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範文 畢業論文 論文範文

談談中國城市化

“人口眾多”與“地大物博”在空間上分離,運輸成本高,構成了廣大居民謀求生存和發展時所面臨的基本矛盾。這也決定了中國城市化必須實施精明成長的方式,即社會和諧、建築緊湊型和多樣性、公共交通優先、生態文明和低碳生活方式等。

人口由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集聚,越來越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地理特征。2xx年前,世界上隻有不到3%的人口住在城市裏,1xx年前這一比例增加了10%,21世紀初該比例上升至50%,而2050年世界人口在城市居住的預期比例將是70%。

多數城市仍在“應付奮力成長”

根據彼得·霍爾xx年的劃分,目前世界上的城市有三種類型。一類是發達國家“應付老齡化的成熟城市”,這類城市的特點是人口總量穩定或者下降、經濟成長和轉型緩慢,並且有處理環境問題的相關資源。另一類是“對付非正式超限發展的城市”,這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印度次大陸的很多城市、絕大部分伊斯蘭中東城市,以及某些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貧困城市等。其特點是人口總量快速成長(包括遷移和自然成長),經濟嚴重依賴非正式行業,貧困現象非常普遍,環境和公共衛生等基本問題突出、管理困難。還有一類是“應付奮力成長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東亞、拉美、加勒比和中東地區。其特點是人口總量成長率在遞減,某些城市還面臨老齡化的前景;經濟成長依然迅速,但同時也面臨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環境和其他社會問題。

當前,中國多數城市屬于上述第三類城市,但也不乏自身特點。在過去30多年裏,中國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發展備受關註。xx年friedmann分析了影響中國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部門轉化的主要因素:一是農村具有很高的人口密度,有些甚至超過西方國家的城市人口密度;二是數量巨大且過剩的勞動力,為非農就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三是市場經濟激發了農民脫貧致富的置業經商潛能。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包括各地尤其是沿海省份手工製造業的歷史傳統(如蘇州絲綢);足智多謀、敢于挑戰企業風險和謀求長遠發展的地方領導;分布廣泛的企業人才以及不斷提升的教育水準;一些地方性知識,如幫助人們尋找新的機會,以避開由于土地減少帶來的貧困和經常性的就業不足(就像溫州那樣);家庭和社會的高儲蓄率,使生產性設施及住房等社會基礎設施的再投資成為可能。

然而,中國的城市化由于受到一些製度的約束,也存在城市化不足的問題。fujita和henderson等人xx年的研究發現,中國城市化滯後,城市分工不充分,城市集聚程度不夠,空間基尼系數(該系數用來衡量產業空間集聚程度,其值介于0和1之間,值越大,表示集聚程度越高)偏低,城鄉收入差距大。他們發現,xx年中國空間基尼系數僅為0.43,低于世界平均水準的0.564。

城市人口規模巨大

目前,中國城市人口接近7億,到2030年大約10億人將居住在城市。根據麥肯錫預測,屆時中國將出現221座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而目前歐洲隻有35座類似規模的城市),其中有23座5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

中國現在的人口總量,大于oecd國家的人口總和。如果每年新增1%的城鎮人口,就意味著有超過1000萬的人口由農村進入城市,這相當于許多歐洲國家的人口總量。xx年,歐洲40多個國家中,人口過1000萬的隻有15個。以上這些數位,其含義相應地包括了規模巨大的資源利用和環境影響,以及就業、住房、交通、社會保障的匹配問題,意味著將出現更多的城市景觀和國土整治最佳化,意味著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互動,也意味著二三產業大量增加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有更多的人群參與社會關系的建構。

城市化模式具有多樣性

城市化模式具有多樣性,這與中國的地域結構、人口和經濟規模緊密相關。一方面,中國地形西高東低,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區域差異明顯。絕大多數人口集中于東南部,而處于幹旱或高寒地區的新疆和青藏高原所佔空間是我國陸地的1/3,其人口數佔總人口的比例卻不到2%。同時,中國的資源包括礦產、水能資源和水資源卻呈現逆向分布,使人和物的空間分布產生巨大反差。“人口眾多”與“地大物博”在空間上分離,運輸成本高,構成了廣大居民謀求生存和發展時所面臨的基本矛盾。這也決定了中國城市化必須實施精明成長(smart growth)的方式,即社會和諧、建築緊湊型和多樣性、公共交通優先、生態文明和低碳生活方式等。

另外,中國各省的經濟和人口規模都相當可觀,但差距甚大。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xx年,中國34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的gdp總量,與同期其他國家相比,其中有6個超過泰國,10個超過新加坡,15個超過紐西蘭, 24個超過越南。而且,每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的gdp總量,都超過了同期的蒙古、寮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就人口規模而言,中國的人口總量不僅位于世界前列,有些省份的人口已然過億,超過很多國家的總人口。xx年,全球範圍內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僅11個。因此,與許多國家隻有一個城市群不同,中國多樣性的特征,需要區域間的競爭合作,需要多個城市群以及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