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散文 散文隨筆

秋天的散文

讀懂秋天

吝嗇的秋天,一年隻光臨人間一次,它濃縮了多少哲理,像一本耐人尋味、百看不厭的書,讓人們閱讀,年復一年…… 

瑟瑟的秋風是這本書的封面,一陣風趕跑了夏的炎熱,送來了秋天的清涼,人們就開始品味著秋天,品味著秋天的味道。秋風是嚴肅的,無情地將搖搖欲墜的葉子吹落,剝去了嬌弱樹幹的偽裝,青松翠竹方顯出英雄本色,任何虛偽在秋風中暴露無遺。秋風是不解人意的,總愛用“沙沙……”的伴奏吹出人們心中的憂傷,吹落人們眼中的凄涼。難怪總有人感嘆:“秋風秋雨愁煞人。”吹不透的秋風,吹不透的憂愁。 

悠悠的秋水是這本書的序言,“一江春水向東流”,流過夏來流過秋。秋水滿載了春的芬芳,夏的熱烈,又賦予了秋的神秘,它流淌著一個季節的情愫,一個季節的精華,沐浴在秋風中,體味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怎能沒有超塵脫俗之快感?望不穿的秋水,望不穿的沉醉。 

朗朗的秋月是這本書的彩頁,“明月幾時有”,待到中秋月圓,灑不盡的銀輝籠罩著人間,抹不去的相思布滿了心田。秋月一輪,映出家鄉的土地家鄉的人,映出了“隔千裏兮共明月”的安慰,照出了“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祝福。讀不盡的秋月,讀不盡的思念。 

蕭蕭的秋葉是這本書的結語,從依附到顫動,從飄搖到旋轉,從沉默到安寧,從有形到無言,這是一個生命的過程,秋葉綻放美麗的過程。它的結局不是死亡,而是重生,它溶化為泥土,庇護了它前世的家;它升騰為空氣,親吻著它來生的嫩芽。一段生命的回歸,沒有埋怨,隻有奉獻;一種生命的輪回,沒有悲哀,隻有笑顏。數不清的秋葉,數不清的祝願。 

秋天,有時冷酷無情,拿出秋風掃落葉的魄力;有時又脈脈含情,像《秋日私語》所詮釋的那樣溫柔清新。秋天,既有令人失落惆悵的葉子凋零,又有叫人精神振奮的菊花盛開。秋天,勾起遊子無限的思鄉哀愁,又回報了辛勤農夫以豐收的喜悅…… 

秋天,讀不盡,讀不厭,更讀不懂。然而讀不懂的又豈止是秋天,還有那讀秋的人……

故都的秋 

作者:鬱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麽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裏,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隻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隻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麽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曲都市閒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裏,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麽?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隻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裏,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 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于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裏,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沈,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裏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裏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裏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