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六韜 虎韜——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

壘虛_虎韜

【提示】

本篇論述了偵知敵人營壘虛實和敵人行動的方法。首先強調了將帥必須“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接著論述了通過“登高下望”、“望其壘”、“望其士卒”,了解敵人的“變動”、敵人營壘的“虛實”、敵人的“去來”。具體辦法是,“聽其鼓無音,鋒無聲”,“壘上多飛鳥而不驚,上無氛氣”,即可判斷敵人的營壘空虛。敵人突然出動不久,便有士卒往回跑,這說明敵人行動太急,導致敵軍行陣錯亂,這時“急出兵擊之,以少擊眾,則必勝矣。”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怎樣才能知道敵人營壘的虛實和敵軍來來去去的調動情況呢?”

太公答道:“將帥必須上知天時的逆順,下知地理的險易,中知人事的得失。登高下望,以觀察敵情的變化;從遠處眺望敵人的營壘,就可知道其內部的虛實;觀察敵士兵的動態,就可知道敵軍調動的情況。”

武王問:“怎麽才能知道這些事情呢?”

太公答道:“聽不到敵營的鼓聲,也聽不到敵營的鈴聲,看到敵人營壘上有許多飛鳥而沒受到驚恐,空中也沒有飛揚的塵上,就可知道這必定是座空營,敵人不過是用一些假人欺騙我們。敵人倉促撤退不遠,還沒有停下來又急忙返回的,這是敵人調動太忙亂的表現。調動太忙亂,前後就沒有秩序。沒有秩序,行列陣勢就必然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我可急速出兵打擊它,即使是以少擊眾,也必會取得勝利。”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何以知敵壘之虛實、啓來自去?”

太公曰:“將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觀敵之變動。望其壘,即知其虛實;望其士卒,則知其去來。”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聽其鼓無音,鋒無聲,望其壘上多飛鳥而不驚,上無氛氣,必知敵詐而為偶人①也。敵人卒去不遠,未定而復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②也。太疾則前後不相次③,不相次則行陳必亂。如此者,急出兵擊之,以少擊眾,則必勝矣。”

【注解】

①偶:指用上木或稻草製成的假人。

②疾:同“急”。

③相次:次序,連線。

【例證】

通過觀察敵軍營壘、士卒的情況,以判斷敵情,並據此作出相應的決策,這是作戰指揮的起碼要求。春秋時期的平陰之戰,晉軍就是以此擊敗齊軍的。

魯襄公十八年(前 555 年),齊軍進攻魯國,晉平公命苟偃率軍伐齊。

晉、魯聯軍深入齊境,齊靈公率領齊軍在平陰(今山東平陰東北)迎敵。齊靈公拒絕了大臣分兵扼守平陰以南地勢險要的泰山餘脈的建議,而是在平陰城外課溝高壘,掘塹而守。晉軍料定齊軍不會主動出戰,決定以主力進攻平陰,另以一部迂回經魯、莒國境越過沂蒙山區進襲齊都臨淄。同時,晉軍主帥荀偃讓中軍副元帥士匄故意誇大其辭,告知與他素有交情的齊國大夫子家:“晉與魯、莒兩國,以戰車千乘自魯、莒國境疾襲臨淄,臨淄危在旦夕。一旦臨淄丟失,齊國即亡,你應早作圖謀,為自己的後路作打算。”子家將這一“秘密”轉告齊靈公,齊靈公大為恐慌。

荀偃為進一步恐嚇齊靈公,派兵在平陰以甫的山澤險要處遍插晉軍旗幟,又做了許多草人,蒙上衣甲,立于戰車上,並在車後拖著樹杖柴薪,往來奔跑揚起塵土,以虛張聲勢,表示晉軍人多勢眾。齊靈含登上平陰東北的巫山盼望軍情,隻見謾山遍野都是晉軍旗幟飄揚,車馬賓士,揚起的塵土遮夭蔽日,以為晉軍人多,嚇得喪魂落魄,于當天夜晚悄悄撤軍東逃。次日,師曠向晉侯報告:“烏鴉的叫聲歡快,齊軍可能已經逃走了。”邢伯也對荀偃說:“聽到馬匹盤旋的聲音,齊軍恐怕已逃走了。”叔向也向晉侯匯報說:“城上有烏鴉盤旋,說明平陰己是一座空城,齊軍肯定逃走了。”于是,荀偃下令晉軍進駐平陰城,並乘勝尾追齊軍。晉軍擊敗齊軍後衛部隊,連克齊國城邑,一路追趕,包圍齊都臨淄,並一直打到齊國的東境濰水,南邊到達沂水,齊國遭到一次慘敗。此役,晉軍先是虛張聲勢,威懾敵人。繼而根據城上烏鴉雲集以及車馬的盤旋聲,準確判斷出平陰己是空城,敵軍已經逃走,即時發起追擊,終于大獲全勝。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