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題目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再次登場:作文訓練的最後沖刺

“材料作文”再次登場:作文訓練的最後沖刺

2006年的聯考作文命題無疑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在全國及各省市自主命題的17份語文試卷中,以“首善之地”京津滬為代表的四省市重新採用了“命題作文”這一傳統形式,早已匿跡的“材料作文”在時隔七年之後又在全國i、ii卷和素有“聯考風向標”之稱的湖北卷及山東卷的力推下再次登場,而近年來一直領盡風騷的“材料作文”已悄然退守一隅,僅僅出現在廣東、四川、安徽、江西等七套試卷裏……這使原本不好把握的聯考作文走向更顯得撲朔迷離。如何理解這一變化,並引導考生認清情勢,主動適應,進而搞好最後一段的作文復習呢?結合近年來參加聯考作文閱卷的體會,我們認為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把握07年聯考作文命題趨勢的“三變”“三不變”。

“穩中求變,變中求穩”一直是聯考命題的基本原則之一,其中“穩”是命題的主流,

從近六年聯考作文命題的情況來看,“穩”字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倡導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關註自然,關註人生,關註社會,弘揚民族傳統美德和創新精神的命題思想不變。如2001年以來聯考中出現的“誠信”“心靈的選擇”“感情的親疏影響事物的認知”“相信自己與聽取他人意見”等話題,都是以此為指導思想命題,體現了語文“文以載道”的工具性,對引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科學辯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其次,回避社會熱點,暗合時代精神的命題角度不變。聯考作文命題“不跟風”,不會我們正提倡“與時俱進”就考“與時俱進”,我們正致力于構建“和諧社會”就考“和諧”,但其命題會緊貼時代特色,暗扣社會需要。05年的“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所蘊含的正確認識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偶然與必然、質變與量變,06年的“老鷹與烏鴉”所蘊含的正確認識現實、認識自我、立足實際、積極進取等思想,正是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樹立科學發展觀所需的關鍵所在。“穩”體現的第三個方面就是聯考作文命題由單一思辨型向復合思辨型過渡的漸變趨勢不變。回顧十年聯考,作文單一性命題向復合性命題漸變是其中的一個顯著趨勢。單一性命題是指作文的材料或話題內容性質單一,思想指向單一的命題形式。“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誠信”“心靈的選擇”均屬此類。復合性命題就是作文所給材料的寓意或話題由看似孤立實則統一的兩反面構成的命題形式,行文時考生需抓住二者的關聯,在辯證統一的基礎上審題立意,從03年開始的“感情的親疏影響事物的認知”到05年的“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均屬復合性命題類,06年全國i卷的的“老鷹與烏鴉”雖屬材料作文,但牧羊人的“它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麽的鳥”和孩子的“它也很可愛啊”的這對看似矛盾的觀點,實際上也是辯證統一的,在評卷中,我們將“既要認清自己,量力而行,又要敢于嘗試,超越自我”確定為最佳立意(內容為一類上)就源于此。我們認為這種側重于檢測考生文字思辨能力的命題趨向依然會體現在07年的作文命題裏。

在“變”的方面,我們認為主要有三點。一是作文命題的形式的多元化已成定局。這對07屆考生是相當不利的,因為他們從高中入學開始就側重于“話題作文”的練習,因此,我們提醒考生在鞏固基礎的同時應加強“命題作文”“材料作文”“漫畫作文”的訓練。“變”的第二點是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三種形式開始相互滲透融合,命題形式的概念化漸趨淡漠。嚴格意義上說,06年全國一卷(材料:老鷹與烏鴉+話題:獵人與孩子的評價)和江蘇卷(材料:對路的不同看法+命題:以“人與路”為題)。就應屬于這種不同命題形式的組合交融,應該說,這一全新的命題形式與聯考“穩中求變”的命題思想是一致的,對命題者而言要想探求作文命題的新形式,各形式的滲透變化應是一個較好的切入點。從這一角度看,三種傳統命題形式的滲透融合應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今後聯考作文命題的新思路、新走向。立足于此,一線教師應在三種命題形式的結合上下一番功夫,在命題新形式上開拓學生們的視野。“變”的第三點就是河南考區的作文評閱標準將更加嚴格。由于話題作文連續多年一統天下,所以06年的題型變化使相當一部分考生感到很不適應。在聯考評卷時專家組考慮到了這一情況,因此06年的作文評分標準應該說是相對寬泛的,但有了06年的經驗教訓,07年肯定不會舊戲重演,考生應對此有一定的思想準備,決不可掉以輕心。

二、從作文訓練的自身規律入手,立足于“穩”,在“穩”中求鞏固。

聯考作文命題形式無論如何變化,考查學生謀篇立意,表情達意的根本出發點是不會變的,因此,聯考作文備考應在認真理解《聯考作文評分細則》的基礎上從作文訓練的自身規律入手,做好“四個鞏固”。

1.審題立意的鞏固訓練。在聯考作文“內容”“表達”“發展等級”三大評分點中,題意的確立是否切合命題意旨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閱卷時我們稱它為“決定項”),它決定著考生作文總的積分,按細則規定其他評分點隻能在此基礎上打分,不能“跳項”(如題意定為一類的,表達及發展等級隻能在一類或二類上打分,不能低于二類)。因此,考生應排除畏難情緒,加強對材料的分析訓練,緊扣材料,從正面立意,選符合社會主流意旨的最保險的角度命題,不宜劍走偏鋒,盲目追求觀點創新。訓練時間宜相對集中,一次解決3~5個材料,從中總結出解題的規律,每月兩次,貫穿始終。考生見得多了視野才會寬,思路才會廣。

2 .材料運用能力的鞏固訓練。高三學生時間緊,任務重,收集到的資料有限。因此我們提倡學生互相交換材料,集思廣益,並在互相交流、精選時例、取材課本、舊例翻新的基礎上,加強一例多用訓練,將自己有限的例子用精,用好,以一當十。

3. 最佳化後的文章結構的鞏固訓練。考生應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自身長處選定文體,並精選出若幹篇與所選文體相似的聯考滿分作文(考場作文有其不同于名家名篇的特殊性),對其“剖析麻雀”,掌握其結構規律(應具體到怎樣點題,怎樣解題,何時詳,何時略,何時運用何種性質的材料,首尾如何照應,以及如何運用修辭等),然後進行結構的對應性訓練。我們認為,在最後有限的時間裏,那種泛泛而練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

4. 最佳化後的語言文採的鞏固訓練。對語言基礎不好的考生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考生應對照範文加強作文語言的仿寫訓練,最低要求應把自己平時經常使用的材料的敘述語言寫漂亮,把常用的首尾寫出彩,不要怕費時費力,實踐證明這一訓練在聯考評卷時所獲得回報常常是出人意料的。

三、針對聯考作文變化的新情勢,著眼于“變”,在“變”中求提高。

嚴格意義上說,不斷解決以往聯考中發現的問題,使命題能夠更全面的考核學生的綜合貭素,應該是聯考命題“穩中求變”的更本動力,因此,聯考命題變的方向往往正是我們尋求提高的切入點。結合上述變化,我們認為應在鞏固的前提下做好“三個提高”。

1.提高對不同命題形式的應對能力。在日常訓練時,考生應在兼顧各種命題形式的同時,與老師一起探討“命題”“材料”“話題”三種基本形式滲透融合後的新形式。可對傳統經典的作文命題在形式上進行轉化,如在命題前加材料,在材料上加話題,在話題裏定題目,在漫畫下加話題,結合材料半命題……並進行與之相應的謀篇布局訓練(不一定成文)以提高自己對不同命題形式的應變能力。

2. 提高對作文材料的分析思辨能力。在近年的聯考評卷中我們常常發現缺少對材料的辯證分析而單純羅列事例往往是考生作文失分的主要原因,而思辨分析能力的考察又是復合型作文命題的重要著眼點,因此,考生應積極掌握常用的假言因果法、材料引申法、正反假設法、名言佳句助證法、對比論證法等分析方法並在訓練時有意識地加以使用,這些方法簡單易學,稍加訓練即可操作,讓我們訓練後的作文也閃爍出思辨的色彩、理性的光輝。

3.提高對考場行文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的應變能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聯考的變數很大,考生應充分考慮到考試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小到寫錯字怎麽辦,大到不明材料寓意怎麽辦,發現離題怎麽辦,寫不完怎麽辦等等,對此類問題考生應及時求教于有經驗的老師以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

“功夫在詩外”,對大部分考生而言,寄希望于考場上的“靈感”發揮是極不現實的,我們隻有立足于實際,加強針對性的系統訓練,才能在高三最後一段有限的時間裏揚長避短,“鑄造”出合乎聯考評分規範的理想作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