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讀後感 讀後感怎麽寫

高中讀後感怎麽寫

讀後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初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但從以往讀後感訓練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盡人意。其實,寫好讀後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訣”,則更容易生效。

一般來說,國中時候的讀後感比較側重的是讀完後的思想與感性上的波瀾。而高中的讀後感更偏重的是較為理性的平敘與論述,也就是更側重于弘揚理性,更強調從“點”到“面”。通常的情況下,議論文的寫作是最快適應高中讀後感的好方法之一。

國中時候的讀後感比較側重的是讀完後的思想與感性上的波瀾。而高中的讀後感更偏重的是較為理性的平敘與論述,也就是更側重于弘揚理性,更強調從“點”到“面”。通常的情況下,議論文的寫作是最快適應高中讀後感的好方法之一。下面便是寫好高中讀後感的幾大要點。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字、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註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

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松。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liuxue86.com)。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後感隻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麽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並圍繞一個感點,聯系實際,談深談透。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或讀了一段話,或讀了幾句名言佳句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

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註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準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啓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破功",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製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製,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再次,敘述要簡。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麽在文章裏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隻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最後,聯想要註意形式。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註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附:高中紅樓夢讀後感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開了《紅樓夢》,于是我認識了她——林黛玉。她,讓我深深的震撼,寶黛空前絕後的愛戀,流傳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貶。普天之下,又有誰有這資格呢?從那以後,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蕩漾在我心裏,來來回回,隱約中似乎聽到她嬌弱的喘息,腦海裏是她傷感的容顏,帶著一分憔悴卻萬分迷人。她落淚,因為隻有放縱的哭過後才會更舒展,笑容才會更加綻放。閉上眼仿佛看見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閃爍著點點淚光,讓人沉迷其中,為之動情,不能自拔。

常聽人評價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狹窄”,可我不這麽認為!因為在這背後,隻是因為她太在意寶玉了,因為愛的深、愛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總覺得寶玉給黛玉的時間太少,黛玉的心太細膩,而寶玉卻體會不到。在她某個抑鬱的瞬間,心情像是走丟的小孩沒了方寸,寶玉不該到來的問候會被她駁回,狠狠的、凶凶的,卻是無心的,不是不接受,隻是因為太難受,于是她隻有用詩來發泄內心醞釀已久積壓不了的情感。

她的淚,像涓涓細流一樣潺潺流動,匯聚成一泓清泉,澄清著她的悲劇。她哭泣,因為她太委屈,她是悲慘的、是值得人們憐憫的,她和寶玉的愛情在那樣的社會是不被容許的。她對寶玉太痴情,她一生無限傷感,然而臨終前她笑著喊“寶玉,寶玉……”然後她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雖然她的故事結束了,但是給我留下了萬千思念,合上書想要把這份內心的塵埃封住,但一閉上眼,那段應該被禁錮的傷感像塵埃一樣在空中飛揚、旋轉、舞動 《紅樓夢》寫了一個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悲劇故事。這個家族悲劇的陰影籠罩著《紅樓夢》裏所有的悲劇。《紅樓夢》裏寶黛的悲劇、十二釵的悲劇,因為其主人公大多具有真、善或美的貭素而成為悲劇主人公。但是賈府的實權階層最終的衰敗也具有悲劇性質嗎?

對于《紅樓夢》來說,尤其如此。如果說主體性哲學之重視悲劇,是旨在強調悲劇與存在體驗、價值體驗的同一,那麽,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重視悲劇,則是旨在強調悲劇與歷史的同一,而這一“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于是,馬克思主義的悲劇詮釋就建築在對歷史發展、社會關系、經濟關系的分析的基礎上. 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對于賈寶玉來說,賈府有其價值,這裏提供給他“錦衣紈絝”、“飢甘饜肥”的生活,提供一個大觀園讓他可以在其間一廂情願地過其藝術人生;這裏有他的親人、親戚、朋友、情人。

在物質上,他依賴于賈府,在感情上,他並不希望這個家族衰敗下去。在他看來,賈府的負價值主要在于它的統治人物強迫他讀他不願意讀的八股文章、走他不願意走的中舉當官的人生道路、應酬他不願意應酬的官場俗套。他對這個家族是既愛又叛逆的。所以他對于賈府的衰敗並不覺得是“活該”、“罪有應得”、“不配有更好的命運”、“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而是覺得可悲可嘆。脂硯齋的批語多處點明了這一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