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文 經典文章

小年都到了,最全的春節傳統風俗你都了解嗎?

中立讀史,不歌頌貶低任何政治勢力

【小年的來歷】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灶神要上天庭復命;也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為什麽南方北方小年不同天】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麽什麽時候發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匯報一下工作情況。為了節省開支,建立和諧社會,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既然國家機關和政府部門都在這一天拜神,那麽工作人員(如差役下人之類)就隻能推後一天再拜。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到了民國,民間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說法,就是科級以上幹部二十三日祭灶,一般民眾延後到二十四。祭灶的時候要擺三幅碗筷,為什麽?灶王爺有個大老婆,另外又搞腐敗包了個二奶。後來,據說是因為社會進步了,人人平等了,大家也就都隨了皇帝,沾沾“貴氣”,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了。由于過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密切聯系領導,受到的影響比較大。而南方仍然保持了和人民民眾的一致。

【春節民謠知多少】

有民謠記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隻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民謠是春節活動大事記,中原人民置辦年貨的活動也按照這個約定俗成的習慣進行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寫對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兒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正月初一是怎麽來的?】

公元前2000多年前,舜即天子位,率眾部下祭拜天地。從此那一天就做為歲首,定為正月初一。就是新年的來歷。古時春節稱為元旦,元的意思為頭,即開始。這一天是一年頭一天,春季頭一天,正月頭一天,所以稱"三元"。又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稱"三朝";同時還稱三朔、三始等。

【跟新聞聯播學傳統拜年】

看出玄機沒有?其實男女自古就有別。標準的男子問好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女人不抱拳,隻壓手[圖]。這和中國自古"男左女右"的傳統一脈相承。如果左右手弄反過來的話,那可是哀拳,報喪、求饒才用噢。

【本命年為何穿紅】

風水位理學認為,逢本命年時,生肖守護神要去天庭參拜,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述職,這時對人的保護就會減弱,妖魔邪祟就會乘虛而入,紅色能夠去災闢邪。這與"過年"貼春聯的來歷也有關聯,所以人們用穿紅衣服,系紅腰帶來去災闢邪,後來被人們發揚光大,連內褲襪子都要紅色。

【春節福字倒著貼還是順貼】

民俗傳統中,倒貼福字主要在兩種地方。第一種地方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另一種地方是在屋內的櫃子上。由于水缸和垃圾箱裏的東西要從裏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裏的福氣倒掉,便倒貼福字。櫃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會一直來到家裏、屋裏和櫃子裏。

【中國最早的對聯】

早在秦漢以前,民間過年就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寫著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兩塊大桃板,用以驅鬼壓邪。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秀秀看,你家春聯今年寫什麽?

【春聯如何分左右?】

1,傳統的對聯帖法:上聯帖在右,下聯帖在左。 橫批帖在門上正中,橫批必須從右向左寫。2,現代的對聯帖法,關鍵是看橫批: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寫的,對聯就應該上聯帖在右,下聯帖在左;如果橫批是從左向左寫的,對聯就應該上聯帖在左,下聯帖在右。

【春節前說傳統禮儀:奉茶之道】

就是人客來訪馬上奉茶。奉茶前應先請教客人的喜好。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應註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溫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同時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端出的茶色要勻,並要配合茶盤端出,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

《山海經》記載:在大海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蜿蜒三千裏的桃樹,桃樹上有一個鬼門,門上兩個神人,名曰:神荼、鬱壘。他們會把害人的鬼全部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黃帝向他們敬之以禮,歲時祀奉,在門上畫神荼、鬱壘和考慮的像,並掛上蘆葦繩。有凶鬼即被二神縛之喂虎。

【貼門神來歷】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大舉屠殺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家族,甚至連嬰兒也不放過。後來李世民恐怕兄弟的鬼魂前來索命,于是派尉遲恭與秦瓊擔任門前守衛。但後來因二人年老,無法長期擔任,隻好繪製二人的畫像掛在門口,成為後世門神的由來,這個傳說後被吳承恩的《西遊記》引用。

【除夕早上有掃墓風俗的註意了,這些講究要知道】

1.掃墓的程式: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2.哪些人不適合掃墓:孕婦、正在來例假的女性、7歲以下的孩子陽氣也虛弱者、其他重大疾病患者等。3. 如果去世者是晚輩,前輩前去掃墓需要帶與死者同輩的親友一起前去。

【歷史上的正月演變】

春節以前叫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傳說始于顓頊,已有五千年歷史。但正月的時間不一,夏朝時以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十二月為正月,周朝時又以十一月為正月,分稱為夏正、殷正、周正,合稱三正。秦始皇又規定十月為正月,漢武帝時,才規定一月為正月,延用至今。

【春節為何給壓歲錢,壓歲錢的來歷(一)】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

【春節為何給壓歲錢,壓歲錢的來歷(二)】

北宋神宗年間,某年春節夜晚,有個副宰相王韶的小兒子南陔,跟隨大人在街頭觀燈遊玩時,不料被歹人掠走,想勒索王韶一筆錢財。逃跑中正巧遇朝廷車子經過,南陔大聲呼救,歹人放下南陔倉皇逃跑。後來,宋神宗得知此事後,就賜予南陔一些金錢,給他壓驚,從此"壓歲錢"在民間流傳開來

【春節習俗,你那裏有幾項?】

⑴貼門神⑵貼春聯⑶跳大儺⑷舞龍舞獅子⑸守歲⑹貼花雞⑺掃墓祭祖⑻打年糕⑼做豆腐⑽謝灶⑾門後立甘蔗,長年門蔗⑿廟會摸石猴⒀除夕敲鍾聲⒁包餃子⒂包湯圓⒃初五送窮土,初七撈魚生⒄飯裏放荸薺,謂之"挖元寶"⒅打花鼓⒆貼吊錢

【古人春節都喝什麽?】

一種叫"屠蘇酒",另一種叫"椒柏酒"。"屠蘇"是一種中葯劑,由大黃、白術、桔梗、蜀椒、桂辛、烏頭、菝葜等七種葯材混合製成。據說這兩種酒喝了都能驅邪解毒延年益壽。唐朝人喝這兩種酒,要從全家最小的孩子開始先喝。原因據說是"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飲酒"

【古人沒有春晚,守歲時如何消遣】

宋代陸遊在《除夕雪》中寫道:"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唐代杜審言《除夕有懷》中有"興盡聞壺夫,宵闌見鬥橫"的詩句,可見喝酒、寫符、玩猜謎、甚至打麻將遊戲是古人在守歲時的消遣方式。親,您準備做什麽?

【正月初一是掃帚的生日】

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酶運。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這習俗至今還有地方儲存著,大年夜將家裏掃除幹凈後,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春節說餃子的來歷】

餃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醫用,類似膠囊)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從初一開始,佔歲七日】

相傳女媧造人用了七天,第一天造了雞,第二天造了狗…第七天造了人,所以一年裏開始的七天,稱為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東方朔的《歲佔》說:正月初一"雞日",初二"狗日",初三"豬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馬日",初七"人日",初八則為"谷日"。

【正月初二回娘家、祭財神】

在很多地區,正月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當然,北方也會在這天祭財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南方為初五),不管是平常百姓還是商家,都要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即把請來的財神印刷品焚化,而且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常用魚和羊肉。有一些大商號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二說財神】

財神是道教俗神,民間流傳著多種不同版本的說法,一是道教賜封,二是民間信仰。其中月財神趙公明被奉為正財神,李詭祖、比幹、範蠡、劉海被奉為文財神,鍾馗和關公被奉為賜福鎮宅的武財神。日春神青帝和月財神趙公明合稱為“春福”,日月二神過年時常貼在門上。

【福建福安初二為何不拜年?】

這是全國唯一的日寇侵華民俗紀念日。明嘉靖年間,一年的除夕,倭寇乘福安過年時,攻入城中,大肆殺戮,城中死傷慘重,大多家中均有亡故。直到戚繼光從浙江趕來,趕走倭寇,已經是大年初一了。其後,為了對死去的親人悼念,大年初二"做白年",均不走動,習俗也延續至今。當年的初二辦喪、初五發喪的原因,也影響了福安人民的習俗,初二、初五時間均不拜年。去福安的朋友,也要註意當地的民俗,雖然熱情的福安人民會給予變通,但還是要多尊重當地的民俗禁忌。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許多地方都有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正月從今天開始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裏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趕的遠遠的。然後要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正月初七:人日】

傳女媧初創世,在造出雞狗豬羊牛馬後,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就有了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並有了人日戴"人勝"的習俗,即一種頭飾。南北朝詩人薛道衡"入春才七日,離家已兩年"的詩句指的就是這天。唐代後此節更盛,皇帝常常今天大宴群臣。

【正月十三上花燈】

舊時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此外還被稱作"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主要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製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說法一:傳說元宵節為漢文帝為紀念平諸呂而設。呂後死後,呂氏兄弟擔心失勢,在呂祿家中領會謀反。齊王劉囊聯合周勃、陳平,設計平定諸呂之亂。其後漢文帝劉恆登基,就把平息叛亂的這一天的正朋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成了重大節日。

說法二:道教曾把一年中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五鬥米道崇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分別生于上、中、下三元節。所以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說法。上元節又是一年中第一次月圓之夜,所以也成為了重要節日。

說法三: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說法四: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元宵節一過,我們傳統的春節最熱鬧的部分,也就告一段落了,其實,仔細讀讀這些豐富多彩的傳統,我們還有什麽理由不去愛我們的中華文化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