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百戰奇略 第五卷

奇戰

【提示】
本篇以《奇戰》為題,旨在闡述作戰中如何運用出奇製勝的原則和方法問題。它認為, 在對敵作戰中,為了達成“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效果,應當採用“驚前掩後,沖東 擊西”的佯動惑敵的戰法,使敵人對我無從防備。這樣,就能戰勝敵人。“攻其無備,出其 不意”,這是我國春秋末期大軍事家孫武最早提出的戰爭名言佳句,其實質是強調進攻的突然性 問題。而要達到對敵實施攻擊的突然性,則必須採用隱密而巧妙的戰法,在敵人未曾意想之 時,突然攻擊其沒有防備的薄弱環節,才能一舉置敵人于死地,從而達成出奇製勝的作戰目 的。三國時期的魏將鄧艾偷渡陰平的滅蜀之戰,就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出奇製勝的著名戰例 之一。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九月,魏軍兵分三路攻蜀。鎮西將軍鍾會率領魏軍主力攻 入漢中後,順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直下,企圖一舉奪取劍閣險關而進逼蜀都成都。但 是,由于蜀將姜維率領主力憑險抗御,使鍾會所部受阻于劍閣而不得前進。然而,由征西將 軍鄧艾所率的另一路魏軍,卻選擇了“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這條為蜀軍所不曾設 防的進攻路線。鄧艾軍經過無人之地七百裏,歷盡艱難險阻。從現象上看,選擇這條迂遠難 行的路線,對魏軍進攻作戰似乎不利,但實際上,卻使魏軍繞開了蜀軍主力,在敵人不曾意 想和設防的路線前進,恰恰成了直趨蜀都成都的捷徑,從而順利達成了出奇製勝、一舉滅蜀 的戰略目的。孫子所揭示的“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見《孫子兵法·軍爭篇》)和“攻其 無備,出其不意”(見《孫子兵法·計篇》)的作戰指導原則,在鄧艾攻蜀作戰的實踐中得 到了極為成功的運用,這也正是鄧艾順利滅蜀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戰爭中所說的用“奇”,指的是進攻敵人所無防備之處,出擊敵人所未意想之時。 在與敵人交戰之際,要採用驚擾其前而掩襲其後,聲沖其東而實擊其西的佯動戰法,使敵人 迷茫失主而不知道怎樣進行防備。這樣作戰,就能勝利。誠如兵法所說:“發現敵人有虛弱 之點,我就一定採取出奇製勝戰法襲擊它。”  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元帝曹奐下詔命令各路魏軍征伐蜀國, 大將軍文王司馬昭擔任總指揮,他派遣征西將軍鄧艾率部牽製蜀將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 部截擊妻維,使其不能退回蜀國內地。鄧艾則派天水郡太守王頎等將率部直接進攻姜維營 壘,隴西郡太守牽弘從前面進行攔擊,金城郡太守楊欣率部迂回甘松嶺以側擊姜維背後。姜 維聽說魏將鍾會所率諸軍已經進入關中,于是引兵退還。魏將楊欣等率部跟蹤追擊到強川 口,雙方展開激戰,姜維戰敗退走。姜維聽說雍州刺史諸葛緒所部已經駐屯橋頭截斷了道 路,便從孔函谷進入北道,打算從雍州刺史諸葛緒軍背後繞過回蜀。諸葛緒獲悉了姜維的行 動企圖後,立即退兵三十裏。姜維率軍進入北道三十裏時,聽說諸葛緒軍已經退卻,便又引 軍折回,從橋頭通過,諸葛緒也就隨即急速返回進行攔截,但遲到一天而未趕上。姜維于是 引兵向東退卻,回到劍閣進行防守;魏將鍾會率兵進攻姜維,但沒有能夠取勝。鄧艾這時上 書獻策說:“如今敵人已遭到挫折,我們應當乘勢追擊,從陰平小路經過漢時德陽亭直插涪 城,也就是從劍閣以西百餘裏繞道而進,前出至距成都三百裏的地方,採用出奇製勝戰法直 搗敵國腹心地區。那麽,防守劍閣的姜維軍必定回援涪城,鍾會所部就可從大道長驅直進; 如果劍閣的姜維軍不回援,則接應涪城的援兵就很少了。兵書上說‘進攻敵人所無防備之 處,出擊敵人所未意想之時’。現在我們如能奇襲敵人空虛之處,擊敗蜀軍則是必然之 勢。”(是年十月)鄧艾率軍從陰平道進軍通過了七百餘裏的無人地區,他們鑿山開路,架 設堆道;由于山高谷深,進軍極為艱難,糧運將斷,幾乎陷入絕境。鄧艾親自以氈裹身,從 山上翻滾而下;將士們都攀樹木爬懸崖,如同水中遊魚一個接一個地前進。鄧艾部隊先期進 至江油城,該地蜀軍守將馬邈不戰而降。蜀國衛將軍諸葛瞻獲此訊息後,把部隊從涪城撤往 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軍。鄧艾派遣其子鄧忠率部進攻蜀軍右翼;司馬師纂率部進攻蜀軍 左翼。但鄧忠和師纂出戰不利,都退了回來,並且說:“敵人不可戰勝。”鄧艾一聽大怒, 說:“生死存亡之分界,就在今天這一仗,哪有什麽不可戰勝之說!”鄧艾怒責鄧忠和師纂 等人,並要將他們斬首示眾。鄧忠和師纂趕緊重新出戰,結果大敗蜀軍,擊斬諸葛瞻和尚書 張遵等人,乘勝進抵成都城北之雒縣。在魏軍兵臨成都的情勢下,蜀國後主劉禪被迫派出使 者向鄧艾請降,魏軍于是滅亡了蜀國。

【原文】
凡戰,所謂奇①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交戰之際,驚前掩後,沖東擊西,使敵莫 知所備。如此,則勝。法曰:“敵虛,則我必為奇。”②  三國魏景元四年③,詔諸軍征蜀,大將軍司馬文王④指授節度,使鄧艾⑤與蜀將姜維⑥ 相綴連⑦;雍州刺史諸葛緒邀維,令不得歸。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洪 ⑧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詣甘松⑨。維聞鍾會⑩諸軍已入漢中⑾,退還。欣等躡于強川口 ⑿,大戰,維敗走。聞雍州⒀已塞道,屯橋頭⒁,從孔函谷⒂入北道,欲出雍州後。諸葛緒 聞之,卻還三十裏。維入北道三十裏,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⒃截維,較一 日不及。維遂東還守劍閣。鍾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從陰平⒄由邪徑 ⒅經漢德陽亭⒆趣涪⒇,去劍閣西百裏,去成都(21)三百裏,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 赴涪,則會方軌(22)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23)曰:‘攻其無備,出 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裏,鑿山 通道,造作橋閣(24),山高谷深,至為艱難,糧運將匱(25),頻至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 而下(26),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27)而進,先登至江油(28),蜀守將馬邈降。蜀衛將軍諸 葛瞻(29)自涪還綿竹(30),列陣待艾。艾遣其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 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勝。”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 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 進軍到雒(31)。劉禪(32)遣使請降,遂滅蜀。(33)

【注解】
 ①奇:與下篇《正戰》之“正”構成一對相反相成的軍事術語。“奇正”論,乃是我國 古代兵家研究克敵製勝的一種軍事辯證理論。“奇正”之說雖最早見于《老子》的“以正治 國,以奇用兵”,但作為完全意義上的軍事理論則始見于《孫子兵法·勢篇》:“三軍之 眾,可使畢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勢不過奇正, 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孫子這裏雖然既強調了奇正 二者相區別的一面,也肯定了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的一面,但對奇正概念的內涵卻未展開論 述。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在繼承其先世孫武的軍事思想基礎上,對“奇正”論有了創新性 的闡發。他在《孫臏兵法·奇正篇》明確指出:“同,不是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又 說:“發而為正,其未發者奇也。”可見,“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 的、變化的;在正常情況下是“正”者,在特殊情況下可變為“奇”,反之亦然。“奇正” 理論在戰爭中的廣泛套用,大體上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擔任警戒守備任務的 部隊為正,擔任機動出擊的部隊為奇;箝製敵人的部隊為正,突出敵人的部隊為奇。在作戰 方式上,正面進攻為正,側翼迂回為奇;明攻為正,暗襲為奇。在戰術變換上,一般戰法為 正,特殊戰法為奇;常法為正,變法為奇,等等。本篇所講的“奇”,是就戰術戰法而言。  
②敵虛,則我必為奇: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意思是,發現敵人有虛弱之 點,我就採用出奇製勝戰法襲擊它。 
③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景元,是魏元帝曹奐的年號。  
④司馬文王:即魏將司馬懿之子司馬昭。馬本及諸本皆作“司馬宣王”(即司馬懿), 顯誤。魏火蜀之戰是在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此時,宣王司馬懿已故去十二年(即亡 于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故據史校改。
⑤鄧艾:三國魏將。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東北)人,字士載。初為司馬懿掾屬,建議 屯田兩淮,廣開漕渠,發展生產。後升任征西將軍,與蜀將姜維相拒。景元四年同鍾會分軍 滅蜀。後為鍾會誣告以謀叛罪被殺。  
⑥姜維:三國蜀將。原為魏將,後歸蜀漢,為諸葛亮所器重,授任具為征西將軍。亮死 後,他繼領其軍,官至人將軍,率師多次攻魏無功。魏攻蜀之戰,他堅守劍閣抗擊魏軍主 力。蜀主劉禪出降,他被迫降于魏將鍾會。後鍾會叛魏,他偽與聯結,企圖乘機復蜀,事敗 被殺。  
⑦綴連:本謂連結,這裏指保持接觸以吸引對方。  
⑧牽洪:人名,原作“牽弘”,《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父諱(“弘殷” 之“弘”)而援引時改“弘”為“洪”。  
⑨甘松:即甘松嶺,位于今甘肅迭部東南。
⑩鍾會:三國魏將。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字士季。魏大將軍司馬昭的重要謀 士,官至司徒,封東武亭侯。魏火蜀之戰時,他任鎮西將軍,率主力十二萬進攻漢中,繼攻 劍閣受阻。滅蜀後,因叛魏被殺。  
⑾漢中:郡名。秦置。三國時屬蜀,後為魏攻佔,治所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⑿強川口:因強水出陰平西北之強山,故名強川。  
⒀雍州:即雍州刺史諸葛緒的代稱。  
⒁橋頭:地名。位于今甘肅文縣東南。
⒂孔函谷:山谷名。位于今甘肅舟曲東,亦即白龍江谷。  
⒃趣(cù):謂急速,趕快。  
⒄陰平:古縣名。西漢置。位于今甘肅文縣西北。因其地處摩天嶺之陰而得名,是隴南 入蜀的必經之路,東經陽安關可通漢中,南出江油、涪縣可達成都。  
⒅邪徑:謂險僻小路。  
⒆漢德陽亭:西漢時的故亭,東漢時因亭置縣。位于今四川劍閣西北。  
⒇涪:即涪縣,位于今四川綿陽東北。
(21)成都:馬本及唐本作“城都”,今從王本和汪本。成都,三國蜀都,今屬四川。
(22)方軌:謂平坦的大道。
(23)軍志:猶言兵書。這裏指《孫子兵法》。
(24)橋閣:亦稱堆圖,謂堆道,即在險絕之處,鑿崖架木,以為通道。  
(25)匱(kuì):缺乏,困難。  
(26)推轉而下:外力助推使之捲動而下。  
(27)魚貫:像水中魚遊一樣先後接續不斷。  
(28)江油:地名。位于今四川江油北。  
(29)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字思遠。蜀後主時,任騎都尉、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等 職。鄧艾率軍自陰平入蜀,瞻督軍進至涪縣不前,致艾軍得以越過馬閣山險,直趨成都。瞻 自涪退軍綿竹後,與艾軍交戰中兵敗被殺。  
(30)綿竹:位于今四川綿竹東南。  
(31)雒:馬本及唐本皆誤作“漢中”,今據史校改。雒,即雒縣,廣漢郡治所,位于今 四川成都北。
(32)劉禪:三國蜀後主。劉備之子,字公嗣,小字阿鬥。初由諸葛亮輔政,亮卒後,他 任用宦官黃皓,朝政日趨腐敗。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魏軍迫近成都,他被迫出降,後 被封為安樂公。  
(33)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