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勵志人生 人生感悟

不必活在別人的目光和評價中

不必活在別人的目光和評價中

“我經常跟《華爾街日報》的人開玩笑說,在中國我就是一個,就是很失敗的一個人,因為我又沒有房子,我又沒有車,也沒有老公,也沒有孩子。然後什麽都沒有,就是在中國來說,你這樣的人就是最失敗的人。”《華爾街日報》中文網主編袁莉笑著說,“但是我覺得我自己過得挺好的,我幹嗎要管別人覺得我怎麽樣呢?”

她的這些話給我很深的震撼,的確,對于成功和幸福,中國人有自己一套標準,一個設限,我們生活的好壞,常常是由他人評判,人人都忙著鑒定別人是否成功,給他人貼標簽,卻獨不靜下心過自己的生活,別人眼中幸福的你真的幸福嗎?

前些天,二姐和二姐夫商定著要在廈門買一套二手房。我爸幫著看了幾天的房子,終于有了心意。當中介說要交多少的首付,並每月幾千的房貸時,二姐嚇得迭迭喊著壓力大,不買房,租房算了。母親忙把二姐拉到一邊,恨鐵不成鋼地教育道:你真傻,現在不買房,連個窩都沒有,萬一以後要是離了,你跑哪住?有個房子,是辛苦點,但最起碼有個著落!你說是還不是!?”二姐聽了也覺有理,房子一事便也敲定。

母親和我說起這事的時候,還在擔憂二姐的處世觀念和能力,大事上沒有主見,以後很容易吃虧。我那時聽了,也覺如此,房子,是根,往壞裏想,即便人財兩空,還有個落腳的地方。而現在細細想來,我們中國人究竟如此看中房子,不過是很沒安全感罷了,怕自己把握不了家庭和事業,把控不了自己人生,沒有能獨立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所以才這般汲汲渴求那些外在穩定不變的固定資產(黃金熱大概也是這麽個原因)。

二姐便是這樣。她向往自由的生活,她想如果不買房,今後的生活可以過得很輕松,月月有結餘,可以買自己喜歡的衣服,可以快樂地去旅行。可是母親的話像一盆冷水,如果不依附丈夫,沒有家庭,你還能把自己生活過得漂亮嗎?身邊有人離了婚,鄰裏議論時總愛看女方是否守得住房子,似乎離異了,有套房子,還算滿意,但如果連房子都沒有,人們就要議論了:這人真可憐,連個住得地方都沒有。你能面對他人的閒言碎語和不時投來同情的目光麽?他們認定你是失敗者,你能接受麽?

與其說是房子綁架了我們的生活,不如說是自卑禁錮了我們的靈魂。紐約人不會因為袁莉沒有房子,沒有家庭而對她評頭論足,所以她沒有壓力,能活出自己,如果她生活在中國,我不知道她是否還有這份勇氣。她說:我其實很理解中國人壓力真的很大。我們生活的好與壞,別人都要插上一句,我們能夠走自己的路的時候,讓別人去說什麽都無所謂嗎?而且那些別人常常不是別人,是你的親人。他人會說:孩子,還不找個人結婚,你以後怎麽辦啊?他們會說:你賺多少錢,能過得好嗎?

這其實是很兩難的事情。有時候,我會想自己要是一個孤兒,是不是就能活得自主些?沒有人會擔憂你的前程,沒有人會在你失意時壓下一聲嘆息,沒有人會鎖著眉說你該找一個了……那麽,我是不是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不管工資高不高?我是不是就可以悲傷時肆意地流淚,不要強顏歡笑?我是不是就可以耐心地等待那個她,即使一輩子都等不到,也可以寧缺勿濫?我不是孤兒,所以我也隻是想想(是不是有點自虐和不知足?)。我想最好的一條路是:眾人期望你走的路,而你自己正好喜歡,在不漫長的時光的等待下就可以轉角遇到愛。這條路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說:我做夢的時候都在做壽司。他執著地做了五十六年的壽司,到現在八十七歲高齡還在做。他說讓我退休,我就馬上會死的,除非我做不動了,別人也討厭我做的壽司了。他從來不以為自己是在工作,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該是件多麽幸福的事,真是十分羨慕他。而現在的問題是,許多人不是做不了自己喜歡的事,而是連自己倒底喜歡做什麽自己都不清楚。是的,我們自己,並不了解自己。身邊總是有這樣那樣的聲音:做那個工作多好,工資高,又那麽輕松,你以後就做這個吧。于是,我們就這樣稀裏湖塗地走上了這條路,從不過問自己是否喜歡。

眾人指的路無疑是正確的,至少是康庄大道,于是,我們許多人就被擰成一股繩,去擠,這條路便成了主流。生活也就少了那些特立獨行的可愛的人,偶爾一兩人站出來不去擠那條獨木橋,他們便成了鮮明的標志,韓寒便是其一。一些人既然已經走那條路太久了,自知難以回頭,見他竟可以悠哉地獨行蹊徑竟還走得更好,當然會心有不甘地罵罵咧咧,怪他破壞規則。另一些人看到他“亂”走路卻也走得不錯,甚是羨慕,對他的言論賣力點頭,把他假想成另一個自己,可是點完頭後依舊還是走自己既定的路,他們心想:別人能走,自己大概並不行,到底還是自卑,更何況自己究竟喜歡做什麽都不懂。

其實自己對什麽感興趣,適合做什麽,隻要自己留心觀察自己,是容易知道的。首先,你喜歡做的,一定是你能做好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沒有人會喜歡自己不擅長的事。我們總是有一些天賦在做某些事上,當我們一下就學會,比周圍人都做得好時,就很有成就感,也就會投入更多興趣和時間,慢慢地便會脫穎而出。發現自己喜歡做什麽,便要放棄一些其它興趣點,投入更多時間,十年如一日的專註,就定能做有所成,所謂的成功當然如期而至。

袁莉還感嘆到:中國人太急了。抱著大包小包的東西進電梯,還要急著騰出手去按關門;排隊的時候,人貼著人,好像生怕他人加個塞。當大環境是如此時,個人的反抗便顯得獨行和可悲。常常你不著急的等待和謙讓,換來前面不斷地加塞,再好的教養恐怕也經受不住長期不平等的浸泡。我們仔細觀察,越是著急的人,往往越不得志。他們心急火燎的趕一班車的時候也並沒有什麽確切要緊的事要急著處理,趕著早些下班,到家後也無非是多了一刻鍾的時間來看電視,上上網。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看得清未來的方向,那麽我們當然可以從容的在等待中不著急,拿出一本書,靜靜地讀,或看一看風景,調適下氣息。大多數人永遠生活在路上,人生的路上,夢想的路上,總是要急不可耐地趕路,卻不知道終點在哪,要到終點得到些什麽。睿智的人,同樣生活在路上,心卻在終點,行走是在領略一路的風光。

說了這麽多,我也不知道我在說什麽,想要說什麽,一些思考,有些凌亂。知易行難,如果我能知行合一,或許我便不再這般糾結。

最後,依舊以袁莉的話來結尾。

她在回答《在路上》主持人關于如何才能不活在別人的目光和評價中說:“我覺得是需要自己的內心很強大的,尤其在任何的時候別人老拿你和別人比,你的家長也拿你自己和別人比,你的親戚朋友。大家馬上要會過年回家了,又要被父母 說,什麽時候結婚呀,什麽時候生孩子呀,你什麽時候買房子呀,買車呀。幹什麽?我父母特別好,他們從來不問我任何事情,所以我可能是這一點不需要想太多的 事情。但是如果是你周圍有人會經常這麽說,哪怕是朋友之類的,經常會這麽說,他們有一陣子老說我,老說我。我也覺得我是不是真的錯過什麽東西了。連我都會這麽想,但是後來我覺得我就是這麽生活挺高興的,我為什麽要變的跟別人一樣呢?但是這個真的很難做到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