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傷寒論

平脈法

【原文】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遊布①,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②。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③,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④,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積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⑤,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⑥周旋,水下百刻,一周迴圈,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幹,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沈潛水溶,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大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終必有奸,審察表裏,三焦別焉。知其所舍,訊息診看,料度腑髒,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注解】
①因息遊布:借氣息活動,精華物質得到遊行輸布。
②效象形容:仿效物象描述脈的形狀。
③參差:長短不齊。
④進退低昂:脈象有快慢高低之異。
⑤衡銓(quán):量輕重的器具,這裏喻作正常法度。
⑥漏刻:是古代計時的水器,百刻為一晝夜,約合現代的二十四小時。

【譯文】
問:人的脈象有寸關尺三部,是陰陽相互依存、維系的反映。脈的搏動與營衛氣血及肺氣密切相關。在人體內,營衛氣血隨呼吸出入、氣息的活動而迴圈上下、敷布周身,故有脈的跳動。人與天地相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勢必影響到人,故脈隨四時而有變化,呈現多種多樣的形態。例如春天脈像弦,秋天脈像浮,冬天脈像沉,夏天脈像洪。同時,病人的脈象,有大小的區別,即使在一個時間內,也往往變化不定。此外,尺部和寸部脈象可參差不齊,或見短脈,或見長脈;上部和下部的脈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脈搏存在,有的脈搏消失。並且,人自生下來,病脈搏就會發生變化,或見脈搏跳得快,或見脈搏跳得慢,或見脈浮,或見脈沉。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動輒就丟掉綱領,請老師詳加陳述,以便清楚明白。老師答:你所提到的,正是醫道中的根本問題。脈有三部,就是寸關尺。營衛、氣血的流行,如尺之量長短,秤之稱輕重,準確無誤。故腎脈沉,心脈洪,肺脈浮,肝脈弦,此為各髒正常的本脈,不會有絲毫差錯。隨呼吸出入,人體營衛之氣流行,按漏刻時間迴圈周身。漏刻中水下百刻,則迴圈一周。因此,按寸口之脈,即可察人體虛實,觀病情的變化,明陰陽的偏盛偏衰。若感受風邪,則脈象浮虛,感受寒邪則脈象牢堅,沉伏之脈主水飲停蓄,急弦之脈是支飲為害,動脈主痛,數脈主熱甚。若脈不相對應于病症,須了解其變化的根源。寸關尺三部的脈象不同,疾病也就相異。脈搏太過是病態,不及也是病態。總之,邪氣不是空無所見的,如果窮究其源,必能找到病變根本。因此,必須審察病在表,還是在裏,分辨在上焦、中焦,還是下焦,明確邪氣所侵犯的部位,診察推斷髒腑的盛衰。若掌握了這些,就會有獨到、高超的見解。為此,分條記述如下,以此傳給那些有知識的人。

【評析】
本條以問答方式揭示平脈的總綱。
脈的搏動是與營衛氣血的流行分不開的,而營衛氣血的流行又必須借助于肺氣的呼吸出入,才能迴圈不息,故有肺朝百脈之稱。人與天地相參,四時氣候的轉變,對人體發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脈也必應乎四時而有所不同,如春為弦脈,夏為洪脈,秋為浮脈,冬為沉脈等。如果發生了疾病,脈的變化就會更加顯著,所以醫生首先需要掌握在各種情況下的正常脈象,然後才能辨別內外因素所引起的異常脈象。關于五髒正常的脈,腎脈沉,心脈洪,肺脈浮,肝脈弦。假使感邪而患病,脈又因病變的不同而有不同變化,如感受風邪則脈現浮虛,內有蓄水則脈現沉伏等,這皆表明脈象與病變的關系是很密切的。

【原文】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①疾去②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③遲入④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注解】
①~④來、去、出、入:氣之呼出者為來為出,氣之吸入者為去為入。

【譯文】
老師說:人之呼吸,是計算脈搏的標準。初按脈搏時,脈來得快去得慢,這是呼氣時脈快而吸氣時脈慢,叫做內虛外實。初按脈搏時,脈來得慢去得快,這是呼氣時脈慢而吸氣時脈快,叫做內實外虛。

【評析】
本條從呼吸時脈搏的快慢,以測其內外虛實。
以平常人的正常呼吸,來衡量脈搏的快慢疾徐,所以說“呼吸者,脈之頭也”。所謂“頭”,含有先頭和標準的意思。《經》雲“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不足曰遲,太過曰數”,就是這個意思。《內經》雲:“來則為陽,去則為陰,陽主外,陰主內。”來疾去遲,來遲去疾,是以呼出為來,吸入為去,疾為有餘而實,遲為不足而虛,故來疾去遲為外實內虛,來遲去疾為外虛內實。總的精神,脈搏與呼吸必須調勻,不疾不遲,才是無病。

【原文】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①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請雲,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假令病人雲腹中卒痛②,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裏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注解】
①下工:工,是指醫生;上、中、下,是指醫生的水準有高低之分。
②卒痛:驟然發作的疼痛。

【譯文】
問:高明的醫生,通過察言觀色便能知道病情,一般的醫生,通過問診就能知道病情,水準低下的醫生通過診脈才能知道病情。這是什麽道理呢?請老師賜教。老師答:若病人家屬來請醫生時說:病人發熱厲害,身體疼痛,卻能自然安睡。到病人家後診病人的脈為沉而遲,知道疾病將要痊愈。醫生是根據什麽判斷的呢?患者發熱、身體疼痛,是表症之見症,表症脈應浮大,現在脈反見沉遲,為表症而得裏脈,由此可知邪氣已衰,疾病將要痊愈。若病人訴腹部突然疼痛,卻能安然自坐,切其脈為浮大,也可知道疾病將愈。醫生又是根據什麽知道的呢?這是因為,患者腹內疼痛,是病在裏,裏有病脈應當沉而細,現脈浮大,是陰症而見陽脈,為正復邪退之兆,故得知疾病將愈。

【評析】
本條講脈症合參,以推斷病愈之法。
病人發熱身疼,脈搏浮大,則表邪尚盛,現在病人能夠安臥,脈象不是浮大而是沉遲,乃正復邪衰之象,所以知為將愈。這裏所說的脈沉遲乃與浮大相對而言,不是裏虛寒的沉遲,如系裏虛寒的沉遲,則為表病裏虛,陽症陰脈,不能斷為欲愈。“太陽病篇”有“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與“脈沉者,急溫之”等條文,可以聯系起來理解。病人主訴腹部突然疼痛,如果疼痛較劇,必不能安然自坐,脈搏亦應沉細,今病人自坐,而脈又浮大,足證明裏氣已和,所以亦斷為將愈。本條病家雲發熱身體痛,病人雲腹中卒痛,屬于問而知之;病人自臥,病人自坐,屬于望而知之;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今脈浮大,故知愈也,屬于切而知之。

【原文】
師曰:病人家來請雲,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①已愈。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②,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葯,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注解】
①處言:決斷之意。處言,即斷言。
②盻(xì)視:怒視。

【譯文】
醫師說:病人家裏人說,病人發熱煩擾得很厲害。第二日醫師到了病人家,看到病人面向牆壁而臥,這是熱已退去,即使脈尚未和,亦可以斷言此病即將痊愈。假使病人向壁而臥,聽說醫師來到,並不驚慌起身,卻以目怒視,幾次欲說病情卻又不說,給他診脈時,吞咽唾沫的,這是偽裝的假病。假使脈正常,可故意斷言此病非常嚴重,必須服用大吐大下的葯物,並須針灸數十百處之多,才能痊愈。

【評析】
本條講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診察病情之法,以及對詐病的識別和處理。
發熱煩極,必不得臥,今向壁靜臥,足證明煩熱已退,雖脈搏尚有不和,亦是病才向愈的緣故,稍待則脈自漸和。若脈不和而躁不得臥,或熱盛昏迷而臥,則又為病進的征象,應該及時治療。假使病人向壁靜臥屬于陰症,聽見醫生到來,必心裏高興,訴述病情當絮絮不休;今恰恰相反,見醫生到來反有厭惡之意,欲言又止,診脈時咽唾,此時應該懷疑他不是真的有病,如果脈搏平和,就可以肯定是偽裝的詐病。既然是偽裝詐病,直接揭穿一時也難收效,最好的辦法是以詐對詐,可故意誇大病情,說病情非常嚴重,必須使用劇烈吐下與強刺重灸等方法,使他畏懼痛苦而不敢再繼續故弄玄虛,裝模作樣,避免被詐病所迷惑。

【原文】
師持脈,病人欠①者,無病也。脈之呻②者,病也。言遲③者,風也。搖頭言者,裏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裏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注解】
①欠:呵欠。
②呻:呻吟,病人因痛苦發出哼聲。
③言遲:說話遲緩。

【譯文】
醫生給病人診脈時,其打呵欠的,無病。醫生給病人診脈時,其呻吟的,有病。若說話遲鈍不靈活的,是風病;說話搖頭的,是裏有疼痛的病症;行動遲緩的,是筋脈強急的病變;俯伏而坐的,是短氣;不能正坐的,是腰痛;雙手護腹,似懷抱雞蛋不肯放手,懼怕人觸碰的,為脘腹疼痛。

【評析】
本條講從望診、聞診、問診而察知病情。
呵欠是息長而頻頻深吸,吸已復呵氣的變狀呼吸,乃平人疲倦之象,故曰無病。呻為呻吟,病者似嘆似呼,舒氣以暢其鬱結,在身體病痛時,特別是有嚴重痛苦的病人,常有此種情況,所以說呻者病也。舌為心之苗,內風痰阻,重則為舌蹇,輕則為言遲。裏有疼痛,則難發聲,言語費力故先搖頭。風寒濕三氣痹著于外,則經絡阻滯而表強不舒,所以行動遲緩。氣短不足以息的人,胸部仰起則氣難接續,所以喜坐而俯伏。凡腰痛者,皆不能正坐,所以坐時每伸下一足,以企圖緩和腰部疼痛。痛而拒按為實,喜按為虛。裏實護腹,護腹是拒按的表現,與喜按異,不應理解為虛實互見。由于心(胃)痛拒按,所以像如懷卵物的樣子。
從師持脈開端,並未歷舉脈象,盡是從望診、問診、聞診而察其病情,可見四診必須配合運用。

【原文】
師曰:伏氣①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②也。病人雲: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注解】
①伏氣:病邪伏于體內,過時發病。
②喉痹:咽喉閉塞而痛。

【譯文】
老師說:伏氣的疾病,可以推理判斷,這個月內,可能發生伏氣病。假使以往有邪氣內伏,應當註意脈象的變化。如果脈象微弱,當伴有喉中疼痛,似乎受傷一樣,但不同于喉痹症。病人說確實咽中痛,雖然如此,此刻又要腹瀉。

【評析】
本條講從脈象測知伏氣為病可能發生的臨床症候。
本條主要精神,說明診察伏氣之病,當以意候之,並舉喉痛症以為示例。所謂伏氣,是指感受時令之氣不即發病。伏藏體內,過時發作的一種疾病。由于四時之氣不同,如春之風氣,夏之暑氣,秋之濕氣,冬之寒氣,所伏之氣不同,所以其發病的性質常不一致,不過還有其一定的規律性,什麽季節,可能有什麽伏氣發病。《內經》上說:“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在春季時間,即要註意是否有冬令的伏氣發病,所以說“以意候之”。一般說來,冬寒伏于少陰的,至春陽氣升發之際,必發溫病;少陰屬腎,腎司二便,而經脈循行咽喉,故少陰伏氣病,當咽喉疼痛而又下利,與厥陰病的便膿血者其喉不痹,有一定區別。

【原文】
問曰:人恐怖①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②然,其面白脫色也。

【注解】
①恐怖:恐懼驚怕。
②累累:羸憊之貌,這裏是形容脈的細小無力。

【譯文】
問:人在恐懼驚怕的時候,脈的形態怎樣呢?老師答:脈形好像用手指按絲線,纖細而連貫,同時,病人的面部失色而顯蒼白。

【評析】
本條講受驚恐時的脈象和面色。
大抵血氣虛弱、陽神不足的人,易患恐怖。恐則血隨氣下,故面白脫色;怖則氣隨神亂,故脈形累累如循絲之細。

【原文】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脈自澀,唇口幹燥也。

【譯文】
問:人沒有飲水,他的脈象怎樣?師答:脈象澀而不流利,並且唇口幹燥。

【評析】
本條講缺乏津液充養的脈症。
人的津液由平時飲食而得到補給,以充填脈道,供養肌體需要。如人不飲,則津液的來源缺乏,脈道不得充填,所以脈象澀而不利,肌膚也不得潤澤,所以唇口因之幹燥。必須明確,唇口幹燥亦有因氣候與地理條件等因素所引起,並不一定屬于不飲所致。

【原文】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①。

【注解】
①乍白乍赤:一忽兒白,一忽兒紅。

【譯文】
問:人羞愧時,脈有什麽樣的表現呢?老師答:脈象浮,並見面色忽紅忽白。

【評析】
本條講人羞愧時的脈色。
羞愧的人,氣血紊亂,故脈見虛浮。神色蕩而不定,故面色乍白乍赤,氣上則血榮于面而乍赤,氣下則面無血榮而乍白。此乃暫時現象,不屬于病態。

【原文】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①、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②,腎氣也,若見損脈③來至,為難治。

【注解】
①菽(shū):豆的總稱。“三菽”、“六菽”等是說手指用力的輕重。
②脈有舉頭:脈搏隨呼吸再動而應指外鼓。
③損脈:脈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為損脈。

【譯文】
問:《難經》上說:脈象有三菽重、六菽重的,這是什麽意思?師答:診察疾病,醫者以手按脈的時候,輕按下去如三粒豆那樣的重量而切得的為肺脈,如六粒豆那樣的重量而切得的為心脈,進而如九粒豆那樣的重量而切得的為脾脈,重按如十二粒豆那樣的重量而切得的為肝脈,按之至骨而切得的為腎脈。假使患腹瀉,寸關尺三部的脈象都按不到,然而尺部脈間或輕微一見,隨著呼吸再動而應指外鼓的,這是腎氣尚未竭絕;如果出現損脈的話,那就難以治療。

【評析】
本條討論診脈指法輕重與五髒的關系。
此節言切脈用指的方法,以菽數的多少表明指力的輕重,用以候五髒的常脈。這與《難經·第五難》“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之義大致相同。因皮毛為肺之合,血脈為心之合,肌肉為脾之合,筋為肝之合,骨為腎之合,故五髒之脈各見于其所合的部位。後世簡化為浮中沉三候,浮取候心肺,中取候脾胃,沉取候肝腎,正是在上述五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腎位于下焦,內寓元陰元陽,為人之根本,腎脈的有無,對于判斷疾病的預後至為重要。按之至骨候腎氣,所以沉候為脈之根本。然而這僅是一個方面,脈有寸關尺三部,尺部候腎,因此,尺部脈也是脈之根本。本條接著舉寸關尺以候下利的預後,其中特別強調尺部的腎脈,下利而寸關脈不見,隻要尺脈未絕,其病尚有生機,正是說明尺為根脈的意義。要之,沉候是從指下輕重而言,尺脈乃就脈部高下立論,都屬于脈之根本,不可偏廢。此外,還有脈的快慢也不應忽視,如果一息脈僅二至,是為損脈,雖然正氣還末竭絕,亦為難治之候。

【原文】
問曰:脈有相乘①,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②;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③;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④;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⑤也。

【注解】
①乘:克賊也。
②縱:縱任其氣,乘其所勝。
③橫:其氣橫逆,反乘其不勝。
④逆:子行乘母,以下犯上為背逆。
⑤順:母行乘子,以尊臨卑為言順。

【譯文】
問:脈有互相乘侮,有縱克,有橫克,有逆克,有順克,這是什麽意思?師答:如水克火,金克木,克其所勝則放縱自如,所以叫做縱。火克水,木克金,反克己所不勝,則橫行無忌,所以叫做橫。水克金,火克木,子去克母,所以叫做逆。金克水,木克火,母來克子,所以叫做順。

【評析】
本條以五行乘克理論辨析髒脈的縱橫順逆和疾病的吉凶。
人的五髒稟五行之氣,各有本髒的脈象;五髒與四時相應,四時又各見其相應之髒的本脈,如春脈弦(肝木)、夏脈洪(心火)、秋脈浮(肺金)、冬脈沉(腎水),這是平人無病。假使不見本脈,即為病候。一般有縱橫順逆四種情況,但歸納起來不外有兩種,所謂縱橫,乃就五行相克的關系而言,例如水行克火,水是當勝者,夏日應見洪脈,而反脈沉,即為水行乘火的縱克;反之,冬日應見沉脈,而反見洪脈,即為火行乘水的橫克。所謂逆順,乃就五行相生的關系而論,例如水為金之子,火為木之子,水行乘金,火行乘木,為子反乘母,以下犯上則為逆;金為水母而乘水,木為火母而乘火,又屬母行乘子,以尊凌、卑因名順克。

【原文】
問曰:脈有殘賊①,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脈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注解】
①脈有殘賊:殘賊,傷害。脈有殘賊,指邪氣傷害人體所致病脈。

【譯文】
問:脈象中有邪氣傷人的病脈,是怎麽回事?老師答:脈象中有弦、緊、浮、滑、沉、澀,這六種脈象即邪氣傷人所致的病脈,是各經脈受到邪氣的侵害而致的病變。

【評析】
本條概言幾種病脈。
一般來講,脈浮為病在表,沉為病在裏,弦為肝逆,緊為寒盛,滑為痰壅,澀為血滯。但也不是絕對的,有一脈而主數病,也有數種病而見同一脈象。譬如弦脈主肝膽病,但瘧疾、痰飲病亦多見弦脈;緊脈主寒,但疼痛的病人也可出現緊脈;澀脈固為血少而滯,但在寒濕痹痛,或懷孕初期,也常見到澀脈。因此必須脈症合參,不能單純以脈斷症。

【原文】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①。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葯,今乃發作,故為災怪耳。

【注解】
①災怪:葯症相符,服葯反而病情加劇,是其災可怪,因名災怪。

【譯文】
問:脈有災怪,這是什麽意思?老師答:假使一個病人,脈象與症候都符合太陽病,因而給予治太陽病的湯葯。回家後服湯葯大約一頓飯時間,病人就出現大吐,或下利腹痛等症。醫師說我先前來診病時並無此症,現在忽然發生這樣異常的變化,這名叫災怪。又問:什麽緣故現在發生嘔吐腹瀉?回答說:或許在前些時候,曾經服過其他的葯,而現在發生了作用,所以會出現災怪情況。

【評析】
本條講示人問診必須詳細,一旦發生災怪情況,應究其因而切勿忽視。
用發汗解表方葯治療典型的太陽病症,照理服葯後應該病情減輕;今服葯僅有吃一頓飯的時間,卻猝然發生嘔吐、腹瀉、腹痛等異常變症,這種災害實為可怪,因而謂之災怪。何以會發生這種變化?前兩方面原因,一是病家未能將曾服過的方葯告訴醫生,使得醫生不能全盤掌握;另一是醫生的疏忽大意,沒有問清病人的治療經過,遂致發生災怪情況,實際是舊時服葯所致。這就說明醫生臨床時,問診必須詳細周到,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原文】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
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髒傷,故知死也。

【譯文】
問:東方肝脈,它的表現怎麽樣?老師答:肝屬木,又叫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的平脈,若肝病而見濡弱之脈,為疾病將愈之兆。若為單純弦脈的,預後不良。為什麽呢?因為其脈如弓弦一樣直,這是肝髒損傷,故可知預後不良。

【評析】
本條討論肝髒的平脈、病愈脈及死脈。
四時分主五髒,各有本脈,而皆以胃氣為本。胃氣少就是病象,若無胃氣,病即危險。所謂脈有胃氣,也就是脈象和緩悠揚的意思。這裏以肝脈為例,謂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的平脈;假令得純弦脈者死,這和《難經》上“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春以胃氣為本”,正是同一意義。無胃氣,即是真髒脈見,所以主死。

【原文】
南方心脈,其形何以?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裏也;脈來頭小本大①,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②者,則汗出;下微本大③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注解】
①頭小本大:寸為頭,尺為本;“頭小本大”即寸脈小,尺脈大。
②上微頭小:寸脈微小。
③下微本大:尺中微大。

【譯文】
南方心脈的形象怎樣?老師說:心于五行屬火,于六氣屬少陰,所以其脈洪大而長,這是心的平脈。若心病而見到洪大的脈,即易于痊愈。假使脈來微去大,這是反常的現象,故名反,為病在裏;若寸脈小,尺脈大,邪從裏向表,故名覆,為病在表;如寸脈微小的,容易汗出;尺脈微大的,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小便,無頭汗的,尚可醫治;若有頭汗,則多屬不治。

【評析】
本條討論心的平脈、病愈脈及死脈。
心應夏氣,陽氣洪盛,萬物榮茂,故心的平脈洪大而長。《內經》說:“心部于表。”洪大而長即陽氣外勝于肌表的反映。心之平脈又稱“鉤脈”,如《難經》“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故其脈之來疾去遲,故曰鉤”。(第十五難)“疾”為有餘,“遲”為不足,“來疾去遲”,也就是“來盛去衰”。正由于心脈洪大而長具有“來盛去衰”特點,所以,“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提示這一脈象與心氣盛于外的來盛去衰完全相反,為心氣鬱于裏,虛于外的反常病症,因知“病在裏”。假使脈來頭小本大,又與心火之性上炎脈當頭大本小相反,這是心氣外虛,不榮于內的緣故,所以知“病在表”。這種當大反小,當小反大的情況,也是反常表現,所以名曰覆,覆即反的意思。不管心氣內鬱裏病,心氣外虛表病,都是與正常脈相反的病脈。至于脈症相參,凡上微而頭小的,為心氣虛于外,多伴見汗出;下微而本大的,為心氣鬱于裏,可發生關格而不得小便。關格的預後怎樣?取決于有沒有頭汗出,文中交代:“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無汗為津液內藏,陽氣未衰,故尚可救治;有汗為津液上泄,陽氣越脫,故屬死候。

【原文】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譯文】
西方肺脈的表現是怎樣的呢?老師答:肺屬金,又叫太陰,其脈如毛之浮,是肺的平脈。若肺病而見此脈,或見緩遲的,是疾病將愈。若有數脈出現,則疾病即將增劇。為什麽呢?脈數,主南方火邪盛,火克西方金,就會形成癰腫,是難治之症。

【評析】
本條討論,肺的平脈、病愈脈及病劇脈。
毛浮為肺之平脈,緩遲為脾土之脈,脾土能生肺金,所以都為愈脈。數為心火之脈,火能克金,所以見數脈則病劇。熱留于皮膚,可能發生癰腫。這也是根據五行生克之理推斷,相克故為難治。

【原文】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①,肝屬木,脈應濡弱,反得毛浮脈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注解】
①二月肝用事:用事,就是當權執政的意思,古人以五髒分屬于四季,春季與肝相應,所以說二月肝用事。

【譯文】
問:二月得毛浮的脈象,何以預斷說到秋天當死?老師說:二月的時節脈當軟弱,今反得毛浮脈,故知道到秋天當死。二月是肝當令的時候,肝屬木,脈當軟弱,現在反見毛浮的肺脈,肺于五行屬金,金能克木,所以預知其到秋天金旺時候就會死亡。其餘各季脈象變化,可以按照這個道理類推。

【評析】
本條說明相克脈預後不良的機製。
二月為肝木當令,他的本脈應該是微弦軟弱,才平和無病。今反見到毛浮脈,是肝木當令而見肺脈,肺屬金,金能克木,肝木受其影響,在春令時尚能借助生發之氣,而無大害,如一到秋季,則肺金用事,金氣旺盛,而肝受克益甚,生機不能維持,所以至秋當死。

【原文】
師曰:脈肥人責①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注解】
①責:求。

【譯文】
老師說:給肥胖人診脈,若脈浮,應當尋求致浮的原因;為瘦弱人診脈,若脈沉,應當查找致沉的根源。因為肥胖人脈象本應當沉,現反而見浮;瘦弱人脈象本應浮,現反而見沉,皆為反常之脈,故理應查找原因。

【評析】
本條論體質肥瘦與脈象浮沉的關系。
肥人肌肉豐厚,經脈不易顯露,故其脈沉;瘦人肌肉淺薄,經脈易于顯露,故其脈浮。假使肥人而見浮脈,瘦人而見沉脈,這是反常現象,應作進一步研究。

【原文】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①也。

【注解】
①月節克之:月令季節和疾病相克的時期。


【譯文】
老師說:寸脈不下行至關,此為陽絕,尺脈不上行至關,此為陰絕,這都是疾病不治之候,可以決定其預後必死。假使要預計他的生死日期,可按月令季節和疾病相克的道理去推測。

【評析】
本條以五行生克之理,闡述節氣和疾病預後的關系。
寸脈主心肺之陽,尺脈主肝腎之陰,關脈在中,主陰陽之升降。今脈搏僅見于寸部,而關部尺部不見,是陽氣有升無降,所以稱為陽絕。或脈搏僅見于尺部,而關部寸部不見,是陰氣有降無升,所以稱為陰絕。《內經》說:“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今陰陽偏絕,故其預後當凶,而大致多死于和疾病相克的月令季節,如肝病死于秋,心病死于冬,肺病死于夏,腎病死于長夏之類。

【原文】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①,以無王氣②,卒眩僕、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谷神③,雖困無苦。

【注解】
①行屍:喻徒具形骸,雖生猶死。
②王氣:“王”讀“旺”,指髒腑牛長之旺氣。
③谷神:水谷的精氣。

【譯文】
老師說:脈象有病而外形無病的,叫做行屍,是髒腑生氣已竭的表現,若突然昏眩僕倒不省人事的,則會夭折而亡。若外形病而脈象正常的,叫做內虛,這是因水谷之氣缺乏而致,雖然身體困苦,也不會有大的危害。

【評析】
本條講辨別脈病與人病的預後吉凶。
脈為人的根本,診脈不僅有助于辨證,而且能提高預見性。當發現脈有病象,即使形體正常,也當及早防治。因為脈病標志著根本大傷,髒腑已無生氣,每致突發暴病而不及救治。若能在未病之前,及早醫治,或可免于死亡。反之,外形雖病,而脈象正常,則知根本未傷,不過谷氣暫時不充,雖然自覺病情較重,預後也必良好。《內經》說:“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也就是這個意思。
蔓草蟲豆

【原文】
問曰:翕奄沉①,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注解】
①翕(xī)奄沉:脈來盛大,忽聚而沉,如轉珠之狀。

【譯文】
問:脈搏浮動,忽然而沉,名叫滑脈,這是什麽意思?師答:沉為少陰純陰,翕為陽明正陽,浮沉起伏並見是陰陽和合之故,所以形成了圓轉流利的滑脈,而關尺部自平。陽明脈微沉,則飲食尚可;少陰脈微滑,所謂滑,指緊而升浮之狀,這是少陰邪實,患者必有大腿內側出汗,陰部潮濕的現象。

【評析】
本條講滑脈的形象與機轉。
少陰為先天之始,陽明為後天之本,少陰脈沉,陽明脈浮,陰陽和合,脈浮動而忽沉,這就是滑脈,表明氣血充盛,經脈暢行流利,因而關尺自平。若陽明關脈微偏于沉,乃脈氣升浮不足,但是雖虛尚不太甚,所以飲食還能自可;若少陰尺脈微滑,表現出緊而升浮,這又是少陰邪實的緣故,腎邪有餘,故股內汗出而陰下濕。

【原文】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裏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虛冷,故令脈緊也。

【譯文】
問:我曾被人問難,怎樣才會產生緊脈呢?老師答:若發汗太過,或者催吐,導致肺髒虛寒,可致緊脈;若咳嗽的病人,因喝冷水,致寒飲內停,也能產生緊脈;若患虛寒腹瀉,因胃中虛寒,同樣可致緊脈。

【評析】
本條揭示緊脈的由來。
本條舉例說明緊脈的產生,大多與寒邪有關,這在臨床比較常見。如寒飲病人,每見脈象弦緊,少陰病陰盛陽虛下利,脈象也會見到沉緊。《內經》說:“諸緊為寒。”《金匱》說:“寒令脈急。”這都表明緊脈與寒邪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必須知道,這種關系並不是絕對的,脈緊的不一定必有咳嗽下利,咳嗽下利也不一定就現緊脈,應該脈症合參,才得全面。即以緊脈為寒來說,也有寒實與虛冷的不同,也應作具體分析,以免拘執片面。

【原文】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①,榮氣盛,名曰章②,高章相搏,名曰綱③。衛氣弱,名曰惵④,榮氣弱,名曰卑⑤,惵卑相搏,名曰損⑥。衛氣和,名曰緩⑦,榮氣和,名曰遲⑧,緩遲相搏,名曰沉⑨。

【注解】
①高:脈氣浮盛。
②章:脈形充實。
③綱:經脈滿急強盛。
④惵(dié):恐懼怯弱。
⑤卑:低下的意思。
⑥損:氣血減損。
⑦緩:徐緩柔和。
⑧遲:從容舒遲。
⑨沉:元氣密固。

【譯文】
診寸口脈,衛氣盛實的,叫做高;榮氣盛實的,叫做章;高和章相互合聚,叫做綱;衛氣虛弱的,叫做惵;榮氣虛弱的,叫做卑;惵和卑相互合聚,叫做損;衛氣和的,叫做緩;榮氣和的,叫做遲;緩與遲相互合聚,叫做沉。

【評析】
本條就寸口脈象論榮衛的盛、弱與平和。
由于榮衛陰陽之氣皆會于寸口,所以據寸口脈象的變化,可以候榮衛的太過、不足與平和元病。衛主氣為陽,榮主血為陰,衛氣盛則脈氣浮盛,氣浮為陽,所以名為高。榮氣盛則脈形充滿,形滿為陰,所以名為章。高章相搏,則氣與形俱盛,而經脈滿急強直,所以名曰綱。“邪氣盛則實”,所謂高、章、綱,是對榮衛太過特征的概括。衛氣出于上焦,衛氣弱則上焦虛,所以心中恐懼怯弱;《針經》曰:“血者,神氣也。”榮氣弱則血虛而神失養,因而羞愧自卑。惵卑相搏,則榮與衛俱虛,而氣血虧乏減損,所以名曰損。“精氣奪則虛”,所謂惵、卑、損,是對榮衛不足特征的概括。“緩”乃徐緩柔和,所以“衛氣和名曰緩”。這裏的“遲”,不是指三至的遲脈,而是舒遲從容之意,所以“榮氣和名曰遲”。緩遲相搏,意味著榮衛俱和,則“陰平陽秘”,脈氣內斂,因此名曰沉。總之,緩、遲、沉,又是對榮衛平和特征的概括。

【原文】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①,毛發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注解】
①商:為宮、商、角、徵、羽五音之一,特點是其聲清越。

【譯文】
寸口脈緩而遲,緩脈是衛氣調和之象,衛氣充盛于外,故其人皮膚顏色鮮明,有光澤,聲音清晰高亢,毛發生長旺盛;遲脈為營衛調和之象,營血盛于內,故其人骨髓生長,血脈充盛,肌肉豐腴結實。陰陽相互促進,營衛之氣流通,剛柔相濟,故身體強壯無病。

【評析】
本條從寸口脈緩遲,推知榮衛諧和而體強無病。

【原文】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譯文】
趺陽脈滑而緊,滑是飲食在胃而谷氣實,緊是停食不化而脾氣強,胃實與脾強相搏擊,反而自相傷害,這好比自己用手握持刀刃,因而造成創傷。

【評析】
本條論趺陽脈滑緊,主脾胃邪強而病。
寸口脈主氣血,故以寸口脈論榮衛,趺陽脈主中土,故以趺陽脈論脾胃。滑主胃之邪氣實,緊主脾之邪氣實,脾胃之邪各恃其強,則互相搏擊,難免兩髒俱傷,故有痛還自傷,以手把刃的譬喻。

【原文】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譯文】
寸口脈浮而大,浮主正氣虛,大主邪氣實。浮大脈見于尺部的,是正虛于下,邪氣關閉下焦,而致小便不通,即“關”;浮大脈見于寸部的,是正虛于上,邪氣格拒上焦,故吐逆,為“格”。

【評析】
本條講關格的脈症特點。
所謂浮為虛,大為實:是以脈象論證正虛邪實的病理關系,臨床病症往往是正虛邪實同時存在,關格也是這樣,乃正虛邪實,氣機升降失常的緣故。浮大脈見于尺部,是下焦邪閉,正虛氣化不利,以致不得小便,所以說“在尺為關”。浮大脈見于寸部,是上焦邪壅,正虛氣逆不降,以致吐逆,所以說“在寸為格”。

【原文】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譯文】
趺陽脈伏而兼澀,伏則嘔吐上逆,水谷不能消化,澀則飲食不得入口,這也叫做關格。

【評析】
本條講吐逆而食不得入。

【原文】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隱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①,久久為痂癩②。

【注解】
①泄風:風邪外泄。
②痂癩(jiā lài):皮膚潰爛結痂。

【譯文】
脈象浮而大,浮是感受風邪,大是邪氣盛。風邪與正氣相互搏結,輕的邪犯肌表而出現皮膚出疹,身體瘙癢,名叫泄風;重的風邪久羈不去,皮膚潰爛結痂,而形成痂癩。

【評析】
本條講泄風的脈症與病機。
本條脈浮大,乃正虛而邪風外襲,因而發生隱疹或痂癩。隱疹的特點為周身皮膚瘙癢,乃是風邪外泄于皮膚,所以名為泄風。風邪從皮膚入于經脈,則可能發生痂癩癘風。由于癘風發病較慢,所以說久久成痂癩,並不是隱疹的必然結果。但是癘風之前,確有先發隱疹的,亦不可不知。

【原文】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譯文】
寸口的脈弱而遲,弱是衛氣不足,遲是榮中有寒,榮就是血,血受寒邪則發熱,衛是陽氣,陽氣微的心內飢餓,然而雖覺飢餓,但終因虛滿而不能食。

【評析】
本條講衛虛榮寒的脈症。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衛氣虛而不固,則榮血易受寒邪侵害,相爭于外則發熱。榮衛皆為水谷之精氣所化,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今衛氣衰微,亦與中焦陽氣虛滯有關,所以雖然氣虛而飢,卻終因虛滿而不能飲食。

【原文】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譯文】
趺陽脈大而緊,脈大為虛,緊為寒盛,正虛而陰寒邪甚,應當見腹瀉等症,較難治療。

【評析】
本條講下利正虛邪盛,為難治之候。
虛寒下利,脈象應該遲小微弱,才為脈證相符,而易于治療。今脈象大而緊,緊為寒盛,大為病進,乃正虛邪實之象,脈症不相應,所以為難治。

【原文】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于膈上也。

【譯文】
寸口的脈弱而緩,弱是胃中陽氣不足,緩是胃中谷氣有餘,噫氣吞酸,飲食不下,這是氣滯不化,填塞于膈上的緣故。

【評析】
本條說明胃弱食滯,而為吞酸噫氣。
中焦虛弱,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則停滯不運,鬱而生熱,所以噫氣吞酸,胸膈滿悶而食不下。

【原文】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譯文】
趺陽脈浮而緊,浮為氣虛,緊為寒甚,氣虛則腹部脹滿,寒甚則腹中絞痛。氣虛寒甚相合,則出現腸鳴,腹中氣機轉動,氣機一轉動則胸膈壅滯之氣得以下行。若少陰脈不現的,是虛寒之氣結于下焦,可致外陰部腫大且疼痛。

【評析】
本條論脾胃虛寒脈症與少陰虛寒脈症的關系。
趺陽以候脾胃,少陰以候腎氣,脾胃虛寒,所以腸鳴腹滿而痛。若太溪部少陰脈不出,則腎氣亦虛,虛寒之氣積于下焦,寒水下趨陰部,則陰部腫大而虛浮。

【原文】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①,身體痹不仁②。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者,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③;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注解】
①三焦無所仰:仰,恃也,是說三焦失去依靠。
②不仁:失去感覺,不知痛癢。
③噫而酢吞:“酢”古與“醋”通用,即噫氣而醋心吞酸。

【譯文】
寸口的脈微而且澀,微是衛氣衰而不行,澀是榮氣弱而不及,榮衛不能相互資助,三焦失去依靠,身體麻痹,不知痛癢。榮氣不足,則身體煩疼,口難言語;衛氣虛弱,則灑淅惡寒,頻頻呵欠。三焦不能各司其職,上焦失職,噫氣而吞酸;中焦失職,不能消谷,不要進食;下焦失職,則二便失禁。

【評析】
本條講由于榮衛不能相助,以致三焦失職的病症。
營衛虛衰,不僅衛外不固,而為灑淅惡寒呵欠,營血不足,而為肢體麻痹不仁或煩疼難言。即上、中、下三焦,亦會受到影響而不能善其職事。上焦主受納,中焦主熟腐,下焦主分泌清濁;三焦失職,就會出現噫氣吞酸、消化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症。

【原文】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谷,緊者病難治。

【譯文】
趺陽脈沉而數,沉主邪實于裏,數主熱,熱能消化水谷,較易治療。若脈不沉數而沉緊,為裏寒甚,屬難治之候。

【評析】
本條從脾胃的實熱或虛寒,推斷治療的難易。趺陽脈沉而數,乃脾胃實熱之症,所以能夠消谷引食。若趺陽脈不是沉數而是沉緊,緊為寒邪之甚,脾胃陽氣必遭傷殘,邪實正傷,故為難治。

【原文】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傈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譯文】
寸口脈微而且澀,微是衛氣衰弱,澀是榮血不足;衛氣衰弱,則面色萎黃,榮血不足,則面部色青。榮好比根本,衛好比枝葉,今榮衛俱衰微,則無論根本枝葉皆已枯萎,因而有形寒傈,咳嗽氣逆,痰唾腥臭和吐涎沫的症狀。

【評析】
本條討論榮衛衰微的脈症。
衛為氣,榮為血,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血不足,所以面色青黃。《內經》雲:“子能令母虛。”脾土為肺金之母,肺主氣,肺氣虛則脾氣亦虛,脾色見于面部而黃;肝木為心火之母,心主血,心血虛則肝血亦虛,肝色見于面部而青。心榮肺衛俱虛,所以寒傈、咳逆,唾腥、吐涎沫。

【原文】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①。浮芤相搏,宗氣②微衰,四屬③斷絕。

【注解】
①肌肉甲錯:皮膚幹燥皸裂如鱗狀,摸之礙手而不潤澤。
②宗氣:水谷之氣,外達四肢,上聚于胸,名叫宗氣。
③四屬:四肢,也有認為是皮、肉、脂、髓。

【譯文】
趺陽脈浮而芤,浮主衛氣虛,芤主營氣傷,營衛之氣衰微,不能充養形體,故皮膚粗糙、身體消瘦,皮膚幹燥甚至成鱗甲之狀。

【評析】
本條講宗氣微衰、四屬斷絕的脈症。
榮衛本水谷之精氣所化,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趺陽脈浮而且芤,表明榮衛的化源已虛,衛氣不充則身體消瘦,榮氣不充則肌膚甲錯;榮衛既虛,則外達四肢,上聚于胸的宗氣衰微,四肢百骸皆失所養,而四屬斷絕了。

【原文】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譯文】
寸口脈微而且緩,微是衛氣不能固護,則腠理空虛;緩是胃氣有餘,胃氣有餘則飲食消化如常。食物得胃氣的消化,才有脈道的運行,津液輸送到經脈,才有榮血的形成。榮盛不與衛和,則衛虛不固,所以其膚必疏,三焦喪失掉正常功能,就會發生下血如崩。

【評析】
本條講榮盛衛疏,三焦失常,可發生血崩。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相互依附,保持動態平衡。假如榮盛衛虛,則氣弱不能攝血,可能發生血崩。

【原文】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譯文】
趺陽脈微而緊,緊為裏寒,微為氣虛。微緊相合,為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故出現短氣。


【評析】
本條說明裏氣虛寒,可致短氣。
趺陽脈微而緊,指輕按微而無力,重按緊而有力,由于氣虛,故浮微,裏寒故沉緊,趺陽脈候脾胃,脾胃既虛且寒,則土不能生金,而肺金失養,肺氣虛而不利,因而短氣。這裏的脈微而緊,與“太陽病篇”抵當湯症的“脈微而沉”相近,不應理解為微緊,微與緊不可能同時出現,所以,許多註家微與緊並提,是不符實際的。

【原文】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①。

【注解】
①厥逆:四肢厥冷不溫。

【譯文】
少陰脈弱而且澀,弱則心中微煩,澀則手足逆冷。

【評析】
本條講少陰陰血虛,致微煩厥逆。
少陰屬腎,是陰陽氣血的根本,少陰脈弱而無力,是屬陰虛,陰虛生熱,熱擾故微煩。澀為血少,流行不暢,陽氣不能外達四肢,故四肢厥冷。

【原文】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①,身冷膚硬。

【注解】
①脾不上下:脾虛失運,不能升清降濁。

【譯文】
跌陽脈隱伏不顯,主脾陽衰微。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不能營養周身上下,故身體冷而皮膚硬。

【評析】
本條講脾不升降,致身冷膚硬。
脾胃為榮衛生化之源,趺陽脈不出,是胃氣大虛而脾不能健運,以致榮衛之氣不得上下周流,衛氣不溫分肉,所以身冷,榮血不濡肌膚,所以皮膚硬。

【原文】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①,當刺期門、巨闕。

【注解】
①屍厥:肢體厥冷,無知無覺,狀若死屍,名曰屍厥。

【譯文】
少陰脈按不到,是腎氣微弱,精血不足。氣上奔而促迫于胸膈,以致宗氣反聚而血結于心下。氣下陷而陽熱趨于陰部和大腿內側,與陰氣相搏動,致身體失去知覺,這就形成屍厥,治療當用針法急救,可刺期門、巨闕等穴。

【評析】
本條講屍厥的脈、症、機、治。
少陰脈不至,則腎虛可知,由是陰陽升降逆亂,宗氣反為所阻,血結于上,氣陷于下,陰逆于上,陽退于下,遂致身體手足厥冷,知覺喪失,狀若死屍,所以名為屍厥。治應刺法急救,刺期門所以通心下血結,刺巨闕所以行宗氣之聚。

【原文】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譯文】
寸部脈微,尺部脈緊,微為陽氣衰微,緊是陰寒內盛。陰邪常盛而陽衰,故病人虛弱多汗。

【評析】
本條講陰盛陽絕的脈症。
寸口脈微是陽氣衰,尺部脈緊為陰邪盛,虛損且又多汗,則陽氣外亡,所以說絕不見陽。

【原文】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①,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傈也。

【注解】
①鬱冒不仁:昏迷失去知覺。

【譯文】
寸口部凡是脈微的為陽虛,凡是脈濡的為血虛,凡是脈弱的多伴有發熱,凡是脈緊的為寒邪;大凡陽虛血少的人,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發生厥逆,突然昏迷而失去知覺,這是因為胃陽素虛,缺乏谷氣,脾的運化功能滯澀不暢,因而口緊急不能言語,怕冷而戰傈。

【評析】
本條舉例辨證平脈,兼論胃虛感寒的症候、病機。
寸口系泛指手腕部的脈象,應包括關脈、尺脈在內,而不是專屬寸脈。本條是分別列舉微、濡、弱、緊四種脈象的各自主病。微脈與緊脈均主寒症,但有虛實之別,虛寒為陽虛,所以脈微無力,虛甚則陽氣外亡,因此說“諸微亡陽”。實寒為陰邪,陰邪盛則脈緊有力,因此說“諸緊為寒”。濡脈與弱脈均主虛症,但有浮細無力與沉細無力的區分,浮細無力為濡脈,可見于血虛症,所以說“諸濡亡血”。大凡血虛精虧、損陰脫液之病均可見到濡脈。如《脈訣匯辨》說:“濡主陰虛、髓竭、精傷。”沉細無力為弱脈,陰陽氣血虛均可見到弱脈,若為陰虛,則陽亢而發虛熱;若為陽虛,而虛陽浮越亦發虛熱,所以說“諸弱發熱”。

【原文】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①?師曰:五髒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注解】
①十一頭:十一種。

【譯文】
問:濡弱脈為什麽皆適宜于十一髒呢?老師答:濡弱是胃氣調和之脈,五髒六腑相生相克,皆賴胃氣以滋生,所以濡弱脈對十一髒都適宜。

【評析】
本條講五髒六腑相克為病,以有胃氣為貴。
濡弱為胃氣柔和之症,五髒六腑皆借胃氣以生,病脈盡管各異,皆應以有胃氣為貴。若無胃氣,則為真髒脈,病多不治。

【原文】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髒?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髒也。

【譯文】
問:怎樣才能知道病已入腑呢?又根據什麽知道病入于髒?老師答:凡見陽脈如浮或數的,是病入于腑;凡見陰脈如遲或澀的,是病入于髒。

【評析】
本條概言病入腑、髒的脈象。
腑為陽,浮與數脈亦屬陽,髒為陰,遲與澀脈亦屬陰;故浮數脈為腑病、陽病,遲澀脈為髒病、陰病。但此亦不過言其大概,因病情變化錯綜復雜,決不可機械執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