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話題作文 除夕

除夕團年守歲的習俗

春節傳承至今有很多固定的風俗習慣,比如包餃子、壓歲錢、接送財神、放風箏、春節守歲、蕩秋千、吃年糕、捏生肖、倒貼福字等等,今天我們著重來說一下新年守歲習俗。

年是什麽?年是餃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獲的象征,所謂“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麽?年是一隻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裏,隻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泛濫。後來人們在家門口貼起紅紙,院子裏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把“年”嚇回逃回了海裏。于是就有了除夕貼對聯,掛彩燈,穿新衣,還要剁餃餡包餃子,晚上還要攏旺火、燒柴禾,------這就是年了。“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霄,這年才是燼完了。那麽我們追溯古人的“年步”,先來祭灶——春節習俗祭灶神

灶王爺可是年節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臉的一尊,祭灶的風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對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達。在傳說中,黃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後世流行的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長得象個美女。他有一個叫“卿忌”的夫人,有六個都叫“察洽”的女兒,還有好幾位兵將。他除職掌灶火之外,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人們還用酒糟、飴糖、粘糕等“賄賂”灶神,同時還喃喃禱祝,求他上天講好話。這個風俗一直傳到了今天,不過時間是在臘月二十四,祭食也簡化成了“灶糖灶餅”,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話,一定還會聽到阿麼、媽媽在叮囑灶王:上天說好話,不好的可別說……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術的一種工具,作用是驅闢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並不是象現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燒竹子,發出噼叭之聲,驚嚇鬼怪。屠蘇即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酒”。

桃符又稱“桃版”,是春聯的前身。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製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作厭勝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闢邪。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緣于五代後蜀之主孟昶。紙製的春聯則是明、清才興盛起來。今天的春聯意在于渲染年節氣氛,祝吉求祥,已經失去了舊時春聯的驅闢作用,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寫了聯對,接下來該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年節飲食很多,諸如年糕、年夜飯、更歲餃子等。另外還有巫術味很濃的飲食,如桃湯、柏酒、椒酒、五辛盤。桃湯是用桃煮的湯,柏酒是一種用柏樹葉浸製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製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飲用,意為避邪祈福。五辛盤即以蔥、姜等五種辛辣食品置盤中,又稱春盤。俗謂可以闢惡、除瘟、通五髒,也有賀新的意思。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釋放回家團聚。全家人團坐桌前,開始了“團年”、“守歲”的進程。先是一餐“團年飯”飯後闔家團坐守歲。此時小輩兒人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 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叫“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 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借此表示親情愛意。 

團年飯後還要“消夜”,一家人吃著 點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細雨,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另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痴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佔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

“鄉村裏過年,從臘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個半月的鑼鼓聲,這聲音單調,卻打動到咱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上。就在這時際,……發現迎春花開了。”

是的,迎春花開了,新的一年來到了!

古人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正月一日為雞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雞闢邪之舉,方法是殺雞著門或貼畫雞于門。從元旦開始,人們開始忙著拜年賀節。拜年在漢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這天進宮朝拜,君臣同樂。到了明清兩代,官場拜年則發展成虛文的禮節,往往是“望門投刺”,不管認不認識。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歡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復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這天的習俗活動是“送窮”,而對商家來說,初五這天商家開業。正月的活動一直到了十五,才漸漸平靜…… 

春節的起源,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除夕守歲

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的習俗。《東京夢華錄》第十卷《除夕》說:“士庶之家,圍爐團座,達旦不寐,謂之守歲。”除夕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關于除夕守歲的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日“守歲”。

隋唐時期,守歲之風極為盛行,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守歲詩。範成大在《賣痴呆詞》中吟道:“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蘇東坡也有詩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除夕守歲的熱鬧景象躍然紙上。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現代守歲時,全家歡聚,開懷暢飲,同時還要舉行一系列的娛樂活動,如老人給孩子講故事猜燈謎,大家一起行酒令、打麻將、打撲克、觀看電視節目,夜半時分還要煮餃子迎新年。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于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製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公供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璜,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于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檔子、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于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沖雲端,時而入海破浪。

【春節習俗介紹-春節習俗接財神】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于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額度、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古時候的守歲是對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對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現在的守歲既有對歲月的留戀,又有對未來的一種寄托。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