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徐霞客遊記

遊黃山日記徽州府

【原文】
初二日 自白岳下山,十裏,循麓而西,抵南溪橋。渡大溪,循別溪,依山北行。十裏,兩山峭逼如門,溪為之束。越而下,平疇頗廣。二十裏,為豬坑。由小路登虎嶺,路甚峻。十裏,至嶺。五裏,越其麓。北望黃山諸峰,片片可掇①。又三裏,為古樓坳。溪甚闊,水漲無梁,木片彌②布一溪,涉之甚難。二裏,宿高橋。

【注解】
①掇(duō):拾取。
②彌(mí):遍。

【譯文】
初二日 從白岳山下山,走十裏路,順著山麓向西,抵達南溪橋。渡過大溪,順著別溪水,沿著山麓向北走。走十裏路,就見兩座山陡削而逼近像兩扇門,溪水被它所約束。越過兩山向下走,眼前平坦的田疇很寬廣。走二十裏路,就是豬坑。從小路攀登虎嶺,路很險峻。又走十裏路,到達虎嶺。走完五裏路,越過虎嶺山麓,向北看,黃山的各座山峰,小如片片山石,似乎可以拾取。又走三裏路,就是古樓坳。溪水很寬闊,溪水暴漲而又沒有橋梁,木片遍布一條溪水,赤足涉過溪水很艱難。二裏後,在高橋歇宿。

【原文】
初三日 隨樵者行,久之,越嶺二重。下而復上,又越一重。兩嶺俱峻,曰雙嶺。共十五裏,過江村①。二十裏,抵湯口②,香溪、溫泉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漸上,雪且沒趾。五裏,抵祥符寺③。湯泉④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湯池。池前臨溪,後倚壁,三面石瓮,上環石如橋。湯深三尺,時凝寒未解,而湯氣鬱然⑤,水泡池底汩汩起,氣本香冽⑥。黃貞父謂其不及盤山⑦,以湯口、焦村⑧孔道,浴者太雜遝也⑨。浴畢,返寺。僧揮印引登蓮花庵,躡雪循澗以上。澗水三轉,下註而深泓者,曰白龍潭;再上而停涵石間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葯臼”,曰“葯銚”。宛轉隨溪,群峰環聳,木石掩映。如此一裏,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爐及鍾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為。遂返寺宿。

【注解】
①江村:今作崗村,在黃山以南,沅溪右側。
②湯口:今名同,在黃山南緣的公路邊,是進入黃山的門戶。
③祥符寺:後文又稱湯寺。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遺址在今黃山管理處的禮堂附近。
④湯:熱水。湯泉:即黃山溫泉,又稱朱砂泉。海拔630米,以含重碳酸為主,水溫42℃,每小時出水量48噸,設有溫泉浴室和遊泳池。這裏是黃山旅遊的起點,各種服務設施齊備。
⑤鬱(yù)然:水汽旺盛的樣子。
⑥冽(liè):清。
⑦盤山:在今天津薊縣西北12公裏,主峰掛月峰海拔864米。有上中下三盤,下盤以水勝,中盤以石勝,上盤以松勝。上有五峰,又稱東五台。曾被譽為“京東第一名勝”。後來,霞客亦曾親至盤山。陳仁錫跋黃道周《七言古一首贈徐霞客》詩說:“霞客遊甚奇,無如盤山一遊。予歸自宣錦,憩山海……有盤山焉,竟數日不能去……歸示霞客,霞客踵及燕山,劍及雲中,無何而勇至。”霞客遊盤山的時間,丁文江《徐霞客先生年譜》考證為崇禎二年(1629)。
⑧焦村:今名同,在黃山西側。從湯口越黃山到焦村,是過去徽州到池州的要道。
⑨雜遝(tà):眾多而雜亂。

【譯文】
初三日 隨著樵夫一同走,走了很久,翻越過兩座山嶺。下山後再重新爬上另一山,又翻越過一座山嶺。兩座山嶺都很險峻,叫雙嶺。總共走了十五裏,經過江村。走二十裏路後,到達湯口,是香溪、溫泉各條溪水所流出的地方。踅轉方向而進入山裏,沿著溪水逐漸上山,雪埋沒了腳趾。走五裏路,抵達祥符寺。溫泉就在隔溪可見處,于是大家都解衣脫鞋到溫水池裏洗澡。溫泉池前臨溪水,後倚岩壁,三面都用石頭鑲砌,上面環架著石條就像橋一樣。溫泉水深三尺,當時冬寒還沒有解除,而溫水氣很旺盛,水泡從池子底部汩汩冒起來,氣味原本就很清香。黃貞父說黃山的溫泉不及盤山好,是因為湯口、焦村是交通孔道,來洗浴的人太多太雜。洗浴完畢,返回祥符寺。揮印和尚引導我們登山去蓮花庵,順著山澗、踏著積雪而上山。澗水三次轉彎,往下流註入深深的一潭水中,那潭就叫白龍潭;再上的一處,山澗水在石頭間的涵洞停歇,那涵洞叫丹井。丹井旁有石頭突起,叫“葯臼”,也叫“葯銚”。隨著溪水宛轉前行,四周有聳立的群峰環繞,樹林與山石相互掩映。在這樣的景致裏走了一裏路,找到一座寺庵,印我和尚因他事外出,我們不能進入庵堂歇憩。隻見庵堂中的香爐及鍾、鼓架,都是用天然的古樹根雕鑿而成。于是返回祥符寺住宿。

【原文】
初四日 兀坐①聽雪溜競日。

【注解】
①兀(wù)坐:枯坐。

【譯文】
初四日 整天枯坐著聽雪滑動的聲音。

【原文】
初五日 雲氣甚惡,餘強臥至午起。揮印言慈光寺頗近,令其徒引。過湯池,仰見一崖,中懸鳥道,兩旁泉瀉如練。餘即從此攀躋上,泉光雲氣,撩繞衣裾。已轉而右,則茅庵上下,磬韻香煙,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①。寺舊名朱砂庵。比丘②為餘言:“山頂諸靜室,徑為雪封者兩月。今早遣人送糧,山半雪沒腰而返。”餘興大阻,由大路二裏下山,遂引被臥。

【注解】
①慈光寺:舊名朱砂庵,萬歷時敕封護國慈光寺,曾極盛一時。解放後建為賓館,稱慈光閣。
②比丘:系梵文音譯,意為乞士,因初期在形式上以乞食為生而得名,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稱和尚。

【譯文】
初五日 陰雲、寒氣很險惡,我強製自己睡在床上,到中午才起床。揮印和尚說慈光寺很近,叫他的徒弟引導我們去遊覽。經過溫泉池,仰身見一山崖,其中間懸著艱險的小道,小道兩旁傾瀉而下的泉水就像雪白的絹匹。我就從這裏攀登上去,泉水的閃光與雲氣,在衣服前後繚繞。後來轉向右走,就見茅草寺庵上下,磬鈸的聲音與梟梟而起的香煙,穿越石頭散發出來,這就是慈光寺。慈光寺舊名朱砂庵。和尚對我說:“山頂上的各處靜室,其道路被積雪封閉已兩個月時間。今早派遣人送去糧食,因山半腰積雪厚達人腰,無法通過而返回。”我的興致受到極大阻礙,就從大道走了二裏路下山,回到住所,拉過棉被睡覺。

【原文】
初六日 天色甚朗。覓導者各攜筇上山,過慈光寺。從左上,石峰環夾,其中石級為積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見群峰盤結①,天都獨巍然上挺。數裏,級愈峻,雪愈深,其陰處凍雪成冰,堅滑不容著趾。餘獨前,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後趾。從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岡,則蓮花、雲門諸峰,爭奇競秀,若為天都擁衛者。由此而入,絕峰危崖,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鬣②,盤根虯③幹,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間,冉冉④僧一群從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覓糧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諸庵,俱已下山,後海山路尚未通,惟蓮花洞可行耳。”已而從天都峰側攀而上,透峰罅而下,東轉即蓮花洞路也。餘急于光明頂⑤、石筍矼之勝⑥,遂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次,至天門。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十丈,仰面而度,陰森悚骨。其內積雪更深,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獨聳者,為光明頂。由矼而下,即所謂後海也。蓋平天矼陽為前海,陰為後海,乃極高處,四面皆峻塢,此獨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蓮花二峰最峻,其陽屬徽之歙,其陰屬寧之太平⑦。

【注解】
①群峰盤結:黃山有36大峰,即煉丹峰、天都峰、青鸞峰、缽盂峰、紫石峰、紫雲峰、清潭峰、桃花峰、雲門峰、浮丘峰、雲際峰、聖泉峰、硃砂峰、蓮花峰、容成峰、石人峰、石柱峰、松林峰、石床峰、雲外峰、丹霞峰、石門峰、棋石峰、獅子峰、仙人峰、上升峰、仙都峰、軒轅峰、望仙峰、布水峰、疊障峰、翠微峰、九龍峰、芙蓉峰、飛龍峰、採石峰。另有36小峰,不具列。
②鬣(liè):松針。
③虯(qiú):為傳說中的一種龍,常用來比喻樹木枝幹盤曲的怪狀。
④冉冉:慢慢地。
⑤光明頂:在黃山中部,海拔1840米。頂上今有黃山氣象站。
⑥矼(ɡānɡ):又作“杠”,即石橋。
⑦寧:即寧國府,治宣城,即今安徽宣城縣。太平:明為縣,隸寧國府,治今安徽黃山市東境、麻河西岸的仙源鎮。

【譯文】
初六日 天色很晴朗。尋覓到一位向導,各自拿著筇竹杖上山,經過慈光寺。從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環繞相夾,其中的石級被積雪覆蓋得平平坦坦,一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稀疏的樹木披滿茸茸的雪花,在其中仰視黃山群峰盤根錯節,唯獨天都峰巍然挺立于群峰之上。往上走數裏路,石級越來越險峻,積雪越來越深,那些背陰的地方雪已凍結成冰,堅硬而溜滑,不容腳踩穩。我獨自一人前進,拿著竹杖鑿冰,挖出一個孔放置前腳,再鑿一個孔,以移動後腳。跟從我的人都沿用這一方法得以通過。往上走到平岡,看見蓮花峰、雲門峰等各座山峰爭奇競秀,就像是替天都峰作護衛。從這裏進去,無論是極陡峭的山,或是高峻的石崖上,全都是怪異的松樹懸空盤結,高的不超過一丈,矮的僅有幾寸,平頂上的松樹松針很短,盤根錯節而枝幹彎曲如虯,越是短粗的越是老松,越是矮小的越是怪異,不意這奇山中又有此種奇異的品種呵!在奇松怪石交相輝映之間,一群和尚仿佛是從天而降,向我們慢慢走來,都合起掌說:“被雪阻隔在山中已三個月,現在因為尋覓糧食勉強走到這裏。諸公為什麽得以上山來?”又說:“我們前海各庵的僧人,都已下山;後海的山路尚未通行,隻有蓮花洞的路可以走了。”後來,就從天都峰側面攀援而上,穿過山峰縫隙下山,向東轉就是去蓮花洞的路了。我急切地想遊覽光明頂、石筍矼的勝景,于是順著蓮花峰向北走,上上下下好幾次,到達天門。天門兩邊有刀削般陡直的石壁相夾,中間寬僅能摩肩而行,高則數十丈,仰面向上度量,陰森得令人毛骨悚然。天門裏積雪更深,鑿出冰洞而向上攀登,走過這裏就到平頂,就是人們所說的前海了。從這裏再登上一峰,到達平天矼。平天矼上獨聳而突兀的地方,是光明頂。從平天矼向下走,就是所謂的後海了。大約平天矼的南面是前海,北面是後海,就是最高的地方,四面都是險峻的凹地,唯獨這裏有如平地。前海的前面,天都、蓮花兩座山峰最高峻,它南面屬于徽州府的歙縣,它的北面屬于寧國府的太平縣。

【原文】
餘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頂而上。路已三十裏,腹甚枵①,遂入矼後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陽。主僧曰智空,見客色飢,先以粥餉。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因指一僧謂餘曰:“公有餘力,可先登光明頂而後中食,則今日猶可抵石筍矼,宿是師處矣。”餘如言登頂,則天都、蓮花並肩其前,翠微、三海門環繞于後,下瞰絕壁峭岫,羅列塢中,即丞相原也。頂前一石,伏而復起,勢若中斷,獨懸塢中,上有怪松盤蓋。餘側身攀踞其上,而潯陽踞大頂相對,各誇勝絕。

【注解】
①枵(xiāo):空虛。腹甚枵:肚子很飢餓。

【譯文】
我到平天矼時,很想朝光明頂攀登而上。山路已走了三十裏,肚子感到很飢餓,于是走進平天矼後面的一座庵裏。庵裏的和尚都坐在石頭上面朝南方。主持和尚名叫智空,看見客人飢餓的神色,先用稀飯款待。並且說:“剛出來的太陽太明亮,恐怕以後不是長久的晴天氣候。”于是指著一位和尚對我說:“徐公如果有餘力,可以先登覽光明頂而後再吃中飯,那今天還可以抵達石筍矼,晚上在這位禪師處歇宿。”我照他所說的登上光明頂,隻見天都、蓮花兩峰在前方並肩而立,翠微、三海門在後面環繞,向下鳥瞰,極陡峭的山崖和峻峭的山嶺,羅列于大山塢中,那就是丞相原了。光明頂前的一巨石,低伏一段後又重新峙立,其勢就如中斷一樣,孤獨地懸空于山塢中,石上有怪異的松樹盤根錯節地覆蓋著。我側身攀登到巨石上坐著,潯陽叔翁則坐在光明大頂上與我相對,各自誇耀景致的極為優美。

【原文】
下入庵,黃粱已熟。飯後,北向過一嶺,躑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獅子林①,即智空所指宿處。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勝。”從之。俯窺其陰,則亂峰列岫,爭奇並起。循之西,崖忽中斷,架木連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謂接引崖也②。度崖,穿石罅而上,亂石危綴間,構木為室,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窺更雄勝耳。下崖,循而東,裏許,為石筍矼。矼脊斜亙,兩夾懸塢中,亂峰森羅,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窺者。矼側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登之,俯瞰壑③中,正與接引崖對瞰,峰回岫轉,頓改前觀。

【注解】
①獅子林:黃山北部有獅子峰,形如臥地的雄獅,獅首有丹霞峰,腰有清涼台,尾有曙光亭。獅子張口處有寺廟稱獅子林,後毀,原址在今北海賓館處。
②接引崖:應即今始信峰。
③壑(hè):山溝。

【譯文】
走下光明頂進入庵裏,黃粱米飯已做熟了。飯後,向北走,經過一座山嶺,在草木茂盛的林莽中徘徊,走進一座庵中,庵名叫獅子林,就是智空所指點的歇宿之處。獅子林的主持和尚霞光,已在庵前等待我了。他指著庵北面的兩座山峰說:“徐公可以先行了結這處勝景的遊覽。”我聽從他的話。俯身窺視兩山峰的北面,隻見峰巒眾多、山嶺並列,一起聳立著爭相顯示奇異。順著兩峰往西走,山崖忽然中斷,架設木橋將兩邊連通,上面有一棵松樹,可以攀引著越過木橋,即是所謂的接引崖了。過了接引崖。穿過石岩縫隙向上攀登。亂石間連綴的地方很危險,以木料作石梁相架,也可以在其中行走,然而不如坐在岩石上往下窺探,景致更壯麗。走下接引崖,順小路往東行一裏多路,就是石筍矼。石筍矼山脊傾斜連綿,兩夾崖壁懸于山塢中,亂峰森羅萬象,它西邊的一面就是在接引崖上所窺視的地方。石筍矼側面一山峰突起,上面很多奇石怪松。登上山峰頂,俯瞰山谷中,正好與接引崖對視,峰回山轉,頓改前觀。

【原文】
下峰,則落照擁樹,謂明晴可卜,踴躍歸庵。霞光設茶,引登前樓。西望碧痕一縷,餘疑山影。僧謂:“山影夜望甚近,此當是雲氣。”餘默然,知為雨兆也。

【譯文】
走下山峰,隻見夕陽擁圍著松樹,以為明天的晴朗是可以預卜了,不由得跳躍歡呼著趕回獅子林庵。霞光主持準備好茶水,引導我登上前樓。向西眺望,天邊有一縷碧綠色的痕跡。我懷疑是山峰的陰影。霞光和尚說:“山影夜晚看起來很近,這應當是雲氣。”我一下子沉默無語,知道這是要下雨的預兆了。

【原文】
初七日 四山霧合。少頃,庵之東北已開,西南膩①甚,若以庵為界者,即獅子峰亦在時出時沒間。晨餐後,由接引崖踐雪下。塢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幹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結,蟠翠三丈餘,其根穿石上下,幾與峰等,所謂“擾龍松”是也。

【注解】
①膩(nì):凝滯。

【譯文】
初七日 四周的山都被霧掩合成一體了。一會兒,庵東北面的霧已經散開,而西南方的霧還很濃膩,如果以庵為分界處,就是很近的獅子峰也在霧中時現時沒。早餐後,由接引崖踏著積雪下山。山塢半腰上一座山峰突起,峰上有棵松樹掙裂開石頭而出,粗大的樹幹卻高不到二尺,向斜面沿伸,彎曲盤結,翠綠的枝葉曲折環繞有三丈多長,樹根上上下下穿過石岩,其長度幾乎與山峰之高相等。這就是所謂的“擾龍松”了。

【原文】
攀玩移時,望獅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為案山。二裏,躡其巔,則三面拔立塢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筍、接引兩塢迤邐至此,環結又成一勝。登眺間,沉霧漸爽①,急由石筍矼北轉而下,正昨日峰頭所望森陰徑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纖,或直或欹,與身穿繞而過。俯窺輾顧,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②。

【注解】
①爽:開朗。
②悚(sǒnɡ):恐懼。

【譯文】
攀登遊玩了一段時間,看看已走出獅子峰,于是拄著手杖往西走。這座山峰在獅子林庵的西南方,叫案山。走二裏路後,登上案山之巔,三面拔地而起峙立山塢中,山下面是森羅萬象的峰巒和眾多的山嶺,從石筍矼、接引崖兩處山塢曲折連綿到這裏,環繞盤結又形成一處勝景。登高遠眺之間,濃霧漸漸輕爽開朗,急忙從石筍矼北面踅轉而下,正是昨天在峰頂所看見的陰森道路了。群峰有的很高有的很低,有的巨大有的纖小,有的峭直有的傾斜,行進其中往往擦身穿繞而過。俯仰窺視,輾轉回顧,每走一步都產生新奇的感覺;但是山谷深而積雪厚,每走一步都有一種恐懼。

【原文】
行五裏,左峰腋一竇①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狀,則“僧坐石”也。下五裏,徑稍夷②,循澗而行。忽前澗亂石縱橫,路為之塞。越石久之,一闕新崩,片片欲墮,始得路。仰視峰頂,黃痕一方,中間綠字宛然可辨,是謂“天牌”,亦謂“仙人榜”。又前,鯉魚石;又前,白龍池。共十五裏,一茅出澗邊,為松谷庵舊基。再五裏,循溪東西行,又過五水,則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邊香氣襲人,則一梅亭亭正發,山寒稽③雪,至是始芳。抵青龍潭,一泓深碧,更會兩溪,比白龍潭勢既雄壯,而大石磊落,奔流亂註,遠近群峰環拱,亦佳境也④。還餐松谷,往宿舊庵。餘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詢之,須下嶺二重,二十裏方得平地,至太平縣共三十五裏雲。

【注解】
①竇(dòu):孔穴。
②夷(yí):平坦。
③稽(jī):留止。
④“抵青龍潭”句:黃山北部松谷溪中有五個龍潭,即青龍、烏龍、黃龍、白龍、油龍。五潭顏色各異,深淺不同。松谷庵就在附近。

【譯文】
走了五裏路,見左邊山峰腋部有一孔穴透出光明,稱作“天窗”。又前行,山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的形狀,則是“僧坐石”了。往下走五裏路,道路稍稍平坦,順著山澗水前行,忽然前面山澗中亂石縱橫,路為之阻塞。越過亂石走了很久,見到新崩開的一個缺口,片片石壁似乎就要墮落,才重新找到行路。仰視峰頂,有黃色的一方痕跡,中間綠色的字宛然可辨認,這就叫“天牌”,也叫做“仙人榜”。又前行,到鯉魚石;再往前行,是白龍池。總計走了十五裏路,一座茅廬出現在澗水邊,這是松谷庵的舊址。再走五裏路,順著溪水邊向東西方向走,又渡過五條溪水,就到達松谷庵了。再順著溪水往下走,溪邊陣陣香氣襲人,是一棵亭亭玉立的梅樹正在開花,山谷嚴寒到處積雪,到這裏才開始有花香芬芳。抵達青龍潭,這是一泓深得碧綠的水,又匯合了兩條溪水,比之白龍潭,氣勢既雄壯,又有突兀的大石,奔流的溪水向潭中亂註,遠處近處的群峰環衛著,也是一處優美的景觀。回到松谷庵吃晚飯,在松谷庵舊址的茅廬裏住宿。我初到松谷庵時,猜測已經是平地,等到這裏詢問人,說是還必須走下二重山嶺,二十裏山路後方能夠找到平地,到太平縣共有三十五裏路雲雲。

【原文】
初八日 擬尋石筍奧境,竟為天奪,濃霧迷漫。抵獅子林,風愈大,霧亦愈厚。餘急欲趨煉丹台,遂轉西南。三裏,為霧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譯文】
初八日 準備去尋覓石筍矼的奧秘之境,不料竟然被上天所剝奪。濃霧迷漫山野,抵達獅子林時,風更大,霧也愈加濃厚。我急切想要疾趨煉丹台,于是轉向西南方向。走三裏路,被濃霧迷失了道路,偶然得見一庵,就進入庵裏。大雨下起來,于是隻好在此住宿。

【原文】
初九日 逾午少霽。庵僧慈明,甚誇西南一帶峰岫不減石筍矼,有“禿顱①朝天”、“達摩面壁”諸名。餘拉潯陽蹈亂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諸巒,南向即丹台諸塢,大抵可與獅峰競駕,未得比肩石筍也。雨踵至,急返庵。

【注解】
①禿顱:無發為禿,禿顱即和尚。

【譯文】
初九日 過了中午,天氣稍稍晴朗。庵裏的和尚慈明,很誇獎庵西南一帶的山峰岩洞,認為不減石筍矼的險奇,有“禿顱朝天”、“達摩面壁”諸名勝可供遊覽。我拉著潯陽叔翁踏過亂流來到山谷之中,向北走就是翠微峰等各峰巒,向南走就是煉丹台等各山塢,景致大體上可與獅子峰並駕齊驅,而不能與石筍矼比肩一致了。雨接踵而至,我們急忙返回庵中。

【原文】
初十日 晨雨如註,午少停。策杖二裏,過飛來峰,此平天矼之西北嶺也。其陽塢中,峰壁森峭,正與丹台①環繞。二裏,抵台。一峰西垂,頂頗平伏。三面壁翠合沓②,前一小峰起塢中,其外則翠微峰、三海門蹄股拱峙。登眺久之。東南一裏,繞出平天矼下。雨復大至,急下天門。兩崖隘肩,崖額飛泉,俱從人頂潑下。出天門,危崖懸疊,路緣崖半,比後海一帶森峰峭壁,又轉一境。“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轉酷肖,來時忽不及察,今行雨中,頗稔③其異,詢之始知。已趨大悲庵,由其旁復趨一庵,宿悟空上人處。

【注解】
①丹台:即煉丹台,在黃山中部煉丹峰下。峰上有石室,室內有煉丹灶,峰前即煉丹台,頗寬平,台下有煉丹源,隔谷有曬葯岩。
②合沓(tà):重疊。
③稔(rěn):熟悉。

【譯文】
初十日 早晨,大雨如註,中午時稍微停了一會兒。拄手杖走二裏路,經過飛來峰,這是平天矼西北面的山嶺。飛來峰南面的山塢中,山峰壁立陡峭,正好與煉丹台相互環繞。二裏路後,抵達煉丹台。向西垂的一座山峰,峰頂很平坦,三面有青翠綠樹覆蓋的岩壁重重疊疊,前面一座小峰巒突起于山塢中,山塢外則是翠微峰,三海門像腳與腿一般地環衛峙立著。登上峰頂四處眺望了很久,向東南方走一裏路,從平天矼下繞出來。大雨重又下起來,急忙走下天門。兩旁狹隘得僅有肩寬,崖頂上的飛泉,都是從人頭上潑下來。走出天門,高聳的山崖懸空重疊,道路沿著山崖半腰延伸,比之後海一帶森嚴的山峰、陡峭的岩壁,又轉變為另一種境地。“海螺石”就在岩崖旁邊,宛轉的形態非常像隻海螺。來的時候忽略了,來不及仔細觀察,現在在雨中行走,倒很熟悉它奇異之處,這是詢問別人後才知道的。後來去大悲庵,從大悲庵旁又再去另一庵,在悟空上人處宿歇。

【原文】
十一日 上百步雲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傾側岈,兀兀①欲動,前下時以雪掩其險,至此骨意俱悚。上雲梯,即登蓮花峰道。又下轉,由峰側而入,即文殊院、蓮花洞道也。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湯院,復浴。由湯口出,二十裏抵芳村,十五裏抵東潭,溪漲不能渡而止。黃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湯口,亦北轉太平入江;惟湯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趨岩鎮,至府西北與績溪會②。

【注解】
①兀(wù)兀:高聳特出。
②“黃山之流”句:松谷之水源自黃山往北流,即今凄溪河;焦村之水源自黃山往西流,再折北,即今秧溪河;湯口之流亦往北,即今麻河;湯口西之流明稱新安江,今又稱西溪;績溪從績溪縣來,明代稱為楊之水,即今練江;岩鎮應即今岩寺,在歙縣西境。

【譯文】
十一日 登上百步雲梯。百步雲梯的石磴很陡,似乎一直插入了藍天,爬石磴時腳趾幾乎觸到臉腮,而且石磴的石條傾斜、中間空隙很大,高凸突兀,似乎在動。先前下山時因積雪掩蓋了它的險要,到現在看清了不覺毛骨和心裏都一齊恐懼起來。上完百步雲梯,隨即登上去蓮花峰的路;又向下轉,由蓮花峰側面前進,就是通向文殊院、蓮花洞的路了。因為雨一直不停,于是下山,進溫泉院裏,再次沐浴。由湯口出來,行二十裏路抵達芳村,走十五裏抵達東潭,溪水暴漲不能過渡而停下來。黃山的溪流,如松谷溪、焦村溪,都是向北流出太平縣;即便向南流的湯口溪,也向北轉,流到太平縣後再流向長江;唯獨湯口西邊有條溪流,到芳村而成巨流,向南流去岩鎮,到徽州府西北面與績溪匯合。

【評析】
作者先後兩次遊黃山,本篇所記是第一次。由于天氣不佳,前後十天的行程中,前有冰雪塞道,後有霧雨阻途,給本已十分艱難的黃山之旅更倍加艱巨和危險。但作者仍不減其豪興,躡雪循澗,持杖鑿冰,躑躅菁莽,雨中攀崖,堅持著遊遍了黃山諸景,表現了一個旅遊家堅定的決心、頑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黃山風景秀麗,無限風光,雲石松泉,秀巒奇峰,令人觀賞不盡。而在這種天氣惡劣的情況下遊覽,畢竟難以縱情盡興。因此本篇主要是對黃山的整體描寫,對于每日行蹤和具體景觀,除了初六、初七兩天由于天氣較好而遊覽較為盡興,文筆也隨之較為展開之外,其他部分的描寫則大多較為簡略。在這些或詳或略的描寫中,都頗見作者的文字表現功夫。如寫遠景,“北望黃山諸峰,片片可掇”;寫溫泉,“水泡池底汩汩起,氣本香冽”;寫奇松,“平頂短鬣,盤根虯幹”;寫觀感,“俯窺輾顧,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寫梯磴,“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傾側岈,兀兀欲動,前下時以雪掩其險,至此骨意俱悚”,等等,都十分精致巧妙,生動傳神。而初五、初六日之遊中,描寫佛寺僧人,“泉光雲氣,撩繞衣裾”,“磬韻香煙,穿石而出”,“松石交映間,冉冉僧一群從天而下”數語,使雲山霧海的黃山更有一番佛國仙鄉的神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