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大學

修身先正心

【原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傳7)

【注解】
①身:程頤認為應為“心”。忿懥(zhl):憤怒。

【譯文】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麽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讀解】
正心是誠意之後的進修階梯。 誠意是意念真誠,不自欺欺人。但是,僅僅有誠意還不行。因為,誠意可能被喜怒哀樂懼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為感情的奴隸而失去控製。 所以,在“誠其意”之後,還必須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來駕馭感情,進行調節,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集中精神修養品性。 這裏需要註意的是,埋與情,正心和誠意不是絕對對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說:喜怒哀樂懼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們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動,便會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棄喜怒哀樂俱等情欲,不是絕對禁欲,而隻是說要讓理智來克製、駕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從而做到情理和諧地修身養性。 也就是說,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為情所牽,“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 其味”。(這幾句後來成了成語和名言佳句,用來生動地描繪那種心神不屬,思想不集中的狀態,是教書先生在課堂上批評學生的常用語言。) 這樣來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沒有什麽神秘感了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