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容齋隨筆 容齋四筆

容齋四筆·卷六

韓文公逸詩
【原文】
唐五竇《聯珠集》①載,竇牟為東都判官,陪韓院長、韋河南同尋劉師,不遇,分韻賦詩。都官員外郎韓愈得尋字,其語雲:“秦客何年駐,仙源此地深。還隨躡鳧騎,來訪馭雲襟。院閉青霞入,松高老鶴尋。猶疑隱形坐,敢起竊桃心。”今諸本韓集皆不載。近者莆田方嵩卿考證訪賾甚至②,猶取《聯珠集》中竇庠《酬退之登岳陽樓》一大篇,顧獨遺此,何也?

【注解】
①唐五竇《聯珠集》:唐代竇常、竇牟、竇群、竇庠、竇鞏五兄弟共同編寫《聯珠集》。
②訪賾:訪問。甚至:非常下工夫。

【譯文】
唐代竇常、竇牟、竇群、竇庠、竇鞏五兄弟的《聯珠集》中記載,竇牟在任東都判官時,曾經陪同韓愈、韋執中一道去找劉尊師。不巧,未能見到。于是三人分韻賦詩。都員外郎韓愈的詩,韻用尋字。他在詩中寫道:“秦客何年駐,仙源此地深。還隨躡鳧騎,來訪馭雲襟。院閒青霞入,松高老鶴尋。猶疑隱形坐,敢起竊桃心。”而今所見韓愈文集的各種本子,都不見有這首詩。近來,莆田方嵩卿在考證、訪問方面很下工夫,仍然隻取《聯珠集》中竇庠所寫的《酬退之登岳陽樓》一長篇,亦將這首詩漏掉,這是什麽原因呢?

徙木僨表①
【原文】
商鞅變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金,乃下令。
吳起治西河,欲諭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門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僨表者,仕之長大夫。”民相謂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試往僨表,不得賞而已,何傷②?”往僨表,來謁吳起,起仕之長大夫。自是之後,民信起之賞罰。
予謂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蓋以效起,而起之事不傳。

【注解】
①徙:搬遷。僨:推倒。表:表桿。
②何傷:有什麽妨礙。

【譯文】
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國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決定在都城城門前,豎一根三丈長的木桿,並且公開宣布誰能搬走那根三丈長的木桿,就賞給五十金。這天,突然有一個人將這根木桿搬走,商鞅知道後,馬上下令賞給那個人五十金。並且施行法令,布告天下。
吳起在魏國做西河(今陝西大荔)長官時,為了取信于民,就在一天夜裏,派人在都城南門外豎立一根表桿,並在城中公開宣布:“誰能將這根表桿推倒,就任命做長大夫的官。”老百姓聽到這些宣傳,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絕對不可相信的,哪有這樣的好事。”也有人說:“不管是真是假,不妨去試一試,如果將那根表桿推倒,最多得不到賞賜,也沒有什麽妨礙。”說完,就來到都城的南門外,一下子就把那根表桿推倒了。之後,他去求見吳起,告訴自己推倒了南門外的表桿。吳起當即宣布任命他為長大夫官。經過這件事之後,魏國的軍民對吳起實行的改革法令及賞罰不再有所懷疑了。
商鞅本來是魏國人,後到秦國做官進行變法,他的搬移木桿取信于民的做法,大概是仿效吳起的計謀。而吳起立木示信的首創之功,卻未流傳下來,很少為人所知。

建武中元續書
【原文】
《隨筆》所書《建武中元》一則,文惠公①作《隸釋》,于蜀郡守何君《閣道碑》一篇中,以為不然。比②得蜀士袁夢麒應祥《漢製叢錄》,亦以紀、志、傳不同為惑,而雲近歲雅州榮經縣治之西,有得③《蜀郡治道記》于崖壁間者,記末雲:“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于是千代之疑,渙然冰釋。予觀何君《閣道碑》正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袁君所言榮經崖壁之記,蓋是此耳。但以出于近歲,恨不得質④之文惠,為之惻然。

【注解】
①文惠公:即洪適。
②比:近來。
③得:得到,看到。
④質:質疑。

【譯文】
《容齋隨筆》中有《建武中元》一則,我曾對這一記載談了自己的看法。文惠公洪適在所著《隸釋》中,對于成都所存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中的建武中元亦有考釋,認為不是這樣。近來看到蜀人袁應祥《漢製叢錄》,亦以紀、志、傳所記不同而感到困惑。近年在雅州榮經縣縣城西部山區的崖壁上,發現有《蜀郡治道記》石刻,在這篇記最後,書作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建成。這一發現,使得一千多年來的疑慮,迎刃而解。依據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所記,閣道正式建成是在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六月。袁應祥所說榮經縣西崖壁石刻的《蜀郡治道記》,也就是這塊石碑。但是,由于它是近年來才被人們發現的,不能用它與文惠公質疑商榷,非常遺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