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人 古代詩人

路遙簡介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國當代作家,生于陝北清澗縣一個世代農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該作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後因肝病早逝,年僅42歲。

由于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于創作的過程,而不在于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隻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為一個沉浮在他心裏的永恆的詩意象征,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裏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人物生平 

路遙,原名王衛國,漢族,中國當代土生土長的農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裏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裏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國小中教過一年書。

在路遙回鄉務農期間,路遙和當時在延川縣梁家河大隊插隊的習近平總書記同住一個窯洞,兩人成為朋友,曾徹夜長談過。

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描寫一個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引起很大反響,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後,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在困難的日子裏》獲1982年《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同年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

1988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路遙因此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且該書未完成時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人物影響

路遙原名王衛國,1970年開始使用筆名路遙。他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壇引起了很大反響,是鄉土文學的代表人物。

他創作的小說多次獲獎;短篇小說《風雪臘梅》獲1981年《鴨綠江》作品獎: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獲1979—1981年度《當代》文學榮譽獎、1981年5月“《文藝報》中篇小說獎”二等獎、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在困難的日子裏》獲1982年度《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中篇小說《人生》獲1983年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4年陝西省文藝創作“開拓獎”一等獎: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獲1991年度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被譽為“茅盾文學獎上的明珠”。

其中,《人生》被改編成電影,《平凡的世界》被改編成廣播劇和電視劇。

把生活的苦難、殘酷和卑微描寫出來,不是路遙的特色,許多作家都能這樣做。而能夠把年輕人的貧窮和窘迫寫得如此無辜、純潔甚至可愛,這才是路遙的不同凡響之處。

路遙在逝世多年後,仍然得到很多讀者的熱烈擁戴,也受到很多作家同行的肯定,從路遙文學館的籌建過程就可以略見一斑。梁向陽是延安大學文學研究所的所長,也是路遙文學館的籌建人。文學館籌建速度之快、過程之順利讓他意外:“項目動工是今年的7月份,到9月份就建成了。全部的資料和展品就是我、副手和三個研究生在兩個月時間籌備的。從征集、收錄再到整理、布展,就兩個月時間。過程順利極了,我的征集文章一發出去,就有很多好心的朋友來幫助,很多的事情都讓我感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