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戰國策

範睢曰臣居山東

【提要】

權力不可分割,尤其是最高權力不能被多人分割,否則一個集體、國家就會政令不暢、政局混亂。就是實行三權分立的西方國家,一旦最高行政長官確立後,其權力就非常巨大、具有無與倫比的權威性。所以美國總統就被人稱為:“帝王般的總統”。秦國有太後、穰侯等人以各種身份操縱朝政,使秦王有名無實,最高權力得不到顯示,因此國家無比混亂和困弱。我們看看範睢是如何剖析、解決這一政治難題的。    

【原文】

範睢曰:“臣居山東,聞齊之內有田單,不聞其王。聞秦之有太後、穰侯、涇陽、華陽,高陵,不聞其有王。夫擅國之謂王,能專利害之謂王,製殺生之威之謂王。今太後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涇陽、華陽擊斷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為此四貴者下,下乃所謂無王已!然則權焉得不傾,而令焉得從王出乎?臣聞:‘善為國者,內固其威,而外重其權。穰侯使者操王之重,決裂諸侯,剖符于天下,征敵伐國,莫敢不聽。戰勝攻取,則利歸于陶,國弊,御于諸侯;戰敗,則怨結于百姓,而禍歸社稷。《詩》曰:‘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齒管齊之權,縮閔王之筋縣之廟梁,宿昔而死;李兌用趙,減食主父,百日而餓死。今秦,太後、穰侯用事,高陵、涇陽佐之,卒無秦王,此亦淖齒、李兌之類已!臣今見王獨立于廟朝矣,且臣將恐後世之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
秦王懼,于是乃廢太後,逐穰侯,出高陵,走涇陽于關外。昭王謂範睢曰:“昔者齊公得管仲,時以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為‘叔父’。”
 
【譯文】

範睢說:“臣在山東時,隻知道齊有相國田單,不曾聽說過有齊王;隻聽說秦國有太後、穰侯、涇陽君、華陽君,而不曉得有秦王。能手握國政、獨斷專謀、操生殺大權的,方稱得上國君。但如今宣太後專行無忌,穰侯遣使臣不上報,涇陽、華陽隻按自己心意判決事務。國家有這四個顯貴操縱朝政,不出危險,是不可能的。文武諸臣都屈從于這四人,心中哪裏還有大王!如此下去,大權旁落,政令又怎能出自大王之手?臣聽說善于治國的君主,一方面在國內加強權威,一方面親自執掌外交政策。穰侯派出的使者操縱王權,任意和諸侯結盟或斷交,擅自對外用兵,征伐敵國,朝野上下,莫敢不從。于是,打了勝仗,戰果全歸穰侯他們所有,以致國家困弱,受製于諸侯;一旦失利,則令百姓怨聲載道,禍害由國家承受。《詩經》上說:‘果子多會壓損枝條,樹枝折了會傷及根本;擴大封君城邑會危及到國家安全,過分尊寵大臣會削弱君王權威。’淖齒控製齊政,到頭來將閔王吊在廟堂大梁上面,使閔王一夜之間橫遭慘死。李兌執掌趙國,圍困趙武靈王,隻一百天功夫,便將他活活餓死。當今秦國,太後、穰侯呼風喚雨,高陵、涇陽推波助瀾,沒有臣民知道上有大王。這些都是淖齒、李兌一類的人。臣可幸今日尚能看見大王孤立于朝堂,真擔心將來秦國主持國政的君王,不再是大王的子孫!”聽了這番話,秦昭王不寒而傈,便廢太後,逐穰侯,將高陵、涇陽趕出函谷關。他對範睢說:“當年齊桓公得到管仲,把他稱為‘仲父’,寡人今日得到先生,先生也是寡人的‘叔父’啊!”
 
【評析】

“內固其威、外重其權”是一條顛撲不破的強國之路,適用于古今中外的任何一個政治實體。“尊臣卑主”,臣和主的地位顛倒、名實分離,那麽就是臣不臣、君不君、綱常崩潰、秩序混亂。一個國家中央集權程度、最高行政權力的集中和權威性對國家強弱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君王、首腦被外戚、權臣、下屬架空權力,政局被人操縱,那麽這個國家定會內憂外患、面臨亡國之險。所以果斷地鏟除那些幹擾、分割最高權力的亂臣賊子,不僅是鞏固君王和最高權力權威性的舉措,也是維護國家尊嚴、增強國力的必由之路。此理也適用于我們個人的修養和發展,個人要強大,也必須要自主和獨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