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戰國策

張儀為秦連橫齊王

【提要】

任何事物都有不可察覺的內在缺點和裂痕,有細小的縫隙,就可以象山澗一樣發展成大裂隙、大山谷。這是鬼谷子先生的著名觀點。他的學生張儀利用齊國的裂隙,將尚在遲疑中的齊國拉入了連橫的陣營。

【原文】

張儀為秦連橫齊王曰:“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無過齊者。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說而不顧萬世之利。從人說大王者,必謂齊西有強趙,南有韓、魏,負海之國也,地廣人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我何!大王覽其說,而不察其實。
“夫從人朋黨比周,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雖有勝名而有亡之實,是何故也?齊大而魯小。今趙之與秦也,猶齊之與魯也。秦、趙戰于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戰于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雖有勝秦之名,而國破矣!是何故也?秦強而趙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婦,為昆弟之國;韓獻宜陽,魏效河外,趙入朝黽池,割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韓、魏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涉河關,指搏專關,臨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孰計之。”
齊王曰:“齊僻鄰隱居,托于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請奉社稷以事秦。”獻魚鹽之地三百于秦也。

【譯文】

張儀為秦國的連橫政策而去遊說齊宣王說:“天下的強國沒有超過齊國的,朝野上下的大臣及家族都富足安樂,這一點也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齊國。可惜為大王謀劃的人,都空談一時的安定,並不能謀劃出萬世長治久安的政策。那些主張合縱的人,必然向大王這樣遊說:齊國四面有強國,南面有韓、魏,東面瀕臨大海,土地廣闊,人民眾多,兵強馬壯,即使有100個秦國,也對齊國無可奈何。大王隻接受了他們的遊說,卻沒有考慮到這些話是否實在?
主張合縱的人都互相結黨,認為合縱政策很好。據臣所知:齊魯交戰三次,魯國三戰三勝,可是魯國卻因勝而衰,最後竟因此而亡國。徒有戰勝的虛名,實際上卻陷于危亡的命運,這是什麽道理呢?因為齊國大而魯國小。現在趙國跟秦國相比,就如同齊國跟魯國。秦、趙兩次戰于漳水之上,又兩次在番吾山交戰,都是趙國打敗了秦軍。但四次戰爭以後,趙國損失幾十萬大軍,僅僅剩下一個首都邯鄲。雖然有戰勝秦國的虛名,可是趙國卻因此而衰弱,這是什麽緣故呢?還是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啊。如今秦、楚互通婚姻,兩國結為兄弟之邦;韓國獻宜陽給秦國,魏國獻河外給秦國,而趙國更到秦邑澠池給秦國朝貢,並且割讓河間地方給秦,紛紛成為秦的附庸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魏攻打齊國南部,然後還將全部征調趙國之兵渡過河關,長驅直入向博關進攻,這樣即使再想臣事秦國已來不及了,因此希望大王慎重考慮!”
齊宣王說:“齊國地方偏僻鄙陋,而且東臨大海,還沒考慮過社稷的長遠計畫。所幸現在有貴客前來指教,寡人願意以國家社稷事奉秦國。”于是齊國獻給秦國出產魚鹽的土地300裏。

【評析】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完全是實力的較量,並不取決于一兩次戰爭的輸贏。張儀向齊王說明了這個道理。不僅如此,張儀又列舉其他國家附庸、臣事秦國的例子,讓其從眾效尤。從實力的差距和從眾心理出發,張儀終于說服齊國。
在張儀看來,齊國被蘇秦說服進行合縱也不是定局,任何事情都不是鐵板一塊,都有縫隙可鑽。所以經過他的謀劃和遊說,齊國反而聽從了連橫的主張。事在人為,我們在說服他人時不應該強調客觀的障礙、客群一方的定見,隻要我們抓住客群內在弱點和裂隙,就可以找到突破口、改變他的思想和觀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