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話題作文 元宵節

元宵節的來歷450字_200字_60字_70字_150字_50個字_300_100_40字_20字

元宵節的來歷450字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佔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佔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隻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的來歷200字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人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迷、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在呂後死後,平除了呂後勢力,擁劉恆登基,稱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後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來歷60字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的來歷70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漢就存在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 元宵節美食——元宵

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隻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鬥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節的來歷150字

元宵節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發展到了全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的節期和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隻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來歷50個字

元宵節的由來有兩種 1是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文帝登基以後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的來歷300

元宵節的來歷: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早在2000多年前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建立“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元宵節的來歷100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佔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佔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隻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元宵節的來歷40字

在漢武帝時代,有一位大臣叫東方朔,精通天文地理。一天他到宮中的御花園賞梅,不料看見一位宮女正要跳井自殺,東方朔連忙上前製止,並問原因。原來這位宮女叫做「元宵」,家住長安西北,因為進宮後,每逢過節就很想念家中的親人,但又無法出宮去探視親人,因此愈想愈傷心,才會想要自殺。東方朔知道後,覺得元宵姑娘很可憐,就決定要幫她,並問清楚元宵的家在何處就告辭離去了。第二天,東方朔到了元宵的家中,將情形說了一遍,並告訴他們他的辦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