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言文 古文觀止

湖之魚

〔清〕林紓

【原文】
林子啜茗于湖濱之肆,叢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魚百數來會其下。
戲嚼豆脯唾之,群魚爭喋;然隨喋隨逝,繼而存者,三四魚焉。再唾之,墜綴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謂魚之逝者皆飽也。尋丈之外,水紋攢動,爭喋他物如故。
餘方悟:釣者將下鉤,必先投食以引之。魚圖食而並吞鉤。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將有鉤矣。然則名利之藪,獨無鉤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時而去之,其能脫鉤而逝者幾何也?!
——選自木刻本《畏廬文集》


林生坐在西湖邊上的茶館裏喝茶,四垂的柳條遮蔽著視窗,一汪湖水,深蒼碧綠,猶如染過一般,百餘條小魚正匯聚在窗下的水面。
他就試著將肉幹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樂。魚兒紛紛爭著搶食。然而一邊爭食一邊又遊開了,一直覓食而不走的,隻不過三四條而已。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結在茭白根上,魚也不再去食它了。林生起先以為魚的離去是因為都吃飽了的緣故,可離視窗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漣漪,不住地晃動著,那些小魚如先前一樣,又在爭食其它東西。
林生頓時想到:釣魚的人在垂下魚鉤之際,必定先以魚餌為引誘,魚兒要想吃食,便同時吞下釣鉤。時間久了,魚兒便知道,凡是有餌食的地方多半有釣鉤。然而,那名利匯聚之所,難道沒有別一種“釣鉤”麽?如果不趁著他人頻頻下食的時機而及時逃走,能夠脫鉤而遠逸他方的又能有幾個人呢?!
(聶世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