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戰國策

或謂韓王曰

【提要】

下面的說客預言了六國的滅亡,真是具有遠見卓識。遠見卓識既是謀略家的重要特點,也是一種論辯貭素,遠見卓識,才能曉以利害,讓對方從長遠利益出發考慮自己的行為。論辯者如能做到遠見卓識,便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內在矛盾,預示事物的發展趨勢,看到尚未呈現端倪的隱情。  

【原文】

或謂韓王曰:“秦王欲出事于梁,而欲攻絳、安邑,韓計將安出矣?秦之欲伐韓,以東窺周室,甚唯寐忘之。今韓不察,因欲與秦,必為山東大禍矣。秦之欲攻梁也,欲得梁以臨韓,恐梁之不聽也,故欲病之以固交也。王不察,因欲中立,梁必怒于韓之不與己,必折為秦用,韓必舉矣。願王熟慮之也。不如急發重使之趙、梁,約復為兄弟,使山東皆以銳師戍韓、梁之西邊,非為此也,山東無以救亡,此萬世之計也。秦之欲並天下而王之也,不與古同。事之雖如子之事父,猶將亡之也。行雖如伯夷,猶將亡之也。行雖如桀、紂,猶將亡之也。雖善事之,無益也。不可以為存,適足以自令亟亡也。然則山東非能從親,合而相堅如一者,必皆王矣。”

【譯文】

有人對韓王說:“秦王想要征討魏國,並且想攻打絳、安邑等城,不知韓國準備採取什麽對策?秦國想攻打韓國,主要是為了圖謀東方的周室,這是他夢寐以求的。如今韓國不明察事實,就貿然想要和秦國結為盟邦,必然給山東諸侯帶來災禍。秦攻打魏國,主要是為了經由魏國軍臨韓國,惟恐魏國不聽號令,所以才決定給魏國以沉重的打擊,借以鞏固秦、魏之間的關系。可是君王沒有明察事實真相,竟然妄想保持中立,魏國必然憤恨韓國,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會順從秦國驅使,到那時韓國必將一敗塗地,希望大王認真考慮!
所以君王不如派人前往趙、魏,和趙、魏兩國結為同舟共濟的兄弟,使山東諸侯派精兵鎮守韓、魏的西邊;假如不採取這種緊急措施,那山東諸侯將無法救亡圖存,這是萬代不朽的君國大計。秦國妄想吞並天下諸侯,進而以天子的姿態君臨中國,其氣概和古時迥然不同。侍奉秦國雖然像兒子侍奉父親一樣,但是父親最後還是把兒子消滅掉。行為雖然像手足兄弟的伯夷讓位叔齊,但是最後兩兄弟卻都是餓死在首陽山下;言行雖然像夏桀王和殷紂王,但是仍然被商湯王和周武王滅亡。由此可見,無論怎樣事秦都是無益的,不但不能靠事秦來維護國運,反而會因此而加速國家的滅亡。換句話說,山東諸侯如果不結成合縱陣線,使各國諸侯團結一致,到最後必然被秦國一一滅亡。”

【評析】

雄辯家需要對時局有深刻把握、透徹理解和準確的預測,隻有腦子裏裝有天下大勢,超越了常人看問題的一般見識,雄辯中方能高瞻遠矚、縱橫捭闔。此名說客已經覺察到了秦國的巨大的戰略圖謀,秦國妄圖通過魏國消滅韓國,再最終消滅六國。真可謂“智者見于未萌”而“愚者暗于成事”。缺乏戰略遠見的韓王確實隻有滅亡的一條命運。六國悲劇,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由于統治者鼠目寸光的短淺見識釀成的。
融遠見于遊說當中,自覺而嫻熟地運用,可使得遊說者以恢宏的氣勢縱橫天下、談古論今。他們的辯辭自然體現出一種真理在握、把握歷史的風格,在聽者心裏會激發一種雄壯的美感,從而在情緒上征服聽者,使聽者不知不覺地進入論辯者預先設定的思維套路中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