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議論文 小論文

小語教學中的學科綜合策略研究(原創論文)(教師手記之62)

在現代教育中,儘管學科門類越來越多,但邊緣學科以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繫卻越來越豐富了。在國小語文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大語文觀念,要學生能從生活中時時處處去感受,去運用所學的知識。語文和其它學科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了,我們不能再單獨地去教學生認幾個字,寫幾段文章了。語文已與人的觀念思想、知識內容以及實踐能力等聯繫在了一起。小語新課標中提出“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說明了在語文課堂中綜合其它學科的知識內容的可行性。國小語文的特點也決定了國小語文中可以而且必須滲透其他學科的內容。國小生對世界對事物的認知還處在非常膚淺的階段,各門學科之間有區別又有聯繫,如國小一二年級的思想品德就和語文是同一本教材,甚至現在有些地方還將語數合起來上的也有。國小老師也往往具備一專多能的特點,有不少老師就有兼任三四門課的現象。而且國小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易於擴散和聯繫,往往由此及彼地推理,有時甚至是“想入非非”。有人說,現在的書難教,難教在哪裡?難在我們需要有廣博的知識來應對學生的種種疑慮。作為老師,我們很清楚文學與美學、社會常識以及各類文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那么,我們在教學的同時就不能只是告訴他們單方面的知識了。這樣,掌握多學科、多種類的知識變得非常必要。特別是母語課堂上,多學科的滲透更變得十分必要,在這裡,語言應該是一種工具,學到更多知識的工具,通過母語的學習,來引發學生對其它學科的愛好更是一種重要的舉措。我們現在太多強調語文的重要性,它的主要地位等,反而失去了它本身的重要作用,它還應該是傳授知識的橋樑。語文教學需要有更大的胸懷來容納其它知識的碰撞。如何來明確小語教學中的學科綜合的特點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理解。首先,學科綜合不等於語文活動課或實踐課,它是基於語文的其它學科知識的拓展,從而進一步夯實語文。平常我們搞的活動課或實踐課都是以一定的遊戲或活動帶著一定的情節來展開,它的目的是構思一定的環境來運用語言,而學科綜合要解決的是與文章有關的相關學科知識的連結。課堂上,我們往往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只對一些難的字詞和語句作些講解,很少涉及相關知識的拓展與延伸,也限制了學生想像思維的發展。而像我們在課外搞的一些與文章有關的小課題研究(類似於語文實踐活動課),費時費力不說,學生學到的東西還很少。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上花不多的時間,讓學生用其它學科的知識來解決語文課上的問題豈不是一舉兩得?語文課堂中引入學科綜合的概念就是要讓學生在語文課中能學到與教材相關的其它學科的知識,並進一步鞏固和深入體會文學的內涵。其次,學科綜合也不等於語文知識的綜合性學習或綜合運用。語文教師往往在一堂課里將聽說讀寫都一以貫之,字詞句篇也都能訓練到,但學生學到的始終是剝離了生活的語文,他們吃的是經過加工過的“精米”,卻少雜糧的營養。學生把語言技巧玩弄得神乎其神,說話說得頭頭是道,但到頭來卻連小麥和韭菜怎么區別都不知道的也大有人在,這時的語文教學真讓人尷尬了。浙教版國小語文義務教材中有一篇《我盼春天的薺菜》,可在上過這篇課文的那么多學生中,真正在野外見到薺菜能叫得出名的可能就沒有幾個人了。有很多學生也只是覺得學語文就是一味地閱讀、寫作,兩耳不聞窗外事,將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繫人為地隔開來。語文教學中的學科綜合就是要將語文學習的趣味性還給學生,將其他學科的本來乏味的知識很有機地結合在課堂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學科綜合不等於媒體運用。現在很多教師都善長多媒體製作,比如通過圖像、聲音、錄像、展示等讓學生來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從而達到深刻理解和記憶的目的。其中也會出現一些相關知識的提示,但它們往往是曇花一現,學生還沒看清是怎么回事就不見了,或者只是過過場,作一下課件秀而已,更不用說讓人有深刻的理解了。在語文教學中綜合其它學科知識的運用,並不是用課件展示一下就能做到的,有時課件或媒體反倒會扼殺學生的想像力。那么,小語教學中如何運用學科綜合呢?下面就不同學科知識的運用作些說明。數學:計算可作為工具,讓學生親自算出文學中的數學。在小語課文中有些介紹面積、時間、空間、長度、數量等的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計算比較並感受它們的特點。如課文中有一光年的概念時,教師就可將光年的計算引入,告訴其公式,讓他們來算算,看看到底有多少距離。數學中的邏輯思維可謂嚴密,語文中同樣如此。有些副詞的使用與否會直接影響文章意思的表達,如“約”“整”“不足”“差不多”等等。有些量詞的使用也是很講究的,趁此機會就讓學生練習一下數學的單位換算,既理解了正確使用量詞的重要性,也鞏固了數學知識。數學中的統計、排列、平面圖形、立體幾何等幾乎都會在語文課堂中出現,如學生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平均值的對比中,告訴他們總數大的不一定平均數就大,而我國正是一個總數大而平均數小的國家,讓學生的內心產生震撼;如我們談到紅軍如何要那樣行走時,告訴他們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時間就是勝利;如我們學到趙州橋為什么設計成拱形時,告訴他們拱形面受力最大;……常識:告訴學生基礎的認知,讓學生明白自然和世界的發展變化。現在有些語文教學中,老師喜歡讓學生在課外蒐集有關的資料,課前作為預習用,課後作為複習用,還會讓學生作一些延伸性閱讀,即看看相關的書籍文獻等。這對於有這方面能力和條件的孩子來說,自然是培養了他蒐集整理的能力,但大部分孩子卻是像沒頭的蒼蠅亂撞亂抓,客觀上也沒有這個條件,只能望洋興嘆,在課堂上便聽那些找來資料的同學大讀一通。這時,如果老師能在課堂上增加一些常識性的知識,既可以減少學生花費苦苦求索的時間,又可以在課堂上增加趣味,加深學生的理解。如與文章有關的動植物的介紹,有關的背景、歷史知識,相關的人物、作品等等,而且最好能有感性的認識。不是有人說中國學生課外知識貧乏嗎?如果老師在課內沒“引趣”,學生在課外自然也“失趣”了。除了“死”的知識,在滲入常識時更要有“活”的知識。如在學說明文一類的文章時,要學生學會鑑別與比較,比如課本上呈現了一種現象或事物,老師可以再呈現差不多的現象或事物,要他們進行評價。像說明書之類的不僅要讓他們學會取捨,做到因人制宜,也要能區別現實生活中的說明書哪些宣傳是屬實的,哪些是虛假的或非法的,具有甑別的能力。英語:現在的小語課文中有不少反映外國兒童的題材,或涉及世界文化的內容,這時,如能將英語引入課堂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凡卡》、《小珊迪》、《窮人》等文章中出現的人物姓名都用英語叫出來,那效果就不一樣了,不僅親切,符合原文,而且易讀易記易上口,又讓學生理解了外國人名與中國人名在翻譯時的區別,不至於到時看到同名中英文時一臉茫然對不上號,還培養了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會覺得英語就在我們身邊。同樣,國外的地名甚至國名我們也可以用英文來讀寫,這不僅是兩種語言融會貫通的需要,更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需要。另外,有時在文中出現美元、英鎊、盧布等貨幣名稱時,我們也可以直接用相應的符號表示出來並直接讀出英語發音,學生的興趣便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音樂:欣賞和感受是音樂的魅力所在,通過音樂不但能調節課堂氣氛,活躍身心,更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在教《南泥灣開荒》這篇課文時,不仿以音樂導入再在音樂中結束,其間一起來學唱一下這首簡單易學的歌曲,只要唱一遍學生基本上都會跟唱了。音樂,之所以能打動人,因為它有內容,歌詞往往簡練地傳達了作者的心聲,它又有鏇律,曲子的高低起伏為學生抒發感情起了支撐作用。一唱《南泥灣》這首歌,359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陝北江南的美景也呈現在學生面前了。體育:以活動為載體,以鍛鍊為目的,加強體驗性感受的培養。吳運鐸的《勞動的開端》寫出了勞動的艱辛,但學生沒有體會,根本想不到怎樣的艱難。我們就可以利用食堂里的扁擔,體育室里的實心球讓學生來一次“親密接觸”,弄兩個籮筐,分別放上一定分量的實心球,讓學生自己試著挑一下,也可以來一次挑“煤”接力,當學生累得邁不開步時,或剛跨兩步就摔倒時,他們對文章作者兒時勞動的艱辛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比任何語言都要難忘。同樣的道具,還可以出現在馮冀才的《挑山工》里,但這回是上樓梯或台階,還要求穩當。這樣,既鍛鍊了身體,也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艱辛,或許他們會更珍惜別人的勞動。美術:以它為框架,來建構心中的事物。在課堂里,它以繪畫為主,一般有兩種情況下運用。一是教師讓學生進行想像產生的,要求根據文中的描述,經過自己的加工,製造出具有個性的美,或者用想像來填補文中描述的空白。這類情況主要是要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另一種是根據課文中的描述真實再現,如《詹天佑》中用兩種方法開鑿隧道及“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圖解,這種繪畫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建立形象概念。事實上,我們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也都在實踐著這一理念。信息:以網路教育為平台,實現語文教學新跨越。應該說網際網路的套用對教學是一個極大的幫助,如我們能合理正確地使用它,則會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些頗費理解的語文課放到計算機房去上,通過教學基本的網路搜尋,學生都能找到想要解決的問題答案。當然,網路的最大特點還在於互動性,我們的作文教學就可以放到網路上去。學生寫作文都要自己輸入,然後再放到網上去,不僅教師可在網上進行修改評價,而且網路上的所有人都可以對這篇文章進行品評。學生在不斷地寫與評的過程中,逐漸熟練電腦操作,喜歡上了電子作文,因為在那裡他有與全國各地的同學交流的平台,大家都以“文”會友,提高了興趣。像我的網上作文班(http:///zw/spec1.asp?sp=12)目前就有近二百名學生,近1500篇作文。學生在這裡更是課堂的延伸,他們在這裡學習完全沒有上課的感覺了,他們就把老師當朋友,有問題請教,語文課堂和信息學科已完全融合了。 概言之,小語教學中的學科綜合不僅使學生各方面素質得到了發展,使相關學科得到了貫通,也使語文教學得以深入學生心中,使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激發他們學好各門功課的信心。     以上是我在實踐和研究中的一丘之見。我覺得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運用是綜合性的,不是哪門學科的獨立運用,也不宜過濫,不一定每節課都用,起滲透、點睛的作用,而且必須明確知識為學習服務,另一方面,可以說學科綜合性的語文教學是對語文教師綜合素質能力的極大挑戰,亟待一大批的能人匠士去實踐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