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⑧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解】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謚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這裏是“隻”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爭奪。征,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劉向《戰國策。序》說,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 ⑧苟:如果。 ⑨饜(yan):滿足。 遺:遺棄,拋棄。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裏而來,一定是有什麽對我的國家有利

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隻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

’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

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裏,殺害它國君的人,一

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裏,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

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

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

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

君王的。所以,大王隻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⑴:‘經始靈台⑵,經之營

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經史勿亟⑸,庶民子來⑹。王在靈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

⑼,白鳥鶴鶴⑽。王在靈沼⑾,於軔⑿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

‘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⒀曰:

‘時日害喪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解】

⑴《詩》雲:下面所引的是《詩經.大雅.靈台》,全詩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兩章。 ⑵

經始:開始規劃營造;靈台,台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 ⑶攻:建造。 ⑷不日:不幾天。

⑸亟:急 ⑹庶民子來:老百姓像兒子似的來修建靈台。 ⑺囿:古代帝王畜養禽獸的園林。 ⑻

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樣子。 ⑽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

。 ⑾靈沼:池名。 ⑿於(wu):贊嘆詞;軔(ren),滿。⒀《湯誓》:《尚書》中的一篇,記

載商湯王討伐夏桀是的誓師詞。 ⒁時日害喪:這太陽什麽時候毀滅呢?時,這;日,太陽;害

,何,何時;喪,毀滅。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顧盼著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一面說:“賢

人也以次為樂嗎?”

孟子回答說:“正因為是賢人才能夠以次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

。《詩經》說:‘開始規劃造靈台,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幹,幾天建成速度快。建台

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國王遊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

羽毛豐。國王遊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躍。’周文王雖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台深池,

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台叫做‘靈台’,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那裏面有麋鹿魚鱉等

珍禽異獸為快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相反,《湯誓》說:‘你這太陽啊,

什麽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于盡,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

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①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挺②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③有肥肉,廄④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

惡⑤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⑥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

其無後乎!’為其象⑧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注解】

①安:樂意。 ②梃(ting):木棒。 ③庖(pao):廚房。 ④廄(jiu):馬欄。 ⑤且人

惡(wu)之:按現在的詞序,應是“人且惡之”。且,尚且。 ⑥惡(wu):疑問副詞,何,怎

麽。 ⑦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經歷了一個用草人

陪葬的階段。草人隻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卻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惡痛絕最初採

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這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後來這句話成為

成語,指首開惡例的人。 ⑧象:同“像”。

【譯文】

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說:“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麽不同嗎?” 梁惠王說:“沒有什麽不同。”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麽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沒有什麽不同。” 孟子于是說:“廚房裏有肥嫩的肉,馬房裏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躺者

餓死的人。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野獸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

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于率領野獸來吃人,那又怎麽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

‘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該是會斷子絕孫吧!’這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

葬罷了。又怎麽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原文】

梁惠王曰:“晉國①,天下莫強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③

;西喪地于秦七百裏④;南辱于楚⑤。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⑥,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裏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⑧;壯

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達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

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注解】

①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被周天子和各國承認為諸侯國,稱三家為三晉,所以,梁

(魏)惠王自稱魏國也為晉國。 ②莫強:沒有比它更強的。 ③東敗于齊,長子死焉:公元前

341年,魏與齊戰于馬陵,兵敗,主將龐涓被殺,太子申被俘。 ④西喪地于秦七百裏:馬陵之戰

後,魏國國勢漸衰,秦屢敗魏國,迫使魏國獻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個縣,約七百裏地。 ⑤

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將昭陽擊敗于襄陵,魏國失去八邑。 ⑥比:替,為;一:全

,都;灑:洗刷。全句說,希望為全體死難者報仇雪恨。 ⑦地方百裏:方圓百裏的土地。 ⑧易

耨:及時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譯文】

惠王說:“魏國曾一度在天下稱強,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這時候,東邊被齊

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都死掉了;西邊喪失了七百裏土地給秦國;南邊又受楚國的侮辱。我為這

些事感到非常羞恥,希望替所有的死難者報仇雪恨,我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說:“隻要有方圓一百裏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

,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深耕細作,及時除草;讓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孝順、尊敬、忠誠

、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製作木棒也可以打擊那

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 “因為那些秦國、楚國的執政者剝奪了他們老百姓的生產時間,使他們不能夠深耕細作來

贍養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東離西散。他們使老百姓陷入深淵之中,大王去征伐他們,

有誰來和您抵抗呢?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大王請不要疑慮!”

【原文】

孟子見梁襄王①。出,語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③問曰:‘

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④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

雨,則苗渤然⑤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

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⑦水之就下,

沛然誰能御之?’”

【注解】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語(yu):動詞,告

訴。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與:從,跟。 七八月:這裏指周代的歷法,相當于夏

歷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時候。 ⑤渤然:興起的樣子。渤然興之即蓬勃地興起。⑥人

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國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義引申過來。 ⑦由:同“猶”,好像,

如同。

【譯文】

孟子見了梁惠王,出來以後,告訴人說:“遠看不像個國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嚴的

樣子。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 “我回答說:‘要統一才會安定。’ “他又問:‘誰能統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一天下。’ “他又問:‘有誰願意跟隨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沒有不願意跟隨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天旱的

時候,禾苗就幹枯了。一旦天上烏雲密布,嘩啦嘩啦下起大雨來,禾苗便會蓬勃生長起來。這樣

的情況,誰能夠阻擋的住呢?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

的國君,那麽,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了。真象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象

雨水向下奔流一樣,嘩啦嘩啦誰能阻擋的住呢?”

【原文】

王曰:“吾惛①,不能進于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②而有恆心者,惟土為能。若③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闢

邪侈④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⑤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

製⑥民之產,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于死亡。然後驅而之善,

故民之從之也輕⑦。 “今也製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

惟救死而恐不贍⑧,奚暇⑨禮儀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

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畜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解】

①惛:同“昏”,昏亂,糊塗。 ②恆產:可以賴以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如土地、田園、

林木、牧畜等。 ③若:轉折連詞,至于。 ④放:放蕩。闢:同“僻”與“邪”的意思相近,均

指歪門邪道;侈:放縱揮霍。放闢邪侈指放縱邪欲違法亂紀。 ⑤罔:同“網”,有“陷害”的

意思。 ⑥製:訂立製度、政策。 ⑦輕:輕松,容易。 ⑧贍:足夠,充足。 ⑨奚暇:怎麽顧得

上。奚,疑問詞,怎麽,哪有。暇,餘暇,空閒。

【譯文】

齊宣王說:“我頭腦昏亂,對您的說法不能作進一步的領會。希望先生開導我的心志,更

明確的教我。我雖然不聰明,也不妨試它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隻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

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

胡作非為,什麽事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才去加以處罰,這等于是陷害他們。哪裏

有仁慈的人在位執政卻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明的國君製定產業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

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後督促他們走善良的

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 “現在各國的國君製定老百姓的產業政策,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撫養妻子兒女;

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哪

裏還有什麽工夫來修養禮儀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麽不從根本上著手呢?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

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

肉吃了。百畝的耕地,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認真地興辦

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教導學生,頭發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

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

【原文】

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②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③,則王

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⑤?’

對曰:‘將以釁鍾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

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⑨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⑩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⑾其無罪而就死地,

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 曰:“無傷⑿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⒀也。”

【注解】

①齊宣王:姓田,名闢疆。齊威王的兒子,齊泯王的父親,約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②齊桓、晉文:指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

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時第一個霸主。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

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③無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胡齕:人名,齊宣王

身邊的近臣。 ⑤之:動詞,去,往。 ⑥釁鍾:新鍾鑄成,殺牲取血塗抹鍾的孔隙,用來祭祀。

按照古代禮儀,凡是國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廟開始使用時,都要殺牲取血加以祭祀。 ⑦觳(hu)觫

(su):因恐懼而戰傈的樣子。 ⑧愛:吝嗇。 ⑨褊(bian):狹小。⑩異:動詞,奇怪,疑怪,責

怪。 ⑾隱:疼愛,可憐。 ⑿無傷:沒有關系,不要緊。 ⒀庖廚:廚房。

【譯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後代來,

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問:“道德怎麽樣就可以統一天下了呢?” 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 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 孟子說:“能夠。” 宣王說:“憑什麽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我曾經聽胡 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

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裏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鍾’。您便說

:‘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

的人問:‘那就不祭鍾了嗎?’您說:‘怎麽可以不祭鍾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

有沒有這件事?” 宣王說:“是有這件事。” 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

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麽會吝嗇到

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

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隻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

裏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麽區別呢?” 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麽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

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 孟子說:“沒有關系。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隻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

有見到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區;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

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原文】

王說⑴曰:“《詩》雲⑵:‘他人有心,予忖度⑶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

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⑷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⑸’,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

’,而不見輿薪⑺,則王許⑻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

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⑼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⑽,語人曰‘我不能’,

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

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運于掌⑿。《詩》雲⒀:‘刑于寡

妻⒁,至于兄弟,以御⒂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

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

何與?” “權⒃,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⒄王興甲兵,危

士臣,構怨⒅于諸侯,然後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解】

⑴說:同“悅”。⑵《詩》雲:引自《詩經.小雅.巧言》。 ⑶忖度:猜測,揣想。 ⑷

戚戚:心有所動的感覺。 ⑸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⑹秋毫之末:指細微難見的東

西。 ⑺輿:車子。薪:木柴。 ⑻許:贊許,同意。 ⑼形:情況,狀況。 ⑽太山:泰山。北海

:渤海。 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個“老”和“幼”都作動詞用,老:尊敬;幼:愛護。 ⑿運于

掌:在手心裏運轉,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⒀《詩》雲:以下三句引自《詩經.大雅.思齊》。

⒁刑:同“型”,指樹立榜樣,做示範。寡妻:國君的正妻。 ⒂御:治理。 ⒃權:本指秤錘,

這裏用作動詞,指稱物。 ⒄抑:選擇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還是”。 ⒅構怨:結怨,構成

仇恨。

【譯文】

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測出。’這就是說的先生

您吧。我自己這樣做了,反過來想想為什麽要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倒是您老人家這麽一

說,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但您說我的這種心態與用道德統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來向大王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

;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大王您會相信他的話嗎?

” 宣王說:“當然不會相信。” 孟子便接著說:“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施及老百姓,是為什麽

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願意用力氣拿的緣故;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願意用眼睛看的緣故;

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是君王不願意施恩惠的緣故。所以大王您沒有能夠用道德來統一天下,是

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說:“不願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區別呢?” 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

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

做不到。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一天下,不是屬于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

屬于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 “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

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裏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詩經》

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

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聖

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麽,不過是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

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偏偏是為什麽呢? “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什麽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

考慮考慮吧!難道真要發動全國軍隊,是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下仇怨,這樣您的

心裏才痛快嗎?” 宣王說:“不,我為什麽這樣做心裏才痛快呢?我隻不過想實現我心裏的最大願望啊。”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採色⑴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

與?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⑶土地,朝⑷秦楚,蒞⑸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

,求若所欲⑹,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⑺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

,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⑻人與楚⑼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裏者九,

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闢,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製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于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製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解】

⑴採色:即彩色。 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寵愛的人。⑶闢:開闢。 ⑷朝:使動用

法,使......來朝。 ⑸蒞(li):臨。⑹若:人稱代詞,你。 ⑺殆:副詞,表示不肯定,有“大

概”、“幾乎”、“可能”等多種含義。 ⑻皺:國名,就是當時的邾國,國土很少,首都在今

山東皺縣東南的邾城。 ⑼楚:即楚國,春秋和戰國時期都是大國。⑽盍:“何不”的合音字,

為什麽不。 ⑾塗:同“途”。 ⑿愬(su):通“訴”,控告。

【譯文】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麽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 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艷麗的

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

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麽,您的最大願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

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國,安撫四方落後的民族。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

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麽後患。以

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費勁心力去幹,一定會有災禍在後頭。” 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假定皺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 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 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

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國為敵。中國的土地,方圓千裏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佔有其中

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皺國和楚國 打仗有什麽區別呢?大王為什麽不回

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 “現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

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

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