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文心雕龍

哀吊第十三

【原文】
賦憲之謚①,短折曰哀②。哀者,依也。悲實依心,故曰哀也。以辭遣③哀,蓋下流④之悼,故不在黃發,必施夭昏。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贖⑤,事均夭橫,黃鳥賦哀,抑亦詩人⑥之哀辭乎?暨漢武封禪,而霍子侯暴亡,帝傷而作詩⑦,亦哀辭之類矣。及後漢,汝陽王亡,崔瑗哀辭,始變前式。然履⑧突鬼門,怪而不辭,駕龍乘雲,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頗似歌謠,亦仿佛乎漢武⑨也。至于蘇慎、張升,並述哀文,雖發其情華,而未極心實。建安⑩哀辭,惟偉長差善,行女11一篇,時有惻怛。及潘岳12繼作,實踵其美。觀其慮善13辭變,情洞悲苦,敘事如傳,結言摹詩,促節四言,鮮有緩句;故能義直而文婉,體舊而趣新,金鹿澤蘭,莫之或繼也。

【注解】
①賦憲之謚:即指《逸周書·謚法》。賦,布;憲,法。賦憲,即布法。謚,古時帝王和有地位的人死後所追加的號。
②短折曰哀:是《逸周書·謚法解》中的話。折,即夭折,年幼而死為折。
③遣:發,這裏指表達。
④下流:即下輩。
⑤百夫莫贖:秦穆公死後用“三良”來殉葬,人們為了哀悼“三良”寫了《詩經·秦風·黃鳥》,其中有“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的詩句。贖:換回。
⑥詩人:指《詩經》的作者。
⑦帝傷而作詩:漢武帝傷悼霍嬗的暴死而作詩,今已不存。
⑧履:踐,走,沖入。
⑨仿佛乎漢武:指和漢武帝所作霍嬗哀辭十分的相似。
⑩建安:東漢末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公元196~220年。
11行女:徐幹作有《行女哀辭》,今已不存。
12潘岳:西晉文學家。
13善:本作“贍”。贍:富足。

【譯文】
按照周代頒布的謚法,“短命夭折叫哀”。哀,就是依戀。悲哀的感情實際依附著人的內心,所以說哀。用文辭來表達哀痛,大概用于悼念幼輩,所以這種文體不用于老年壽終的人,必須用于夭折或不滿三個月的小孩。從前三位良人在秦穆公死後殉葬,用一百人換一人也換不回來。事情跟短命夭折相同。對這件事《黃鳥》詩中表達了這種哀痛之情,這抑或就是作者的哀辭吧!到漢武帝封禪泰山,隨行的霍嬗歸途暴病而死,武帝作了《傷霍嬗詩》來表達自己的哀傷,這也是哀辭一類的作品。到東漢,汝陽王死後,崔瑗為他作了哀辭,開始改變以前的哀辭寫作的格式。然而說到腳步踏進鬼門關,很是怪誕而講不通;一會又說駕龍乘雲,這是神仙而無哀痛的感情;結尾一章的五言詩,又很像歌謠,也與漢武帝的《傷霍嬗詩》十分的相似。到了東漢,蘇順、張升都作哀辭,雖然表現出他們的情感和文採,卻沒有表達他們內心真實的思想感情。建安時代的哀辭,隻有徐幹作得好,他的《行女哀辭》,還有一些哀痛的感情。到西晉的潘岳,確實是集中了前人的優點。他的哀辭思慮周到,想象豐富,文辭變化,感情深切而悲哀,敘事像傳記,組織言詞摹仿《詩經》,四言音節短促,少有和緩的句子。所以他的哀辭能夠做到義理正直,文辭婉轉,文體格式雖舊而情趣是新的。像他的《金鹿哀辭》和《為任子鹹妻作孤女澤蘭哀辭》這樣的作品,後代沒有人能繼續寫出來的。

【原文】
原夫哀辭大體①,情主于痛傷,而辭窮②夫愛惜。幼未成德,故譽止于察惠③;弱不勝務,故悼加乎膚色④。隱心而結文則事愜⑤,觀文而屬心則體奢⑥。奢體為辭,則雖麗不哀;必使情往會悲,文來引泣,乃其貴耳。

【注解】
①大體:主體,指寫作的要點。
②窮:極、盡。
③察惠:聰明。惠,同“慧”。
④膚色:指容貌。
⑤隱心:痛心。愜:滿意。
⑥屬:聯結。奢:誇張,不實。

【譯文】
推究哀辭寫作的要點,抒情主要是表達悲傷痛苦,而措辭要盡量表現對夭折者的愛惜。死者幼小,德行沒有成就,所以贊美隻停留在夭折者的聰明敏慧上;年幼弱小,不能承擔什麽重任,所以悼念隻在夭折的膚色容貌上。痛心而作文便情辭切合。為了文辭而表達哀痛,便會文體浮誇;用奢華誇張的文筆來寫作哀辭,那文章雖是漂亮卻不能表現悲哀的感情。一定要使作者的感情融會在悲哀之中,使文辭能引起人們的痛泣,這才是哀辭中可貴的。

【原文】
吊者,至也。詩雲:“神之弔矣。”言神至也。君子令終定謚①,事極理哀,故賓之慰主,以至到為言也。壓溺乖道,所以不吊②矣。又宋水鄭火,行人奉辭,國災民亡,故同吊③也。及晉築虒台④,齊襲燕城,史趙蘇秦,翻⑤賀為吊,虐民搆敵,亦亡之道。凡斯之例,吊之所設⑥也。或驕貴而殞身,或狷忿以乖道,或有志而無時,或美才而兼累,追而慰之,並名為吊。

【注解】
①令終:善終,正常死亡。定謚:泛指辦理喪事。
②不吊:指不前去吊慰。
③同吊:指各諸侯國的使節對水災、火災的慰問之辭,和哀吊的意義相同。
④晉築虒(sī)台:晉平公築虒祁宮,鄭國派了遊吉去表示祝賀。虒祁宮,晉國宮名,故址在今山西省曲沃縣。
⑤翻:變。
⑥設:用、施。

【譯文】
吊,就是到。《詩經·小雅·天保》中說:“神之弔矣。”就是說神靈到了。君子壽命善終,確定謚號,辦理喪事,情理哀傷。所以賓客慰問喪主,用到來作為慰問的言辭。《禮記·檀弓上》說,壓死、淹死,不是正常死亡,所以不用去吊了。春秋時代,宋國發生水災,鄭國發生火災,各國使臣都前去致辭慰問。因為國家受災,民眾死亡,所以各國諸侯都要派人同去吊慰。至晉國修築虒祁台,齊國襲擊了燕國的城池,史趙和蘇秦,認為這都不是正義的事,所以他們改變祝賀為哀吊。因為築宮勞民傷財,攻襲別國結下仇怨,這些都是亡國之道,所以值得哀吊。凡上述這些事例,哀吊所以成立,有的因為富貴驕奢而喪生,有的因為耿直憤懣而違背正道,有的雖有志氣卻生不逢其時,有的具有美才卻兼有各種缺點,追念這些古人加以慰問,都叫做吊。

【原文】
賈誼浮湘,發憤吊屈,體同而事核,辭清而理哀,蓋首出之作也。及相如之吊二世①,全為賦體,桓譚以為其言惻愴,讀者嘆息;及平②章要切,斷而能悲也。揚雄吊屈,思積功寡,意深文略③,故辭韻沈膇。班彪、蔡邕④,並敏于致語,然影附⑤賈氏,難為並驅耳。胡阮之吊夷齊,褒而無間,仲宣⑥所製,譏呵實工。然則胡阮嘉其清,王子傷其隘⑦,各其志也。禰衡之吊平子,縟麗而輕⑧清;陸機之吊魏武,序巧而文繁。降斯以下,未有可稱者矣。

【注解】
①相如:司馬相如,西漢辭賦家。吊二世:指《哀秦二世賦》。
②及:疑為“乃”之誤。平:應改為“卒”。
③文略:作“反騷”。反騷:即《反離騷》。
④班彪:東漢文學家、史學家,作有《悼離騷》,今僅存八句。蔡邕:東漢末文學家,其《吊屈原文》殘缺。
⑤影附:跟隨、追隨。附,依附。
⑥仲宣:王粲的字,作有《吊夷齊文》,今已不全。
⑦隘:窄、狹。
⑧輕:忽視、輕視。

【譯文】
自從賈誼南渡湘水,抒發幽憤而著《吊屈原賦》,這篇作品,體製同于哀吊,事情核實,文辭清麗,含義哀痛,這要算最早出現的吊文作品。到司馬相如的《吊秦二世賦》,完全用的是賦的體裁。桓譚認為他的話言辭悲惻凄愴,能使讀者為之嘆息,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結尾能夠切中要害,作了結論能使人感到悲傷。揚雄哀吊屈原寫《反離騷》,用了很多心思,但成就不大,他立意要反詰《離騷》,但是文辭卻滯重不流暢,沒有什麽新意不生動。班彪的《悼離騷》、蔡邕的《吊屈原文》,都擅于提出疑問,然而他們都依附賈誼,就很難和賈誼並駕齊驅了。胡廣的《吊夷齊文》和阮瑀的《吊伯夷文》,對伯夷、叔齊都隻有贊揚而沒有不滿;王粲的《吊夷齊文》對伯夷、叔齊的諷刺指斥的確巧妙。但胡廣、阮瑀是嘉獎夷齊的清高,王粲是嘲笑夷齊的狹隘,各有各的用意。禰衡的《吊張衡文》,文採繁縟但是分量不夠。陸機的《吊魏武帝文並序》,序寫得精巧而正文卻很冗繁。從此以下,便沒有什麽值得稱道的了。

【原文】
夫吊雖古義,而華辭末造①;華過韻緩,則化而為賦。固宜正義以繩②理,昭德而塞違③,割④析褒貶,哀而有正,則無奪倫⑤矣。

【注解】
①末:後期,有衰世之意。造:作。末造:指衰世。
②繩:準繩,糾正。
③昭:明。塞:止,防止。違:過錯、過失。
④割:應作“剖”。剖:分析、剖析。
⑤奪倫:違禮,違反要求。奪,失誤;倫,條理。

【譯文】
吊辭雖然在古代就有它的意義和作用,但那時很質樸,後代卻註重文辭華麗。華麗過分,情韻緩慢,就變成賦了。吊文確實應該端正意義,糾正事理,宣揚美德,防止錯誤,分析好壞來進行褒貶,文辭不悲哀而內容純正,就不會失去吊文的義理和特點了。

【原文】
贊曰:辭定所表,在彼弱弄。苗而不秀,自古斯慟①。雖有通才,迷方告控②。千載可傷,寓言以送。

【注解】
①慟(tòng):極度悲痛。
②迷方:迷失方向。方是方向,這裏指寫作哀、吊的基本原則。告:應作“失”。失控:失去控製。

【譯文】
總結:
哀辭所哀痛的地方,
在那死者還是年幼的兒童,
像幼苗一樣沒有開花結實便夭折,
自古以來就為此事悲痛。
即使有寫作的全才,
但迷了方向寫哀吊也會失去控製。
這種千年來可令人哀傷的事,
隻有寄托言辭來表達。

【評析】
《哀吊》的“哀”和“吊”都是文體的名稱。這兩種文體的性質相近,都是對不幸死亡和遭遇災禍表示哀悼慰問的文體。哀辭多用于對夭折者的哀悼,吊文主要用于對古人的悼念。
全篇分四部分:一、講“哀”的含義、哀文的套用範圍及其發展情況。二、主要講哀辭的寫作特點,強調“情主于傷痛”“雖麗不哀”。三、講“吊”的含義及其發展狀況。從口頭吊慰到書面吊文都有所提及。四、吊文的主要寫作特點。劉勰強調要對前人做具體的分析,再予以贊揚和批評,從而起到發揚封建道德和警戒的作用。
劉勰論文強調“為情而造文”,反對華而不實,而這兩種文體以表達悲情為主,因此,更為反對過分誇張和華麗,要求寫出有真情的感人之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