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話題作文 臘八節

慶陽臘八節的傳說

“臘八”舊話

今天是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相沿成俗的一個節日--臘八節,俗稱“臘八”。據說這個節日是由古時候的“臘祭”演變而來的。

古人把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此時正是在年末歲終,這個時候農作物已經收藏完畢,處于農閒之時。人們則用祭祖先、敬百神的方式,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稱之為“臘祭”、“臘日”。

到了東漢初年,佛教開始傳入我國,各地佛寺林立,僧人如雲。相傳農歷十二月八日,還是佛祖釋迦牟尼修行得道之日。這天,各佛教寺院都要誦經念佛,以示紀念。從唐代開始,人們將“臘日”改在了十二月初八,即稱“臘八”。詩人杜甫在《臘日》這首詩中,就有“臘日常年暖尚遠,今年臘日凍全消”的詩句。

關于臘八食粥的傳說,民間眾說紛紜,傳說最多的是和釋迦牟尼有關。相傳,釋迦牟尼一次來到一個茫茫無際的荒草野外,又飢又渴,終因身體不支而昏倒在地上,被一位牧羊女發現,這位牧羊女即將自己隨身所帶的雜飯與泉水調成粥,喂給了釋迦牟尼。他蘇醒後,十分感謝這位牧羊女。後來他苦心修煉了6年,終于在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得道成佛。此後,每逢臘八這天,各大寺院均效仿牧羊女取香谷、果實煮成粥,供奉在佛祖面前,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分贈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這種粥後,即可增福添壽。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至今猶存臘八食粥的習俗。

不過,老蘭州人在臘八這天並不喝粥,而是要吃“臘八糝飯”。這種“臘八糝飯”的製作方法是:在臘八的前一天下午,事先要將黃豆、豌豆、大豆等煮熟煮爛待用。在臘八這天早晨天亮之前,再用小米、大米、糯米煮成粥,然後再加進去事先煮好的豆類,而後再加上一把白面攪和成“糝飯”。如有條件再加點肉臊子,那就更香了。其實,蘭州人的“臘八糝飯”,就是由臘八粥演變而來的,比粥更稠罷了。隻不過臘八粥是用來喝的,而臘八糝飯卻不能喝而隻能吃。其實這種“臘八糝飯”卻是最具蘭州特色的臘八應景食品。過去,蘭州人吃“臘八糝飯”,要在天亮之前就得吃罷。傳說誰家的臘八糝飯吃得早,誰家的庄稼就會黃得早,成熟的早。臘八的糝飯卻不能吃盡吃完,要留一部分,其意是年年吃剩有餘。在吃臘八糝飯之前,首先要用做好的糝飯,在自家的大門上抹一個厚厚的“十”字。

民間傳說,這種用臘八糝飯在大門上抹“十”字的習俗,是從江南傳到蘭州的。相傳,江南某地,連年大旱,庄稼顆粒無收。鄉親們不得不背井離鄉,逃荒要飯。有一戶三口之家,母親在逃荒的途中活活餓死。剩下父女二人,相依為命,沿街乞討。為了給年幼的女兒找個生活的出路,老父親給女兒頭插草標,賣給了一戶有錢人家,這時正值臘八前夜。第二天早晨女兒在這個有錢人家,端起碗來喝臘八粥。忽然想起了自己年邁的父親至今仍在寒風中沿街乞討,不由得涕淚俱下。于是,她拿起粥碗,用碗中的粥在這家門外邊,抹上個厚厚的“十”字。心想如果今天老父親乞討路過這個家門時,門外邊抹的那個粥“十”字,即可讓父親充飢果腹。

後來,這位孝女的孝心感動了鄉親們,並很快流傳開來,家家效仿。每到食臘八粥的時候,人們都在自家的大門上,用臘八粥抹一個“十”字,從此這種習俗也就沿襲了下來,並代代相傳。

現在,蘭州市郊區廣大農村,吃臘八糝飯的習俗依舊,但在門上用臘八糝飯抹“十”字的情景,似乎鮮少見到了,或許這種風俗已被人們淡忘了吧!

“過年”是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最集中、最完美的展示。臘八節則就是“過年”的序幕,過了臘八就忙年,從這一天起,人們就準備過年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