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詞名句 寫景的詩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出自唐代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賞析
張志和的詞儲存下來的隻有《漁歌子》(原題叫《漁父》)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縣境內的西苕溪上,從前叫道士磯,是一座突出在河邊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鄰莫幹山,風景很優美。張志和這首詞描繪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鄉的可愛。

白鷺就是平常人們叫做鷺鷥的那種水鳥。遠遠望去,它的外形有點象白鶴,腿和脖子特別長,便于在水中尋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鷺飛”,它們在西塞山前,展翅飛翔,使這個魚米之鄉更顯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間,桃花盛開,天氣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幾場春雨,河水就會上漲,于是逆水而上的魚群便多起來了。作者沒有簡單地說春汛到來,而是用“桃花流水鱖魚肥”來描寫,這就更能勾起讀者的想象,使人們似乎看見了兩岸盛開的、紅艷艷的桃花;河水陡漲時,江南特有的鱖魚不時躍出水面,多肥大呀。“鱖魚”是一種味道特別鮮美的淡水魚,嘴大鱗細,顏色呈黃褐色。春汛來了,漁夫當然不會閒著,他們也忙碌開了。“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他們。“箬笠”就是用竹絲和青色箬竹葉編成的鬥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莖葉或皮製成的雨衣。如果以龍須草(蓑草)為原料,它就是綠色的。“歸”,回家。“不須歸”,是說也不須回家了。作者在詞裏雖然隻是概括地敘述了漁夫捕魚的生活,但是,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體會到詞的言外之意。從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裏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確實,這首詞是富于畫意的。蒼岩,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鬥笠,綠色的蓑衣,色彩多麽鮮明,構思也很巧妙,意境優美,使人讀作品時,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春汛圖。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啓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製而成。

蘇子瞻極愛此詞,患聲不可歌,乃稍損益,寄《浣溪紗》曰:“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黃魯直聞而繼作。江湖間謂山連亙入水為磯,太平州有磯曰新婦,池州有浦曰女兒。魯直好奇,偶以名對而未有所付。適作此詞,乃雲:“新婦磯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驚魚錯認月沉鉤。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細雨轉船頭。”子瞻聞而戲曰:“才出新婦磯,便入女兒浦,志和得無一浪子漁父耶!”人皆傳以為笑。前輩風流略盡,念之慨然。小樓谷隱,要不可無方外之士時相周旋。餘非魯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與遊也。

山谷(黃庭堅)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漁父詞》,以《鷓鴣天》歌之甚協律,恨語少聲多耳。因以憲宗遺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齡勸歸之意,足前後數句雲:“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欲避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東坡笑曰:魯直乃欲平地起風波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