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百戰奇略 第一卷

選戰

【提示】
    本篇以《選戰》為題,旨在闡述選拔和編組先鋒部隊在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問題。它認為,凡與敵人作戰,都必須挑選精兵猛將編組成先鋒部隊,這樣,一方面可以長自己部隊志氣,一方面可以滅敵人威風。“兵無選鋒曰北”系出自《孫子兵法·地形篇》,所謂“選鋒”,就是由選拔和訓練出來的精兵猛將組成的先鋒隊;“北”者,敗也。意思是,打仗不選揀精銳部隊擔任先鋒打頭陣,作戰就要失敗。戰爭,就其全過程來說,是由一系列戰役戰鬥組成的。首戰的勝負,往往關系和影響整個戰爭的前途。而先鋒隊又是首戰的主要擔當者。因此,挑選什麽樣的將領和部隊充當先鋒,直接關系到首戰的成敗。故歷代兵家都十分重視和強調搞好“選擇”問題。
    三國時期的曹操便是一個比較善于“選鋒”的著名軍事家。漢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率軍進討烏桓,當時正值秋季洪水泛濫,道路不通,乃鑿山開路五百餘裏。當部隊進至白狼山時,與烏桓兵突然遭遇。由于對方兵多,己方“被甲者少”,曹操部下普遍產生畏懼情緒。這時,曹操針對自己部隊情況,立即選派勇敢善戰的大將張遼為前鋒,乘“虜陣不整”之隙,縱兵擊之,結果大敗烏桓軍,斬其首領蹋頓及名王多人,收降胡、漢軍民二十餘萬人。此戰,曹操在作戰指導上的成功之處,主要有二:一是能適時選派得力戰將率領精兵作先鋒打頭陣;二是能正確選擇進攻時機,乘“虜陣不整”之隙,立即發起猛烈攻擊,結果收到“亂而取之”的作戰效果。

【譯文】
    大凡與敵人作戰,必須選拔勇將、精兵,編組而使其擔任先鋒。這樣,一則能夠壯大我軍鬥志,一則可以挫殺敵人威風。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打仗沒有勇將精兵擔任先鋒,就要遭到失敗。”
    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紹之子袁尚、袁熙逃往上谷郡,勾引烏桓兵多次進入邊塞為害。曹操率兵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隊進至無終。秋季七月,洪水泛濫,沿海道路不能通行,隨軍司空戶曹掾田疇請求擔任向導,曹操同意了,遂率軍出盧龍塞。塞外道路因洪水隔絕不通,于是開山填谷五百多裏,經白檀,歷平剛,過鮮卑部落領地,向東直趣柳城。當距柳城二百裏時,敵人才發現曹軍的到來。袁尚、袁熙與烏桓單于蹋頓以及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人,率領數萬騎兵迎戰曹軍。八月,曹操率軍登越白狼山時,突然與敵人遭遇。敵軍兵力眾多,曹軍因輜重留在後面,披掛鎧甲的很少,故曹操周圍的人都很害怕。曹操登上高處觀察敵情,發現敵軍陣勢紊亂不整,于是揮軍出擊,並派猛將張遼擔任先鋒打頭陣,結果大敗敵軍,擊斬蹋頓及著名首領以下多人,收降胡、漢部眾二十多萬人。

【原文】
    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將、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志,一則挫敵威。法曰:“兵無選鋒曰北。”①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②奔上谷郡③,〔引〕烏桓④數入塞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無終⑤;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疇⑥請為鄉導,公從之,率兵出盧龍塞⑦,水潦,道不通,乃塹山堙谷⑧五百餘裏,經白檀⑨,歷平剛⑩、鮮卑庭⑾,東陷柳城⑿。未至二百裏,虜方知之。尚、熙與蹋頓⒀、遼西單于⒁樓班、右北平⒂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⒃,卒⒄與虜遇,眾甚盛。公輜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⒅為先鋒,虜眾大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⒆二十餘萬口。⒇

【注解】
    ①兵無選鋒曰北: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
    ②袁尚、熙:即袁紹之子袁尚、袁熙。
    ③上谷郡:古郡名,戰國燕置。東漢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該郡轄境相當今河北張家口、小五台山以東,赤城、北京市延慶縣以四,以及內長城和昌平縣以北地區。
    ④烏桓:古族名。亦作“烏丸”。屬東胡族一支。秦末,東胡被匈奴擊敗後,部分遷烏桓山,因以為名。漢武帝後,依附漢朝,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⑤無終: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天津市薊縣。
    ⑥田疇:東漢無終人,字子泰。好讀書,善擊劍。曹操北征烏桓,他隨軍任司空戶曹掾。
    ⑦盧龍塞:古關塞名,故址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帶。
    ⑧塹山堙谷:謂開山填谷。
    ⑨白檀:古縣名,西漢置。故城在今河北承德西。
    ⑩平剛:馬本作“剛平”,互乙,故改。漢時為右北平郡郡治,故址在今遼寧凌源西南。
    ⑾鮮卑庭:即鮮卑人管轄地區。秦漢時。其轄地在今東北西喇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
    ⑿柳城:古縣名,西漢置。故址在今遼寧朝陽南。
    ⒀蹋頓:東漢遼西郡烏桓族首領。
    ⒁單于(chán yú):即匈奴、鮮卑、烏桓等胡族最高首領的稱號。
    ⒂右北平:馬本及唐本皆作“比之”,顯誤,今據史校改。
    ⒃白狼山:亦名白鹿山或布祜圖山,位于今遼寧凌源東南。⒄卒(cù):同“猝”,意謂突然。
    ⒅張遼:曹操的大將。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字文遠。先從呂布,後歸曹操。作戰勇敢,數有戰功。官至征東將軍,封晉陽侯。
    ⒆胡、漢降者:馬本作“降漢者”,唐本及王本、汪本皆作“胡降漢者”。皆誤,今據史載校改。
    ⒇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