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戰國策

五國伐秦無功

【提要】

蘇秦的合縱國際戰略獲得了一次成功,五國聯合攻打秦國,隻可惜沒有勝利。人心思變,主帥想與秦國講和,從而撈到封地陶邑。蘇秦一定要將他的合縱戰略貫徹下去,所以極力製止趙國主帥的連橫舉動。

【原文】

五國伐秦無功,罷于成皋。趙欲構于秦,楚與魏、韓將應之,秦弗欲。蘇代謂齊王曰:“臣以為足下見奉陽君矣。臣謂奉陽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據宋。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秦王貪,魏冉妒,則陶不可得已矣。君無構,齊必攻宋。齊攻宋,則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趙助之。五國據宋,不至一二月,陶必得矣。得陶而構,秦雖有變,則君無患矣。若不得已而必構,則願五國復堅約。願得趙,足下雄飛,與韓氏大吏東免,齊王必無召也。使臣守約,若與有倍約者,以四國攻之。無倍約者,而秦侵約,五國復堅而賓之。韓、魏與齊相疑也,若復不堅約而講,臣恐與國之大亂也。齊、秦非復合也,必有繲重者矣。後合與繲重者,皆非趙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製天下也。秦製天下,將何以天下為?臣願君之蚤計也。
天下爭秦有六舉,皆不利趙矣。天下爭秦,秦王受負海內之國,合負親之交,以據中國,而求利于三晉,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不利于趙,而君終不得陶,一矣。天下爭秦,秦王內韓于齊,內成陽君于韓,相魏懷于魏,復合衍交兩王,王賁、韓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也,不利于趙,而君又不得陶,二矣。天下爭秦,秦王受齊受趙三疆三親,以據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齊、趙應之,魏不待伐,抱安邑信秦,秦得安邑之饒,魏為上交,韓必入朝秦,過趙已安邑矣,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不利于趙,而君必不得陶,三矣。天下爭秦,秦堅燕、趙之交,以伐齊收楚,與韓而攻,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而燕、趙應之。燕、趙伐齊,兵始用,秦因收楚而攻魏,不一二月,魏必破矣。秦舉安邑而塞女戟,韓之太原絕,下軹道、南陽、高,伐魏,絕韓,二周,即趙自消爍矣。國燥于秦,兵分于齊,非趙之利也。而君終身不得陶,四矣。天下爭秦,秦堅三晉之交攻齊,國破曹屈,而兵東分于齊,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舉。秦行是計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齊之已弊,救與秦爭戰也;君不救也,韓、魏焉免西合?國在謀之中,而君有終身不得陶,五矣。天下爭秦,秦按為義,存亡繼絕,固危扶弱,定無罪之君,必起中山與勝焉。秦起中山與勝,而趙、宋同命,何暇言陶?六矣。故曰君必無講,則陶必得矣。”
“奉陽君曰:‘善。’乃絕和于秦,而收齊、魏以成取陶。”

【譯文】

趙、魏、韓、燕、齊五國聯合攻打秦國,沒有取得成功,罷兵休戰,駐在成皋。趙國想和秦國講和,楚、魏、韓三國準備回響,但齊國不願這樣做。
蘇秦對齊王說:“我已經為您會見了奉陽君李兌了。我對奉陽君說:'各諸侯國離散了合縱聯盟去事奉秦國,秦國一定會佔據宋國,魏冉一定會妒忌您得到陶邑。秦王貪得無厭,魏冉又非常妒忌,因此您是不可能得到陶邑了。假如您不和秦國和解,齊國肯定會進攻宋國。齊國一旦進攻宋國,楚、魏兩國也必定會進攻宋國,燕、趙二國再助一臂之力。五國軍隊進攻宋國,不出一兩個月必然拿下陶邑之地。拿下陶邑然後和秦國和解,秦國即使有什麽變故,那麽您也就沒有什麽憂患了。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和秦國和解,那麽就希望五國堅守舊約。希望能由趙國和您擔任聯盟的領袖,和韓國的重臣一起去鼓勵齊王,齊國就肯定不會召回親秦的韓眠。您就讓我來監督盟約的執行,如果盟國中有違背盟約的,就讓其他四國共同攻打它。如果五國沒有違背盟約的,而是秦國侵略同盟國家,五國就堅守盟約,共同抗拒秦國。現在,韓魏兩國和齊國互相猜疑,如果五國不堅守盟約就貿然與秦國講和,我擔心盟國會出現大的內亂。齊秦兩國如果不再次聯合,那麽各諸侯國要麽倚重于秦,要麽依附于齊國,這兩個結果都對趙國極為不利。再說,諸侯國解散了合縱聯盟去投靠秦國,那麽秦國就能控製天下。秦國一旦控製了天下,那麽還有什麽諸侯國可言呢?我希望您盡早考慮這件事。
各諸侯國競相事奉秦國,有六種方案,都對趙國極為不利。諸侯競相事奉秦國,秦國會與齊國結盟,再與以前背叛連橫的諸侯國恢復交往,這就控製了中原地區,那麽就會向趙、魏、韓三國索取利益,這是秦國採取的第一個方案。秦國實行這個方案,會對趙國不利,您也最終得不到陶邑,這是其一。
天下諸侯競相事奉秦國,秦王就會讓韓去齊國任事,讓成陽君執掌韓國事務,讓魏懷當魏國的國相,恢復與趙、燕兩國的連橫陣線。同時,像王賁、韓他等人都再度被起用,執掌大權,這是秦國採取的第二個方案。秦國實行這個方案,對趙國不利,而您又得不到陶邑,這是其二。
各國諸侯競相事奉秦國,秦王接受齊國和趙國,三個強國結成同盟以後,就會控製魏國,索取安邑,這是秦國採取的又一個方案。秦國實行這個方案,齊趙兩國都會回響,魏國等不到秦軍進攻就會獻出安邑來爭取秦國的諒解。秦國取得安邑這樣富饒的地方,又和魏國交好,那麽韓國必然也要倒向秦國,秦國就會拿魏國獻出安邑為借口,要求趙國也割讓土地。秦國這樣做,會對趙國不利,而您一定不會得到陶邑了,這是其三。
天下諸侯競相事奉秦國,秦國就加強與燕趙兩國的外交關系,並聯合楚國進攻齊國,聯合韓國進攻魏國,這是秦國的又一舉措。秦國實行這個方案,燕國和趙國回響。燕趙兩國去進攻齊國,戰爭剛一開始,秦國就會趁機聯合楚國進攻魏國,不到一兩個月,魏國肯定會破亡。秦國佔領安邑,堵塞女戟,韓國在太行的地盤就會孤懸于外。秦軍經軹道、南陽去進攻魏國,斷絕韓國的後路,包抄東周和西周,那麽趙國就自然而然也被削弱了。國家被秦國削弱,軍隊又去進攻齊國,這對趙國不利,而您終身也得不到陶邑,這是其四。
諸侯競相事奉秦國,秦國加強與趙、魏、韓三國的邦交關系以進攻齊國,使其國勢削弱財力耗盡,而軍隊又分散到東邊的齊國,秦國會出兵進攻魏國,奪取安邑,這是秦國採取的一個方案。秦國實行這個方案,您就要去援救魏國,這樣就是拿進攻齊國已經疲憊的軍隊去和秦國交戰,您不去援救魏國,韓、魏兩國怎麽能避免與秦國聯合呢?您的國家正在被別人算計,您當然終此一生不可能得到陶邑,這是其五。
天下諸侯都競相事奉秦國,秦國于是假裝施行仁義于天下,復興滅亡的國家,接續絕祀的國家,鞏固面臨危亡的,扶持衰弱的國家,審定無罪的君王,這是秦國採取的又一個方案。秦國實行這一方案,一定會恢復中山國和滕國。秦國復興中山和滕,趙國的命運就會同宋國一樣了,哪有工夫去考慮陶邑?這是其六。
所以說您一定不要和秦國和解,那麽陶邑一定能得到。奉陽君說:‘好。’于是放棄和秦國講和,聯合齊國和魏國,以求實現取得陶邑的計畫。”

【評析】

蘇秦用選言推理的論辯方法,一下子就說服了奉陽君。所謂選言推理就是先列舉對象的所有可能情況,然後一一排除,由此得出另一相反的情況是正確的的結論。蘇秦列舉了各諸侯國競相事奉秦國的六種方案、六種可能性。結果發現在這六種可能性中奉陽君一點也得不到好處,所以就排除了各諸侯國競相事奉秦國的這一大前提。得出隻有放棄與秦國講和,還有可能得到陶邑的結論。
選言證明的優點在于能徹底消除對方的僥幸心理,將自己論點的反面駁斥的體無完膚、無立錐之地。從而自然地得出自己論點的正確來。在論辯中,這種選言證明應該多加運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