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百戰奇略 第二卷

主戰

【提示】
    本篇以《主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本土上實施防御作戰的“主軍”應註意掌握的問題。在人類戰爭史上,大凡處于戰略進攻的一方,其實力往往比處于戰略防御的一方,要強大得多。在強敵進攻的情勢下,防御一方怎樣才能打敗進攻之敵而最終奪取戰爭的勝利,這常常是戰爭指導者所極為關註和探討的重要問題。本篇正是從戰略防御作戰的角度,提出不要輕率、過早地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而要採取“保城備險”以消耗敵人、“絕其糧道”以困敝敵人的方針,然後待敵疲憊不堪之時,再集中兵力殲滅它。這對力量弱小而處于防御地位的一方,無疑是比較穩妥可行的正確作戰方針。
    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後燕慕容德破北魏拓跋珪進攻的鄴城防御作戰,就是較好地體現上述作戰方針的一個成功戰例。從當時的戰略態勢看,是魏攻燕守;從雙方兵力對比看,是魏眾燕寡。燕軍統帥慕容德在取得擊敗魏軍前鋒部隊的初戰小勝後,打算乘勝大舉反攻,與魏軍主力決戰。但別駕韓卻認為決戰條件不成熟,他根據“魏不可擊者四,燕不宜動者三”(《晉書·慕容德記》,下同)的對雙方實際情況的具體分析,提出了“深溝高壘,以佚待勞”,積蓄力量,伺機決戰的正確方針。慕容德採納了韓的戰略主張,于是召還部隊,固守鄴城,並親自撫慰將士。因此,全軍上下,“人感其德,皆樂為致死”。其後,乘魏軍內部矛盾激化而“各引軍潛遁”的有利時機,慕容德及時派將率軍追擊,結果大敗魏軍,取得了鄴城保衛戰的勝利。

【譯文】
    大凡戰爭,如果敵方入侵我境,我方在本土實施防御作戰時,不可輕易與敵決戰。為使我軍安全無危,鑒于士兵戀鄉易散,應當征集丁壯,儲備糧谷,保衛城鎮,守險拒敵,斷敵糧道。從而使敵人欲戰不能,糧草不濟,待它完全陷入困疲不堪之時,再出兵反擊它,必定能勝利。誠如兵法所說:“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叫做‘散地’。”
    《晉書》記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親率大軍進攻駐守鄴城的後燕大將慕容德,魏前軍拓跋章部被後燕軍所擊敗。慕容德打算乘勝再攻擊北魏軍,他的別駕韓進見說:“古人用兵打仗,都是首先搞好戰略謀劃,然後再出兵攻戰。現在,對魏軍不能攻擊的理由有四條,而我軍不宜輕易行動的理由有三條。”慕容德問道:“都是些什麽理由?”韓回答說:“魏軍遠離本土入侵我境,利于在平原曠野與我速戰速決,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一條理由;魏軍深入我京都附近,已經置于死地必定拚命奮戰,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二條理由;魏軍前鋒遭到挫敗,其後續部隊必然固守陣地,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三條理由;魏軍眾多,我軍寡少,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四條理由。而我軍是在自己國土上作戰,士兵戀鄉容易逃散,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一條理由;倘若出擊而不勝,軍心勢必動搖,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二條理由;我們的護城壕尚未修好,敵人來攻,我無法防守,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三條理由。上述諸點,都是兵家所忌諱的問題。因此,不如憑據深溝高壘,固守防御,以逸待勞。魏軍從千裏之外運送軍糧自然困難異常,而就地解決則現在野外又無糧食可以掠奪。這樣,時間一長,就會因為消耗過大,而使士兵困斃增多。魏軍長時間出征在外,其弱點就會逐漸暴露無遺,那時我軍乘機奮起攻擊它,便可以取得勝利了。”
    慕容德聽了韓的一席話後,十分贊賞地說道:“你所講的這些話,真像張良、陳平為劉邦所獻的謀策啊!”

【原文】
    凡戰①,若彼為客、我為主②,不可輕戰。為吾兵安,士卒顧家,當集人聚谷,保城備險,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候其困敝擊之,必勝。法曰:“自戰其地為散地。”③
    《晉書》④:後魏武帝⑤,親征後燕慕容德⑥于鄴城⑦,前軍⑧大敗績。德又欲攻之,別駕韓進曰:“古人先決勝廟堂⑨,然後攻戰。今魏不可⑩擊者四,燕不宜動者三。”德曰:“何故?”曰:“魏垂軍⑾遠入,利在野戰,一不可擊也。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擊也。前鋒既敗,後陣必固,三不可擊也。彼眾我寡,四不可擊也。官軍自戰其地,一不宜動。動而不勝⑿,眾心難固,二不宜動。城隍⒀未修,敵來無備,三不宜動。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溝高壘,以佚待勞。彼千裏饋糧,野無所掠,久則三軍靡費⒁,則士卒多斃,師老釁生,起而圖之,可以捷也。”德曰:“別駕之言,真良、平⒂策也。”⒃

【注解】
    ①凡戰:馬本及諸本皆作“凡敵”。從前後文義看,且對照下篇《客戰》起句,當為“凡戰”,故改。
    ②若彼為客、我為主:這裏所說的“主”與“客”,乃是中國古代常用的軍事術語,一般指在本國實施防御作戰的軍隊為“主軍”,而深入敵國實施進攻作戰的軍隊為“客軍”。
    ③自戰其地為散地: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所謂“散地”,是指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由于官兵思鄉戀土,易于逃散,故稱此種作戰地區為“散地”。
    ④《晉書》: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北史》,今據史校改。
    ⑤後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⑥慕容德:十六國時期南燕國的建立者。鮮卑族,慕容垂之弟。慕容垂建立後燕,封他為範陽王。其後北魏攻佔河北,後燕被截成南北兩部。慕容德率眾南遷至滑台(今河南滑縣東南)稱王,後又東取廣固(今山東益都東北),佔有今山東一帶稱帝立國,史稱“南燕”。
    ⑦鄴城:十六國時屬後燕地,位于今河南安陽東北。
    ⑧前軍:指北魏將領拓跋章所率進攻鄴城的前鋒部隊。
    ⑨廟堂: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議軍國大事的地方。出戰之前,必先議決于廟堂之上,然後出兵攻戰,因之又稱謀劃戰事為“廟算”。
    ⑩不可:馬本及諸本皆作“不宜”,既與下文四個“不可”不一致,又與史載原義不符,故據史校改。
    ⑾垂軍:史載原作“懸軍”,《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時改“懸”為“垂”。
    ⑿動而不勝:馬本脫“動”,今從唐本。
    ⒀城隍:即護城壕。
    ⒁靡費:耗費。
    ⒂良、平:指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陳平。
    ⒃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慕容德記》。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