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範文 畢業論文 論文範文

中西悲劇藝術理論的差異探究

西方悲劇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多突出人物的內心自省,以及在與自然命運等鬥爭中展現的生命精神,中國悲劇藝術則體現對現實人生的慰藉。然而無論是中國悲劇藝術還是西方悲劇藝術,都是在對人生的憂慮,從而給觀眾深刻的悲劇體現,呈現出多種悲的審美價值。

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的原因所造成的,導致的失敗痛苦,或者是不幸,都稱為悲劇。而悲,通常不是指悲哀與悲涼,而是指悲壯,是崇高範疇的體現,一般經過嚴肅的鬥爭,悲劇人物是正面的。是由好的事物毀滅,引起人民對此的贊美。悲劇作為生活悲劇的反映,不是隨意的生活悲劇都能造成藝術的悲劇,藝術上的悲劇是具有美學意義上的升華,凝聚著悲劇藝術家的渲染和調和,比之前更具思考性的獨特體現。其集中反映一個歷史階段,是文學創作的最高境界。對于悲劇來說,廣義上一般是指戲劇沖突所引發的實踐。狹義上則表示在社會生活中的悲劇。這種以悲為特點的審美一般通過激發人的精神,喚起人們悲的感受。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的悲劇則很難直接進入人們的審美領域,必須通過藝術的加工才能進入審美的視野。

然而,悲劇意識觀念不是靜止不變的。情節是悲劇中最重要的基礎和靈魂。在古代悲劇重視情節;近代悲劇更強調的是人物的性格的內在矛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悲劇和傳統意義上的大相徑庭,被無可奈何的笑所替代(黑色幽默)。西方的悲劇最早可以追述到以命運悲劇、英雄悲劇為代表特征的古希臘悲劇。

朱光潛先生曾對古希臘悲劇做出一個經典評價“希臘悲劇是一種特殊文化背景和性格的產品,它不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而是那個民族的必然產物”。 (朱光潛 《悲劇心理學》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第206頁)悲劇是古希臘的一種戲劇形式,源于古希臘的一種歌劇“酒神頌”。在希臘產生了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利彼得斯三位傑出的悲劇詩人。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第一個系統的研究悲劇美學的學者,他認為“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為模仿。”“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希臘】亞裏士多德:《詩學》,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2年版,第19頁)亞裏士多德認為古希臘的悲劇應該具有崇高的氣概,描述的主題應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為自由、理想、正義而獻身;同時也強調了應該重視情節。凈化說作為亞裏士多德悲劇說的核心,描寫的人大都和我們相類似的人,因而我們對他心生憐憫。所以當劇中的人物受難時,因為和我們類似,因為我們害怕劇中的災難也會降臨到我們,這種忐忑不安和憐憫交織在一起,對自己不利,因而需要宣泄,宣泄的結果是使心靈得到凈化,道德得以提升,從而身心愉快。

古希臘悲劇所展現的藝術特征雖然出現在兩千年之前,但是卻仍然歷久彌新。而其中所對悲劇的經典分析在現代看來仍然能為現代的悲劇藝術發展研究帶來啓迪。在悲劇和命運的關系歷來是為美學家們所關註的,尤其是古希臘的悲劇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類屬于此。在古希臘悲劇中,悲劇的主人公往往是英雄人物,以《俄狄浦斯王》為例,俄狄浦斯王得知自己在命中註定會殺父娶母的命運後,力圖擺脫命運的安排,然後歷經多番努力,還是未能擺脫命運的安排,俄狄浦斯王是無錯的,然而命運的不可抗拒性,致使其對命運的抗爭失敗。人們在對他命運的悲嘆的同時,又為其非凡的英雄氣概所贊嘆。並為這所體現的那種崇高的精神所折服。從倫理的角度,悲劇表現的是善與惡的鬥爭,在善的被否定過程中來展示其美學意義。在善與惡的交鋒中雖然惡經常佔于上風,或是鬥爭的結果是善的失敗,但是這並不是悲劇的實質所在,隻有在因善對惡的認知中或是存在著決策鬥爭的重大失誤,因此而導致的失敗,才能稱之為悲劇。從人性的角度上看,悲劇的主人公往往是生性善良,其行為也是合理的,但是因其性格上存在著某中缺陷,從而使他們在實現自己合法權力中受到挫折。古希臘的悲劇所體現的人類悲劇最高境界是因為通過悲劇的沖突,人在此與命運的鬥爭中,不斷的認識自己,敢于面對自己。

進入中世紀以後,悲劇主要以古典主義轉向浪漫主義,主人公也不再是王公貴族,而是市民,建立起了以市民悲劇,如莎士比亞以性格悲劇為題材的悲劇。此類悲劇的主人公出發點雖然出發點是好的,本人是無辜的,但是破壞了規律,卻得以悲劇結局。黑格爾是繼亞裏士多德後對悲劇研究極具突破性的美學家。從歷史的緯度來闡述悲劇,他認為悲劇引起的是各種沖突,並將這種沖突歸結為倫理的力量。對于悲劇沖突的結果,黑格爾認為是對立的雙方達到和解,是“永恆力量”的勝利,從而證明其悲劇的結局不是真善美的毀滅,而是真善美的勝利這一觀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