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百戰奇略 第三卷

夜戰

【提示】
    本篇以《夜戰》為題,旨在闡述夜間作戰如何迷惑敵人的問題。它認為,夜間作戰,要用火光和鼓聲來擾亂敵人的視覺和聽覺,使其無法觀察我軍的真實情況和想出對付我的辦法,這樣就能戰勝敵人。用“火鼓”擾亂敵人的視聽,也是“示形”惑敵的方法之一。夜間作戰,不便于觀察,利用火光和鼓聲,既可以收到迷惑敵人的作用,又可以達到聲其東而擊其西的目的。因此,這在古代戰爭中,是常為兵家用以實施佯動製敵的一種有效戰法。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進攻吳國的笠澤之戰,就是體現用“火鼓”惑敵戰法的一個成功戰例。當時,越吳兩軍隔水對陣,越王勾踐利用夜暗,以小分隊,鳴鼓吶喊,實施左右兩翼佯攻;吳王夫差誤認為越軍兩路渡水進攻,隨即分兵兩路迎戰。勾踐乘吳軍兵力分散之隙,親率越軍主力,偷偷渡過笠澤,出其不意地向吳軍要害部位的中軍,展開猛烈進攻,一舉而敗吳軍,為此後滅亡吳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譯文】
    大凡夜間對敵作戰,必須多多利用火光和鼓聲,以便擾亂敵人的視聽,使它不知採取什麽計策防備我軍。這樣,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夜間作戰要多用火光和鼓聲(來迷惑敵人)。”
    春秋時期,越國進攻吳國,吳軍憑據笠澤進行防御,與越軍隔水對峙。越王勾踐把越軍部分兵力編成左右兩軍,乘著夜暗擊鼓吶喊而交錯前進,吳王夫差則分兵防御。于是,越王親率中軍主力,悄悄渡過笠澤,直趨吳軍主力而擊鼓進攻,吳軍大亂,越軍一舉而打敗吳軍。

【原文】
    凡與敵夜戰,須多用火鼓,所以變亂敵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備我之計,則勝。法曰:“夜戰多火鼓。”①
    春秋越伐吳②,吳人御之笠澤③,夾水而陣。越為左右二軍④,乘夜⑤或左或右,鼓噪而進;吳分兵御之。越為中軍潛涉⑥,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⑦

【注解】
    ①夜戰多火鼓:語山《孫子兵法·軍爭篇》。
    ②越伐吳:即春秋時期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率軍進攻吳國的笠澤之戰。
    ③笠澤:古水名。位于今江蘇蘇州南,自太湖東流至海,與今吳淞江平行。
    ④越為左右二軍:《左傳》作“越子為左右句卒”。句卒,亦作“勾卒”,即擔任出擊吳軍左右兩翼的分隊,以此擾亂和分散吳軍兵力,而以主力偷渡笠澤,攻擊吳軍主力。
    ⑤乘夜:馬本及唐本作“使夜”,今從王本和汪本。
    ⑥越為中軍潛涉:王本作“越率軍潛涉”。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