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雲樹晚蒼蒼。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賞析
山水詩向來多是對自然美的歌詠,但也有一些題詠山水的篇什,歸趣並不在山水,而別有寄意。此詩即是一例。
這首題詠稚川山水的小詩,寫得風光如畫,感情充沛。稚川,所在不詳。從詩中描繪的境界看,像是江南山水之鄉。戴叔倫曾先後在新城(今浙江富陽)、東陽(今浙江東陽)當過縣令,詩中所詠山水,或在兩地中某一處。
前兩句即景描寫,由近及遠。“松下茅亭五月涼”,松下茅亭是詩人觀賞稚川山水的立足點和題詠之處。時值仲夏,天氣已開始有些暖熱,而蒼松覆蓋下的茅亭卻依然涼意襲人,為覽眺這一帶的山水提供了一個宜人的場所。從下文“行人”之語推測,詩人大概是行旅路經此地,在茅亭歇腳。這就更給這次覽眺增添一份不期而遇的欣喜。
次句“汀沙雲樹晚蒼蒼”,是茅亭眺望所見的中景和遠景。近處有江流,對岸有白沙覆蓋的汀洲,再遠一點,便是鬱鬱蔥蔥的樹林。時近傍晚,汀沙雲樹漸漸融入暮靄,呈現出一片蒼蒼茫茫的色調。這兩句以茅亭為中心,勾勒出一幅有山有水,有風景有人物(詩人自己就在畫中)的稚川山水畫。“晚”字暗引出下文的鄉思,筆法渾然無跡。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秋風思”用西晉張翰見秋風起,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遂命駕歸江東的典故,借指鄉思,與上文“五月”實寫的季節並不矛盾。兩句是說,自己這個賓士道途的客子本就懷有無限鄉思,現在突然發現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鄉那座朝夕相伴的青山。更牽起無限鄉思。戴叔倫是潤州金壇人,其地有山有水。江南山水有共同特點,在客處旅途鄉思無限的情況下,忽見“隔水青山似故鄉”,恰似他鄉遇故知,其不期而遇的歡喜和親切感,自不待言。而深究其裏,所謂“似”,也隻是差似而已。正因為懷著“無限秋風思”,遂不覺移情于景,感到對岸青山似曾相識,而覺其“似故鄉”了。而一旦發現“隔水青山似故鄉”之後,又反過來進一步增強了對故鄉的思念。總之,末句所抒寫的雖隻是瞬間的感覺和聯想,卻既有似曾相識的神往,又含不期而遇的欣喜,甚至還有雖“似故鄉”而終非故土的喟嘆。感情內涵相當復雜。
如果說,前兩句堪稱“詩中有畫”,那麽後兩句卻是畫筆所不能到的詩的意境。畫面上可以出現行人遙望隔水青山的形象,但卻畫不出行人心中的“無限秋風思”,更無法畫出懷著無限鄉思的行人面對隔水青山時所引起的聯想和復雜微妙的思緒。
山水畫之所以不能代替山水詩,就在于它缺乏抒情的直接性。這首題詠山水的詩之所以成為詩而非畫,正在于三、四句融鑄了詩人獨特的內心感受。其妙處不在于它寫出一種較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寫出了這種思想感情獨特的發生過程,從而傳達出一種特殊的生活況味,耐人含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