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優秀作文

讀悲慘世界有感

暑假裏,我閱讀了《悲慘世界》。它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晚年期間嘔心瀝血寫成的,它講述了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景象。描繪出了一幅殘酷的畫卷。人民暗地裏互相爭鬥,他們變得像冷血動物一樣,自私自利,貪得無厭也許已成了大多數公民性格的代名詞。

至少在我看來,這些公民並不像是民不聊生,而是處于水火相融之中。那個世紀的法國多數公民似乎很喜歡抓住某個人的把柄,當然也喜歡竊聽別人的秘密。然後再已得到相對報酬的情況下“賣”給某個人。我現在所說的這種人其實就是這部巨作中的一個人物——德納第。他陰險狡詐,詭計多端,我這樣形容他並沒有什麽不妥,因為他確實如此。他那枯黃幹瘦的臉上總是有著一種讓人琢磨不透的微笑。

故事中的主人公冉阿讓是一個苦役犯,因此坐了十九年的牢,但他僅僅隻是偷了一個蘋果罷了。在牢獄中,他明白了人間險惡,世間冷暖。即使被釋放了的他,也依然要背負著精神上的壓力,也總要帶著一張**的通行證,不管走到哪,他也必須這樣。證明他是坐過牢的苦役犯。當工作人員看到這張紙時,臉上露出的又是怎樣的表情呢?,是鄙夷?還是藐視?是可憐?還是厭惡呢?我們可以想象。他要去背一個多麽沉重的包袱。這張所謂的通行證對他,對所有曾坐過牢的苦役犯都是一種侮辱,一種歧視的眼神。

從冉阿讓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法國的法律有多麽的殘酷。雖然法律是社會上必不可少的支柱,但也不能隻是為了一件如同芝麻大小的事就要判決個什麽終身苦役,或死罪之類的處罰啊。畢竟這些人隻是犯了一些小錯誤。又何必這麽殘忍呢?難道就不能給他們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嗎?難道就要像書本中的偵察員沙威一樣,一直追著冉阿讓不放,而且還有一種“非抓到你不可”的神情掛在臉上,埋在心底嗎“法律並不是萬能的,法律是司法,是一種製度,也是一種行動。人們必須按照製度來做每一件事。但有一些事情是法律無法解決的。例如,親情間的誤會等等,這些都是法律所解決不了的。所以,有一些事情,完全可以用心去解決,去理解別人,也是解決事情的好方法。

因此 ,我想《悲慘世界》就“悲慘”在這裏吧。

這是我第四次度悲慘世界,前幾次看到這本著作時不忍心繼續看芳丁和他的孩子受罪,憤慨旅店的那對夫婦的小人與卑微,對沙威這個嚴酷的誠實人感到無奈與憐憫,對馬德蘭的救贖感到聖潔與佩服,對那位好主教的敬佩與祝福,對那對年輕人正直純真所感到的對未來社會希望。都讓我對此書深深的感動于對作者的敬佩。而這一次我讀此書,有一次讓我察覺到一個人性的秘密。那就是靈魂在人生的轉折處有著什麽樣的變化與未來。這裏我們做幾個對比。

在第一幕中主教與苦役犯:

此處雨果深刻的刻畫了當苦役犯被釋放出來時內心的結構與構成的緣由以及他們所在社會中的待遇。由于生活得苦迫以及心智的軟弱無知,讓一些人跌入了牢獄的深淵。可是牢獄並沒有因此製止罪惡的產生,相反在那裏聚集並滋生了社會大部分罪惡的來源。殺一儆百的的法律,對犯人的生活希望與出路的抹殺,對不幸失足之人公然的站在法律大旗下的二次壓迫。這一切滋生了這個不幸人對原本的世界憤怒的仇視。而主教這個人物因為自己偶然的機會與皇帝有一面之緣,憑著那平和而堅毅的性子出人意表的取得了皇帝的賞識。任教區大主教,在書中作者曾闡釋在如此的高位常人是如何結黨營私,弄權舞勢,而這位主教是如何善用職權,利用資源以完成他那偉大而神聖的職責的。他與國會代表的談話中,我們也從側面看出他的信仰非全來自經書典籍,而出自他自己那顆正直而善良的心。在這樣一位力求以自身微薄之力奉獻自己信仰甚至改變了社會的主教和受盡社會不公與委屈憤怒的苦役犯之間,那場心靈上的對決。使之苦役犯內心的靈魂的赦免,無疑是感人至深的。它代表著靈魂所需要的歸引與對靈魂的寬恕是如何的重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