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範文 畢業論文 論文寫作

論文寫作一般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論文寫作要素之一:創新性

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處于轉折,發現和革命的時期,像本世紀之初量子論誕生那種充滿重大發現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發明電晶體的年代,像五十年代發現DNA雙螺旋結構從而開創分于生物學的激動人心的時期,創新是一種科學發現,它必將開創一個新的學科領域,對人類的認識在哲學的高度上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于這些科學革命時期的創新,學術界很容易理解和體會它的含義。

這不屬于本文論述的重點;本文所關心的是處于科學技術平穩的發展時期,由一般科技人員撰寫的論文,它的創新性究竟是指什麽,請先看一下《Nature》與《Science》的說明。 《Nature》認為創新是科研成果新穎,引人註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驚),而且該項研究看來在該領域之外具有廣泛的意義,無論是報道一項突出的發現,還是某一重要問題的實質性進展的第一手報告,均應使其他領域的科學家感興趣。

《Science》則認為,創新是指,對自然或理論提出新見解,而不是對已有研究結論的再次論證,內容激動人心並富有啓發性,具有廣泛的科學興趣。具體而言,就是說在已沉寂的研究領域提出創新思想,在十分活躍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或者是將原先彼此分離的研究領域融合在一起。 讀者不難看出,上述要求並不是容易達到的,即使是在這兩種刊物上己發表的論文,也並不是都能達到這個要求,如果有10%的論文能達到這個要求也就相當不錯了,顯然這種要求是辦刊人員的奮鬥目標和期刊的最高標準,為了比較,再來看一看《科學通報》,《中國科學》和《自然科學進展》這三種全國性綜合期刊對創新性的要求,它們的要求是共同的。

即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方面具有創造性的。高水準和有重要意義的最新研究成果。讀者可能己註意到這裏對創新性的要求與《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處在于沒有特別強調論文的內容應能引起科技界廣泛的興趣,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大家廣泛關註的熱點問題,作為國際科學期刊,《Nature》與《Science》強調這一點是應當的,也是可以實現的。

他們可以從眾多的來稿中篩選出符合這一要求的論文;而國內期刊需要根據本國科研的實際需要和整個背景情況來慎重地對待這個要求,其實,隨著國家科學基金個人申請項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據個人的專長,又根據當前國內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學前沿進展確立科研選題,那麽假以時日,這個要求也就不難達到了。

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像《Nature》與《Science》這樣著名的國際科學周刊,在全世界也隻此兩家,我們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國情的東西,畢竟,意義重大的論文或研究成果一定會引起相關領域科技人員的關註。 筆者認為,一篇淪文或一項研究課規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結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應研究者獨到的見解。這樣的論文列入高水準論文想必不會有疑問了。

論文寫作要素之二:可讀性

一篇科學論文的可讀性是至關重要的,應當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視。可讀性是由如下因素決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實質件進展,所得結論是否可靠,結果是否深刻和有啓發性,如果是階段性成果,它對後續的研究有什麽指導意義,是否是重要發現的前奏。 如果研究工作沒有獲得階段性或最終的結果,就不應動手寫論文,靠一個平淡的研究工作無論如何是寫不出一篇好文章來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讀性的文章。

2.作者要對論文進行完整的構思,體現嚴密的邏輯思維,一項研究課題經過長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結果時,就應當像藝術家構思一幅作品那樣,一絲不苟。精雕細刻,對論文的論述方式,內容的取材,學術思想的解釋,研究背景的介紹等等需要反復推敲,仔細斟的,以期作到論文的結論嚴謹,內容充實。論述完整。邏輯性強。如果作不到這一點,那麽論文就很難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了。

3.在論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淺出,表達清楚。簡練。專業術語準確,前後一致,語言要規範,生動。

4.文字與插圖恰當的配合。國內相當多的論文在利用圖,表來生動地闡述學術內容方向還顯不足,隨著電腦三維可視化方法的普及,論文中採用彩圖,立體圖的趨勢將會增加,這可以避免過多的文字說明,而且效果也比較好。

5.論文的體例格式。雖然每一期刊都製定了能反映他們自己的風格和特點的體例要求,但大體上,學術期刊有一個共同的體例要求,讀者對此並不陌生,不過真正認真照著去作的卻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學術期刊為什麽要提出體例要求 須知這不是可以隨意對待的事。體例不僅保證了論文形式上的規範,也保證了內容上的可讀性,恰恰就是這一點被許多作者所忽視了.

其中,論文的標題,摘要和關鍵字這三者基本上決定了論文能否被期刊所採納和能否引起讀者的興趣。進入《科學文獻索引》的優秀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國物理快報)一再申明:本刊特別註重文章的標題。摘要的編寫。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標題應該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內容,又能反映與其他文獻的區別。

關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對文章時主題及其所屬的領域和研究對象給予簡短的敘述,更重要,更嚴格的要求是對文章的理論或實驗結果,結論以及其他一些有意義的觀點給出情晰,明確,較具體的簡要的敘述。可見這三者對一篇論文是能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的。國內有些論文的一個通病是喜歡包羅萬象的,大而空的標題,接著又是言過其實,空洞無物的掖要。

例如說一次觀測就得出一個變化規律;一個演算法就解決了一個NP問題,等等,羅列的關鍵字不能反映論文的中心議題,也不便于檢索,這樣就使得讀者沒有興趣再讀下去了,出現這樣的結果,何談淪文的可讀性 請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條上對可讀性是如何解釋的:來稿應寫得清楚。簡練,以便讓其他領域的讀者和母語為非英語的讀者能能夠讀懂。基本的但又屬于專業的術語應作簡明解釋,但不要說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請從事其他學科研究的同事對最終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見往往很有用。

《Nature》雜志的編輯常常建議修改並重寫論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並保證文章和圖片對非該領域的讀者明確,能讀懂。這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論文的可讀性是何等重要,《Nature》雜志一再最終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見往往很有用。《Nature》雜志的編輯常常建議修改並重寫論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並保證文章和圖片對非該領域的讀者明確,能讀懂。這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論文的可讀性是何等重要。

《Nature》雜志一再申明,論文是否利用最終決定權屬于編輯部,凡不符合他們要求的稿件,毋需深人閱讀即行退稿,道理很簡單,在大量來稿的情形下,編輯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處理一篇可讀性很差的稿件。 談到可讀件,使筆者回想起在數學界流傳很廣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紀之初,Hilbrt由于提出23個數學論題而名聲大振,有人間他何謂一3個好的數學選題,Hilbert毫不猶豫地回答:清晨與你漫步時,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鍾時問解釋消楚的數學選題。可見簡明,清楚,易懂是一篇論文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當然,《Nature》與《Science》不是專業雜志,他們特別重視論文可讀性是可以理解的,那麽,專業期刊是否就不必這樣認真對待可讀性問題呢,事實上,可讀件是指讀者在讀過你的文章之後,能夠明了你要說的什麽問題,是怎樣著手解決的,並不需要讀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論文的全部內容,因此,專業期刊同樣要求論文具有可讀件,如果一篇論文由于可讀性差而失去很多讀者,對于期刊本身而言,負面影響將是嚴重的。

論文寫作要素之三:信息量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領域而逐漸普及成為大眾與媒體頻繁使用的一個詞,將它與一篇科技論文聯系起來,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況下,論文本身能向讀者提供多少有關該論題的信息。筆者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的投稿規範上看到,它是指"要盡可能多地給出

有關研究的信息,盡可能少地運用investigate(調查),study(研究),disuss (討論)等詞,並舉例作了進一步解釋,如"The cross section is (6。25±0。02)就比"The cross section is 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講,讀之前或許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確切的知識在讀過該文之後不僅獲得新知識,還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確切之處,就說明這篇文章包含較多的信息量。簡言之,當你讀完一篇文章後獲得的新知識越多,說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顯然,"多點測量"的信息量要比"6點測量"少得多,前者給出的是模糊的,不確切的信息,而後者則是清楚的。確切的信息。

現在,國內外一些著名期刊對論文的篇幅作了嚴格限製,這樣作的意義何許呢 顯然新的學術思想,新的實驗,新的發現。。。。。。等等創新結果是決定論文信息量的關鍵,但是不可否認,篇幅的嚴格限製會促使作者想方設法移除那些與文章主題關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內容,作者面對篇幅的限製,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構思論文的架構,選擇最重要的素材,採納最恰當的表述方式並對文字的敘述仔細推敲,這樣作的結果,一般來說論文的內容充實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題鮮明了,論文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

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的編輯首先對來稿從標題,圖表,數學公式直到參考文獻逐一計算所佔的行數,總行數絕對個能超過46O行,否則即退回作者重新修改,精練內容到符合要求為止。篇幅雖少但內容不充實,論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則很難被編輯,申稿人認為是篇好文章,退稿是預料之中的事。

從上可知,限製論文篇幅隱含著對信息量的要求,隻要作者認真對待,反復修攻,精練自己的敘述方式,就能夠改善論文的質量,尤其是增加信息量在這方面值大家借鏡的是,Watson與Crick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論文發表在《Nature》上,隻有約500字和一幅DNA的雙螺旋圖,就是Penzias和Wilsoh發現字宙大霹靂的3K背景輻射的技術觀測論文也隻有一頁篇幅,而這兩篇論文則使作者分別獲得了諾貝爾生物醫學獎與物理學獎。

論文寫作要素之四:參考文獻

將參考文獻列為評價一篇論文質量的標準之一,可能會使讀者和作再感到驚奇,甚至產生抗告,這並不奇怪。因為筆者認為,參考文獻在一篇論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視了。現在有了《科學文獻索引》,就不難理解參考文獻在論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國賓州的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倡導的按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來評價研究成果的思想就產生了SCI。

它除了收錄論文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字之外,還特意將論文所列的參考文獻全部收錄下來,這樣就能把一篇論文同其他論文之間有學術意義的聯系勾畫出來,從而溝通了不同作者群體之間的學術聯系,並進一步統計出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即某一期刊在連續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為A,第三年它被引用的次數為B,影響因子IF=B/A,意指該刊兩年內所發表的論文在第三年彼引用的平均次數。它反映了該期刊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在不同刊物上發表文章其難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可見參考文獻對計算影響因子和評價論文水準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當然,有一些非常優秀的論文並不一定刊登在影響因子很高的期刊上,例如Lorenz的"確定性非周期流";Feigenbaum的"非線性變換的普適測度特徵"以及Shannon的"通訊的數學理論",等等,用IF作為唯一衡量標準顯然是不公允的,偏頗的。

對于作者來說,一項研究工作從選題開始就離不開閱讀文獻資料,在撰寫論文時,一定要將你產生新的學術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獻列舉出來,說明當時的研究所達到的水準;在研究工作開展中,受哪些文獻資料的啓發,從哪些論文中獲得了教益,促進了研究進度,屬于這類的文獻均應列出,寫論文時應對論文涉及的學科內容進行檢索,看看是否遺漏了重要的相關文獻。

有一個感人至深的事例,就是孟德爾(Mendel J。Gr)的豌豆雜交實驗,他把從兩年實驗中總結出的雜交組合法則發表在"自然研究協會"的雜志上,幾乎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他去世16年以後,三位有名的生物學家彼此獨立地再次發現了他得出的組合法則,他們是荷蘭人de Vries,奧地利人Tschermak-Seysengg和德國人Correns,他們同在1900年遞交了自己的論文,為慎重起見,又不約而同地各自查找了有關豌豆雜交實驗的全部資料和論文,恰巧同時發現孟德爾早于他們30多年就發現了雜交遺傳的規律,為了表示對前人的敬仰和尊敬,他們各自在論文中將該規律稱作孟德爾定律,如果他們三人輕視論文中的參考文獻,那麽其後果將會多麽今後世人遺憾啊!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總之,一篇論文所代表的研究隻能起到承前啓後孔作用,除了自己獨立而創新的那一部分內容外,在論文中不必也不可能對涉及到的相關問題逐個詳細論述,這時給出有關的參考文獻,以說明結論,觀點,資料的來源,讀者如想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就可查閱文獻,這樣一來,文獻就成了自己論文的補充和完善,編輯,審稿人將根據論文中開列的文獻消單初步判斷該論文的水準以及作者對有關學科的背景知識水準,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斷作者的科學道德,如果不是受文獻檢索條件的限製,你未能在論文中列出與你的研究密切相關的主要文獻,讀者,編輯和審稿人可能會看作是一種不良學風,這對你的事業可能會產生嚴重的損害。

參考文獻的選擇是一項極為嚴肅的事,它關系到論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聲譽,論文的作者對所開列的主要文獻均應認真閱讀過,並向讀者保證論文中某處引用的參考文獻的確與該處的內容有關,文獻發表的刊物,年代,卷號,標題,頁碼同樣應核實無誤,期刊的編輯人員花在這方面的時間和精力是很多的,但許多作者對此卻了解甚少,採取了輕慢的態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