體現的團隊精神和個人主義,人格和體格,單一化和多元化的比較。探尋中國籃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字:中國; 美國; 籃球文化; 可持續發展

現代籃球運動1891起源于美國,至今已有118年的球史。1895年籃球運動傳人中國,深受中國廣大民眾歡迎,特別自1949年後6o年來,在普及中提高,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籃球王國”美國相比,中國籃球帶有自身民族的傳統文化。

一、中美籃球文化比較

(一)團隊精神與個人主義團隊精神價值觀是東方文化的基石,而個體主義價值觀是西方文化的支柱。中國是前者的典型代表,美國是後者的典型代表。

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強調群體意識,強調整體,忽視個體,強調義務與責任,輕視個體權利,求得和諧圓滿。儒家經典《禮記》中就有對儒家理想的大同社會作過典型的描述,稱為“禮運大同”。

在集體取向影響下,中國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會和國家利益為重,個人利益在必要時可以忽略,可以犧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一種美德被人們稱頌。

西方文化註重分析思維而導致了註重個體,也就產生了西方體育文化的個體主義、自由主義的哲學觀點。中西方人對“individualism”理解和評價有明顯差異:中國人整體視之為貶義詞,把“individualism”看成是以個人利益為中心,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詞;而西方人則視之為褒義詞,把個人主義當作一種美德,一種積極的處世哲學。個人主義是西方人最為推崇的個人獨立自主必備氣質,也是西方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實質。西方人崇拜依靠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人。

在北京奧運會男籃小組賽b組中國隊70:101負于美國隊後,姚明感謝大家支持:“我為我的隊友感到自豪,我們在進場的時候圍成一個圈,大家心中有個聲音,說:‘我們把手放在一起,把自己交給這個球隊,也同時把這個球隊扛在自己身上,我們要對所有人負責,我們要對這個球隊負責。’這就是為什麽我們今天來到這裏的原因。”可以看出,在處理個人與集體或環境的關系方面,人們被要求做到“克己守道”,“循規蹈矩”,“自我壓抑”,“與集體或領導保持一致”。個人應該成為機器上的螺絲釘—— 螺絲釘當然沒有獨立性,不能成為獨立的單位。在北京奧運會男籃小組賽b組中國隊對美國隊的比賽中,中國隊創造了歷史上與美國隊的最小分差31分。在這場比賽中,中國隊採取以聯防為主的體現集體力量的戰術。而在北京奧運會女籃小組賽b組中國隊對美國隊比賽的第一節中,中國女籃採取的是個人進攻,單打獨鬥等直接對抗的戰術,而沒有採取聯防等集體配合的戰術,與美國女籃分差22分;但是在第三節比賽中,中國女籃積極配合,發揮整體的能力,僅與美國女籃分差1分。這是中國文化中的團隊精神在中國籃球文化中體現。

美國的個人主義在球場上主要體現在盯人、半場夾擊、快攻等展現個人能力、速度和技能等美式打法—— 有投就有拼。個人主義也體現在場上的歡愉,文身是一種個性化表現。當全身上下帶著31個不同圖案的艾弗森,用身體語言找回自信,找回感覺,擺脫憂鬱和孤獨,釋放怨恨,寬慰自己。那種我行我素,目空無人,折射出艾弗森內心的個性化行為,而他在賽場上表現出從不畏懼、勇敢拼搏的精神更使觀眾贊嘆不已。

(二)人格與體格中國文化超越的是一種“內在超越”,即人一心關系,以心為本,以身為標,在心的統攝下,通過身體的整體鍛煉,達到身心健康是中國傳統體育的一大特點。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培養更註重的是內在氣質、品格和精神修養,把人的身體視作是寓精神之舍。道家主張各任性命、無為而治,追求一種自然的人格;儒家重視倫理規範,強調“克己復禮”,追求合于名利,積極有為的“君子”人格;佛家則主張于世俗間的超脫,提倡目空萬世,追求心空萬物的超然人格。因此,中國傳統體育主張通過身體鍛煉以外達內,由表及裏,由有形的身體活動,促進無形精神的升華,實現理想人格的塑造。在體育活動的方式手段上也形成了與之相應的特點,高度重視心理狀態的訓練,一切肢體活動與心緊密結合,並服務于“調心煉意”。

西方人在個人競爭或民族戰爭中都奉行以力服人的強權統治戰略,因而實力成了西方人在激烈的競爭中建功立業的基本條件,由此便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力量崇拜的傳統。希臘神話中的眾神與英雄大都是以其擁有的超人的力量與智慧而獲得人們尊崇的,盡管他們在品行和德性上有著明顯的欠缺。在古希臘運動會上各個項目的優勝者不僅要受到公眾的歡呼和詩人的歌詠,還要給他立一座雕像作紀念,凡得獎三次的人便要塑下他本人的肖像供人瞻仰。如《擲鐵餅者》、《刮汗污的運動員》。因此,西方體育強調的是身體的外部運動,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強,充滿了對健美人體的崇拜和對力的贊美,透射出雄勁的陽剛之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