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優秀作文

高中精品作文及點評

包 容(北京卷)  一百多年前,法國的雨果曾經這樣感嘆:“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古老的東方,人們也世代傳承著一句淺白的俗語:“宰相肚裏能撐船”。法國人的浪漫和中國人的實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們發現,包容,超越了國家、語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這個美麗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擁有和贊美的品德。包容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英諺有雲:“世上沒有不長雜草的花園。”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對他人的體諒和理解之上。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鮑叔牙對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壯舉;李世民對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對士子學人的包容,則迎來了繼戰國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的高潮。包容的意義,絕不僅僅停留在個人層面,它對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同樣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包容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佛經有言:“一念境轉。”同是面對他人的過錯,耿耿于懷,睚眥必報帶來的是心靈的負累,真正仁者覺者會選擇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能夠興師復仇,一雪前恥。他可以忍受臥薪嘗膽的苦楚,卻在滅吳後下令誅盡吳國宗室。他懂得隱忍,卻不懂得包容。齊王韓信未發跡時有過“胯下之辱”,但在統一之後,再見到當初侮辱自己的無賴兒郎,卻能不記前嫌地任命他為巡城校尉。僅從這個角度來說,韓信的人格,要比勾踐健全得多。魯迅先生的“一個都不寬恕”未免失之偏執,但那是在喪失了迂回的耐心後對黑暗現實的極端反抗。他還說過“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他筆下的阿Q,聽到人家說“疤”、“瘌”、“禿”、“光”就要和人拼命,到了後來甚至連“燈”字也不許別人提了。“天地本寬,鄙者自隘”,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必然是一個諸多忌諱、性情偏執的人;而一個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無法容忍的社會,也註定是一個病態的社會。然而,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縱容。人類社會是由潛在的規則加以維系的,無節製的縱容同樣會造成社會的畸形。包容也不等于隱忍不發。“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製怒和壓抑,遲早有爆發的一天。包容則意味著不自知的恬靜和淡然。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卻,因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真正的包容,應該如伏爾泰對其政敵所說:“雖然不贊同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包容是海納百川,包容是厚德載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寧靜致遠。康德告訴我們“隻有兩樣事物能讓我的內心深深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璀璨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如是我聞;當今世界、種族、宗教沖突不斷,“隻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是我願! 放飛孩子(湖南卷)從前有個人,他養了一隻鷹,後來這鷹逃走了。幾天後,在山上發現了鷹的屍體。主人想不出為什麽鷹會無緣無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開鷹腹,才恍然大悟。原來鷹在籠中,養尊處優,竟失卻了獵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餓死了。孩子是一群終究要離開籠子的鷹,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隻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歷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隻能獨自去面對,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然而,試看今日之中國,哪裏沒有鎖在籠中的“鷹”?他們從沒有經過歷練,他們從來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小心地生活。上學嘛,有父母接送,有父母幫助背書包;生活嘛,有父母幫著洗衣洗被,幫著穿衣服系鞋帶;甚至去夏令營,也有父母準備好足夠的食物,足夠大的裝髒衣服的袋子……試想這樣的一群“鷹”飛出籠子,還要如何生活?他們除了感覺到生活的麻煩與沉重外,還能怎樣,清華大學曾辭退了一個學生,原因是該生在學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帶。另有報道說,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知雞蛋,隻好哭著握著兩個雞蛋回家。這樣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嗎?不奇怪!有這樣的教育,就會有這樣的孩子。並非用甘蔗汁澆灌出來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長需要磨勵,孩子的能力隻有在磨礪中才能形成。馬卡連柯曾一針見血的說“過分的溺愛,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毀滅。”這並非聳人聽聞。可曾見過傲立懸崖的孤松?在寒風中它的莖為何巋然不動?那是由于它從巨石中探出身體的時候,已經飽受了苦難的摧殘。可曾見過蹁躚飛舞的蝴蝶?在陽光下它的雙翅為何那麽雄健?那是由于破繭而出的時候,它用盡了一生的力氣把體液擠往雙翅。“定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白玉不毀,孰為珪璋”。古人雖已遠去,但言猶在耳啊!有人說:國家的前途與其說握在掌權者手中,不如說握在母親手中。親職教育,關系國家命運。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籠中放飛,讓他們去經歷風雨,讓他們去打造雄健的雙翅。 點評:文章由自然界生物中存在的現象生發出“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的感觸,然後針對現實生活中自立能力教育的缺失,從多角度闡述了“放飛孩子”的必要性,結尾水到渠成,為天下孩子立言,發出讓孩子自經風雨,磨煉翅膀的呼喚。作者善于從大話題中選小角度,始終扣住文章主旨行文;善于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有效地充實文章內容;善于運用形象來說理,行文靈動而嚴謹。 (湯正良)啓示:行文一定要有全局觀念,要善于從大話題中選取小角度,這樣才能主旨鮮明,說理透徹。 穩中求勝(江蘇卷)梁山智有吳用,道有公孫,武更是好漢如雲,英雄如雨,卻以宋江為首。蜀國謀賴孔明,勇讓關張,卻以劉備為王,東木西金,南水北火,卻以戍土居中。何也?宋公明為人沉穩,劉備做事敦厚,戍土謙穩厚實,終脫穎而出,施展風採,各得其所,故曰:為人沉穩,穩中求勝。沉穩從志而來。一個人若沒有遠大的志向,隻沉迷于現實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班超投筆從戎,志在報國,在對匈奴一戰中從容不迫,沉穩冷靜,終弘揚國威,不教胡馬度陰山。林則徐斬釘截鐵,志在禁煙,在與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穩中含剛,終虎門銷煙,讓洋人膽戰心寒。有遠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遠,心胸便沉穩下來,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穩也。沉穩從難而來。一個人若沒有經歷無數的挫折與磨難,身陷蜜水與襁褓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氣躁,豈能成所謂大事者哉。君不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沒有經歷磨難,便無法形成沉穩的性格,也就無法取得輝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來,不居安思危,身陷聲色犬馬,終心浮氣躁,毫無沉穩。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紛奢,經歷磨難,以求沉穩,則可遞三世以至萬世而為君。沉穩從無欲而來。孟子曰:“無欲者,可王矣。”無欲就是沒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蠅頭私利而毀壞全局,隻有這樣才能練就出沉穩的性格,贏得最終的勝利。如來佛祖拋除私欲,性格沉穩,終修成正果,普渡眾生,諸葛孔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終運籌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無法沉穩下來,遇事則慌,處事則亂。霸王以一己私欲,趕走亞父,氣走韓信,終被困垓下,遺憾千古,長使英雄淚滿襟。霸王之敗,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則必使後人而復哀後人矣。宋公明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好漢的擁護,劉備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穩的性格也在四季中變化出不同的色彩。讓我們擁有一顆和大山一樣沉穩的心吧,在我們的人生中也變化出不同的色彩來。點評:文章先以設問的形式開篇,吊起讀者的胃口,接著得出“為人沉穩,穩中求勝”的中心論點,接著穩扎穩打,從“沉穩從志而來”、“沉穩從難而來”、“沉穩從無欲而來”步步推進,有例子,有分析,有推理,有總結,論證沉穩,不花哨,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結尾回歸開頭,並將此結論擴而大之,升華了主旨。(洪方煜)啓示: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應當指出的是,本文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陷:文章的題目和中心論點是“穩中求勝”,而文章的主題部分則是“穩”從何來,除了開頭的事實,沒有論證“穩中求勝”的必然性。應該說,這樣的失誤是得不了高分的,而確確實實是得了滿分,試卷中難覓好的議論文而相對成了佼佼者是不是原因之一呢?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給我們一個啓示:務必扎扎實實訓練規範議論文和記敘文的寫作。再有,文中所用例證材料,全都是從高中語文課本中來,都是大家熟悉的,而能這樣“信手拈來”,運用妥帖的考生卻並不多,這就給了我們另一啓示:真正學好了語文課本就足有了作文的基本材料,問題是要善于調動。 致和珅的一封信(甘肅卷)和先生:近來無恙乎?近幾年來你的身影頻頻閃現在銀屏之上,一部部清朝歷史劇將你的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致使你的大名婦孺皆知。想先生一生,居廟堂之高,不憂其君,不慮其名,專事搜刮貪污受賄,弄得個腦滿腸肥,卻不料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先生性命。不但身死人手,家財散盡,白白浪費了先生許多精神,而且落得個千載罵名,先生若泉下有知,可曾有愧?有悔乎?先生當是明理之人,如何卻因為那一點銀子,便隻看到了自己而看不到別人呢?你的眼中為什麽隻有金子那絢麗耀眼的光芒,為什麽卻沒有憂慮民生疾苦的焦灼?你的眼中為什麽隻有權杖杖頭上那顆瑰麗的紅寶石,為什麽卻沒有為國操勞的疲倦不堪?你想知道你為什麽會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的原因嗎?小生不揣冒昧,願為先生粗做指點,一原旁觀者之言,能使先生悔悟,而當戒先生之後來者。希臘智慧神廟廟門有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先生之錯,便在于此。認識自己不易,既要在別人的眼睛中看自己,也要用自己的良心去審閱自己,這個過程應當伴隨你一生,一時一刻也不能廢止。隻有如此,才會心清神明,才會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才會明白自己生存的意義。其次,人應當在看自己的時候看到別人。先生之錯,在于隻看到銀子和權力,既不審視自己,亦不管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致使誤入迷途,殊為可憾、可嘆。人之處世,得為立身之根,變為處世之本。有德者,如孔孟之聖賢,皆勤勉自修,此為看自己;一生致力于遊說君主罷戰休兵,仁政愛民,其根本還是在于看到別人疾苦而痛之于己心。有才者,如唐太宗等,亦深諳看自己與別人的道理,一方面嚴于律己,潔身自好,另一方面任賢用能,勵精圖治,使得國泰民安,物阜民康。他們沒有被名利和美色所遮住雙眼,所以贏得了歷史的贊許,人民的崇仰,千世萬世為人們所稱譽。能看到自己的人,和隻能看到別人的人,都是凡人,既能看到自己又能看到別人的人,方是聖賢。奈何先生隻看到自己,卻熟視無睹別人,是以身死名裂,當不宜怨天尤人。願先生早日轉生,重新做一個對人民對國家有用之人,以洗先生之污濁,得後世之贊譽。哀痛者•幸福者(全國卷·“幸福與快樂的思維方式”)“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魯迅先生的這句話,一直震撼著我的內心!劉和珍們是“哀痛者”,這好理解。列強入侵,軍閥混戰,國家衰敗,他們為國家哀痛!鴉片橫行,人心麻木,民族積弱,他們為民族哀痛!水旱頻發,家破人亡,百姓可憐,他們為人民哀痛!這種哀痛成為他們為國為民奮鬥不息的動力,“哀痛”是劉和珍們的戰士本色!然而,他們是“幸福者”嗎?他們真的幸福快樂嗎?我時常在心底扣問,按庸常者的思維方式,劉和珍們被校方開除,何來快樂!被執政者鎮壓,何來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換一種思維方式,以戰士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劉和珍們確是“幸福者”,因為他們是信仰的擁有者。巴金曾說:“人不單是靠吃米活著的!”而庸常者卻往往僅以追求物質滿足為活著的目的。劉和珍們沒有奢華的生活,卻有崇高和堅定的信仰:為國家強盛,為民族復興,為人民幸福而奮鬥。有了這樣崇高的信仰,他們還會在蠅營狗苟中戚戚不已嗎?他們是會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時候他們不是“始終和藹而微笑著”嗎?劉和珍們確是“幸福者”,因為他們是理想的實現者。真正的戰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實踐者。面對黑暗專製,他們可以顯出自己的“桀驁鋒利”;面對血腥殘暴,他們從不畏縮後退,他們真正做到了“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如若他們地下有知,知早已是“山花爛漫時”,他們怎會不在“叢中笑”,他們怎會不幸福、不快樂?用戰士的思維方式去思考,用戰士的心靈去看待幸福,看待快樂,我的內心一次次被一種崇高的東西滌蕩著。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許許多多的人像劉和珍們一般去思考幸福,那麽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點評:看過這篇《哀痛者•幸福者》,我們不能不佩服作者切入話題之準確和巧妙。在溫情主義泛濫的今天,崇高感和英雄主義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而這篇文章所表現出的對魯迅的理解,對烈士的景仰,對英雄主義的歌頌,無不讓人感受到一種催人奮發的陽剛之美,這一點尤為難能可貴。啓示:很多同學苦于找不到化題之象,文章幹癟空洞,這篇文章再次啓示我們,課本是一個被我們忽略的寶藏。左手•右手(全國卷•“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 海南)一棵蘆葦並不會快樂;當她快樂了,是因為她開始思考了。 ——題記我問你:“一滴水,快樂嗎?”如果你知道,滴水努力地擴了擴胸變成了海,做了幾個俯臥撐于是澎湃起來——你想,他是快樂的。可是如果你認為一滴水長久地休眠在咆哮的波濤,你想,她是不快樂的。叔本華說:“事物本身是不變的,使它改變的是人對事物的看法。”年輕力壯的少年當(被)敵人關進了不見天日的死牢。敵人並非殘下毒手,唯一懲處隻是把他強淹沒在一片寂暗中。不出一個月,少年無疾而終。死時兩目圓瞪,無光,隻有深不可測的空虛荒蕪。我們再來討論少年的快樂與否顯得有點殘酷,但這告訴我們:沒有了思想,快樂是妄想。思想是快樂的源泉,但並非所有泉眼涌出的都是快樂——這便是思維方式的區別。還記得那個守天望天憂天的杞人,還記得那些鑽進木桶裏曬太陽的希臘先哲。他們一直都在思考,卻一直都不快樂。今天當我們再談“杞人憂天”、“犬儒主義”時,我們應該驚覺一記棍棒警敲我們腦勺:思維拐錯了彎,便會進入快樂的墓地。海德格爾曾說過一句雅致的話:“人,當詩意地棲居。”正因為有了這份詩意,生存變成了生活。當我筆下的文字一一跳出,我開始端視快樂。今天的我們白天生活在陽光明媚色彩斑斕的青春中,無論是誰,他們都認為我們快樂幸福,事實上我們捫心自問,也確實如此,然而又常常聽聞夜深人靜時,許多青春的靈魂孤獨地遊走在快樂幸福之外,似乎那又是不快樂不幸福的。我們的思想像極了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雛鳥。每一個方向都存在著我們可能的足跡。我們就在豐富多彩的思維方式中不斷拾起或丟掉快樂。有人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我不同意。因為我們有思想,懂得踏上不同的思維旅程去找尋快樂。有人說我們是“阿Q”的新新人類。我不同意。因為我們的新思想並非“阿Q”那般放肆不當。你以為我們思維怪異嗎?你覺得我們快樂,不快樂?我們快樂;我們的快樂是靈動的左手。我們思考;我們的思維方式是理性的右手。當左手右手相遇,合適地交融,那便是詩意。點評:讀好文章最好在幽雅的環境中進行:清風明月下,花香鳥語中,撇開一切的俗務,靜下來的時候,心境是一片空明,這時候與文章以及作者進行“情與情溝通,心與心交流”,這是何等的快樂自由!讀這篇考場作文我們就有這樣的感覺。文章娓娓道來,語言流美,意蘊深沉,既給人以詩意的熏陶,又給人以哲理的啓迪,如與一個久別重逢的好友促膝長談,月光溶溶,人意熏熏,一切情景都融入這詩情畫意中。但願這有詩心有慧根的文章能像菩提的楊枝露那樣遍灑人間,使更多的人們得到它的福澤。(洪方煜)啓示:這是一篇頗有些思辯色彩和深邃度的說理性散文,以我為主,自然地揉進“話題”提示性材料的幾種不同理解,開合自如,平實而精致。作文訓練中,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不可忽視de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