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文 經典文章

知叨君:聖誕節為什麽能成功“入侵”中國?

又是一年聖誕至,聖誕老人的「走進全球家庭、溫暖萬千兒童」活動就此拉開了帷幕。

↑但是在中國遭到了一些人的無情抵製

可萬萬沒想到,這個挺歡樂的日子漂洋過海到中國後,還會有人去抵製它。去年聖誕前夕,就有湖南高校學生身著漢服、舉著「抵製聖誕」的標語,呼吁大家回歸傳統。西安一高校做的更絕,強製學生平安夜觀看孔子的宣傳片。

知叨君相信,肯定有不少人很討厭這種「高舉民族大義」的口誅筆伐。他們與其盲目抵製聖誕,還不如好好研究下,聖誕節是怎麽“入侵”中國的?為什麽中國人會在洋節面前,如此簡單地“變節”了呢?這些人一定不知道,聖誕節實際上早在100年前就已經在中國部分地區流行了。

今天,知叨君就來跟大家聊聊聖誕節的“中國侵略史”。

聖誕節也有中國名字

說起「聖誕節」,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它是世界著名老光棍——聖誕老人的專屬節日。每年平安夜,聖誕老人都會騎著他的馴鹿飛車,冒著被人誤認成小偷或者肯德基上校的風險,周遊世界從煙囪裏給孩子們投放禮物。

↑一定是聖誕老人走錯了片場

如果大家以為,“邪惡”的聖誕節是近30年來,才一不小心“入侵中國”的,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聖誕節和中國的瓜葛,早在唐朝就已經發生了。公元6世紀初,基督教的分支之一聶斯托利派傳入了中國,並安家落戶。從此,耶穌與聖誕節的故事開始在東方大陸上廣泛傳播。

而聖誕老人在中國的出現,則晚了近千年。也許叨友們不知道,聖誕老人和聖誕節根源上並無關系。你若翻看《聖經》瞅瞅,會發現書裏根本查無此人。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聖誕老人的原型是一位生活在4世紀的基督徒——尼古拉。成書于明朝萬歷年間的《七克》中,記載了這位大聖人尼古拉的故事。

中國版的「尼古拉叔叔來送錢」是這樣的:尼古拉叔叔有位很窮的鄰居,鄰居家有三個女兒,因為家裏窮嫁不出去。尼古拉知道後,晚上就偷偷往他們家裏扔錢。窮鄰居拿錢後,嫁了長女。尼古拉再扔,鄰居又嫁了次女。鄰居這才納悶錢是從哪兒來的,又覺得「自己不是還有個幺女沒嫁麽?那個送錢的應該還會來吧?」于是,鄰居躲在暗處觀察,發現送錢的果然又來了,而且扔了錢後又跑了。鄰居見狀,急忙追趕,最後終于發現了送錢人的真實身份......

↑紅帽老頭是尼古拉,在中國幹這事兒的是散財童子

言歸正傳,到了清朝末年,沉睡了數百年的「聖誕節之種」,終于在上海這座很早向國外通商、與外國交流異常繁榮的城市生根發芽。聖誕節也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西國冬至」(或外國冬至)。

1873年底,《申報》報道了有關聖誕節的新聞:「今日系西人除夕,桃符萬戶,明日即元旦矣,筵開玳瑁酒泛屠蘇,將與初六日西國冬至同一,興高採烈,海關于十三十四日照常給假,停辦公事,所有銀行,想照向例同慶春喜雲。」

聖誕節就好好叫「聖誕節」吧,為什麽當時的中國人要用毫不沾邊的「冬至」套在聖誕的頭上呢?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冬至隻不過又是一個「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的“借口”而已,又不放假,並沒什麽特別之處。其實大家有所不知,「冬至」可大有來頭的很呢!

↑名字叫「餃子」,長得像“粽子”(僵屍)

冬至在古人們眼中是個很重要的日子,僅次于春節除夕,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在民間,有著「冬至大如年」等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隆重如同新年。百姓們會在冬至那天,走親訪友和祭祀祖先(神明),皇帝亦不免俗。清代的《帝京歲時紀盛》曾寫到:「長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進表慶賀,為國大典」。再加上冬至和聖誕節差不過兩三天,人們對聖誕的了解不夠深,看到外國人也在過和冬至類似的日子,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慶祝著什麽,就這麽叫了。

直到20世紀20年代後,「聖誕節」的說法才開始固定下來。中國人也慢慢的從湊熱鬧的,變成了製造熱鬧的。逛百貨、通宵跳舞和吃大餐成了國人過聖誕節的主要活動。

在那以後,聖誕節越發成了一個全民狂歡的日子,無論洋人還是國人、信教又或不信教的,都摻和了進來。有外國人對此評價說:「吾人常以為中國人非基督教徒來慶祝耶穌聖誕為奇。這成群結隊的男女擠在遊戲場所狂歡,內中不知有幾人知道聖誕是個什麽節日的......在近幾年中逢聖誕之千葉同當夜上海的娛樂場所中都是客滿,而內中十有九就中國人。這實比中國雙十節國慶日(民國)所聚集去了的人多出幾倍」。這樣看來,如今中國青年男女對聖誕節的喜好,真是有“歷史傳統”的。

那麽,接下來問題來了,聖誕節是怎樣被老中國人接受的呢?

左手金錢,右手權利

不知道叨友們清不清楚,聖誕老人的形象最初並不隻有「矮紅胖子」一種,還有「高綠瘦子」的存在。這場關于真•聖誕老人形象的“紅綠之爭”,1931年時才塵埃落定。

↑單身漢也會戴綠帽啊

那一年,可口可樂公司為了促進飲料銷售,請了天才商業畫家Haddon Sundblo正式為他們創作了聖誕老人的形象:一個身穿紅白色大襖,面帶親切笑容的圓臉胖老頭。自此,這位紅紅胖胖的聖誕老人隨著可口可樂的行銷走遍了全世界。在商業的力量下,「聖誕老人就該是個紅衣服的胖老頭」的觀念,就這樣成了多數人的共識。

↑來自可口可樂的“大陰謀”

同樣,當我們翻開那年代的報紙時,會發現聖誕節的流行也與商業離不開關系。一幅1922年刊載于雜志《道南》上的漫畫《上海人對于聖誕老人之心理》就能很好說明這點:聖誕節能為上海帶來無限商機。漫畫中,聖誕老人背著裝滿錢的袋子快速跑來,迎接他的是一雙上海人熱情的雙手。 ↑聖誕老人號召大家來花錢

「普天同慶」成了當時最常與聖誕節搭配的套話,諸如「則此十二月二十五日之耶穌誕辰,必將普天同慶之世界大同」經常見諸報端。 這句文言文翻譯成現代話就是,「我們費盡心思給大家找了個花錢的理由,大家不多多散財簡直對不起我們啊!」

為了迎接這“普天同慶”的大日子,各路商家紛紛挖空心思,創造出花樣繁多的聖誕消費。每年陽歷12月份,聖誕節的廣告鋪天蓋地地擠滿報紙,幾乎包羅各個行當。中外商家紛紛將自己的商品和服務往「外國冬至」上靠攏,在中國人頭腦中移植聖誕送禮的習俗。賀年彩牌、西式白帽餅、炮仗、冬褲、雪茄香煙、罐頭美食、中西糖果等物品是樣樣俱全。一出由眾商家參演的「聖誕寒冬商業大戰」,成了上海地區每年12月份的必備戲碼。

↑老板跑路啦!揮淚大甩賣!

聖誕老人也隨即成為最佳形象代言人。煙草商打出了「聖誕老人說,今年聖誕最可愛的要算“美麗牌香煙”了」廣告語。眼睛行也不甘示弱,讓聖誕老人帶上自家的眼鏡。書局讓戴眼鏡的聖誕老人舉著書本,身邊圍著一群熱愛讀書的年輕人。百貨公司讓員工裝扮成聖誕老人,向客人們送祝福,以此來招攬顧客。

總之,「聖誕經濟」在上海的勢頭一路高歌猛進。即使在被日本人封鎖的「孤島時期」,也很少見聖誕經濟低迷。這種繁榮持續到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後,「聖誕經濟」才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威脅。

除了經濟因素外,當時聖誕節的風行還恰巧搭了政治的順風車。民國時期,12月25日差點成了國慶日,當然與耶穌或聖誕老人無關。因為那天是蔡鍔將軍雲南起兵,打破袁世凱「皇帝美夢」的日子。那時的人們認為,如果沒有蔡將軍的義舉,中國也許就重新回歸了封建帝製的懷抱。雖然12月25日最終沒能成為國慶日,但也曾一度是全國各機關部門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1928年,《良友》畫報上曾刊載過這樣一幅畫:第2頁是紀念蔡鍔,第3頁紀念耶穌。接著就有人解讀,蔡鍔分明就是中國的耶穌嘛,犧牲自己來改變國家的命運。

↑上面為2版蔡鍔,下圖是3版耶穌

有了這樣的先例,一些知識分子開始趁機“興風作浪”。他們借著聖誕節與耶穌基督的外殼,宣揚博愛主義,進而批判時下中國的亂景:「軍閥混戰,各派你唱罷來我登場,視戰爭為常態,視人命為兒戲」。有的人甚至連具體辦法都想好了:「1、確立我們的信仰2、發揚基督犧牲服務的精神3、貫徹和平的意志」。國人們不應該消極地抵抗帝國主義,而應該用基督精神來建設自己。

1936年後,聖誕節與中國革命的聯系就更加密切了。除聖誕節外,居然還有3個具有革命意味的日子也在12月25日。一是「民族復興日」,國民政府為了紀念蔣介石在1936年的聖誕節安全離開西安(西安事變)而設立的;二是「雲南起義紀念日」,這個不必多說,為了紀念蔡鍔將軍;三是「肇和軍艦起義日」,本來這個為了紀念蔣介石等人反抗袁世凱的節日,是在12月4日。後來由于國民政府大大小小的紀念日太多,便把它移到了25日。

↑蔣介石也有調皮的一面

不算「肇和軍艦起義日」,其他3個節日的“撞節”純粹是出于巧合。就連國民黨內部高層覺得,這冥冥之中自有天意,12月25日真是一個吉利的日子,無論中外。再加上蔣介石本人也信了上帝,聖誕節與中國的關系又加深了一層。蔣介石還在1944年,通過廣播的形式,發表了聖誕講話,直接把基督教的傳播上升到「救國救民」的高度。他希望國民能效法耶穌,發揚「愛人如己」、「相扶相助」的精神,不要忘記國難和同胞,大家要和衷共濟,共渡難關。話雖如此,但這並沒太多卵用,政治宣傳並沒有使聖誕節的商業氣息消失,聖誕還是一個以娛樂消費為主的節日。

就這樣,在商業和政治的共同作用下,聖誕節就在中國火了一把。而中國傳統的冬至節,因為新政府的「破舊立新」和民眾觀念的改變,漸漸成了被嫌棄的對象。

中國化聖誕

時間來到了1949年,由于意識形態的原因,代表著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文化的聖誕節,在新中國遭到了異常徹底地清算、消失得無影無蹤。雖然江湖中不見聖誕節的身影,但依舊能看到聖誕節的傳說,比如在國小的語文課本中,《賣火柴的小女孩》、有關抗美援朝、援越等經過政府層層挑選出來的書籍電影中,依舊有聖誕節的相關介紹。

↑小女孩的“火柴夢”

改革開放後,基督教在中國再次興盛,信眾的數量開始增多。上世紀90年代,聖誕節也開始被政府和民眾逐漸接受並流行起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鄧剛教授認為,大陸接受聖誕節這一傳統是從香港傳入,很可能是通過港澳交換生產生的。要知道,某種事物一般先從發達地區流行,然後擴散到發展中地區。而在上世紀60~90年代,香港的確是大中華地區流行文化最有影響力的地方,沒有之一。

↑毛澤東的晚年最喜歡的香港明星

且不說李小龍、周潤發、張國榮這些影響了一代人的名字,單說一部周星馳95年的《大話西遊》,其中一些鏡頭的截圖,直到今天還能成為微博大V手中的素材,獲得很多人的參與轉發。香港文化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深客群多少女喜愛的話

至于港澳地區的人為什麽會過聖誕節,回顧下充滿屈辱的中國近代史就明白了。是的,港澳地區曾是英葡兩國的殖民地,所以聖誕節是那裏的公共假期也就不足為奇了。

雙十一「光棍節」真正火起來前,聖誕節是國人的娛樂消費“主戰場”。年輕人們借著這個與老人無關的節日,買買買、玩玩玩、約約約起來。情侶間相互贈送聖誕禮品,好事者也不忘借機調侃單身狗,編出了「Single boy,Single boy,Single all the way(單身狗,單身狗,一直在單身).......」的聖誕惡搞歌曲。中國的很多商場、超市都有聖誕老人等聖誕裝飾和促銷活動,以招攬顧客。盡管聖誕節並非中國的法定節假日,但這並不影響人們慶祝聖誕的熱情。

↑給動植物“紋身”圖吉利,是我國的一個特色

到後來,甚至還誕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聖誕禮物,不吃豪華土(da)耳(huo)其(ji)套餐,隻吃樸素深刻的「雕花蘋果」——平安果即可。平安果的寓意很簡單,象征著平安、幸福。此後,平安果就成了“世界聖誕聯合公司”大中華區的獨家招牌。雖然不大清楚平安果的真實起源到底是什麽,但它的興盛肯定跟商人的推廣離不開關系。蘋果小販們可以借此機會來大賺一筆。

似乎,聖誕與中國又再續前緣,重復了百年前的故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