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範文 畢業論文 論文範文

淺談傳統戲曲的危機與新變

又到畢業季了,大家的論文準備的怎麽樣了,下文是傳統戲曲的危機與新變,一起來看看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走出十年“文革”動亂的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國門一開啟,西方的多種文化、娛樂、休閒的樣式就如潮水般涌來.猛烈地沖擊了中國的固有文化,使中國的傳統文化遇到了生存的危機。特別是當電視機迅速普及之時,戲曲觀眾大量流失,一些古老劇種隻餘下極少的老年觀眾。此時,針對著戲曲界的這種新局面,理論批評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言論。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戲曲危機”論和“戲曲消亡”論。

當年的“戲曲消亡”論,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日“無可奈何”說,認為戲曲在電視節目及各種流行文化的競爭面前無能為力,隻能被代替;二日“壽終正寢”說,認為任何事物都要衰老死亡,傳統戲曲大概已到了死亡的時候了;三日“促其消亡”說.認為戲曲是產生于封建時代的封建文化,屬于民主革命未完成而遺留下的封建主義尾巴,我們要盡快割掉這個“尾巴”。【】其中最為極端的是“促其消亡”說,持有這種論調的大多是大學生中的激進派。他們的這種認識,在當時曾有不少同情者,但今天就很容易看出其中的片面性了。他們所說戲曲產生于封建社會,即是以偏概全。

戲劇劇種數以百計,情況十分復雜,不能一概而論。有的劇種產生于幾個世紀前,如昆曲、梨園戲;有的產生于近百年間,如越劇、評劇;還有的隻是近幾十年間新形成的。如吉劇、夏劇等。即使產生于所謂的封建時代,有的作品可能是為封建主服務的“封建文化”,有的作品卻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性。凡是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而代代相傳的,往往正是那些有反封建意義的作品,如《西廂記》、《牡丹亭》等。如今遍布全國的劇種,展演于各種場合。有的劇種成了全國性的劇種,如國劇;有的劇種活躍于某些地區的農村,如花鼓戲;有的劇種則屬于市民文化,如滬劇等。各戲曲劇種的藝術風格相去甚遠。有的有濃鬱的古典氣質,有的有較多的時尚風味。有的呈現一整套凝重唯美的程式規範。有的則猶如輕松自如的民間歌舞。把中國戲曲簡單化地看作是封建文化或農村文化,顯然與事實不符。

其實,“戲曲會不會消亡”,這是一個沒有價值的問題。因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與死亡的過程。說到底,地球也會消亡,太陽也會毀滅。我們並不因為地球反正要毀滅,就“超前”地把人類都置于死地。恰恰相反,生物學家研究如何挽救物種,醫學家研究如何延長人的壽命,大家都在千方百計讓人類生活地好一點。那些“最終極”的問題,留給宇宙學家、未來學家去商討好了,戲劇學家首先要關懷“戲劇的生存命運”這個很實際的問題。

但是在八十年代,中國傳統戲曲卻面臨著實實在在的“危機”。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觀眾的流失”與“觀眾的老化”。如何面對危機?當時有兩種“危機論”:一種是悲觀的“危機論”。認為中國當前面臨的危機無法克服,最終將導致戲曲消亡;另一種是樂觀的“危機論”,認為危機有“危”,也有“機”,有可能導向戲曲的新生。我個人正是一個樂觀的危機論者。我們認為,不能回避危機,對深重的戲曲危機不能視而不見,面對危機,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必過于悲觀。要正視危機,分析危機,以求生存之道。

世間事物。其行進途中,遭遇困難乃至危機,這是很正常的,如若毫無問題,毫無危機,倒是奇怪的。首先,從歷史上看,危機從來就有。世界戲劇史,隻講古希臘時代、莎士比亞時代,中國戲劇史,隻講關馬鄭白時代、湯顯祖時代,其實,這些黃金時代隻有一代人兩代人的時間。在這些黃金時代到來之前或過去之後,更長的時間裏.戲劇究竟怎樣?戲劇史似乎對此不感興趣。我想,在這些漫長的時間裏,應該有戲劇的低潮期、困難期以及危機期。其次,從空間上看,危機到處都有。在文學界,同樣是危機重重,現代小說的讀者銳減,新詩更是一蹶不振。電影界受電視的沖擊,損失慘重,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經濟界、教育界亦是如此,無危機,何必要呼吁“經濟改革”、“教育改革”呢?所以說,危機到處都有,而且從來就有。“危機感”,這是一種普遍現象。有危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危機,或在危機前舉止失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