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淮南子

主術訓(上)

【原文】
    人主之術:處無為之事,而循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搖,因循而任下,責成而不勞。是故心知規而師傅諭導,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耳能聽而執正進諫。是故慮無失策,謀無過事;言為文章,行為儀表于天下;進退應時,動靜循理;不為醜美好憎,不為賞罰喜怒;名各自名,類各自類,事猶自然,莫出于己。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纊塞耳,所以掩聰;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故所理者遠則所在者邇,所治者大則所守者小。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若欲規之,乃是離之;若欲飾之,乃是賊之。

    天氣為魂,地氣為魄;反之玄房,各處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無容無則,大不可極,深不可測,尚與人化,知不能得。

    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神不馳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懷其仁誠之心,甘雨時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歲終獻功,以時嘗谷,祀于明堂。明堂之製,有蓋而無四方;風雨不能襲,寒暑不能傷。遷延而入之,養民以公。其民樸重端愨,不忿爭而財足,不勞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資而與之和同,是故威厲而不殺,刑錯而不用,法省而不煩,故其化如神。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東至暘谷,西至三危,莫不聽從。當此之時,法寬刑緩、囹圄空虛,而天下一俗,莫懷奸心。

    末世之政則不然,上好取而無量,下貪狼而無讓,民貧苦而忿爭,事力勞而無功,智詐萌興,盜賊滋彰,上下相怨,號令不行,報政有司,不務反道矯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為治,無以異于執彈而來鳥,撣稅而狎犬也,亂乃逾甚。夫水濁則魚臉,政苛則民亂。故夫養虎豹犀象者,為之圈檻,供其嗜欲,適其飢飽,違其怒恚,然而不能終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是以上多故則下多詐,上多事則下多態,上煩擾則下不定,上多求則下交爭。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未,譬猶揚垛而弭塵,抱薪以救火也。

    故聖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為而成,塊然保真,抱德推誠,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景之像形,其所修者本也。刑罰不足以移風,殺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為貴,至精為神。

    夫疾呼不過聞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裏。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使之然。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來,不麾而自往,窈窈冥冥,不知為之者誰,而功自成。智者弗能誦,辯者弗能形。昔孫叔敖恬臥,而邱人無所害其鋒;市南宜遼弄丸,而兩家之難無怕關其辭。鞅鞈鐵鎧,瞋目扼腕,其于以御兵刃,縣矣!券契束帛,刑罰斧鉞,其于以解難,薄矣!待目而照見,待言而使令,其于為治,難矣!

    蘧伯玉為相。子貢往觀之,曰:“何以治國?”曰:“以弗治治之。”簡子欲伐衛,使史黯往覿焉。還報曰:“蓬伯玉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險阻,何足以致之!故皋陶瘖而為大理,天下無虐刑,有貴于言者也;師曠瞽而為太宰,晉無亂政,有貴于見者也。故不言之令,不視之見,此伏羲、神農之所以為師也。故民之化也,不從其所言而從所行。

    故齊庄公好勇,不使鬥爭,而國家多難,其漸至于崔杼之亂。項襄好色,不使風議,而民多昏亂,其積至昭奇之難。故至精之所動,若春氣之生,秋氣之殺也,雖馳傳騖置,不若此其亟。故君人者,其猶射者乎!于此豪末,于彼尋常矣。故慎所以感之也。

    夫榮啓期一彈,而孔子三日樂,感于和:鄒忌一徽,而威王終夕悲,感于優。動諸琴瑟,形諸音聲,而能使人為之哀樂。縣法設賞而不能移風易俗者,其誠心弗施也。甯戚商歌車下,桓公喟然而寤,至精入人深矣!故曰:樂聽其音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其化。孔子學鼓琴于師襄,而諭文王之志,見微以知明矣。延陵季子聽魯樂而知殷、夏之風,論近以識遠也。作之上古,施及千歲,而文不滅,況于並世化民乎!

    湯之時,七年旱,以身禱于桑林之際,而四海之雲湊,千裏之雨至。抱質效誠,感動天地、神諭方外,令行禁止,豈足為哉!古聖王至精形于內,而好憎忘于外,出言以副情,發號以明旨,陳之以禮樂,風之以歌謠,業貫萬世而不壅,橫扃四方而不窮,禽獸昆蟲,與之陶化,又況于執法施令乎!

    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為非,其次賞賢而罰暴。衡之于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 為平。繩之于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人主之于用法,無私好憎。故可以為命。夫權輕重不差蚊首,扶撥在撓不失針鋒,直施矯邪不私闢險,好不能枉,讒不能亂,德無所立,怨無所藏,是任術而釋人心者也。故為治者不與焉。

    夫舟浮于水,車轉于陸,此勢之自然也。木擊折轊,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者,知故不載焉。是故道有智則惑,德有心則險,心有目則眩。兵莫憯于志而莫邪為下;寇莫大于陰陽而抱鼓為小,今夫權衡規矩,一定而不易,不為秦楚變節,不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刑之,萬世傳之,而以無為為之。故國有亡主,而世無廢道;人有困窮,而理無不通。由此觀之,無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應物無窮;任人之才,難以至治。

    湯、武,聖主也,而不能與越人乘斡舟而浮于江湖。伊尹,賢相也,而不能與胡人騎騾馬而服駒駼。孔、墨博通,而不能與山居 者入棒薄險阻也。由此觀之,則人知之于物也,淺矣。而欲以遍照海內,存萬方,不因道之數,而專己之能,則其窮不達矣。故智不足以治天下也,梁之力,製觡伸鉤,索鐵歙金,椎移大犧,水殺黿鼉,陸捕熊羆,然湯革車三百乘,困之鳴條,擒之焦門。由此觀之,勇力不足以持天下矣。
    智不足以為治,勇不足以為強,則人材不足任,明也。而君人者不下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坎井之無黿鼉,隘也;園中之無修木,小也。夫舉重鼎者,力少而不能勝也,及至其移徙之,不待其多力者。故千人之群無絕梁,萬人之聚無廢功。

    夫華騮、綠耳,一日而至千裏,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鴟夜撮蚤蚊,察分秋豪,晝日顛越,不能見丘山,形性詭也。夫螣蛇遊霧而動,應龍乘雲而舉,猨得木而捷,魚得水而鶩。故古之為車也,漆者不畫,鑿者不斫,工無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職,不得相奸,人得其宜,物得其安,是以器械不苦,而職事不嫚。夫責少者易償,職寡者易守,任輕者易權,上操約省之分,下效易為之功,是以君臣彌久而不相厭。

    君人之道,其猶零星之屍也,嚴然玄默,而吉祥受福,是故得道者不為醜飾,不為偽善,一人被之而不褒,萬人蒙之而不褊。是故重為惠。若重為暴,則治道通矣。為惠者,尚布施也。無功而厚賞,無勞而高爵,則守職者懈于官,而遊居者亟于進矣。為暴者,妄誅也。無罪者而死亡,行直而被刑,則修身者不勸善,而為邪者輕犯上矣。故為惠者生奸,而為暴者生亂。奸亂之俗,亡國之風。

    是故明主之治,國有誅者而主無怒焉,朝有賞者而君無與焉,誅者不怨君,罪之所當也。賞者不德上,功之所致也。民知誅賞之來,皆在于身也,故務功修業,不受贛于君。是故朝廷蕪而無跡,田野闢而無草。故太上下知有之。橋直植立而不動,俯仰取製焉;人主靜漠而不躁,百官得修焉。譬而軍之持麾者,妄指則亂矣。慧不足以大寧,智不足以安危,與其譽堯而毀桀也,不如掩聰明而反修其道也。清靜無為,則天與之時:廉儉守節,則地生之財;處愚稱德,則聖人為之謀。是故下者萬物歸之,虛者天下遺之。

    夫人主之聽治也,清明而不暗,虛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輻湊並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于是乃始陳其禮,建以為基,是乘眾勢以為車,御眾智以為馬,雖幽野險塗。則無由惑矣。人主深居隱處以避燥濕,閨門重襲以避奸賊,內不知閭裏之情,外不知山澤之形,帷幕之外,目不能見十裏之前,耳不能聞百步之外,天下之物無不通者,其灌輸之者大,而斟酌之者眾也。是故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知天道。乘眾人之智,則天下之不足有也,專用其心,則獨身不能保也。

    是故人主覆之以德,不行其智,而因萬人之所利。夫舉踵天下而得所利,故百姓載 之上,弗重也;錯之前,弗害也;舉之而弗高也,推之而弗厭。主道員者,運轉而無端,化育如神,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也。臣道員者運轉而無方者,論是而處當,為事先倡,守職分明,以立成功也。是故君臣異道則治,同道則亂,各得其宜,處其當,則上下有以相使也。

    夫人主之聽治也,虛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輻湊並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者,則君得所以製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國之道明矣。文王智而好間,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夫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千鉤之重,烏獲不能舉也;眾人相一,則百人有餘力矣。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則烏獲不足恃,乘眾人之製者,則天下不足有也。

    禹決江疏河,以為天下興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闢土暈草,以為百姓力農,然不能使禾冬生。豈其人事不至哉?其勢不可也。夫推而不可為之勢,而不修道理之數,雖神聖人不能以成其功,而況當世之主乎!夫載重而馬羸,雖造父不能以致遠;車輕馬良,雖中工可使追速。是故聖人舉事也,豈能拂道理之數,詭自然之性,以曲為直,以屈為伸哉?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是以積力之所舉,無不勝也;而眾智之所為,無不成也。聾者可令嗺筋,而不可使有聞也;瘖者可使守圉,而不可使言也。形有所不周,而能有所 不容也。是故有一形者處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勝其任,則舉之者不重也;能稱其事,則為之者不難也。毋小大修短,各得其宜,則天下一齊,無以相過也。聖人兼而用之,故無棄才。

    人主貴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執正營事,則讒佞奸邪無由進矣。譬猶方員之不相蓋,而曲直之不相入。夫鳥獸之不可同群者,其類異也;虎鹿之不同遊者,力不敵也,是故聖人得志而在上位,讒佞奸邪而欲犯主者,譬猶雀之見朗而鼠之遇狸也,亦必無餘命矣。是故人主之一舉也,不可不慎也。所任者得其人,則國家治,上下和,群臣親,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則國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亂。故一舉而不當,終身傷。得失之道,權要在主,是故繩正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緣以修者然也。

    故人主誠正,則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則邪人得志,忠者隱蔽矣。夫人之所以莫抓玉石而抓瓜瓤者,何也?無得于玉石,弗犯也,使人主執正持平,如從繩準 高下,則群臣以邪來者,猶以卵投石,以火投水。故靈王好細要,而民有殺食自飢也;越王好勇,而民皆處危爭死。由此觀之,權勢之柄,其以移風易俗矣。堯為匹夫,不能仁化一裏;桀在上位,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不足以為治,而勢可以易俗,明矣。《書》曰:“一人有慶,萬民賴之。”此之謂也。

    天下多眩于名聲,而寡察其實。是故處人以譽尊,而遊者以辯顯。察其所尊顯,無他故焉,人主不明分數利害之地,而賢眾口之辯也。治國則不然。言事者必究于法,而為行者必治于官。上操其名以責其實,臣守其業以效其功。言不得過其實,行不得逾其法。群臣輻湊,莫敢專君。事不在法律中而可以便國佐治,必參五行之,陰考以觀其歸,並用周聽以察其化,不偏一曲,不黨一事,是以中立而遍,運照海內,群臣公正,莫敢為邪,百官述職,務致其公跡也。主精明于上。官勸力于下,奸邪滅跡,庶功日進,是以勇者盡于軍。亂國則不然,有眾鹹譽者無功而 賞,守職者無罪而誅。主上暗而不明,群臣黨而不忠,說談者遊于辯,修行者競于往。主上出令,則非之以與;法令所禁,則犯之以邪。為智者務于巧詐,為勇者務于鬥爭。大臣專權,下吏持勢,朋黨周比,以弄其上,國雖若存,古之人曰亡矣。且夫不治官職,而被甲兵,不隨南畝,而有賢聖之聲者,非所以都于國也。騏驥騄駬,天下之疾馬也。驅之不前,引之不止,雖愚者不加體焉。今治亂之機,轍跡可見也,而世主莫之能察,此治道之所以塞。

    權勢者,人主之車輿;爵祿者,人臣之轡銜也。是故人主處權勢之要,而持爵祿之柄,審緩急之度,而適取予之節,是以天下盡力而不倦。夫臣主之相與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親也,而竭力殊死,不辭其軀者何也?勢有使之然也。

    昔者豫讓,中行文子之臣。智伯伐中行氏,並吞其地。豫讓背其主而臣智伯。智伯與趙襄子戰于晉陽之下,身死為戮,國分為 三。豫讓欲報趙襄子,漆身為厲,吞炭變音,摘齒易貌。夫以一人之心而事兩主,或背而去,或欲身徇之,豈其趨舍厚薄之勢異哉?人之恩澤使之然也。紂兼天下,朝諸侯,人跡所及,舟揖所通,莫不賓服。然而武王甲卒三千人,擒之于牧野。豈周民死節,而殷民背叛哉?其主之德義厚而號令行也。夫疾風而波興,木茂而鳥集,相生之氣也。是故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得其所求于臣也。君臣之施者,相報之勢也。是故臣盡力死節以與君,臣計功垂爵以與臣。是故君不能賞無功之臣,臣亦不能死無德之君。君德不下流于民,而欲用之,如鞭蹄馬矣。是猶不待雨而求熟稼,必不可之數也。

【譯文】
    君主治理天下,應實施無為而治,推行無須說教就能使人明白的原則。君主自身應清靜而不浮躁,堅持自然法度而不動搖;以順循事物固有特徵的態度任用下屬,充分發揮群臣百官的作用,使他們各盡其責而自己不必親自操勞和費心。所以根據上述的原則,君主心裏明白,藏有韜略卻讓國師來曉喻開導,能說會道卻讓行人去陳說,腳腿靈便卻讓相者引導賓客,耳朵聰敏卻由執政官員來轉達百官意見或計謀。因而,君主考慮問題便不會失策,行動計畫便不會過錯;言論合理,行為可作天下之表率;進退適合時宜,動靜遵循原理;也不會因事物的美醜而產生好惡之情,更不會因賞罰而喜怒;事物叫什麽名稱就隨它叫什麽名稱,事物屬什麽類別就讓它屬什麽類別;事物是什麽樣子都是自然而然的,並不是由個人意志所決定的。所以,古代帝王君主,帶的冠冕前面裝飾一串珠玉,這是用來遮擋視線的;冠冕兩側垂懸的綿丸球,這是用來堵塞耳朵的;皇帝宮外設立的屏風,這是用來阻隔自己、遠離小人的。因此君主管轄的範圍越遠,所審察的範圍卻越近;治理的事情越大,所操持的事情卻越小(越簡約)。眼睛亂看則易淫邪,耳朵亂聽則易迷惑,嘴巴亂說則易攪亂。這三道關口,平時不可不謹慎把持。如果要去規範它,則是離散了它;如果要去修飾它,則是傷害了它。

    接受天之陽氣的叫魂,接受地之陰氣的叫魄;魂魄返聚心體玄房,各自所處自己位置,持守而不散失,人的精神就能上通太一元氣。這太一元氣是與天道融會相通。天道沉靜玄妙、沒有形貌也沒有常態規則,其大不可極,其深不可測;它常與人一起化育,而人的智慧卻無法把握它。

    過去神農氏治理天下,精神沉靜而不躁動馳騁于胸中,智慧藏匿而不顯露于身外,隻懷著一顆仁愛真誠之心。因而自然界甘雨及時降落,五谷繁茂生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按月檢查,每季考察,到年底向祖宗神靈匯報豐收成功的喜訊,按季節嘗吃新谷,在明堂祭祀祖宗神靈。明堂的建製式樣,有天穹一樣的圓形頂蓋而無四面牆壁,但風雨卻不能侵襲,寒暑也不能傷害。每當祭祀祖宗神靈時,懷著公心養育民眾的神農氏率領隨從胸襟坦蕩步履從容地進入明堂。他的民眾樸素穩重、正直誠實,不用互相爭奪,因為財物富足,不用過分勞累身體而能大功告成。他憑借著大自然的資助,而與天地自然融會一體。所以,他盡管身處威厲地位,但卻從不逞威逞凶;製定刑法政令,但卻不必動用;法令簡略而不煩雜,所以對民眾的教化功效神奇。他的管轄範圍南到交趾,北到幽都,東到暘谷,西到三危,各處無不聽從歸附。在這個時候,法律寬厚,刑罰輕緩,監獄空虛,而天下風俗卻純一,誰也不懷奸詐之心。

    而晚世的政治就不是這樣了。君主熱衷于索取而沒有休止,官吏貪婪得不懂得半點謙讓;民眾因貧困而被迫互相怨恨爭奪,費盡辛勞而不得報酬;智巧奸詐從此萌發興起,盜賊從此滋生泛濫;上上下下互相怨恨,法規號令不能推行實施;政府各級官員不致力于歸依天道,而是違逆治國的根本,隻註意修飾枝節、小事;這時德政受到砍削,而刑罰卻得到加強增重,而想這樣來治理好天下,無異于手拿彈弓卻想招引鳥雀,揮動木棍卻想與狗玩耍,那隻會亂上添亂。水混濁則魚兒就會浮出水面呼吸喘氣,政令煩瑣苛刻則民眾煩躁不安。所以那些馴養虎、豹、犀牛、大象的人,盡管給這些動物修建了柵欄,供給這些動物喜愛吃的食物,並適時投放不讓這些動物挨餓,改變這些動物的暴怒性情,使之馴馴服服,但就是不能使它們享盡自然壽命,原因何在?這是因為這些動物的身體受到了強製的約束和脅迫。因此,在上的君主多智巧,在下的臣民就多奸詐;在上的君主多事情,在下的臣民易生事;在上的君主好煩擾,在下的臣民必受幹擾而不安定;在上的君主多貪欲,在下的臣民好爭鬥。不立足根本而去追求末節,就好像揚起塵土去製止飛塵、抱著薪柴去救火一樣。

    所以,聖人簡省事務而治理容易,欲求少而容易滿足;不需布施而能表示仁愛,不須信誓旦旦反能顯示誠實,不需索取就能獲得,不用做什麽反能收到成效;他安然不動保守純真,懷抱道德以誠待人;天下人都歸順跟隨他,如同回音應和聲音,物影跟隨形體:這些都在于聖人修養根本的緣故。刑罰不足以移風易俗,殺戮不足以禁絕奸邪;唯有從精神上純化才是根本,那至精的無為之道才有神奇作用。

    大聲呼喊隻能傳到百步之遠,而心志精神卻能超越千裏之外。冬天的陽光、夏天的蔭涼,萬物都向往和喜歡它,卻又沒有誰要萬物這樣子。所以,最純精的東西,你不用召喚它就會自然到來、不用揮手它就會自然離去;它幽深玄妙,神不知鬼不覺地就使事物自然成功;有智慧者無法說清楚,善辯者又無法形容它。以前,孫叔敖安然靜臥,使楚國不用刀槍卻能稱雄天下;楚都城南的勇士宜遼熊面對白公勝舉劍威逼,心志不懼泰然自若地轉動著手中的球丸,表達自己保持中立的立場,使自己在白公勝和令尹子西兩家的戰難中免受牽連。披掛著皮革護胸甲和鐵製鎧甲,怒目扼腕、情緒激憤、立馬橫刀來抵御敵兵的刀槍,其功效要比以德服人差遠了!以錢財籠絡、刑法鎮懾,這樣來解決危難,其作用要比以德感化小得多!憑眼睛觀察事物、靠言辭發號施令,這樣治理天下比無為而治難得多!

    過去蘧伯玉做衛國的丞相,子貢前去拜訪他,問:“你是如何治理國家的?”蘧伯玉回答說:“靠不治來治理。”趙簡子準備征伐衛國,先派史墨前去偵察。史墨回來報告說:“蘧伯玉擔當衛國的丞相,所以不可以出兵。”由此看來,堅固的要塞和險峻的關隘又怎麽能起到這種功效呢?所以皋陶盡管聾啞,但就是憑著啞疾而做上了舜帝的司法官,天下沒有暴虐的刑罰,啞巴卻有著比語言更值得珍貴的地方;師曠眼瞎而當上晉國的太宰,晉國便沒有混亂的政局,瞎子有著比明目者更珍貴的東西。所以說,不動嘴說話就能實行政令,不睜眼觀看就能明察秋毫,這就是伏羲和神農能成為後人師表的緣故。民眾受感化,不是根據君主的言傳,而是根據君主的身教。

    所以,齊庄公好養武士和窮兵黷武,盡管他並沒有要百姓互相爭鬥,但國家就是多災多難,致使後來崔杼弒君作亂。楚襄王專淫好色,盡管他並沒有公開宣傳色情,但民眾卻淫亂昏昧,最後發展到國土喪失、逃離京城的災難發生。所以最精粹的精神感化作用,就像春天生長、秋天肅殺一樣,哪怕是驛馬傳遞,都不如它快速。所以,治理國家的君主,大概就像射手一樣,瞄準發射時的毫毛之差,都會造成極大誤差的後果。所以要慎重地對待精神感化這一事情。

    榮啓期彈奏一支樂曲,孔子聽了快樂三天,這是因為孔子受到了曲調平和之情的感染。鄒忌揮手彈撥一曲,齊威王聽了悲傷一整夜,這是因為齊威王受到了曲調憂傷之情的感動。人在琴瑟上的彈奏,感情通過樂曲聲音表現出來,人聽了後就會引起悲哀或快樂。頒布法令、設定獎賞而不能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這是在于實施賞罰製度的人沒有隨之推行他的誠心。寧戚在牛車下唱起商調歌曲,齊桓公聽後感嘆醒悟,明白了寧戚的苦衷,終于任他為官,可見最精粹的精神感化作用是多麽地大啊!所以說,能聽懂看懂音樂舞蹈,也就能知道了解這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和風俗習慣,也就明白它所具有的感化作用。孔子向師襄學習鼓瑟彈琴,並從中明白了周文王的志向,這是孔子通過音樂語言而領悟出的主題內涵。同樣,延陵季子從聆聽欣賞魯國的傳統音樂中了解知道殷商的風俗習慣,這是延陵季子通過今天近世而認知到遙遠的過去。這些創作完成于上古的音樂詩篇,流傳千年而不磨滅,還能給人以啓迪和影響,更不用說這些音樂在當時的感化作用了。

    商湯的時候,連續七年幹旱,湯王親自到桑林向神祈禱,以自責來感化天神,因而很快烏雲密布四海,大雨降臨千裏大地。所以說,懷著質樸真誠之心,就能感動天地,神奇般地感化所有一切;所以靠行政命令來規定人們幹什麽不可幹什麽,哪有上述如此神奇的功效!古代聖王將最精粹的精神形成儲存在內心,又將好憎之情拋到九霄雲外;他言論符合真情,號令則闡明仁慈的旨意;他通過禮樂來陶冶民性,用歌謠來諷喻民風;他的這種精神感化功業持續貫通萬代而不會停止、橫貫跨越四方而不會窮盡;就連禽獸昆蟲也隨之受到陶育感化,更何況由這樣的聖王執法施令,天下誰不聽從感化?

    所以治理天下,最上策的是從精神上感化,其次是用禮製方法來約束民眾使他們不做錯事,而用獎賞賢才懲罰暴虐的方法來治理天下是最下策的。秤對于所稱之物來說,不會根據自己的私心來改變它們的輕重;墨繩對于所量之物來說,也不會憑自己的私心來決定它們的曲直,所以秤和繩是公平、正直的。君主用法也是如此,不能因愛好、憎惡而改變執法的標準、量刑的尺度,正因為這樣,所以他能實施法製政令。權衡輕重,哪怕是蚊子頭那麽小的誤差也不能發生;矯正枉屈,哪怕是針尖那麽大的誤差也不能發生;糾正歪邪,不以私心回避風險;奸詐小人不能使他枉法,讒佞之人不能使他亂法;因為執法公正嚴明,所以怨恨也不會產生藏匿,恩德也無從談起:這種憑借法術治國而不重視人心改造的做法,真正治理天下的君主是不採用的。

    船航行在水面,車行走在陸地,這是自然之勢決定的。行車時由樹木撞斷車軸、行船時急流暗礁撞破船隻,人們不抱怨樹木和礁石,而怪罪撐船者和駕車人的拙劣駕御技術,這是因為木石本身不含有像人那樣的智巧和心計。所以,人在遵“道”、循“道”中一旦摻雜了智巧心計就會使人惑亂,人在守“德”、行“德”中一旦加摻了心計智謀就會使人陷入危險,總之,人有了小心眼就會迷惑昏亂。心計智謀比兵器還厲害,莫邪寶劍與其比較也就算不了什麽;戰爭中沒有比運用戰略戰術智謀計策更重要的了,與它相比較,臨陣擊鼓進軍沖鋒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現在人們使用的那些權衡規矩,一旦製定就不再變更了,它不因秦、楚強權政治而改變,也不因胡、越地域差異而變化,永遠保持一致而不偏斜,公正地度量一切而不走樣,一旦定型,便萬世傳下去,它們就是在無知無覺中為人們做著度量物體的事情。所以,世上會有被廢棄的亡國君主,卻不會有被廢棄的道術;人會有窮困潦倒的時候,而事理卻不會有困阻行不通的時候。由此看來,“無為”是道之根本。人能掌握無為之道,就能應對任何變化;隻憑個人的才智,是難以實現天下大治的。

    湯王、武王都是聖明的君主,但習慣于陸地生活的他們卻不能像南方越人那樣乘小舟而遊泛于江湖;伊尹是賢明的宰相,但生活在中原地方的他卻不能像北方胡人那樣騎著駿馬去馴服野馬;孔子、墨子盡管博學多才,卻不能像山民那樣自由自在出入草莽叢林、高山峻嶺。由此看來,人的智慧型對事物的認知和駕御,是有限的;想以個人的有限智慧型光照四海、施震海內、保護四方,而不因循道術,隻憑一己之能,那麽他離走投無路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所以,“智”不足以治理天下。夏桀算得上勇武有力,能徒手折斷骨角、拉直鐵鉤、絞鐵成索、揉合金塊;桀王手下的推侈、大犧,下水能殺大鱉和鼉龍、上山能擒熊羆;但是一到商湯率兵車三百于鳴條圍著夏桀、擒困推侈、大犧于南巢時,這些勇武有力最終有力無用處。由此看來,憑恃個人的勇力是保不住天下的。

    智慧不足以治國、勇力不足以逞強,那麽個人的才智也不值得依恃,這是明擺著的道理。但反過來說,君主是不出朝廷,卻能知道天下大事,這是因為他能以身邊的事物推知其他事物,以身邊的人推知其他個人,這就是說積集體力量、聚集體智慧,所以能戰無不勝,事無不成。井裏、小水坳內之所以沒有黿鼉,就在于它們太狹窄;園圃中之所以沒有參天大樹,就在于園圃太有限。一個人舉重鼎,力氣小而舉不起,但等到眾人合力將鼎舉起移開,就不一定要等待大力士來完成了。所以千人之中必有棟梁之材,萬人聚集沒有辦不成的事。

    驊騮、綠耳這樣的駿馬,一天跑上千裏不在話下,但如果讓它們去捕捉兔子的話,那還不如獵犬,這是因為各自的技能不同的緣故。貓頭鷹晚上能抓得著蚤子和蚊子,真是明察秋毫,但一到白天,即使兩眼圓睜,卻連山丘這樣的龐大物體都看不清,這是因為貓頭鷹的生理特徵所決定。這也就像?蛇在遊霧中升騰、應龍乘雲氣上升、猿猴在樹林裏敏捷跳躍一樣,均由這些生物體的生理特徵所決定。所以古時候造車子,漆工不管畫圖、雕匠不管砍削,各類工匠隻擅長一種技能,就像士人不兼官職一樣,這樣各守其職,反而相安無事、互不侵犯、各盡其職;這樣人得其宜,物得其安,器具不受損傷,事情不會耽誤,職責明確不得懈怠。債少容易還清,職位職責少容易守職盡職,擔子任務輕容易完成且大家樂意承擔。所以在上的君主持守簡約,下在的官吏就容易做好本職事情,這樣君臣雖然長處一起,但不會產生厭倦之感。

    治理民眾的方法,就應當像祭祀靈星時的屍主那樣:庄重靜默、端坐無言,使祭祀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吉祥受福。所以,得“道”之君不為醜陋掩飾,不為美善隱藏。一個人承受到君主的恩惠,不會覺得太大;萬人分享這種恩惠,也不會覺得太小。因此君主慎重對待恩惠和慎重對待懲暴,他不輕易施予人恩惠,就像他不輕易對人懲處一樣。這樣,使他治國之道暢通無阻。因為施行恩惠,就會熱衷于施舍給予,以致使無功者得到獎賞,無勞者得到爵位,這樣一來,使輕易得到爵位官職的人會玩忽職守、松懈職責,而那些閒居遊蕩的士人也會極力謀取爵位官職。同樣,施行懲暴,就會隨意誅殺懲罰,以致使那些無罪者得以屈死,品行端正的人受到懲罰,這樣一來,使那些註重自我修性的人不願再努力為善,而那些行為不軌者倒反而敢于犯上作亂了。所以輕易廣施恩惠容易助長奸邪、輕易施行懲罰容易滋生動亂;而一旦有這種奸邪、動亂,就是亡國的徵兆。

    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他不因為國家有受誅罰之事而惱怒,也不會因朝廷有獎賞活動而贊譽高興。這是因為受誅罰者沒有必要怨恨國君,這是他們罪有應得;受獎賞者也沒必要感謝國君,這是他們勞動所得、功勞所致。而民眾一旦知道明白這賞罰的由來——均取決于自身表現,也就會努力工作,建功立業而不指望君主個人會恩賜什麽。這樣一來,政府機構——朝廷反而人跡稀少,大家都去從事自己的工作,使開闢出來的荒地都無雜草。這就是遠古時代的“無為而治”,現在大家都知道。桔槔的立柱直立而不活動,控製著橫木杠桿上下運動汲水取物;君主如同立柱庄重靜穆而不躁動,下屬百官就能辦好政事。這也好像軍隊中拿指揮旗幟的將領,這旗幟亂揮妄指就會導致部隊混亂、陣腳動搖。所以,治國如施以小恩小惠,是不足以使天下得到安寧的;施用智力聰慧也難以使國家轉危為安的;與其贊譽堯帝而詆毀桀王,不如現在就收起所謂的聰明而歸返到無為而治之道。奉行清靜無為的話,連上天都會賜給時運;推行廉儉守節,連大地都會助育生財的;而君主守樸處愚辦事合情合理,就連聖人也會為他出謀獻策的。所以說處于低處、謙卑自居的人,萬物都會歸附他,天下也會歸他所有。

    君主治理天下,清明而不昏昧,心胸虛靜而心志溫和,這樣,群臣就會像車輻聚集到車軸一樣入朝輔佐君主,不管是愚笨的還是聰明的、賢能的還是不才的,無不各盡其能、各盡其力。達到這種君臣和諧的境界,才能談得上君臣之禮節,也才能建立起治理天下的基礎。于是,君主憑借眾人力量作為車,駕御眾人智慧作為馬,這樣即使是行走在幽暗險要的道路上,也不會使君主迷失方向。君主深居隱處以避開燥熱寒濕,室門關閉以避奸佞之徒。他內沒有親眼看到過巷裏民情,外沒有親自巡視過山川湖澤;居室以外的地方,他兩眼隻能看到十裏以內的東西,兩耳隻能聽到百步之內的聲音,可是天下事物卻無所不知、無所不通,這是因為向君主輸送信息知識的渠道廣寬暢通、與君主一起商討並出謀劃策的人又很多。所以他足不出戶而能知天下事、眼不窺牖而能知天象。這就是說充分聚集、發揮眾人的智力才能,這天下就不夠他治理了;而隻憑借個人的智力,就有可能連自己的命都難保。

    所以君主用道德來治理天下,而不隻運用個人的才智,依順萬民之利益來辦事處事,因而他稍抬腳便能讓天下人獲得利益。這樣,百姓即使將君主頂在頭上也不會感到壓迫、放在眼前也不會感到礙事、舉過頭頂也不會感到高不可攀、推崇他也不會產生厭惡感。君主治國方法靈活圓通,周而復始而運轉不停,孕育萬物神妙無比,虛靜無為而因循天道,常居後而不爭先。而下屬大臣辦事處事方方正正,言論得體、處事恰當;遇事先行倡導,職責分明而不推諉,以此來建立功績。所以君行無為之道、臣行有為之道,君臣異道天下太平;反之君臣同道則天下大亂;這就是說君主清靜無為,臣則恪守職位,各自處在應處的位置上,這樣上下便能默契合作、互相製約和促進。

    君主治理天下,心胸虛靜而心志溫和,清明而不昏昧,這樣,群臣就會像車輻聚集到車軸一樣入朝輔佐君主,不管是愚笨的還是聰明的、賢能的還是不才的,無不各盡其能、各盡其力。這樣君主能充分駕御下屬大臣、下屬大臣能充分事奉效力君主,治國之道就是這樣明了。周文王聰明而且好向別人請教,所以他聖明;周武王英勇而且好向他人討教,所以他能取得勝利。所以說憑借利用眾人的智慧就沒有什麽不能成功的;利用借助眾人的力量就沒有什麽不能勝任的。千鈞的重量,大力士烏獲不能舉起來;眾人一起用力,那麽上百人就夠了。所以隻用一個人的力量,那麽像烏獲這樣的大力士也不值得去炫耀;而借用眾人的智力,那麽天下也就小得不夠你治理。

    大禹疏通長江引導黃河,替天下人興修水利,然而他卻不能使江河西流;後稷開墾荒地,引導百姓致力于農業生產,然而他卻不能讓禾苗冬天生長。這難道是他們還沒有將本事全部發揮出來?不是的,而是自然的趨勢不允許!如果勉強去做那些自然趨勢不允許的事情、不遵循事物客觀規律,那麽你盡管是聖人神仙也是無法將事情辦成功的,又何況你還隻是當今的普通君主呢?車載負荷沉重而馬又疲弱,這時你就是是高明的駕御手——造父都難以駕車趕路去遠方;反過來說,如果車輛輕便、馬兒健壯,你就是是一般性的駕御手都能駕車疾馳。所以,聖人辦事豈可違背事物規律、乖悖自然本性,將生來彎曲的變為筆直的、將原本卷屈的變為舒展的?他無不依循事物的本性天資而加以利用的。所以積聚眾力來辦事,沒有什麽不能勝任的;利用眾人的智慧來做事,沒有什麽不能成功的。聾人可以讓他去嚼生牛筋,而不能派他去伺聽;啞巴可以叫他去看守馬圈,而不能派他去傳話。這是因為他們生理形體上有缺陷,因而有些功能就不具備。所以有哪種功能的就安排他處在合適這種功能的崗位上,有哪種技能的就讓他幹合適這種技能的事情。他的能力能勝任這項事情工作,那麽他就不會感到壓力重;他的能力和他做的這項事情相稱,那麽他就不會覺得困難。所以,不論能力大小、水準高低,讓他們幹適宜自己能力和水準的事,那麽天下人都可以一樣發揮各自的作用,以至于不會有因無法勝任而出現的過失。這就是聖人兼容並蓄使用各種人才,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什麽無用的人。

    君主看重和推崇正直忠誠的人,讓他們身處高位,擔任要職,執政理事,那麽讒佞奸邪之徒就無機會往上爬,這就好像方圓不能相合、曲直不能相入。鳥獸不能同群,是因為他們不是同類;虎鹿不能同遊,是因為他們力量不等。所以聖人受重視處高位,這讒佞奸邪之徒如果想要幹擾破壞,那就像小鳥碰到鷂鷹、老鼠遇到狸貓一樣,必定要喪命的。所以君主的每一個舉動,都不可不慎。如果君主用人得當,那麽國家就能治理得好,上下和洽,群臣親和,百姓歸附;如果君主用人不當,那麽國家就有危險,上下乖悖,群臣怨恨,百姓動亂。所以君主一次政策失誤,便會終身受害。這國政的得失,關鍵在于君主。這就好比上面的繩墨取得正,下面的木材就必定直,這並不需要工匠花費多少力氣的,隻要按拉直的墨線順勢修整就可以了。

    所以君主如果誠信正直,那麽國家政權也必定由正直人士來執掌,讒佞奸邪之徒就沒有活動的市場;反之,君主如果不誠信正直,那麽得志者必定是讒佞奸邪之徒,忠貞之士就隱退藏匿。人之所以不去剖裂玉石而去剖裂開瓠瓜做瓢,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為剖裂玉石沒有什麽用處,再加上玉石堅硬不易剖裂。如果君主公平正直,就像用繩墨水準測定曲直高低一樣,那麽大臣中盡管有人敢搞歪門邪道,但這結果必定是像以卵擊石、以火投水那樣。這就說明君主在治理國家中的主導作用。正因為這樣,所以楚靈王喜歡楊柳細腰,楚國百姓則紛紛效仿縮食減肥;越王崇尚勇武,越國百姓則紛紛處危爭死。由此看來,君主的權勢,足以產生影響以致移風易俗。當堯還隻是一個平頭百姓時,他的仁慈感化不了同一巷子裏的鄰居;而夏桀佔居了帝位,便能令行禁止,推行他的一套。再由此看來,賢明倒反而治理不了天下,而權勢卻能移風易俗,這也是再清楚不過的事實了。《尚書》說:“一個人做了善事,萬民都依仗著他。”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天下人常常被一些表面的名聲所迷惑,而很少去考察這些名聲的實際內容。所以那些隱士就常常借著人們對他的稱譽而獲得尊貴,遊士則常常憑著善辯而顯達。考察他們之所以尊貴、顯達的原由,實在是沒有什麽其他的原因,隻是由于君主沒有很好地明察他們的真實本領而一味相信眾人的溢美之辭而已。但如果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就不能這麽簡單了,那就需要君主對談論國事的說客一定要深究他們的言論是否符合國法,對那些仕人一定要放在官職上來考校他們是否真有才幹勝任;君主也一定要以官職的名分來要求下屬百官必須名實相符克守本職來奉獻功績;而下屬百官也一定要言論符合實際、行為符合法規;這樣才能使群臣緊密團結在君主身邊,沒人敢挾製君主。如果下面官吏所做的事不合常規,但隻要于國有利、能輔佐國政,就必須加以反復檢驗、考校後加以推行,君主還應暗中查訪官吏來觀察他們的歸向,並全面地聽取多方意見來觀察他們的變化;不偏聽偏信片面之辭,也不偏私地根據偶然一事作出結論。因此,君主能夠站得中正,看得全面,洞察一切;群臣們都公平正直,不敢做出邪惡事情;百官們都忠于責職,致力于政績功績。在上的君主精明審察,在下的百官勉力從事,奸佞之徒滅絕,眾人的功業日益進步。這樣,有智者勤于職事、有勇者盡力于軍事。動亂的國家就不是這樣了,隻要是眾人稱譽的人,沒有功勞也受到獎賞;忠于職守的人,反而無罪受到懲罰;君主昏庸糊塗,群臣百官結黨營私沒有忠心;說客們搖唇鼓舌爭辯標榜,仕人們爭先恐後追逐名利;君主發布政令,下屬官員就開始非議誹謗;法令明禁的東西,下屬官員就用歪門邪道加以觸犯;憑智謀混飯吃的人就熱衷于搞計巧,靠勇力謀職位的人就全力以赴搞爭鬥;大臣專權,下吏持勢,結黨拉派,戲弄君主。這時國家表面上掌握在君主手裏,但按古人的說法是早已名存實亡了。再說那些不稱官職、不能披甲上陣、不懂稼穡而徒有“賢聖”虛名的人,是不能由他們來實施國家教化的。騏驥、 騄駬,是聞名天下的千裏馬,但如果驅趕它它不前止,勒住它它不停止,那麽這種情況下,笨蛋也知道不能去騎它。現在國家治亂的關鍵像車轍那樣清楚地擺著,可是當代君主卻不能察覺,這就是治國之道阻塞不通的原因。

    權力帝位是君主的車子,爵位利祿是君主駕御人臣的韁繩和嚼頭。因此,君主掌握著權勢要害和控製著封賞爵祿的權柄,所以能謹慎地把握著處事緩急的分寸、施予剝奪的節奏,因而天下人也能竭盡能力而不倦怠。君臣相處,關系和感情沒有像父子那樣親密深厚,也沒有骨肉之間的親情,但下屬官員卻能竭盡全力、不惜為君主犧牲生命,這是為什麽呢?這是國家君主所利用的權勢而導致他們這樣做。

    以前有個豫讓,本是晉國範氏中行文子的家臣。智伯攻打中行氏,吞並了中行氏的領地,豫讓背叛了原先的主子中行文子而投奔智伯。後來智伯為爭奪土地與趙襄子開戰,在晉陽城智伯慘敗被殺,由他掌握的晉國也因此分為韓、趙、魏三國。豫讓為了報答智伯的知遇寵愛之恩,決心向趙襄子報殺主之仇。他用油漆塗滿全身,讓身上生出惡瘡,並吞下木炭改變自己的聲音,又敲掉門牙,改變容貌以便能行刺趙襄子。同樣是長著一顆心的豫讓卻先後侍奉兩個主子,對先前主子背叛離棄,而對後來主子卻甘心奉獻生命,難道是豫讓根據主子的權勢大小厚薄來決定自己的取舍?不是的,而是主子的恩澤決定了豫讓的取舍去留。紂王佔據整個天下,使諸侯無不對他朝拜,凡有人跡的地方、車舟相通的區域,無不稱臣降服。然而,周武王隻率三千甲卒就將紂王打敗,難道是周朝百姓願為君主效死、殷朝民眾生就背叛的個性所決定?不是的,而是周武王對民眾德義深厚導致他們能聽從號令並加以執行。風大則波浪自然興起,林大則鳥雀自然聚集,自然界的現象就是如此。因此,下屬官員如果不能從君主身上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麽君主也就休想從下屬官員那裏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君臣之間的施予,就是這樣有施有報。所以下屬大臣竭盡全力、不惜犧牲生命來事奉君主,那君主就該按功勞大小賜爵封位對待臣下。因此君主就不該賜賞無功臣子,臣子也不會替無德之君拼死賣力,君主的恩澤如果不能遍灑人民民眾,卻想要他們乖乖聽驅使,這就像用鞭子去降服烈馬一樣,也好比不降雨水就希望庄稼成熟豐收一樣,根本不可能有這種統御之術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