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徐霞客遊記

黃草壩札記

【原文】
二十八日 晨雨不止。衣濕難行,俟炙衣而起。終日雨涔涔①也。是日此處馬場,人集頗盛。市中無他異物,惟黃蠟與細筍為多。乃煨筍煮肉,竟日守雨。

【注解】
①涔涔:雨水不斷地往下流。

【譯文】
二十八日 早晨雨還沒停。衣服潮濕而難以起程,等烤幹衣服才能動身。一整天都是雨淋淋的。黃草壩今天逢馬場,來趕集的人很多。集市上沒有其他罕見的物品,隻有黃蠟和細筍最多;于是煨筍煮肉,一整天坐等雨停。

【原文】
黃草壩土司黃姓,加都司銜。乃普安十二營長官司之屬。十二營以歸順為首,而錢賦之數則推黃草壩,土地之遠則推步雄①焉。

【注解】
①步雄:今作布雄,在貴州興義市南境。

【譯文】
黃草壩土司姓黃,加給都司頭銜。是普安州十二營長官司的下屬。十二營長官司以歸順營排列第一,但繳納錢賦的數量則首推黃草壩營,土地的廣闊則首推步雄營。

【原文】
黃草壩東十五裏為馬鼻河①,又東五十裏抵龍光②,乃廣西右江分界;西二十裏為步雄,又西五十裏抵江底③,乃雲南羅平州④分界;南三十裏為安障⑤,又南四十裏抵巴吉⑥,乃雲南廣南府⑦分界;北三十裏為豐塘⑧,又北二十裏抵碧洞,乃雲南亦佐縣⑨分界。東西南三面與兩異省錯壤,北去普安二百二十裏。其地田塍中闢,道路四達,人民頗集,可建一縣;而土司恐奪其權,州官恐分其利,故莫為舉者。

【注解】
①馬鼻河:今作馬別河,又稱清水河,在興義市東境,從北往南流入南盤江。河邊有聚落稱馬別橋,又稱馬嶺,公路從此經過。
②龍光:今作龍廣,在貴州安龍縣西隅。
③江底:指今黃泥河邊的老江底,有別于公路邊的新江底,在貴州省興義市西隅,這一段黃泥河亦稱江底河。
④羅平州:元代羅雄州。明萬歷十五年(1587)更名羅平州,隸曲靖府,在今羅平縣治羅雄鎮。
⑤安障:今作安章,在興義市南境。
⑥巴吉:今作巴結,在興義市東南隅,南盤江北岸,為貴州少有的產糖要地。
⑦廣南府:即今雲南廣南縣。
⑧豐塘:今作楓塘,在興義市西北隅。
⑨亦佐縣:隸曲靖府,治今富源縣南境富村稍南,今仍名亦佐。

【譯文】
黃草壩東邊十五裏處是馬鼻河,再往東五十裏到達龍光,與廣西省右江道分界;西邊二十裏處是步雄,再往西五十裏抵達江底,與雲南省羅平州分界;南邊三十裏處是安障,再往南四十裏抵達巴吉,與雲南省廣南府分界;北邊三十裏處是豐塘,再往北二十裏抵達碧洞,與雲南省亦佐縣分界。黃草壩東西南三面與兩個省交錯接壤,北面距離普安州二百二十裏。其中有廣闊的田地,道路四通八達,人口較為集中,可以設定一個縣;但土司擔心自己的權力被剝奪,州官擔心自己的利益被分走,所以沒有誰願舉辦這事。

【原文】
黃草壩東南,由龍光、箐口、者恐、板屯、壩樓①,以上俱安隆土司地。其土官自天啓初為部人所殺,泗城以孫代署之。八臘、者香俱泗城州地。下田州,乃昔年大道。自安隆無土官,泗城代署,廣南以兵爭之,據其大半,道路不通,實由于此。

【注解】
①箐口:今名同,在興義市東南隅。者恐:今稱上者孔,在安龍縣南隅,南盤江北岸。板屯:今名同,在冊亨縣西隅,南盤江邊。壩樓:清代稱北樓,在今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東,冷水河流入南盤江處。

【譯文】
黃草壩東南邊,經過龍光、箐口、者恐、板屯、壩樓,以上各處都是安隆土司的領地。安隆土官從天啓(1621~1627)初年被族人所殺以來,泗城州任用其孫子代管。八蠟、者香都是泗城州的轄地。到達田州,是從前的大路。自從安隆長官司沒有土官,泗城州代後,廣南府憑借武力爭奪,佔據了安隆土司的大半領地,道路不通,其實就是因為這種情況。

【原文】
按盤江自八達、與羅平分界。巴澤、河格、巴吉、興隆、那貢①,以上俱安隆土司地,今俱為廣南有。抵壩樓,遂下八蠟、者香。又有一水自東北來合,土人以為即安南衛北盤江,恐非是。安南北盤,合膽寒、羅運、白水河之流,已東南下都泥,由泗城東北界,經那地、永順,出羅木渡,下遷江。則此東北來之水,自是泗城西北界山箐所出,其非北盤可知也。于是遂為右江。再下又有廣南、富州之水,自者格、亦安隆土司屬,今為廣南據者。葛閬、歷裏俱泗城州地②。來合,而下田州,此水即志所稱南旺諸溪也。二水一出泗城西北,一出廣南之東,皆右江之支,而非右江之源;其源惟南盤足以當之。膽寒、羅運出于白水河,乃都泥江之支,而非都泥江之源;其源惟北盤足以當之。各不相紊也。

【注解】
①興隆:《遊記·盤江考》又作興龍,即今安龍縣東部的興隆。那貢:今作納貢,在隆林縣北隅,南盤江南岸。
②者格:今作者厄,在廣南縣北隅,馱娘江從廣南進入廣西壯族自治區處。葛閬:即今富寧縣東隅的谷拉。南旺諸溪應為今馱娘江、西洋江、谷拉河等水道。

【譯文】
考察盤江流經八達彝寨、貴州省與羅平州的分界處。巴澤、河格、巴吉、興隆、那貢,以上各處都是安隆土司的領地,如今都被廣南府佔有。到達壩樓,于是流往八蠟、者香。還有一條河從東北流過來匯合,當地人認為是從安南衛流來的北盤江,恐怕並非如此。安南衛的北盤江,匯合膽寒、羅運、白水河各條水後,已往東南流入都泥江,順著泗城州東北部,流經那地、永順,從羅木渡流出,到達遷江縣。那麽這條從東北流過來的河,自然是從泗城州西北部的山箐中流出,它不是北盤江是顯而易見的。從這裏盤江就稱為右江。再往下又有廣南府、富州的水,從者格也是安隆土司的領地,如今被廣南府佔有。葛閬、歷裏都是泗城州的轄地。流過來匯合,然後流到田州,這條河是志書上所稱的南旺諸溪。兩條河一是源出泗城州西北,一是源出廣南府的東部,都是右江的支流,而不是右江的源頭;右江的源頭隻有南盤江能夠充當。膽寒、羅運水從白水河流出,是都泥江的支流,而不是都泥江的源頭;都泥江的源頭隻有北盤江能夠充當。各條水道並不互相混亂。

【原文】
按雲南抵廣西間道有三。一在臨安府之東,由阿迷州、維摩州本州昔置幹溝、倒馬坡、石天井、阿九、抹甲等哨,東通廣南。每哨撥陸涼衛百屍一員、軍兵十五名、民兵十五名把守。後州治湮沒,哨悉廢弛。見有府志可考。抵廣南富州,入廣西歸順、下雷,而出馱伏,下南寧。此餘初從左江取道至歸順,而卒阻于交彝者也,是為南路。一在平越府①之南,由獨山州豐寧上下司,入廣西南丹、河池州,出慶遠。此餘後從羅木渡取道而入黔、滇者也,是為北路。一在普安之南、羅平之東,由黃草壩,即安隆壩樓之下田州,出南寧者。此餘初徘徊于田州界上,人皆以為不可行,而久候無同侶,竟不得行者也,是為中路。中路為南盤入粵出黔之交;南路為南盤縈滇之始,與下粵之末;北路為北盤經黔環粵之會。然此三路今皆阻塞。南阻于阿迷之普,富州之李、沈,見廣西小紀。歸順之交彝;中阻于廣南之蠶食,田州之狂狺②;北阻于下司之草竊,八寨之伏莽。既宦轍③之不敢入,亦商旅之莫能從。惟東路由沅④、靖而越沙泥⑤,多黎人之恐州⑥,為今人所趨。然懷遠、沙泥,亦多黎人之恐。且迂陟湖南,又多歷一省矣。

【注解】
①平越府:《明史·地理志》:“萬歷二十九年(1601)四月置平越軍民府于衛城,以播州地益之,屬貴州布政司。”平越府設定較晚,與平越衛同城,治今貴州福泉縣。
②狂狺(yín):狗狂叫。
③宦轍(zhé):官府的車輪碾過的痕跡,此指封建中央派去的流官。
④沅:明為州,治今湖南芷江。
⑤沙泥:今作沙宜,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東北隅。
⑥多黎人之恐州:黎人,此指侗族。侗族分布在今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交界一帶地方。

【譯文】
考察從雲南省進入廣西省有三條路:一條在臨安府東面,經過阿迷州、維摩州,維摩州從前設定過幹溝、倒馬坡、石天井、阿九、抹甲等哨,往東通到廣南府。每個哨由陸涼衛派一名百戶長、十五名官兵、十五名民兵把守。後來州治被毀滅,這些哨全被廢了。抵達廣南府富州,進入廣西省歸順州、下雷州,然後從馱伏出去,到達南寧府。這是我當初準備從左江道取道至歸順州,但最終被交彝阻隔的路,是南路。一條在平越府南面,經過獨山州的豐寧上、下長官司,進入廣西省南丹州、河池州,再出到慶遠府。這是我後來從羅木渡取道後進入黔、滇的路,是北路。一條在普安州南面、羅平州東面,經過黃草壩,沿著安隆長官司的壩樓到達田州,再出到南寧府。這是我當初在田州邊界上徘徊不定,人人都認為是不能走,因而等了很久找不到旅伴同行,最終沒有能走成的路,是中路。中路是南盤江流入廣西省、流出貴州省的交界處,南路是南盤江開始繞流雲南省、最後流到廣西省所過的地區;北路是北盤江流經貴州省、環繞廣西省的匯合處。然而這三條路如今都阻塞不通。南路受阻于阿迷州的普氏,富州的李氏、沈氏,見《廣西小紀》,歸順府的交彝;中路受阻于廣南府的蠶食兼並,田州人的狂妄;北路受阻于豐寧下長官司的草野盜賊,八寨潛藏的盜匪。既然政府派去的流官不敢進入這些地區,商人旅客也沒有誰願從這幾條路走。隻有東路順著沅州、靖州並越過沙泥,人多對侗族恐懼,是今天人們所走的路。然而懷遠縣、沙泥一帶,也常對黎人恐懼,而且繞路進入湖南省,又要多走一個省。

【原文】
黃草壩東一百五十裏為安籠所,又東為新城所,皆南與粵西之安隆、泗城接壤。然在黔曰“籠”,在粵曰“隆”,一音而各異字,一處而各異名,何也?豈兩名本同一字,傳寫之異耶?按安庄之東,大路所經,亦有安籠箐山,與安籠所相距四百裏,乃遠者同而近者異,又何耶?大抵黔中多用“籠”字,粵中多用“隆”字,如隆安縣之類。故各從其地,而不知其地之相近,其取名必非二也。

【譯文】
黃草壩東邊一百五十裏處是安籠所,再往東是新城所,其南部都和廣西省西部的安隆長官司、泗城州接壤。然而在黔叫“籠”,在粵叫“隆”,一個音卻是兩個不同的字,一處地方卻有兩個不同的名稱,是什麽原因呢?會不會是兩處地名本來用的是同一個字,因傳抄而導致各異呢?考察安庄以東,大路所經過的地方,也有安籠箐山,和安籠所相距四百裏,離得遠的地名相同,而離得近的地名相異,又是什麽原因呢?大抵貴州省中多用“籠”字,廣西省中多用“隆”字,如隆安縣之類。所以地名各從其所屬省份,而不知道安籠所、安隆司兩地相近,取名不必兩樣。

【原文】
黃草壩著名黔西,而居聚闤闠俱不及羅平州;羅平著名迤東,而居聚闤闠又不及廣西府。此府、州、營、堡之異也。聞澂江府①湖山最勝,而居聚闤闠亦讓廣西府。臨安府為滇中首郡,而今為普氏所殘,凋敝未復,人民雖多,居聚雖遠,而光景止與廣西府同也。

【注解】
①澂江府:治河陽,明代作激江府,今澄江縣。

【譯文】
黃草壩著稱于貴州省西部,但居民、集市都趕不上羅平州;羅平州著稱于雲南省東部,但居民、集市又趕不上廣西府。這就是府、州、營、堡之間的差異。聽說澂江府的湖泊山川最佳妙,但居民、集市也遜于廣西府。臨安府是滇中第一郡,但如今被普名勝所摧殘,還沒從衰敗中恢復過來,人口雖然多,居住地區雖然廣大,但情景隻和廣西府相同。

【原文】
迤東之縣,通海為最盛;迤東之州,石屏為最盛;迤東之堡聚,寶秀為最盛:皆以免于普禍也。縣以江川為最凋,州以師宗為最敝,堡聚以南庄①諸處為最慘,皆為普所蹂躪也。若步雄之龍、儂爭代,黃草壩之被閧于龍、沙,沙乃步雄龍氏之婦翁。安隆土司之紛爭于岑、儂。岑為廣西泗城,儂為廣南府。今廣南勢大,安隆之地為佔去八九矣。土司糜爛人民,乃其本性,而紊及朝廷之封疆,不可長也。諸彝種之苦于土司糜爛,真是痛心疾首,第勢為所壓,生死惟命耳,非真有戀主思舊之心,牢不可破也。其所以樂于反側者,不過是遺孽煽動。其人不習漢語,而素昵彝風,故勾引為易。而遺孽亦非果有殷之頑、田橫之客也,第跳梁伏莽之奸,藉口愚眾,以行其狡猾耳。

【注解】
①南庄:今名同,在建水縣北的公路旁。

【譯文】
滇東的縣,通海最為興盛;滇東的州,石屏最為興盛;滇東的堡聚,寶秀最為興盛:都是由于沒遭受普名勝禍害的緣故。縣以江川最為凋零,州以師宗最為衰敗,堡聚以南庄等處最為凄慘,都是因為遭受了普名勝蹂躪。以至于步雄龍土司、儂土司互相取代的鬥爭,黃草壩被龍土司、沙土司互相爭奪,沙氏是步雄龍氏的岳父。安隆土司的岑氏、儂氏紛爭。岑氏在廣西省泗城州,儂氏在廣南府。如今廣南府勢力強大,安隆長官司的領地,被儂氏佔領了十分之八九。土司糜爛人民,是土司的本性,而且擾亂朝廷的邊疆,是不能助長的。各部彝人遭受土司蹂躪糟蹋的痛苦,真是令人痛心疾首。隻是為土司權勢所迫,生死隻有看命了,並非真的懷著戀主思歸之心而牢不可破。彝人樂于反叛的原因,不過是受殘渣餘孽煽動。這些人不熟習漢語,卻向來和彝風彝人相親近,所以勾引彝人反叛容易。但殘渣餘孽也並非真的擁有商殷遺民、田橫門客那樣頑固不化、寧死不屈的部眾,他們隻不過靠跳梁小醜、潛伏盜賊一類的奸邪之徒,憑借口舌愚弄民眾,並施以狡猾的手段罷了。

【原文】
所度諸山之險,遠以羅平、師宗界偏頭哨為最;其次則通海之建通關①,其險峻雖同,而無此荒寂;再次則阿迷之中道嶺,沈家墳址。其深杳雖同,而無此崇隘;又次則步雄之江底東嶺,其曲折雖同,而無此逼削。若溪渡之險,莫如江底,崖削九天,塹嵌九地②,盤江朋圃③之渡,皆莫及焉。

【注解】
①建通關:《續修通海縣志》載:建通關“在縣南二十裏通海、建水分界處,設塘設鋪”。
②九天:高不可測的九重天上。九地:極深的九層地底。
③朋圃:明代又作彭堡、淵普,即今朋普,在彌勒縣南境。

【譯文】
所越過的眾多險山,遠以羅平州、師宗州交界處的偏頭哨最險要;其次是通海縣建通關,其險峻雖然和偏頭哨相同,卻不像那樣荒涼空寂;再次是阿迷州的中道嶺,沈家墳那裏。其幽深、沉寂雖然和偏頭哨相同,卻沒有那種高聳、狹窄;再其次是步雄的江底寨東嶺,其曲折雖然和偏頭哨相同,卻沒有那種陡峭。至于一路上所渡過的溪水之險,則沒有一處比得上江底寨,那裏懸崖峭壁高插九重天,峽谷溝壑嵌進九層地,盤江上的朋圃渡口,都趕不上。

【原文】
粵西之山,有純石者,有間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滇南①之山,皆土峰繚繞,間有綴石,亦十不一二,故環窪為多。黔南②之山,則界于二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渾濁。惟撫仙湖③最清。粵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而黔流亦界于二者之間。

【注解】
①滇南:雲南省的別稱。雲南簡稱滇,又位于國土南部,故稱滇南。現多稱雲南南部為滇南,與滇東、滇西對應,含義已有變化。
②黔南:貴州省的別稱。貴州省本稱黔,又位于國土南部,故稱黔南。
③撫仙湖:又稱澄江海,在今澄江縣南。

【譯文】
廣西省西部的山,有的完全是石峰,有的是土石相間,各自分開排列、單獨挺立,不互相混雜。雲南省的山,都是層層環繞的土峰,其中有石峰點綴的,也不到十分之一二,所以山中有很多環窪。貴州省的山,則介于二者之間,唯獨以陡峭、高聳見奇。雲南省的山土多,所以經常塌落下來堵塞溪流,形成湖泊,而且溪流大多渾濁,隻有撫仙湖最清。廣西省的山隻有石頭,所以有很多從洞穴穿流出來的河流,而且河水全都清澈見底。而貴州省河流的清濁也介于二者之間。

【評析】
《黃草壩札記》是徐霞客在黃草壩所寫的札記,見《滇遊日記二》。崇禎十一年(1638)八月二十八日,徐霞客從雲南重返貴州,完成了追蹤南盤江的考察,又“竟日守雨”,有暇坐下來整理他的研究心得,一次就寫了十條札記,涉及地理、歷史、時政諸方面,思想深刻,結論精闢。
黃草壩在今貴州興義市。這些札記涉及黃草壩的內容最多,包括當時黃草壩的轄屬範圍、經濟狀況、與四鄰諸土司的復雜關系等,是有關興義歷史的最早的專題記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普安十二營中,“錢賦之數則推黃草壩”為首,“其他田塍中闢,道路四達,人民頗集,可建一縣”。徐霞客對黃草壩的評價被後來的歷史所證明,他擺出的設縣標準具有普遍意義。
徐霞客在黃草壩結束了追蹤南盤江的考察,他對南盤江的認識又前進了一步;但是他對南北盤江匯流處、南盤江下遊與右江的關系仍作了錯誤的判斷。
徐霞客綜合自己穿梭考察的結果,比較了廣西、貴州、雲南三省山水的特點和它們之間的地區差異,還就“籠”、“隆”兩字的命名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綜述廣西與雲南間三條交通線的走向、當時的通塞狀況,並對所經過的山險、溪渡作了比較,為研究明末西南交通史所必讀。
徐霞客在這一帶了解到了田州、安隆、泅城、廣南諸土司間的紛爭,加上他在貴州了解到安邦彥叛亂的遺害,在滇南目睹普名勝叛亂的殘破,終于喊出了反對土司製度的心聲:“土司糜爛人民,乃其本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