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範文 畢業論文 論文範文

關于物流畢業論文參考範文

以下是物流畢業論文參考範文

一、中國流通業正處在產業化發展的起點上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每年平均遞增15.3%。1999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31135億元,比1979年成長17.3倍。商品流通規模的擴大使流通業自身及相關的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已成為第三產業的主體。

首先,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並存的流通格局已經形成;商品價格基本放開,市場在資源配置、價格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市場交易的透明度、開放度、公正性不斷提高,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第二,社會化組織化程度有所提高。一是連鎖經營浪潮方興未艾,我國從90年代初開始導入這種經營組織形式,其後便迅速演變為現代商業發展的主要形式。據不完全統計,到1999年底我國共有連鎖經營組織1000多個,2萬多家分店,年銷售額1000多億元,已約佔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5%。與此同時,我國商品批發市場體系已初步形成,成為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根據國家經貿委和國家統計局在1999年聯合開展的快速調查,截止1999年6月末,我國現貨商品交易市場(含批發、零售交易市場)近6萬個,1998年全國商品交易市場成交總額為21086.8億元,相當于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2.3%和國內生產總值的26.5%。全國商品批發市場約9000家,佔同期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的80%左右。全國已形成一批規模較大、輻射功能和帶動作用較強的重點骨幹市場。此外,流通主體正在向集團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競爭實力逐年提高。目前我國各類商貿集團大量涌現,除傳統的批發貿易商外,以海爾、聯想為代表的一批生產製造商也直接進入流通領域,構建自身的行銷網路和銷售體系,實行工貿一體化經營,成為重要的流通主體。各類市場中介組織逐步發育,經紀公司、快遞公司、報關服務公司、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等機構不斷涌現,提高了商品流通的專業化與組織化程度。

第三,流通業的對外開放步伐加快。1992年中國政府在商業領域實行對外開放試點,到目前已有300多家外商企業以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進入中國市場。沃爾馬、麥德龍、家樂福等一些大型跨國商業集團先後登入,超市、便利店、專賣店、倉儲式和會員製的大賣場等各種新的商業形式、業態和經營方式都已採用。外資商業的廣泛進入標志著中國商品流通業已開始融入國際市場,外資企業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技術,促進了國內流通業的組織化程度和經營管理水準,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各種業態的生命周期明顯縮短,這使得中國的流通業現階段發展帶有明顯的跳躍性和急速擴張性。

第四,流通的現代化開始起步。主要是商業設施投資的規模與建設不斷發展,各種商品交易市場、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加工儲運中心相繼建立,在流通中的作用開始顯現,物流體系建設正在帶動傳統倉儲業向現代物流發展。新的管理技術與管理手段的採用,使流通作業的自動化與管理的信息化水準有所提高。電子電腦、條碼、pos系統等現代信息處理手段逐步採用。流通業由傳統的手工操作、櫃台銷售、經驗性管理逐步轉向專業化分工與規模經營,行業的資金與技術含量都有所提高。深圳、上海、天津等地已著手物流基地的建立,通過規劃和多渠道投資形成新的產業優勢。

二、加快商品流通的產業化對我國經濟成長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

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經濟以年均9.7%的速度成長,人均國民收入由250美元提高到近800美元,有1.4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和第三產業,工業化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但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開發中國家,我們仍處于工業化的中期,工業化進程遠遠沒有完成。要促進我國工業化和下一步經濟成長目標的實現,必須加快流通產業化進程。

首先,流通產業化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和前提條件。從世界上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看,在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都經歷了一個流通現代化的階段。如日本曾在60年代連續推出三個流通現代化的五年計畫,意在配套和促進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韓國在70~80年代也效仿了這一做法,並大大提升了流通產業化水準,為增強本國經濟的競爭力、實現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再從我國的情況看,盡管工業化發展水準與世界上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但相比較而言,流通產業化水準滯後于製造業的升級和結構調整,成為製約我國工業競爭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流通設施、管理手段、經營組織方式上基本還是沿用了原來的一套,經營分散、管理落後、流通成本高、效率低、服務水準差的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以物流成本為例,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全年的物流成本為8000億美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1%,德國的物流成本約佔gdp的10%,中國為30%。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製造業的競爭實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