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史記 三十世家

趙世家

支菊生 譯註

【說明】在《史記》三十世家中《趙世家》是頗具特色的一篇。全文洋洋萬言,如長江大河,波瀾起伏,精彩片斷時有所見。其敘事之生動,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變,剪裁之精妙,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有兩件大事,其一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其二是關于趙氏孤兒的故事。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根據趙國的國情,大膽提出了胡服騎射的主張。實行這一主張,就要改變傳統習俗,因而遭到來自各方面的反對,阻力重重,舉步維艱。但武靈王對舊的習慣勢力毫不妥協,他力排眾議,接連與貴族及大臣進行激烈的論辯,終于使反對者理屈辭窮,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張。司馬遷對武靈王力排眾議的記述是頗為詳盡的,因為在反復論辯中,這位改革家的遠見卓識及其勇氣和魄力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當然,作者也記述了胡服騎射使趙國迅速強大的功效。我們從歷史上已經看到,胡服騎射之功絕不僅僅局限在趙國,這一移風易俗的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是多方面的。司馬遷雖然還來不及完全看到這些影響,但他卻以敏銳的眼光看到了武靈王的革新措施及不尋常,因而給以充分的肯定。這也正是這位偉大史學家的卓越之處。
趙氏孤兒的故事由于戲曲和小說的傳播,早已為人熟知。但最早記述這一故事的正是這篇《趙世家》。司馬遷通過這個故事歌頌了正義,鞭笞了邪惡,並揭示了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真理。故事情節曲折,驚心動魄;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程嬰的忍辱負重,公孫杵臼的慷慨犧牲,屠岸賈的奸邪殘暴,無不躍然紙上。但這個故事從唐代以來就不斷地受到批評,學者們紛紛指責它並非信史,有人還作了很細致的考證。如果僅從史學角度而論,這種批評不無道理。但《史記》不僅僅是一部史書,也是一部文學傑作。故事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和重要情節可能是作者虛構,或者是出自民間的傳聞。以虛構或傳聞為史實固然不合史法,但從文學角度而言,恰是很好的創作。如從根本精神來說,這個故事也並不違背歷史的真實。元代作家紀君祥據此創作的《趙氏孤兒》雜劇,被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譽為“即列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試想,如果沒有司馬遷關于趙氏孤兒的記述,紀君祥怎麽可能創作出這部傑出的雜劇來呢!
篇中有幾處夢卜的記述。夢卜就是據夢境預卜後事,這種迷信思想應予批判。不過史書中記夢卜等迷信活動並不始于司馬遷,《左傳》裏就有不少這類記載,司馬遷還不可能完全擺脫這種影響,這是時代的局限。

趙氏的先人和秦人是同一個祖先。傳到中衍,他給殷帝太戊趕車。他的後代蜚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取名惡來,侍奉紂王,後被周人殺死,他的後代就是秦人。惡來的弟弟名叫季勝,他的後代就是趙人。
季勝生了孟增。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寵信,這就是宅皋狼。皋狼生了衡父,衡父生了造父。造父得寵于周穆王。造父選取了駿馬八匹,與在桃林得到的盜驪、驊騮、綠耳等名馬獻給穆王。穆王讓造父趕車,到西方去巡視,會見了西王母,快樂得把回去都忘了。不久,徐偃王發動叛亂,穆王乘坐馬車,日行千裏,攻打徐偃王,把他徹底打敗。于是把趙城賜給造父,從此就成為趙氏。
從造父往下經六代傳到了奄父,奄父字公仲,周宣王的時候討伐戎人,他給宣王趕車。在千畝之戰中,奄父曾使宣王脫險。奄父生了叔帶。叔帶的時候,周幽王荒淫無道,他就離開周王朝到了晉國,侍奉晉文侯,開始在晉國建立趙氏家族。
從叔帶往下,趙氏宗族越來越興旺,又過五代傳到了趙夙。
晉獻公十六年(前661),晉國征討霍、魏、耿三國,趙夙為將軍征討霍國。霍公求逃到了齊國。這一年晉國大旱,佔卜的結果說:“霍太山的山神作怪。”于是派趙夙到齊國召回霍國國君,恢復了他的地位,讓他主持霍太山的祭祀,晉國才又得到豐收。晉獻公把耿地賜給趙夙。
趙夙生共孟這一年,正當魯閔公元年(前661)。共孟生趙衰(cuī,崔),趙衰字子餘。
趙衰為侍奉晉獻公還是侍奉幾位公子進行佔卜,結果都不吉利。佔卜到侍奉公子重耳時,結果吉利,他就去侍奉重耳。重耳由于驪姬之亂逃亡到翟,趙衰做隨從。翟人討伐廧咎(gāo,高)如,得到兩個女子。翟君把年少的女子給重耳為妻,年長的女子給趙衰為妻,生了趙盾。當初,重耳在晉國的時候,趙衰的元配妻子已生了趙同、趙括、趙嬰齊。趙衰跟隨重耳在外逃亡,總計十九年,才得以返回晉國。重耳做了晉文公,趙衰做原大夫,住在原城,主持國家政事。晉文公所以能返回並且成為霸主,大多是趙衰的計策,這些事記在《晉世家》裏。
趙衰回到晉國以後,在晉國的原配妻子堅決要求把他在翟娶的妻子迎接回來,並且讓翟妻的兒子趙盾做正宗繼承人,而讓自己的三個兒子居下位侍奉他。晉襄公六年(前662),趙衰去世,他的謚號是成季。
趙盾接替成季主持國政兩年之後,晉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紀小。趙盾由于國家多難,想立襄公的弟弟雍為國君。雍當時在秦國,就派使臣去迎接他。太子的母親日夜啼哭,叩頭對趙盾說:“先君有什麽罪過,為什麽要拋棄他的嫡子而另找國君呢?”趙盾為此事憂慮,恐怕她的宗親和大夫們來襲擊殺死自己,于是就立了太子,這就是晉靈公,並派兵去攔截到秦國迎接襄公弟弟的一行人。靈公即位之後,趙盾更加獨攬晉國的政事。
靈公即位十四年,趙來越驕縱。趙盾多次進諫,靈公不聽。一次吃熊掌,沒有煮熟,就把膳食官殺了,讓人把他的屍體抬出去,正好被趙盾看見。靈公因此害怕,想要殺害趙盾。趙盾平素待人寬厚慈愛,他曾經送食物給一個餓倒在桑樹之下的人,這個人回身掩護救了趙盾,趙盾才得以逃走。他還沒有逃出國境,趙穿就殺死了靈公,立襄公的弟弟黑臀為君,這就是晉成公。趙盾又回來主持國政。君子譏諷趙盾“身為正卿,逃亡沒有出國境,返回來也不誅討逆賊”,所以史官記載說“趙盾殺了他的國君”。晉景公的時候趙盾去世,他的謚號是宣孟,其子趙朔承襲爵位。
晉景公三年(前597),趙朔率領晉國的下軍援救鄭國,與楚庄王在黃河邊交戰。趙朔娶了晉成公的姐姐為夫人。
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要誅殺趙氏家族。當初,趙盾在世的時候,曾夢見叔帶抱著他的腰痛哭,非常悲傷;之後又大笑,還拍著手唱歌。趙盾為此進行佔卜,龜甲上燒出的裂紋中斷,可後邊又好了。趙國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斷說:“這個夢很凶,不是應驗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兒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過錯。到您孫子那一代,趙氏家族將更加衰落。”屠岸賈這個人,起初受靈公的寵信,到景公的時候他就做了司寇,將要發難,就先懲治殺靈公的逆賊以便牽連出趙盾,同時遍告所有的將領說:“趙盾雖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賊之首。做臣子的殺害了國君,他的子孫卻還在朝為官,這還怎麽能懲治罪人呢?請各位誅殺他們。”韓厥說:“靈公遇害的時候,趙盾在外地,我們的先君認為他無罪,所以沒有殺他。如今各位將要誅殺他的後人,這不是先君的意願而是隨意濫殺,隨意濫殺就是作亂。為臣的有大事卻不讓國君知道,這是目無君主。”屠岸賈不聽。韓厥就告知趙朔趕快逃跑。趙朔不肯逃跑,他說:“您一定能不使趙氏的香火斷絕,我死了也就沒有遺恨了。”韓厥答應了他的要求,他謊稱有病不出門。屠岸賈不請示國君就擅自和將領們在下宮攻襲趙氏,殺死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並且滅絕了他們的家族。
趙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趙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宮裏躲藏起來。趙朔的一位門客名叫公孫杵臼,杵臼對趙朔的朋友程嬰說:“你為什麽不死?”程嬰說:“趙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養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過了不久,趙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賈聽到後,到宮中去搜查。大人把嬰兒放在褲子裏,禱告說:“趙氏宗族要是滅絕,你就大哭;如果不會滅絕,你就不要出聲。”搜查到這裏的時候,嬰兒竟然沒有聲音。脫險以後,程嬰對公孫杵臼說:“今天一次搜查沒有找到,以後一定要再來搜查,怎麽辦呢?”公孫杵臼說:“扶立遺孤和死哪件事更難?”程嬰說:“死很容易,扶立遺孤很難啊。”公孫杵臼說:“趙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為其難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讓我先死吧!”于是兩人設法得到別人家的嬰兒背著,給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裏。程嬰從山裏出來,假意對將軍們說:“我程嬰沒出息,不能扶養趙氏孤兒,誰能給我千金,我就告訴他趙氏孤兒藏在哪裏。”將軍們都很高興,答應了他,就派兵跟隨程嬰去攻打公孫杵臼。杵臼假意說:“程嬰,你這個小人哪!當初下宮之難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隱藏趙氏孤兒,如今你卻出賣了我。即使你不能撫養,怎能忍心出賣他呢!”他抱著嬰兒大叫道:“天哪!天哪!趙氏孤兒有什麽罪?請你們讓他活下來,隻殺我杵臼可以吧。”將軍們不答應,立刻殺了杵臼和孤兒。將軍們以為趙氏孤兒確實已經死了,都很高興。然而真的趙氏孤兒卻仍然活著,程嬰終于和他一起隱藏到深山裏。
過了十五年,晉景公生病,進行佔卜,佔卜的結果說是大業的子孫後代不順利,因而做怪。景公問韓厥,韓厥知道趙氏孤兒還在世,便說:“大業的後代子孫中如今已在晉國斷絕香火的,不就是趙氏嗎?從中衍傳下的後代都是姓嬴的了。中衍人面鳥嘴,來到人世輔佐殷帝太戊,到他的後代輔佐的幾位周天子,都有美好的德行。再往下到厲王、幽王時昏庸無道,叔帶就離開周王朝來到晉國,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們世代都建立了功業,從未斷絕過香火。如今隻有君主您滅了趙氏宗族,晉國人都為他們悲哀,所以在佔卜時就顯示出來了。希望您考慮考慮吧!”景公問道:“趙氏還有後代子孫嗎?”韓厥就把實情完全告訴了景公。于是景公就與韓厥商量立趙氏孤兒,先把他找來藏在宮中。將軍們進宮問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韓厥的眾多隨從迫使將軍們同趙氏孤兒見面。趙氏孤兒名叫趙武。將軍們不得已,隻好說:“當初下宮那次事變,是屠岸賈策動的,他假傳君命,並且向群臣發令,不然的話,誰敢發動變亂呢!如果不是您有病,我們這些大臣本來就要請趙氏的後代了。如今您有這個命令,正是群臣的心願啊!”當時就讓趙武、程嬰一一拜謝各位將軍,將軍們又反過來與程嬰、趙武攻打屠岸賈,誅滅了他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屬趙氏的封地賜給趙武。
到趙武行了冠禮,已是成人了,程嬰就拜別了各位大夫,然後對趙武說:“當初下宮的事變,人人都能死難。我並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趙氏的後代。如今趙武已經承襲祖業,長大成人,恢復了原來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報告給趙宣和公孫杵臼。”趙武啼哭叩頭,堅持請求說:“我寧願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報答您一直到死,難道您忍心離開我去死嗎?”程嬰說:“不行。他認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復命,就會以為我的任務沒有完成。”于是就自殺了。趙武為程嬰守孝三年,給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絕。
趙氏恢復爵位十一年後,晉厲公殺了三位郤(xī,西)氏大夫。欒書害怕牽連到自己,于是就殺了晉君厲公,改立襄公的曾孫周,這就是晉悼公。晉國從此以後大夫的勢力逐漸強盛。
趙武接續趙氏宗族後二十七年,晉平公即位。平公十二年(前546),趙武做了正卿。十三年,吳國的延陵季子使晉國,他說:“晉國的政權最後要落到趙武子、韓宣子、魏獻子後代的手裏。”趙武死後,謚號是文子。
文子生了景叔。景叔的時候,齊景公派晏嬰出使晉國,晏嬰和晉國的叔向談話。晏嬰說:“齊國的政權以後最終要落到田氏手裏。”叔向也說:“晉國的政權將會落到六卿的手裏。六卿很放肆,可是我們國君卻不知憂慮。”
趙景叔去世,他生子趙鞅,這就是趙簡子。
趙簡子在位期間,晉頃公九年(前517),簡子會合諸侯在周境內駐守。第二年,送周敬王回周朝,因為他在外躲避他的弟弟子朝。
晉頃公十二年,六卿依照法令誅殺了國君的宗族祁氏和羊舌氏,把他們的領地分為十個縣,六卿分別讓自家的族人去做大夫。晉國公室從此更加削弱。
再過十三年,魯國的亂臣陽虎逃到晉國來,趙簡子接受了賄賂,對他給以厚待。
趙簡子生了病,五天不省人事,大夫們都害怕了。醫生扁鵲看過後走出來,董安于詢問病情,扁鵲說:“血脈平和,你們何必驚怪!從前秦穆公也有過這種情況,過了七天才醒過來。醒來的那天,告訴公孫支和子輿說:‘我到了上帝住的地方很快樂。我所以停留的時間久,是由于我正好在受教。上帝告訴我:‘晉國將要大亂,五世不得安寧;他們的後代將稱霸,沒有年老就死去,稱霸者的兒子將要讓你們晉國男女混雜。’公孫支寫下來並把它藏好,秦國的預言這時就傳出來了。獻公時的混亂,文公時的稱霸,襄公時在殽山大敗秦軍,回去就縱容yín亂,這些都是您知道的。如今你們君主的病與秦穆公一樣,不出三天病一定會好轉,好轉之後一定有話要講。”
過了兩天半,簡子醒過來了。他對大夫們說:“我到了上帝那裏非常快樂,和百神在鈞天遊覽。聽到了寵偉的樂曲多次演奏,還看到了萬舞,不像是夏、商、周三代的音樂,那樂聲非常動人。有一頭熊要來抓我,上帝讓我射它,熊被射中了,死了。又有一隻羆過來,我又射它,羆被射中,也死了。上帝非常高興,賜給我兩個竹箱,都配有小箱。我看到一個小孩在上帝身邊,上帝又托付給我一隻翟犬,對我說:‘等你的兒子長大了,把這隻犬送給他。’上帝還告訴我:‘晉國將逐漸衰落,再傳七代就要滅亡,嬴姓的人將在範魁的西邊大敗周人,可是你們卻不能佔有那裏。現在我追念虞舜的功勛,到時候我將把舜的後代之女孟姚嫁給你的第七代孫子。’”董安于聽了這番話就把它寫下來妥為儲存。他把扁鵲說的話報告給簡子,簡子賜給扁鵲田地四畝。
有一天,簡子外出,有人攔路,驅趕他也不離開,隨從們很生氣,要殺他。攔路人說:“我有事要拜見主君。”隨從把他的話稟告簡子,簡子召見他,一見面就說:“嘻!我曾經清楚地看見過你呀。”攔路人說:“讓左右侍從退下,我有事稟告。”簡子讓人們退下。攔路人說:“您生病的時候,我正在上帝身邊。” 簡子說:“對,有這件事。你見到我的時候,我在做什麽?”攔路人說:“上帝讓您射熊和羆,都被您射死了。”簡子說:“對,將會怎麽樣呢?”攔路人說:“晉國將有大難,您是為首的。上帝讓您滅掉兩位上卿,熊和羆就是他們的祖先。”簡子說:“上帝賜給我兩個竹箱,並且都有相配的小箱,這是什麽意思?”攔路人說:“您的兒子將在翟攻克兩國,他們都是子姓。”簡子說:“我看到一個小孩在上帝身邊,上帝給我一隻翟犬,並說:‘等你的兒子長大了把這隻犬送給他’。把翟犬送給小孩是什麽意思?”攔路人說:“小孩就是您的兒子,翟犬是代國的祖先。您的兒子將來必定佔有代國。到您的後代,將有政令的變革,並且要穿胡人的服裝,在翟吞並兩國。”簡子問他的姓並且要聘他做官。攔路人說:“我是鄉野之人,隻是來傳達上帝的旨意罷了。”說完就不見了。簡子把這些話記載下來儲存在秘府裏。
另一天,姑布子卿拜見簡子,簡子把兒子們都叫來讓他看相。子卿說:“沒有能做將軍的人。”簡子說:“趙氏要完了嗎?”子卿說:“我曾在路上看到一個孩子,大概是您的兒子吧!”簡子又叫來兒子毋恤。毋恤一到,子卿就站起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呀!”簡子說:“這孩子的母親卑賤,是從翟來的婢女,怎麽說他尊貴呢?”子卿說:“上天賜給的,即使卑賤也定能顯貴。”從此以後簡子常把兒子們都叫來談話,毋恤表現最好。簡子有一次告訴兒子們說:“我把寶符藏在常山之上,誰先找到了就賞給他。”兒子們趕快跑到常山上去找,結果什麽也沒找到。毋恤回來後說:“已經找到寶符了。”簡子說:“你說吧。”毋恤說:“從常山上往下看到代國,代國可以奪取過來。”簡子這才知道毋恤果然是賢才。于是廢了太子伯魯,把毋恤立為太子。
過了兩年,晉定公十四年(前498),範氏、中行氏作亂。第二年春天,簡子對邯鄲大夫趙午說:“把衛國的五百戶士民還給我,我要把他們安置到晉陽。”趙午答應了,回去後他的父兄卻不同意,就違背了諾言。趙鞅逮捕了趙午,把他囚禁在晉陽。通告邯鄲人說:“我私自誅殺趙午,各位想立誰?”于是殺了趙午。趙午之子趙稷和家臣涉賓憑借邯鄲反叛。晉國國君派籍秦包圍邯鄲。荀寅、範吉射和趙午友好,不肯幫助籍秦反而策劃叛亂,董安于知道這一情況。十月,範氏和中行氏討伐趙鞅,趙鞅逃到晉陽,晉人包圍晉陽。範吉射、荀寅的仇人魏襄等謀劃驅逐荀寅,讓梁嬰父取代他;驅逐範吉射,讓範皋繹取代他。荀櫟對晉君說:“先君對大有令,領頭叛亂的要處死。如今三位大臣都領頭作亂,可是單單驅逐趙鞅,這是施用刑罰不公平,請把他們全都驅逐了。”十一月,荀櫟、韓不佞、魏哆奉國君的命令討伐範氏、中行氏,沒有取勝。範氏、中行氏反過來討伐定公,定公還擊,範氏、中行氏失敗逃跑。丁未這天,兩個人逃到朝歌。韓不佞、魏哆為趙鞅求情。十二月辛未這天,趙鞅進入絳城,在定公宮中盟誓。第二年,知伯文子對趙鞅說:“範氏、中行氏雖然確實發動了叛亂,但這是董安于挑起的,這就是董安于參與了策劃。晉國有法,開始作亂的要處死。那兩個人已經受到處治,而唯獨董安于還在。”趙鞅為此事憂慮。董安于說:“我死了,趙氏可以安定,晉國也能安寧,我死得太晚了。”于是就自殺了。趙鞅把這件事告訴了知伯,此後趙氏才得安寧。
孔子聽說趙簡子不請示晉君就逮捕邯鄲大夫趙午,以致退守晉陽,所以在《春秋》中記載說:“趙鞅憑借晉陽叛亂”。
趙簡子有個家臣名叫周舍,喜歡直言進諫。周舍死後,簡子每當上朝處理政事的時候,常常不高興,大夫們請罪。簡子說:“你們沒有罪。我聽說一千張羊皮也不如一隻狐的腋下皮毛。大夫們上朝,隻聽到恭敬順從的應答聲,聽不到周舍那樣的爭辯之聲了,我為此而憂慮。”簡子因此能使趙地的人順從,並使晉人也歸向他。
晉定公十八年,趙簡子在朝歌包圍了範吉射和中行寅,中行寅逃奔邯鄲。第二年,衛靈公去世。趙簡子和陽虎把衛太子蒯聵送到衛國,衛國不接納,衛太子隻好住到戚城。
晉定公二十一年,趙簡子攻入邯鄲,中行寅(文子)逃到柏人。簡子又包圍了柏人,中行寅、範吉射(昭子)于是又奔到齊國。趙氏終于佔有了邯鄲、柏人。範氏、中行氏其餘的領地都歸入晉國。趙簡子名為晉國上卿,實際上獨攬晉國政權,他的封地等同于諸侯。
晉定公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在黃池的諸侯盟會上爭做盟主,趙簡子跟隨晉定公,終于讓吳王為盟主。定公在位三十七年去世,簡子免除了守喪三年之禮,一周年就結束了。這一年,越王句踐滅了吳國。
晉出公十一年(前464),知伯討伐鄭國。趙簡子生病,派太子毋恤率兵包圍鄭國。知伯喝醉了,用酒強灌毋恤並打他。隨從毋恤的群臣要求把知伯處死。毋恤說:“主君所以讓我做太子,是因為我能忍辱。”但是他也怨恨知伯。知伯回去後,就對簡子講了,讓他廢毋恤,簡子不聽。毋恤從此更加怨恨知柏。
晉出公十七年,趙簡子去世,太子毋恤繼位,這就是趙襄子。
趙襄子元年(前457),越國包圍吳國。襄子減少了守孝期間規定的飲食,派家臣楚隆去慰問吳王。
襄子的姐姐從前是代王夫人。簡子安葬以後,還沒有除喪服,就到北邊登上夏屋山,請來代王,讓廚師拿著銅勺請代王和他的隨從進餐,斟酒時,暗中讓名叫各的膳食用銅勺打死代王和隨從宮員,于是就發兵平定代地。他的姐姐聽說這件事後,哭泣著呼天,磨尖簪子自殺了。代地人同情她,把她自殺的地方叫做摩笄(jī,機)之山。襄子把代地封給伯魯的兒子趙周,讓他做代君。伯魯是襄子的哥哥,原來的太子。太子早已去世,所以封他的兒子。
襄子即位四年,知伯和趙、韓、魏三家把範氏、中行氏原有的領地全都瓜分了。晉出公大怒,通告齊國、魯國,想依靠他們討伐四卿。四卿害怕,于是就一起攻打晉出公。出公逃奔齊國,半路上死了。短伯就讓昭公的曾孫驕即位,這就是晉懿公。知伯越來越驕橫。他要求韓、魏兩家割讓領地,韓、魏給了他。要求趙氏割地,趙氏不給,因為在包圍鄭國時知伯侮辱過他。知伯惱怒,就率領韓、魏兩家進攻趙氏。趙襄子害怕,就逃奔到晉陽退守。
原過跟隨襄子,落在後邊,到了王澤,看見三個人,從腰帶以上可以看見,從腰帶以下就看不見了。三人給了原過一根兩節的竹棍,中間不通。對他說:“替我們把這竹棍送給趙毋恤。”原過到了以後,把情況告訴襄子。襄子齋戒三天,親自把竹棍剖開,裏邊有朱紅的字寫道:“趙毋恤,我們是霍泰山山陽侯天使。三月丙戌日,我們將讓你反過來滅掉知氏。你也要為我們的百邑立廟,我們將把林胡的土地賜給你。到你的後代,將有一位勇健的國王,皮膚紅黑,龍臉鳥嘴,鬢眉相連,髭髯絡腮,寬胸大腹,下體修長,上體壯大,左衣襟,披甲乘馬。全部佔有黃河中遊一帶,直至休溷地區的各部貉人,往南進攻晉國的其他城邑,往北滅掉黑姑。”襄子再拜,接受了三位神人的旨令。
三國攻打晉陽,一年多以後,引來汾水灌城,城牆沒有淹沒的隻剩下三版高了。城裏的人都把鍋掛起來做飯,互換子女吃掉。群臣都有了外心,禮節越來越怠慢,唯有高共不敢失禮。襄子害怕,于是半夜派丞相張孟同暗中結交韓、魏。韓、魏與趙合謀,三月丙戌這天,三國反過來滅了知氏,共同瓜分了他的土地。于是襄子進行封賞,高共是上等。張孟同說:“晉陽有難期間,隻有高共沒功勞。”襄子說:“當晉陽危急之時,群臣都很怠慢,隻有高共不敢有失臣下的禮節,因此他要受上賞。”這時趙在北方佔有代地,南邊並吞了知氏,比韓、魏強大。于是在百邑給三神立廟祭祀,派原過主持霍泰山神廟的祭祀。
後來襄子娶空同氏為妻,生了五個兒子。襄子由于伯魯未能繼位,不肯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並且一定要傳位給伯魯的兒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了,就選定代成君的兒子趙浣立為太子。襄子在位三十三年去世,趙浣即位,這就是獻侯。

獻侯年紀不大就即位了,首府在中牟。
襄子的弟弟桓子驅逐了獻侯,在代地自立為侯,一年後去世。趙國人認為桓子即位不是襄子的意願,就共同殺了他的兒子,又迎回獻侯即位。
獻侯十年,中山國武公開始即位。十三年,在平邑築城。十五年,獻侯去世,他的兒子烈侯趙籍即位。
烈侯元年(前408),魏文侯攻打中山國,派太子魏擊駐守。六年(前403),魏、韓、趙都立為諸侯,趙籍追尊獻子為獻侯。
烈侯愛好音樂,對相國公仲連說:“寡人有喜愛的人,能讓他尊貴起來嗎?”公仲說:“使他富有還可以,讓他尊貴就不好辦了。”烈侯說:“好吧。鄭國的歌手槍和石兩個人,我要賜給他們田地,每人一萬畝。”公仲說:“是”。但並沒有給。過了一個月,烈候從代地回來,詢問給歌手賜田的事,公仲說:“正在找,還沒找到合適的。”過了不久,烈侯又問,公仲始終不給,于是就說有病不上朝。番吾君從代地來,對公仲說:“國君其實喜歡善政,隻是不知道怎樣實行。現在您任趙的相國,至今已有四年,也曾推薦過人才嗎?”公仲說:“沒有。”番吾君說:“牛畜、荀欣、徐越都可以推薦。”公仲就推薦了這三個人。到上朝的時候,烈侯又問:“歌手的田地怎麽樣了?”公仲說:“正派人挑選最好的田。”牛畜侍奉烈侯時對他講仁義的道理,用王道約束他,烈侯態度寬和。第二天,荀欣陪侍,建議精選起用賢才,任命官吏要使用能幹的人。第三天,除越陪侍,建議節約財物,儉省用度,考察評估官吏們的功績德行。他們所講的道理沒有不充分的,國君很高興。烈侯派人去對相國說:“給歌手賜田的事暫時停止。”任命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史,賜給相國衣服兩套。
九年,烈侯去世,他的弟弟武公即位。武公在位十三年去世,趙國又讓烈侯太子趙章即位,這就是趙敬侯。這一年,魏文侯去世。
敬侯元年(前386),武公的兒子趙朝作亂,失敗後逃奔魏國。趙國開始以邯鄲為都城。
敬侯二年,在靈丘打敗齊軍。三年,在廩丘救授魏國,大敗齊軍。四年,趙軍在兔台被魏軍打敗。趙修築剛平城以便進攻衛國。五年,齊、魏兩國幫助衛國攻趙,奪取了剛平。六年,向楚國借兵伐魏,奪取了棘蒲。八年,攻下了魏國的黃城。九年,進攻齊國。齊國進攻燕國,趙軍援救燕國。十年,趙國與中山國在房子縣交戰。
敬侯十一年(前376),魏、韓、趙共同滅亡晉國,瓜分了它的土地。趙國攻打中山國,又在中人地區交戰。十二年,敬侯去世,他的兒子成侯趙種即位。
成侯元年(前374),公子趙勝與成侯爭奪君位,發動叛亂。二年六月,下雪。三年,太戊午任相國。征討衛國,奪取了鄉邑七十三處。魏國在藺打敗趙軍。四年,與秦軍在高安交戰,打敗了它。五年,在鄄城攻伐齊軍。魏軍在懷地打敗趙軍。趙軍攻打鄭國,打敗了它,把佔領的鄭地給了韓國,韓國把長子縣給了趙國。六年,中山國修築長城。趙軍進攻魏國,在湪澤打敗了它,圍困了魏惠王。七年,進攻齊國,打到了齊長城。同韓國聯合進攻西周國。八年,和韓國一起把西周分為兩部分。九年,與齊國在阿城之下交戰。十年,進攻衛國,奪取甄城。十一年,秦國進攻魏國,趙軍到石阿去援救。十二年,秦軍進攻魏國的少梁,趙軍前去援救。十三年,秦獻公派名叫國的庶長領兵進攻魏國的少梁,俘虜了魏國太子和公孫痤。魏軍在澮水一帶打敗趙軍,奪取了皮牢。成侯與韓昭侯在上黨相遇。十四年,趙與韓一起攻秦。十五年,趙國幫助魏國攻齊。
十六年,趙國與韓國、魏國瓜分晉國。把端氏縣封給晉君。
十七年,成侯與魏惠王在葛孽相遇。十九年,趙國與齊國、宋國在平陸盟會,與燕國在西阿盟會。二十年,魏國進獻上等木料做的檐椽,于是就用這些木椽修建了檀台。二十一年,魏軍包圍了邯鄲。二十二年,魏惠王攻下了邯鄲,齊軍也在桂陵打敗了魏軍。二十四年,魏國把邯鄲歸還給趙國,趙國與魏國在漳水之濱盟誓。秦軍進攻趙國的藺城。二十五年,成侯去世。公子緤與太子肅侯爭奪君位,趙緤失敗,逃奔韓國。
肅侯元年(前349),奪取了晉君的端氏縣,把晉君遷到屯留安置。二年,與魏惠王在陰晉相遇。三年,公子趙範襲擊邯鄲,沒有取勝就死了。四年,朝拜周天子。六年,進攻齊國,奪取了高唐。七年,公子趙刻進攻魏國的首垣。十一年,秦孝公派商鞅征伐魏國,俘虜了魏國將軍公子趙卬。趙國進攻魏國。十二年,秦孝公去世,商鞅也死了。十五年,開始興建壽陵。魏惠王去世。
十六年,肅侯遊覽大陵,經過鹿門,宰相太戊午牽住馬頭說:“正當農事繁忙的時候,一天不耕作,一百天沒有飯吃。”肅侯聽了立即下車認錯。
十七年,圍困魏國的黃城,沒有攻克。修築長城。
十八年,齊、魏征伐趙國,趙國決黃河之水淹灌敵軍,敵軍撤離。二十二年,張儀任秦國宰相。趙疵與秦軍交戰,失敗,秦軍在河西殺死趙疵,奪取了趙國的藺和離石兩地。二十三年,韓舉與齊軍、魏軍作戰,戰死在桑丘。
二十四年,肅侯去世。秦、楚、燕、齊、魏派出精兵各一萬人同來參加葬禮。肅侯的兒子武靈王即位。
武靈王元年(前325),陽文君趙豹任宰相。梁襄王和太子嗣、韓宣王和太子倉到信宮來朝賀。武靈王年少,還不能處理政事,設有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官三人。到處理朝政的時候,首先問候先王的貴臣肥義,並給他增加品級和俸祿;國中八十以上的德高老人,每月都給他們送禮。
武靈王三年,修築鄗城。四年,與韓王在區鼠會見。五年,娶韓國宗親之女為夫人。
八年,韓國進攻秦國,沒有取勝就撤離了。五國互相稱王,隻有趙國不稱王,趙君說:“沒有實際,怎能處在這個名分上呢!”下令趙國人都稱他為“君”。
九年,與韓、魏一起進攻秦國,秦國打敗了三國軍隊,斬殺了八萬人。齊國在觀澤打敗趙軍。十年,秦軍奪取趙國的中都和西陽。齊國打敗燕國,燕國宰相子之做了國君,國君反而稱臣。十一年,武靈王把燕國公子職從韓國召來,立他為燕王,派樂池把他送燕國。十三年,秦軍攻下趙他的藺城,俘虜了將軍趙庄。楚王、魏王來趙國,至邯鄲。十四年,趙何進攻魏國。
十六年,秦惠王去世。武靈王遊覽大陵。有一天,武靈王夢見一位少女彈琴並唱了一首詩:“美人光彩艷麗啊,容貌好像苕花。命運啊,命運啊,竟然無人知我嬴娃!”另一天,武靈王飲酒很高興,屢次談起他所做的夢,想像著夢中少女的美貌。吳廣聽說後,通過夫人把他的女兒娃嬴送入宮中。這就是孟姚。孟姚特別受武靈王的寵愛,她就是惠後。
十七年,武靈王到九門,修築野台,以便瞭望齊國和中山國的邊境。
十八年,秦武王和孟說舉龍紋赤鼎,折斷膝蓋骨死去。趙王派代相趙固到燕國接來秦公子稷,送他回國,立為秦王,這就是秦昭王。
武靈王十九年春天正月,在信宮舉行盛大朝會。召見肥義同他議論天下大事,談了五天才結束。武靈王到北邊巡視中山國的地界,到了房子縣,又去代地,北到無窮,西到黃河,登上黃華山頂。然後召見樓緩商議說:“我們先王趁著世事的變化,做了南邊領地的君長,連線了漳水、滏(fǔ,府)水的險阻,修築長城,又奪取了藺城、郭狼,在荏地打敗了林胡人,可是功業尚未完成。如今中山國在我們腹心,北面是燕國,東面是東胡,西面是林胡、樓煩、秦國、韓國的邊界,然而沒有強大兵力的救援,這樣下去國家要滅亡,怎麽辦呢?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受到背離習俗的牽累。我要穿起胡人服裝。”樓緩說:“很好。”可是群臣都不願意。
當時肥義在旁侍奉,武靈王說:“簡子、襄子二位主君的功業,就在于考慮到了胡、翟之利。做臣子的,受寵時應有明孝悌、知長幼、順從明理的德操,通達時應建立既可利民又能益君的功業,這兩方面是臣子的本份。如今我想繼承襄主的事業,開拓胡人、翟人所住之地,可是找遍世間也見不到這樣的賢臣。為了削弱敵人,用力少而能取得更多的功效,可以不耗盡百姓的力氣,就能繼續兩位先主的勛業。凡是有高出世上功業的人,就要承受背棄習俗的牽累;有獨特智謀的人,就要聽任傲慢民眾的埋怨。如今我要穿胡人服裝騎馬射箭,並用這個教練百姓,可是世人一定要議論我,怎麽辦呢?”肥義說:“我聽說做事猶疑就不會成功,行動猶豫就不會成名。您既然考慮決定承受背棄風俗的責難,那末就無需顧慮天下的議論了。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凡夫俗子商議。從前舜用舞蹈感化三苗,禹到裸國脫去上衣,他們不是為了滿足欲望和愉悅心志,而是必須用這種方法宣揚德政並取得成功。愚蠢的人事情成功了他還不明白,聰明人在事情尚無跡象的時候就能看清,那末您還猶疑什麽呢!”武靈王說:“穿胡服我不猶疑,我恐怕天下之人要嘲笑我。無知的人快樂,也就是聰明人的悲哀;蠢人譏笑的事,賢人卻能看得清。世上有順從我的人,穿胡服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即便驅使世人都來笑我,胡地和中山國我也一定要佔有。”于是就穿起了胡服。
武靈王派王緤轉告公子成說:“寡人穿上胡服,將要這樣上朝,也希望叔父穿上它。家事要聽從雙親,國事要聽從國君,這是古今公認的行為準則。子女不能反對雙親,臣子不能違背君主,這是兄弟們通用的道理。如今我製定政令,改變服裝,可是叔父您要不穿,我恐怕天下人要議論。治國有常規,利民是根本;處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為重要。宣傳德政要先從平民談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讓貴族信從。如今穿胡服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欲望和愉悅心志;事情要達到一定的目的,功業才能完成。事情完成了,功業建立了,然後才算是妥善。如今我恐怕叔父違背了處理政事的原則,因此來幫助叔父考慮。況且我聽說過,做有利于國家的事,行為不會偏邪;依靠貴戚的人,名不會受損害。所以我願仰仗叔父的忠義,來成就胡服的功效。我派王緤來拜見叔父,請您穿上胡服。”公子成再拜叩頭說:“我來已聽說了大王穿胡服的事,我沒有才能,臥病在床,不能奔走效力多多進言。大王命令我,我鬥膽回答,是為了盡我的愚忠。我聽說中國是聰明智慧的人居住的地方,是萬物財用聚集的地方,是聖賢進行教化的地方,是仁義可以施行的地方,是遠方之人願來觀覽的地方,是蠻夷樂于效法的地方。如今大王拋棄了這些而穿起遠方的服裝,變更古來的教化,改易古時的正道,違反眾人的心意,背棄學者之教,遠離中國風俗,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考慮此事。”使者回去如實稟報。武靈王說:“我本來知道叔父有病,我要親自去請求他。”
武靈王于是前往公子成家中,親自請求他,說:“衣服是為了便于穿用的,禮是為了便于行事的。聖人觀察鄉俗而順俗製宜,根據實際情況製定禮儀,這是為了利民富國。剪掉頭發,身上刺花紋,臂膀上繪畫,衣襟開在左邊,這是甌越百姓的習俗。染黑牙齒,額上刺花。戴魚皮帽子,穿粗針大線的衣服,這是大吳國的習俗。所以禮製服裝各地不同,而為了便利卻是一致的。地方不同使用會有變化,事情不同禮製也會變更。因此聖人認為如果可以利國,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禮製不必相同。儒者同一師承而習俗有別,中原禮儀相同而教化互異,何況是為了荒遠地區的方便呢?所以進退取舍的變化,聰明人也不能一致;遠方和近處的服飾,聖賢也不能使它相同。窮鄉僻壤風俗多異,學識淺陋卻多詭辯。不了解的事不去懷疑,與自己的意見不同而不去非議的人,才會公正地博採眾見以求盡善。如今叔父所說的是世俗之見,我所說的是為了製止世俗之見。我國東有黃河、薄洛津,和齊國、中山國共有,可是沒有舟船的設施。從常山直到代地、上黨,東邊是燕國、東胡的國境,西邊有樓煩、秦國、韓國的邊界,如今沒有騎射的裝備。所以我認為如果沒有舟船的設施,住在河兩岸的百姓,將用什麽守住黃河、薄洛之水呢?改變服裝、練習騎射,就是為了防守同燕、三胡、秦、韓相鄰的邊界。況且從前簡主不在晉陽以及上黨設要塞,襄主並吞戎地、攻取代國以便排斥各地胡人,這是愚人和智者都能明白的。從前中山國仗恃齊國的強大兵力,侵犯踐踏我國土地,虜掠我國百姓,引水圍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靈保佑,鄗城幾乎失守。先王以此為恥,可是這個仇還沒有報。如今有了騎射的裝備,近可以使上黨的地勢更為有利,遠可以報中山國之仇。可是叔父卻順從中原的習俗,違背簡主、襄主的遺志,厭惡變服的名聲而忘掉了鄗城被困的恥辱,這不是我所希望的。”公子成再拜叩頭說:“我很愚蠢,沒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亂說世俗的見解,這是我的罪過。如今大王要繼承簡主、襄主的遺志,順從先王的意願,我怎敢不聽從王命呢!”公子成再拜叩頭。武靈王于是賜給他胡服。第二天,穿上胡服上朝。這時武靈王才開始發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趙文、趙造、周袑、趙俊都來勸阻武靈王不要穿胡服,依照原來的辦法更適宜。武靈王說:“先王習俗不同,哪種古法可以仿效?帝王們不互相因襲,哪種禮製可以遵循?伏羲神農註重教化,不行誅罰;黃帝、堯、舜使用刑罰,但不殘暴。到了夏、商、周三王,隨時代不同來製定法度,根據實際情況規定禮製。法規政令都順應實際需要,衣服器械都便于使用。所以禮不必隻用一種方式,而便利國家也不必效法古代。聖人的興起並不互相因襲卻能統一天下,夏、殷的衰敗並未變禮製也終于滅亡。那麽,違背古製未可厚非,遵循舊禮並不不值得稱道。如果說服裝奇特的人心志浮蕩,那麽鄒、魯一帶就不會有奇特行為的人了;習俗怪異的地方百姓都輕率,那麽吳、越一帶也就不會有出眾的人才了。況且聖人認為,隻要有利于身體就可以叫做衣服,隻要便于行事就可以稱為禮法。規定進退的禮節,衣服的製度,是為了使平民百姓有統一的遵循,不是為了評論賢人的。所以平民總是和流俗相伴,賢人卻是同變革一道。所以諺語說:‘按照書本趕車的人不會摸透馬的性情,用古法來約束今世的人不通曉事物的變化。’遵循古法的功效,不可能高出世俗;交法古代的學說,不可能治理今世。你們不懂這個道理啊!”終于推行胡服並招募士兵練習騎射。
二十年,武靈王巡察中山國地勢,到達寧葭;往西巡察胡人地勢,到達榆中。林胡王進獻馬匹。回來後,派樓緩出使秦國,仇液到韓國,王賁去楚國,富丁去魏國,趙爵去齊國。讓代相趙固掌管胡地,招募胡地士兵。
二十一年,進攻中山國。趙袑率領右軍,許鈞率領左軍,公子章率領中軍,武靈王統率三軍,牛翦率領戰車和騎兵,趙希一並率領胡與代的士兵。趙希與諸軍通過隘口,到曲陽會師,攻佔了丹丘、華陽、鴟上關塞。武靈王率軍奪取了鄗城、石邑、封龍、東垣。中山國獻出四城求和,武靈王應允,收兵停戰。二十三年,又進攻中山國。二十五年,惠後去世。派周袑穿胡服輔佐教導王子趙何。二十六年,再次進攻中山國,奪取的土地北至燕、代一帶,西至雲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日,在東宮舉行盛大朝會,武靈王傳位,立王子趙何為王。新王到祖廟行參拜祖先之禮以後,出來上朝。大夫全都是大臣,肥義任相國,並且是新王的師傅。這就是惠文王。惠文王是惠後吳娃的兒子。武靈王自稱為主父。
主父想讓兒子自主治國,自己就穿上胡服率領士大夫到西北巡視胡地,並想從雲中、九原直向南方襲擊秦國,于是他親自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國。秦昭王沒有覺察,過後驚怪他的狀貌特別魁偉,不像人臣的氣度,立即派人追趕,可是主父早已飛馬奔出了秦國的關口。仔細詢問,才知道是主父。秦人非常驚恐。主父所以要進入秦國,是想親自察看地形,並趁機觀察秦王的為人。
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巡視新佔領的土地,于是經過代地,往西在西河與樓煩王相會,並招收了他的士兵。
三年,滅中山國,把它的國王遷到膚施縣。開始建靈壽城。北方的土地才開始屬于趙國,通往代地的道路大為通暢。歸來之後,論功行賞,實行大赦,設酒宴聚會歡飲五天,封長子趙章為代地的安陽君。趙章平素放縱,弟弟被立為國王他心中不服。主父又派田不禮輔佐趙章。
李兌對肥義說:“公子章正當壯年並且心志驕狂,黨徒眾多,野心很大,恐怕會有私心吧!田不禮的為人,殘忍並且傲慢。這兩個人互相投合,一定會有陰謀作亂的事情發生,一旦挺身作亂就希圖徼幸成功。小人有了野心,就會考慮輕率,謀事淺薄,隻看到利益而不顧禍害,同伙互相慫恿,就會一起闖入禍亂之門。據我看,這種事一定不會很久了。您負有重任並握有大權,動亂會從您那裏開始,災禍會在您那裏集中,您必定最先受害。仁人博愛萬物,智者防患于未然,不仁不智,怎能治理國家?您何不聲稱有病不出家門,把政事移交給公子成呢?不要成為怨恨匯集的地方,不要做禍亂發生的階梯。”肥義說:“不行。當初主父把新王托付給我的時候說:‘不要變更你的法度,不要改變你的心,堅持一心,直到你去世。’我再拜接受王命並且記載下來。如今懼怕田不禮作亂而忘記我記載的王命,什麽罪過比變節更大呢!上朝接受了庄嚴的王命,退朝後就不全心全意,什麽錯誤比負心更嚴重!變節負心之臣,刑罰是不寬容的。諺語說‘死者如果復生,生者不應在他面前感到慚愧’。我已經有言在先,我要完全實現我的諾言,怎能隻是保全我的身體!況且堅貞之臣當災難臨頭時節操就會顯現,忠良之臣遇到牽累時行事必須鮮明。您已對我賜教並給我忠告。盡管如此,我已有言在先,始終不敢違背。”李兌說:“好吧,您勉力而行吧!我能看到您隻有今年了。”說完就痛哭流涕而去。李兌幾次去見公子成,以便防範田不禮作亂。
另一天,肥義對信期說:“公子章和田不禮非常令人憂慮。他們對我說得好聽而實際上很壞,他們為人不孝不忠。我聽說,奸臣在朝廷是國家的禍害;讒臣在宮中是君主的蛀蟲。這種人貪婪並且野心很大,宮內得到君主寵愛就到外邊行凶胡為。假傳王命傲慢無禮,一旦擅自發出命令,也是不難做到的,禍害將要危及國家。如今我為此憂慮,夜裏忘記睡覺,飢餓忘記吃飯。對盜賊的出沒不可不防。從今以後,如果有人請見國王一定要同我見面,我要先用自身抵擋他,沒有變故君王才能進來。”信期說:“好極了,我能聽到這樣的話!”
四年,群臣前來朝拜,安陽君也來朝拜。主父讓新王主持朝拜,他自己從旁暗中觀察群臣和王室宗親的禮儀。看到他的長子趙章頹喪的樣子,反倒向北稱臣,屈身在弟弟面前,心裏很憐憫他,那時就想把趙國一分為二,讓趙章做代國之王,這個打算沒有決定就中止了。
主父和惠文王到沙丘遊覽,分住兩處宮室。公子章就利用他的黨徒和田不禮作亂,詐傳主父命令召見惠文王。肥義首先進去,被殺死了。高信就與惠文王一起作戰。公子成和李兌從國都趕到,就調集四邑的軍隊前來抵御這場變亂,殺死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消滅了他們的黨徒,安定了王室。任命公子成為宰相,封號是安平君,任命李兌為司寇。公子章被打敗的時候,逃到了主父那裏,主父開收留了他,公子成和李兌因而包圍了主父的宮室。公子章死後,公子成和李兌商量說:“由于趙章的緣故包圍了主父,即使撤兵,我們這些人也要滅族啊!”于是就繼續包圍主父宮室。命令宮中的人“最後出來的人滅族”,宮裏的人全出來了。主父想出宮但出不來,又得不到食物,隻好去掏雛雀充飢,三個多月以後餓死在沙丘宮。主父之死已確定無疑,這才向諸侯發出訃告。
當時惠文王年少,公子成、李兌專政,兩人害怕被殺,所以圍困主父。主父起初是把長子趙章立為太子,後來得到吳娃,非常寵愛她,為此不出吳娃之宮好幾年,生下兒子趙何後,變廢了太子章而立趙何為王。吳娃死後,對趙何的愛也隨之松弛,重又憐惜原來的太子,想讓兩個兒子並立為王,猶豫不決,所以變亂發生,以至父子一同死去,被天下人嘲笑,怎不令人痛惜呢!

惠文王五年(前294),趙國把鄚、易兩地給了燕國。八年,修築南行唐城。九年,趙梁領兵,與齊國聯合進攻韓國,直到魯關之下。到了十年,秦國自稱為西帝。十一年,董叔和魏氏征討宋國,在魏國得到河陽。秦國奪取梗陽。十二年,趙梁領兵進攻齊國。十三年,韓徐為統帥,進攻齊國。公主去世。十四年,燕國宰相樂毅統率趙、秦、韓、魏、燕五國聯軍進攻齊國,奪取了靈丘。趙王與秦王在中陽相會。十五年,燕昭王來會見趙王。趙國與韓、魏、秦聯合攻齊,齊王敗逃,燕軍孤軍深入,攻下臨淄城。
十六年,秦國又同趙國幾次進攻齊國,齊國人非常憂慮。蘇厲為齊國寫信給趙王,信中說:
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他的德行並非遍布于海內各地,教化也並非普及到所有的百姓,四時祭祀的供品也不是經常讓祖先享用。可是甘露普降,下雨及時,五谷豐收,百姓不生疫病,眾人都對此贊頌,然而賢主卻要深思。
如今您的賢德和功力,並非經常施之于秦國;積蓄的怨恨和怒氣,也並非平素就對齊國特別深。秦趙兩國聯合,強使韓國出兵,秦國真是愛趙國嗎?它確實恨齊國嗎?事情如果過分,賢主就應該認真觀察。秦國並非愛趙並且恨齊,而是想要滅亡韓國並且吞並東、西二周,故意以齊國為誘餌吸引天下。唯恐事情不能成功,所以才出兵脅迫魏國和趙國。又恐怕天下各國懼怕它,所以派出人質以便得到信任。還恐怕天下各國很快要反對它,所以在韓國征兵以示威脅。表面上說是對盟國有好處,實際上是要征討空虛的韓國,我認為秦國的計謀一定是從這方面考慮的。事情本來就有情勢不同而禍患是一樣的,楚國長期受到攻代而中山國卻滅亡了,如今齊國長期被攻伐而韓國必定該滅亡了。攻破齊國,大王您和六國共分其利。滅亡了韓國,秦國就單獨佔有它。佔領二周,往西可以得到天子祭祀用的禮器,秦國獨吞私佔。授給田地要計算功利,大王您得到的利益同秦國比誰多?
遊說之士議論說:“韓國失去三川,魏國失去晉地,市朝還沒有什麽變化災禍就要來到了。”燕國全部佔領齊國北部土地之後,離沙丘、鉅鹿就少了三百裏,韓國的上黨離邯鄲一百裏,燕國、秦國共謀奪取趙國的河山,經小路三百裏就可串通。秦國的上郡靠近挺關,到達榆中有一千五百裏,秦國如果依托三郡進攻趙國的上黨,羊腸坂以西,句(gōu,勾)註山以南就不再為大王您所有了。越過句註山,截斷常山並駐守在那裏,僅三百裏路就可直達燕國,代馬胡犬從此不再東入趙國,昆山之玉也不能運至趙國,這三種寶物也就不再為大王所有了。大王長期攻代齊國,跟隨強秦進攻韓國,禍患必定會達到這種地步。希望您多加考慮。
況且齊國所以被攻伐,就是由于它侍奉了大王;各國軍隊集結在一起,就是為了加禍于大王。燕、秦兩國的盟約一訂立,出兵的日子就不遠了。五國想把趙國土地一分為三,齊國背棄了五國盟約而為解除趙國之禍犧牲自己,向西進兵抑製強秦,使秦國廢除帝號請求屈服,把高平、根柔還給魏國,把(xíng,刑)分、先俞還給趙國。齊國侍奉大王,應該說是最上等的交情了,如今卻讓齊國服罪,我擔心以後侍奉大王的國家不敢那麽堅決了。希望大王仔細考慮。
如今大王不與各國進攻齊國,天下各國必定認為大王主持正義,齊國將捧著江山社稷更盡心的侍奉大王,天下各國一定都會敬重大王的正義。大王可以帶領各國同秦國友好,如果秦國強暴,大王就帶領各國抑製它,這樣,一世的名譽榮耀都被大王掌握了。
于是趙國就停止進兵,謝絕秦國,不再進攻齊國。
惠文王與燕王相會。廉頗領兵,進攻齊國的昔陽,把它攻下了。
惠文王十七年,樂毅率領趙國軍隊攻打魏國的伯陽。秦國怨恨趙國不同它一起進攻齊國,就征伐趙國,攻下趙國的兩座城。十八年,秦國攻下趙國的石城。趙王再次到衛地的東陽,決黃河水,征伐魏國。大水成災,漳水泛濫。魏冉來趙國任宰相。十九年,秦軍奪取了趙國的兩座城。趙國把伯陽還給魏國。趙奢領兵,攻打齊國的麥丘,把它攻取了。
二十年,廉頗領兵,進攻齊國。趙王與秦昭王在西河之外相會。
二十一年,趙國把漳水的水道改在武平的西邊。二十二年,瘟疫大規模流行。立公子丹為太子。
二十三年,樓昌領兵,進攻魏國的幾邑,未能奪取。十二月,廉頗領兵,再攻幾邑,佔領了它。二十四年,廉頗領兵,進攻魏國的房子,攻克了,就築起城牆才回去。又進攻安陽,把它奪取了。二十五年,燕周領兵,進攻昌城、高唐,都攻克了。趙國和魏國一起攻秦,秦國大將白起在華陽打敗趙軍,俘虜一名趙將。二十六年,奪回被東胡脅迫叛離的代地。
二十七年,又把漳水改道在武平以南。封趙豹為平陽君。黃河泛濫,大水成災。
二十八年,藺相如征代齊國,打到平邑。停止修建北邊九門縣的大城。燕國將領成安君和公孫操殺死了他們的國王。二十九年,秦與韓相助攻趙,包圍了閼與。趙國派趙奢領兵,襲擊秦軍,在閼與城下大敗秦軍,趙王賜給他馬服君的封號。
三十三年,惠文王去世,太子丹即位,這就是孝成王。
孝成王元年(前265),秦國進攻趙國,攻下了三座城。趙王剛剛即位,太後掌權,秦國加緊進攻。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說:“一定要讓長安君來作人質,才能出兵。”太後不肯,大臣極力進諫。太後明確地對左右說:“有再來談讓長安君去作人質的,老婦一定要唾他的臉。”左師觸龍說希望拜見太後,太後怒氣沖沖地等著他。觸龍進宮後,慢慢地走著小碎步坐下,自己告罪說:“老臣我腳有毛病,簡直不能快跑,沒來拜見您有很久了。我私下裏寬恕自己,可是又恐怕太後的身體有什麽不舒服,所以很想看望太後。”太後說:“老婦我依仗車輦行動。”觸龍說:“您的飲食沒有減少吧?”太後說:“就靠喝粥罷了。”觸龍說:“老臣我近來很不想吃飯,就勉強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裏,多少增加了點食欲,身體也舒適一些了。”太後說:“老婦我辦不到。”太後不平和的臉色稍有緩和。左師公觸龍說:“我的兒子舒祺年齡最小,沒什麽出息,可是我已經衰老,心裏很疼愛他,希望他能補上黑衣衛士的空缺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向您稟告。”太後說:“好吧!年紀多大了?”回答說:“十五歲了。雖然還不大,但願在我還沒入土的時候把他托付給您。”太後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回答說:“超過婦人。”太後笑著說:“婦人愛得更厲害。”觸龍說:“老臣私下裏認為您老疼愛燕後勝過愛長安君。”太後說:“您錯了,比愛長安君差得多了。”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子女,就應該為他們考慮得周到長遠。您老送燕後遠嫁的時候,握著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想到她要去那麽遠,也是很可憐她呀。走了以後,並非不想念她,可是祭祀的時候卻禱告說‘千萬不要讓她回來’,難道不是為她的長遠打算,希望她子子孫孫都能繼承王位嗎?”太後說:“是啊。”左師公說:“從現在上推到三代以前,直到趙國每位君主的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繼承人還有在位的嗎?”太後說:“沒有了。”觸龍說:“不隻是趙國,各國諸侯子孫後代的繼承人還有在位的嗎?”太後說:“老婦沒聽說過。”觸龍說:“這是由于離得近的災禍落到自己身上,離得遠的災禍就落到子孫頭上。難道君主的子孫被封侯的就全不好嗎?是由于他們的地位尊貴但沒有功勛,俸祿優握但沒有勞績,而擁有的貴重的寶物又太多了。如今您老讓長安君的地位尊貴了,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許多貴重的寶物,可是不趁現在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辭別了人世,長安君憑借什麽在趙國立身?老臣以為您為長安君打算得短淺,所以認為疼愛他不如疼愛燕後。”太後說:“好吧,任憑您派他到哪裏去吧!”于是為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到齊去做人質,齊國這才出兵。
子義聽到這件事,說:“君主的兒子,也是骨肉這親,尚且不能依仗沒有功勛的尊位,沒有勞績的奉祿,來保住金玉之類的重寶,何況是我們的這樣的人呢?”
齊國的安平君田單率領趙國軍隊進攻燕國的中陽,把它攻克了。又進攻韓國的註人,也攻克了。二年,惠文後去世。田單任宰相。
四年,孝成王做夢穿著左右兩色的衣服,乘飛龍上天,沒到天上就墜落下來,看見金玉堆積如山。第二天,孝成王召見名叫敢的筮史官來佔卜,他說:“夢見穿左右兩色衣服,象征殘缺。乘飛龍上天沒有到天上就墜落下來,象征有氣勢但沒有實力。看見金玉堆積如山,象征憂患。”
過了三天,韓國上黨的守將馮亭派使者到趙國,他說:“韓國不能守住上黨,就要並入秦國。那裏的官吏百姓都願意歸屬趙國,不願歸屬秦國。上黨有城邑十七個,願再拜歸入趙國,大王怎樣向官吏百姓施恩,請您裁決。”孝成王大喜,召見平陽君趙豹告訴他說:“馮亭進獻十七城嗎,接受它怎麽樣?”趙豹回答說:“聖人把無緣無故的利益看做是大禍害。”孝成王說:“人們都被我的恩德感召,怎麽說是無故呢?”趙豹回答說:“秦國蠶食韓國的土地,從當中斷絕,不讓兩邊相通,本來自以為會安安穩穩地得到上黨的土地了。韓國所以不歸順秦國,是想要嫁禍于趙國。秦國付出了辛勞而趙國卻白白得利,即使強國大國也不能隨意從小國弱國那裏得利,小國弱國反倒能從強國大國那裏得利嗎?這怎能說不是無故之利呢!況且秦國利用牛田的水道運糧蠶食韓國,用最好的戰車奮力作戰,分割韓國的土地,它的政令已經施行,不能和它為敵,一定不要接受。”孝成王說:“如今出動百萬大軍進攻,一年半載也得不到一座城。現在人家把十七座城邑當禮物送給我國,這可是大利呀!”
趙豹出去後,孝成王召見平原君和趙禹告訴他們這件事。他們回答說:“出動百萬大軍進攻,過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這麽大的便宜,不能丟掉。”孝成王說:“好。”于是派趙勝去接受土地。趙勝告訴馮亭說:“我是敝國使者趙勝,敝國君主派我傳達命令,封賜太守萬戶的城邑三座,封賜各縣縣令千戶的城邑三座,全都世代為侯,官吏百姓全部晉爵三級,官吏百姓能平安相處,都賞賜黃金六斤。”馮亭流下眼淚不見使者,他說:“我不能處于三不義的境地:為君主守衛國土,不能拼死固守,這是一不義;韓王把上黨歸屬秦國,我不聽君主的命令,這是二不義;出賣君主的土地而得到封賞,這是三不義。”趙國于是發兵佔領上黨。廉頗領兵進駐長平。
七月,廉頗被免職,趙括接替他領兵。秦軍包圍趙括,趙括率軍投降,四十多萬士兵都被坑殺。孝成王後悔不聽趙豹的意見,因此才有少長平之禍。
孝成王回到王都,不答應秦國的要求,秦軍圍困邯鄲。武垣令傅豹和王容、蘇射率領燕國民眾反歸燕地。趙國把靈丘封給楚國宰相春申君。
八年,平原君到楚國請救兵。回國後,楚軍前來救援,魏國公子無忌也來救援,秦國才解除了對邯鄲的包圍。
十年,燕軍進攻昌壯,五月攻克了。趙國將軍樂乘、慶舍進攻秦國信梁的軍隊,把他打敗了。趙國太子去世。秦國進攻西周國,把它攻下了。徒父祺領兵出境。十一年,建元氏城,設上原縣。武陽君鄭安平去世,收回他的封地。十二年,邯鄲的草料庫被燒毀。十四年,平原君趙勝去世。
十五年,把尉文封給相國廉頗,封號信平君。燕王派丞相傈腹同趙國交好,送五百斤黃金為趙王祝酒。傈腹回國後向燕王報告說:“趙國的壯丁都死在長平,他們的遺孤還沒長大,可以進攻它。”燕王召見昌國君樂閒問他。樂閒回答說:“趙國是四百受敵的國家,它的百姓都受過軍事訓練,不能進攻它。”燕王說:“我們以多攻少,兩個打一個,可以嗎?”回答道:“不可以。”燕王說:“那我就用五個去打一個,可以嗎?”回道道:“不可以。”燕王大怒。群臣都認為可以。燕國終于出動兩支軍隊,兩千輛戰車,傈腹率軍進攻鄗城,卿秦率軍進攻代地。廉頗為趙國大將,打敗並殺死傈腹,俘虜了卿秦、樂閒。
十六年,廉頗圍困燕國都城。把樂乘封為武襄君。十七年,代理宰相大將武襄君進攻燕國,包圍了它的國都。十八年,延陵鈞率領軍隊跟隨相國信平君廉頗幫助魏國進攻燕國。秦軍攻下了趙國榆次地區的三十七座城。十九年,趙國和燕國交換國土:趙國把龍兌、汾門、臨樂給燕國;燕國把葛城、武陽、平舒給趙國。
二十年(前246),秦王政開始即位。秦軍攻下趙國的晉陽。
二十一年,孝成王去世。廉頗領兵,進攻繁陽,把它佔領了。趙王派樂乘接替廉頗,廉頗攻打樂乘,樂乘逃跑,廉頗逃亡到魏國。孝成王之子趙偃即位,這就是悼襄王。
悼襄王元年(前244),盛禮交好魏國。想修通到魏國平邑和中牟的道路,沒有成功。
二年,李牧領兵,進攻燕國,攻下了武遂、方城。秦國召見春平君,借故把他扣留了。泄鈞為他對文信侯說:“春平君這個人,趙王特別喜愛他而郎中們卻忌妒他,所以他們互相商議說:‘春平君到秦國,秦國一定扣留他。’于是他們一起商量把春平君送到秦國。如今您扣留他,就斷絕和趙國的關系,中了那些郎中的奸計。您不如送回春平君扣留平都。春平君的言行受趙王的信任,趙王一定會割讓許多土地贖回平都。”文信侯說:“好。”于是送走了春平君。趙國在韓皋築城。
三年,龐煖領兵,進攻燕國,俘虜了燕將劇辛。四年,龐煖統率趙、楚、魏、燕四國的精兵,進攻秦國的蕞,沒有攻克。移兵進攻齊國,奪取了饒安。五年,傅抵領兵,駐扎平邑;慶舍率領東陽及河外的軍隊,守衛黃河的橋梁。六年,把饒陽封給長安君。魏國把鄴送給趙國。
九年,趙國進攻燕國,奪取了貍陽城。還沒有收兵,秦國就來攻鄴,攻下了。悼襄王去世,他的兒子幽繆王趙遷即位。
幽繆王趙遷元年(前235),在柏人築城。二年,秦軍進攻武城,扈輒(zhé,哲)率領軍隊救援,軍隊被打敗,扈輒戰死。
三年,秦軍進攻赤麗、宜安,李牧領兵與秦軍在肥城之下交戰,打退了秦軍。趙王封李牧為武安君。四年,秦軍進攻番吾,李牧同秦軍作戰,把它打退了。
五年,代地發生大地震,從樂徐以西,北至平陰,樓台、房屋、牆垣大半毀壞,地面裂開東西寬一百三十步的裂溝。六年,發生大飢荒,百姓中傳出民謠說:“趙人大哭,秦人大笑。如果不相信,請看田裏長不長苗。”
七年,秦軍進攻趙國,趙國大將李牧和將軍司馬尚領兵,反擊秦軍。李牧被殺,司馬尚被免職,趙怱和齊國將軍顏聚接替他們的職務。趙怱兵敗,顏聚逃跑。因此趙王遷投降。
八年十月,邯鄲歸屬秦國。
太史公說:我聽馮王孫說:“趙王遷,他的母親是歌女,受悼襄王寵愛。悼襄王廢了嫡子趙嘉而立趙遷為太子。趙遷平素行為不正,聽信讒言,所以誅殺了趙國良將李牧,重用郭開。”難道不是很荒唐的嗎!秦國俘虜趙遷之後,趙國逃亡的大夫們共同扶立趙嘉為王,在代地稱王六年。秦國進兵打敗了趙嘉,終于滅了趙國,把它改為郡。

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御①。其後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②,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季勝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③。是為宅皋狼④。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于周繆王⑤。造父取驥之乘匹⑥,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⑦,獻之繆王。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⑧,見西王母⑨,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裏馬,攻徐偃王,大破之。⑩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自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時代戎(11),為御。及千畝戰,奄父脫宣王(12)。奄父生叔帶。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13),事晉文侯,始建趙氏于晉國。

①御:駕馭車馬,或駕馭車馬的人。 ②事:侍奉。 ③幸:寵愛,受寵愛。 ④宅皋狼:據《索隱》,皋狼是地名,孟增得寵,周成王讓他住在皋狼,孟增就以宅皋狼為號。 ⑤周繆王:即周穆王。繆,通“穆”。 ⑥驥:良馬。 乘匹:八匹。周代,四馬拉一車為乘,因而乘常做四的代稱;匹,成雙。乘匹就是四的雙倍。 ⑦資驪、驊騮、綠耳:都是良馬的名字,是所謂穆王八駿中的三駿。 ⑧巡狩:古代帝王外出視察稱為巡狩。 ⑨西王母:古代神話人物。 ⑩繆王使造父御……大破之:這幾句中記載的周穆王西巡見西王母事,是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出于《穆天子傳》。穆王乘千裏馬敗徐偃王事,據《韓非子》等書記載,敗徐偃王滅徐國的是楚文王。而楚文王上距周穆王三百年左右,所以此事也帶有傳說的性質。這兩年事卷四《周本紀》中都不載,卷五《秦本紀》所記與本篇略同。 (11)戎:古代泛指西部的少數民族。這裏指晉國南部的姜戎。 (12)脫:逃脫,脫險。 (13)如:到……去。

自叔帶以下,趙宗益興,五世而(生)〔至〕趙夙。
趙夙,晉獻公之十六年代霍.魏、耿①,而趙夙為將伐霍。霍公求奔齊。晉大旱,卜元,曰“霍太山為崇②”。使趙夙召霍君于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穰③。晉獻公賜趙夙耿。
夙生共孟,當魯閔公之元年也。共孟生趙衰,字子餘。
趙衰卜事晉獻公及諸公子,莫吉;卜事公子重耳,吉,即事重耳。重耳以驪姬之亂亡奔翟④,趙衰從。翟伐廧咎如⑤,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長女妻趙衰而生盾。初,重耳在晉時,趙衰妻亦生趙同、趙括、趙嬰齊⑥。趙衰從重耳出亡,凡十九年,得反國。重耳為晉文公,趙衰為原大夫,居原,任國政。文公所以反國及霸,多趙衰計策,語在晉事中。
趙衰既反晉,晉之妻固要迎翟妻⑦,而以其子盾為適嗣⑧,晉妻三子皆下事之。晉襄公之六年,而趙衰卒,謚為成季。

①霍、魏、耿:都是諸侯國的國名。 ②崇:鬼神給人災禍。 ③穰:豐收。 ④驪姬之亂:晉獻公寵姬驪姬,為使自己親生的兒子奚齊立為太子,用陰謀手段逼使太子申生自殺,並慫恿獻公追殺公子重耳和夷吾。詳見卷三十九《晉世家》。《左傳·僖公四年》、《國語·晉語》也有詳細記述。 翟: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通“狄”。 ⑤廧咎如:春秋時赤狄的一個部落。 ⑥此處所記與《左傳》不同。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重耳反晉後,把女兒嫁給趙衰,生趙同等三子。 ⑦要:要求。 ⑧適(dí,敵):同“謫”。

趙盾代成季任國政二年而晉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盾為國多難,欲立襄公弟雍。雍時在秦,使使迎之。太子母日夜啼泣,頓首謂趙盾曰:“先君何罪,釋其適子而更求君①?”趙盾患之,恐其宗與大夫襲誅之,逎遂立大子,是為靈公,發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②。靈公既立,趙盾益專國政。
靈公立十四年,益驕。趙盾驟諫,③,靈公弗聽。及食熊蹯④,胹不熟⑤,殺宰人⑥,持其屍出,趙盾見之。靈公由此懼,欲殺盾。盾素仁愛人,嘗所食桑下餓人反桿救盾⑦,盾以得亡。未出境,而趙穿弒靈公而立襄公弟墨臀⑧,是為成公。趙盾復反,任國政。君子譏盾“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故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晉景公時而趙盾卒,謚為宣孟,子朔嗣。

①釋:放棄,拋棄。 ②距:通“拒”。阻攔。 ③驟:屢次。 ④熊蹯:熊掌。 ⑤胹(ér,而):煮。 ⑥宰人:掌管膳食的官。 ⑦扞:遮擋,保護。本句所記之事詳見卷三十九《晉世家》。 ⑧弒:古代臣殺君或子殺父母稱為弒。

趙朔,晉景公之三年,朔為晉將下軍救鄭①,與楚庄王戰河上②。朔娶晉成公姊為夫人。
晉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初,趙盾在時,夢見叔帶持要而哭③,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④。盾卜之,兆絕而後好⑤。趙史援佔之⑥,曰:“此夢甚惡,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孫,趙將世益衰。”屠岸賈者,始有寵于靈公,及至于景公而賈為司寇,將作難⑦,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⑧,遍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為賊首。以臣弒君,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韓厥曰:“靈公遇賊,趙盾在外,吾先君以為無罪,故不誅。今諸君將誅其後,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誅。妄誅謂之亂。臣有大事而君不聞,是無君也。”屠岸賈不聽。韓厥告趙朔趣亡⑨。朔不肯,曰:“子必不絕趙祀,朔死不恨。”韓厥許諾,稱疾不出。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于下宮⑩,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

①下軍:春秋時,各大國都設三軍,名稱不一。晉國設上、中、下三軍。 ②與楚庄王戰河上:這是春秋時晉楚兩國的一次大戰,即著名的邲之戰,楚勝,晉敗。參見卷三十九《晉世家》《楚世家》。詳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③要:同“腰”。 ④拊(fǔ,府):拍。 ⑤兆:古人佔卜,先在龜甲或獸骨上鑽孔,然後燒灼出裂紋以判斷吉凶。這種裂紋稱為兆。 ⑥史援:史官名援。 ⑦作難:發難,起事。 ⑧致:涉及,牽連。 ⑨趣:急速,趕快。通“促”。 ⑩下宮:祖廟,後宮。

趙朔妻,成公姊,有遺腹,走公宮匿。趙朔客曰公孫杵臼,杵臼謂朔友人程嬰曰:“胡不死?”程嬰曰:“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無何,而朔婦免身①,生男,屠岸賈聞之,索于宮中。夫人置兒絝中②,祝曰:“趙宗滅乎,若號③;即不滅,若無聲。”及索,兒竟無聲。已脫,程嬰謂公孫臼曰:“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復索之,奈何?”公孫杵臼曰:“立與死孰難?”程嬰曰:“死易,立孤難耳。”公孫杵臼曰:“趙氏先君遇子厚,子強為其難者,吾為其易者,請先死。”乃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④,匿山中。程嬰出,謬謂諸將軍曰:“嬰不肖,不能立趙孤。誰能與我千金,吾告趙氏孤處。”諸將皆喜,許之,發師隨程嬰攻公孫杵臼。杵臼謬曰:“小人哉程嬰!昔下宮之難不能死,與我謀匿趙氏孤兒,今又賣我。縱不能立,而忍賣之乎!”抱兒呼曰:“天乎天乎!趙氏孤兒何罪?請活之,獨殺杵臼可也。”諸將不許,遂殺杵臼與孤兒。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⑤,皆喜。然趙氏真孤乃反在,程嬰卒與俱匿山中。

①免身:分娩。 ②絝:同“噣”。褲子。 ③若:你。下“若”字同。 ④文葆:綉花的襁褓。文:同“紋”;葆,通“褓”。 ⑤良:確實。

居十五年,晉景公疾,卜之,大業之後不遂者為崇①。景公問韓厥,厥知趙孤在,乃曰:“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鳥噣②,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厲無道,而叔帶去周適晉,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嘗絕祀。今吾君獨滅趙宗,國人哀之,故見龜策③。唯君圖之。”景公問:“趙尚有後子孫乎?”韓厥具以實告。于是景公乃至韓厥謀立趙孤兒,召而匿之宮中。諸將入問疾,景公因韓厥之眾以脅諸將而見趙孤④。趙孤名曰武。諸將不得已,乃曰:“昔下宮之難,屠岸賈為之,矯以君命⑤,並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難!微君之疾⑥,群臣固且請立趙後。今君有命,群臣之願也。”于是召趙武、程嬰遍拜諸將,遂反與程嬰、趙武攻屠岸賈,滅其族。復與趙武田邑如故。
及趙武冠⑦,為成人,程嬰乃辭諸大夫,謂趙武曰:“昔下宮之難,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趙氏之後。今趙武既立,為成人,復故位,我將下報趙宣孟與公孫杵臼。”趙武啼泣頓首固請,曰:“武願苦盤骨以報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嬰曰:“不可。彼以我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報,是以我事為不成。”遂自殺。趙武服齊衰三年⑧,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

①大業:趙氏的先祖,卷五《秦本紀》《正義》雲,大業即皋陶。參見該篇。 ②噣(zhòu,宙):鳥嘴。趙氏始祖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所以傳說祖先人面鳥嘴。 ③龜策:龜指佔卜用的龜甲;策指另一種佔卜方法所用的蓍(shī,失)草。 ④因:憑借,依靠。 ⑤矯:假託,詐稱。 ⑥微:如果不是。 ⑦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成人禮,束發戴帽。 ⑧齊衰(cuī,崔):古喪服的一種,粗麻布縫製,下邊縫齊,故稱齊衰。僅次于最重的喪服斬衰。

趙氏復位十一年,而晉厲公殺其大夫三郤①。欒書畏及,乃遂弒君厲公,更立襄公曾孫周,是為悼公。晉由此大夫稍強。
趙武續趙宗二十七年,晉平公立。平公十二年,而趙武為正卿。十三年,吳延陵季子使于晉,曰:“晉國之政卒歸于趙武子、韓宣子、魏獻子之後矣。”趙武死,謚為文子。
文子生景叔。景叔之時,齊景公使晏嬰于晉,晏嬰與晉叔向語。嬰曰:“齊之政後卒歸田氏。”叔向亦曰:“晉國之政將歸六卿②。六卿侈矣③,而吾君不能恤也④。
趙景叔卒,生趙鞅,是為簡子。

①三郤(xì,戲):三位郤氏大夫。殺三郤事見卷三十九《晉世家》。 ②六卿:春秋時,晉國的範、中行、知、趙、魏、韓六大家族世代為卿,故稱六卿。 ③侈:放縱,放肆。 ④恤:憂慮。

趙簡子在位,晉頃公之九年,簡子將合諸侯戍于周。其明年,入周敬王于周,闢弟子朝之故也①。
晉頃公之十二年,六卿以法誅公族祁氏、羊舌氏②,分其邑為十縣,六卿各令其族為之大夫。晉公室由此益弱。
後十三年,魯賊臣陽虎來奔③,趙簡子受賂,厚遇之。
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醫扁鵲視之,出,董安于問。扁鵲曰:“血脈治也④,而何怪⑤!在昔秦繆公嘗如此⑥,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孫支與子輿曰:‘我之帝所甚樂。吾所以久者,適有學也。帝告我:“晉國將大亂,五世不安;其後將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⑦。”公孫支書而藏之,秦讖于是出矣⑧。獻公之亂⑨,文公之霸,而襄公敗秦師于殽而歸縱淫⑩,此子之所聞。今主君之疾與之同,不出三日必間(11),間必有言也。”

①闢:同“避”。 周敬王之弟子朝在都城自立為王,敬王不能入都,隻好在外躲避。詳見卷四《周本紀》。 ②公族:諸侯國國君的同族。 ③陽虎來奔:陽虎是魯國季孫氏家臣,陰謀作亂失敗,逃奔晉國。事見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陽虎,《論語》作陽貨。 ④治:平和。 ⑤而:你。 ⑥秦繆公:即穆公。 ⑦男女無別:指男女之間不顧男女有別的禮教。 ⑧讖:古迷信認為將要應驗的預言或圖文。 ⑨獻公之亂:即晉獻公寵驪姬所引起的晉國的長期動亂。 ⑩秦晉殽之戰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戰役,見卷五《秦紀》、卷三十九《晉世家》。關于“歸縱溪”事,《左傳》、《晉世家》均不見記載。 (11)間:病愈或好轉。

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于鈞天①,廣樂九奏萬舞②,不類三代之樂③,其聲動人心。有一熊欲來援我④,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羆來⑤,我又射之,中羆,羆死。帝甚喜,賜我二笥⑥,皆有副⑦。吾見兒在帝側,帝屬我一翟犬⑧,曰:‘及而子之壯也,以賜之。’帝告我:‘晉國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將大敗周人于範魁之西⑨,而亦不能有也。今餘思虞舜之勛,適餘將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孫⑩。’”董安于受言而書藏之。以扁鵲言告簡子,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

①鈞天:天之中央。 ②廣樂:盛大宏偉的音樂。 九奏:多次演奏。 萬舞:周代一種規模盛大的舞蹈的名稱。 ③三代:指復、商、周。 ④援:抓。 ⑤羆:熊的一種,俗稱人熊。 ⑥笥(sì,四):裝衣物或飯食的竹器。 ⑦副:輔助的。王利器《風俗通義校註·皇霸篇》註認為,“副”指笥中之策的副本。 ⑧屬:托付。 ⑨嬴姓:指趙氏,趙氏的祖先為嬴姓。 周人:指衛人,衛人的祖先康叔為周武王同母弟。 本句指的是後來趙成侯三年代衛,奪取七十三座鄉邑之事。 ⑩胄女:指虞舜後代的女兒,即後文之姓嬴。胄,古代帝王或貴族的後代。 七世孫:即後文之武靈王。按,簡子至武靈王共十世,這裏說七世,有誤。

他日,簡子出,有人當道,闢之不去①,從者怒,將刃之。當道者曰:“吾欲有謁于主君。”從者以聞。簡子召之,曰:“②,吾有所見子晰也③。”當道者曰:“屏左右④,願有謁。”簡子屏人。當道者曰:“主君之疾,臣在帝側。”簡子曰:“然,有之。子之見我,我何為?”當道者曰:“帝令主君射熊與羆,皆死。”簡子曰:“是,且何也?”當道者曰:“晉國且有大難,主君首之。帝令主君滅二卿,夫熊與羆其皆祖也⑤。”簡子曰:“帝賜我二笥皆有副,何也?”當道者曰:“主君之子將克二國于翟⑥,皆子姓也。”簡子曰:“吾見兒在帝側,帝屬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長以賜之’。夫兒何謂以賜翟犬?”當道者曰:“兒,主君之子也。翟犬者,代之先也⑦。主君之子且必有代。及主君之後嗣,且有革政而胡服⑧,並二國于翟⑨。”簡子問其姓而延之以官⑩。當道者曰:“臣野人,致帝命耳。”遂不見。簡子書藏之府。

①闢:排除,引申為驅趕。 ②:通“嘻”。表示驚喜的嘆詞。 ③子晣(zhé,折):《索隱》認為子晰是人名。晣。晣,或作“晰”。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引《史詮》曰:“晰,明也,謂夢中明見子耳。《索隱》以子晰為當道人名,非。”王利器《風俗通義校註·皇霸》註雲,顧炎武錢大昕等對“子晰”的解釋與《史詮》同。 ④屏:退避。 ⑤以上兩句指的是簡子滅範氏和中行氏二卿,熊與羆是二卿祖先部落的圖騰。 ⑥這句指後來趙襄子滅代和知氏。 ⑦翟犬者,代之先也:代屬北狄,其始祖以犬為國騰,所以說狄犬是代的祖先。 ⑧革政而胡服:指後來的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 ⑨二國:指中山國和胡地。 ⑩延:聘請。

異日,姑布子卿見簡子,簡子遍召諸子相之。子卿曰:“無為將軍者①。”簡子曰:“趙氏其滅乎?”子卿曰:“吾嘗見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簡子召子毋恤②。毋恤至,則子卿起曰:“此真將軍矣!”簡子曰:“此其母賤,翟婢也,奚道貴哉?”子卿曰:“天所授,雖賤必貴。”自是之後,簡子盡召諸子與語,毋恤最賢。簡子乃告諸子曰:“吾藏寶符于常山上③,先得者賞。”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毋恤還,曰:“已得符矣。”簡子曰:“奏之。”毋恤曰:“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簡子于是知毋恤果賢,乃廢太子伯魯,而以毋恤為太子。

①無為將軍者:秦秋時諸侯國的軍隊都由正卿統率,所以卿也常被稱為將軍。“無為將軍者”也就是沒有能做正卿的人,即簡子的地位無人繼承,所以下面簡子才說“趙氏其滅乎”。 ②毋恤:又作“無恤”。 ③寶符:古代朝廷用作信物的憑證,也指代表天命的符節。

後二年,晉定公之十四年,範、中行作亂。明年春,簡子謂邯鄲大夫午曰:“歸我衛士五百家①,吾將置之晉陽。”午許諾,歸而其父兄不聽,倍言②。趙鞅捕午,囚之晉陽。乃告邯鄲人曰:“我私有誅午也,諸君欲誰立?”遂殺午。趙稷、涉賓以邯鄲反。晉君使籍秦圍邯鄲。荀寅、範吉射與午善③,不肯助秦而謀作亂,董安于知之。十月,範、中行氏代趙鞅④,鞅奔晉陽,晉人圍之。範吉射、荀寅仇人魏襄等謀逐荀寅,以梁嬰父代之;逐吉射,以範皋繹代之。荀櫟言于晉侯曰:“君命大臣,始亂者死。今三臣始亂而獨逐鞅,用刑不均,請皆逐之。”十一月,荀櫟、韓不佞、魏哆奉公命以伐範、中行氏,不克。範、中行氏反伐公,公擊之,範、中行敗走。丁未,二子奔朝歌⑤。韓、魏以趙氏為請。十二月辛未,趙鞅入絳,盟于公宮。其明年,知伯文子謂趙鞅曰:“範、中行雖信為亂,安于發之⑥,是安于與謀也。晉國有法,始亂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獨在。”趙鞅患之。安于曰:“臣死,趙氏定,晉國寧,吾死晚矣。”遂自殺。趙氏以告知伯,然後趙氏寧。
孔子聞趙簡子不請晉君而執邯鄲午,保晉陽,故書《春秋》曰:“趙鞅以晉陽畔⑦。”

①衛士五百家:趙鞅曾包圍衛國,衛人進獻給趙鞅五百戶士民,原來被安置在邯鄲。 ②倍:通“背”,違背。 ③荀寅、範吉射與午善:據《左傳·定公十三年》載,荀寅、範吉射與趙午三人有姻親關系。 ④中行氏:即荀氏。荀寅祖父荀偃任中軍統帥,晉國中軍後改稱中行,荀氏因而又稱中行氏。 ⑤二子:指範吉射和荀寅。 ⑥發:挑起。 ⑦畔:通“叛”。

趙簡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諫。周舍死,簡子每聽朝,常不悅,大夫請罪。簡子曰:“大夫無罪。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孤之腋。請大夫朝,徒聞唯唯①,不聞周舍鄂鄂②,是以憂也。”簡子由此能附趙邑而懷晉人③。
晉定公十八年,趙簡子圍範、中行于朝歌,中行文子奔邯鄲。明年,衛靈公卒。簡子與陽虎送衛太子蒯聵于衛,衛不內④,居戚。
晉定公二十一年,簡子拔邯鄲,中行文子奔柏人。簡子又圍柏人,中行文子、範昭子遂奔齊。趙竟有邯鄲、柏人。範、中行餘邑入于晉。趙名晉卿,實專晉權,奉邑侔于諸侯⑤。

①唯唯:恭順的應答聲。 ②鄂鄂:直言爭辯的樣子。鄂,通“諤”。 ③附:歸附,順從。懷:安撫。 ④內:同“納”。收容,接納。關于陽虎送衛太子,衛不納事,詳見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 ⑤奉邑:領地。 侔:等同。

晉定公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爭長于黃池①,趙簡子從晉定公,卒長吳②。定公三十七年卒,而簡子除三年之喪③,期而已④。是歲,越王句踐滅吳。
晉出公十一年,知伯伐鄭。趙簡子疾,使太子毋恤將而圍鄭。知伯醉,以酒灌擊毋恤。毋恤群臣請死之。毋恤曰:“君所以置毋恤,為能忍訽⑤。”然亦慍知伯。知伯歸,因謂簡子,使廢毋恤,簡子不聽。毋恤由此怨知伯。
晉出公十七年,簡子卒⑥,太子毋恤代立,是為襄子。

①爭長:爭為諸侯之長,即盟主。 ②卒長吳:終于以吳王為長。按,此處所記與卷五《秦本紀》、卷三十九《晉世家》及《國語》等相同,但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及《左傳》所記是以晉定公為長。 ③三年之喪:守喪三年。古禮規定,君主去世,臣應守喪三年。 ④期(jī,機):一周年或一周月。這裏指一周年。 ⑤訽(gòu,夠)同“詬”。恥辱。 ⑥晉出公十七年,簡子卒:據《左傳·哀公二十年》記事,趙簡子于此年已不在世,魯哀公二十年當晉定公三十七年。本文所記簡子卒年有誤。

趙襄子元年,趙圍吳①。襄子降喪食②,使楚隆問吳王。
襄子姊前為王夫人。簡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③,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代王及從宮,遂興兵平代地。其姊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殺④。代人憐之,所死地名之為摩笄之山。遂以代封伯魯子周為代成君。伯魯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早死,故封其子。
襄子立四年,知伯與趙、韓、魏盡分其範、中行故地。晉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共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是為晉懿公⑤。知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以其圍鄭之辱。知伯怒,遂率韓、魏攻趙。趙襄子懼,乃奔保晉陽。

①越圍吳:上文晉定公三十七年內已有越滅吳之記事,這裏又說越圍吳,有誤。又,趙襄子元年為公元前457年,越滅吳為公元前473年,此處記年、記事均誤。 ②喪食:古代禮製服喪期間規定的飲食。 ③枓(zhǔ,主):有長柄的勺子。 ④摩:通“磨”。 笄(jī,機):古人盤發或別帽子用的簪子。 ⑤懿公:或作哀公。

原過從,後,至于王澤,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自帶以下不可見。與原過竹二節,莫通。曰:“為我以是遺趙毋恤①。”原過既至,以告襄子。襄子齊三日②,親自剖竹,有朱書曰:“趙毋恤,餘霍泰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餘將使女反滅知氏。女亦立我百邑③,餘將賜女林胡之地。至于後世,且有伉王④,赤黑,龍面而鳥噣,鬢麋髭髯⑤,大膺大胸,修下而馮⑥,左袵界乘⑦,奄有河宗⑧,至于休溷諸貉,南伐晉別,北滅黑姑。”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
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⑨。城中懸釜而炊⑩,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禮。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私于韓、魏。韓、魏與合謀,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于是襄子行賞,高共為上。張孟同曰:“晉陽之難,唯共無功。”襄子曰:“方晉陽急,群臣皆懈,唯共不敢失人臣禮,是以先之。”于是趙北有代,南並知氏,強于韓、魏。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過主霍泰山祠祀。
其後娶空同氏,生五子。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傳位與伯魯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為太子。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為獻侯。

①遺:送給。 ②齊:同“齋”。齋戒。 ③百邑:王利器《風俗通義校註·皇霸》認為是地名。 ④伉:勇健。 ⑤麇(méi,眉):通“眉”。 ⑥修下而馮(píng,平):修,長;下,下體;馮,高大。《風俗通義·皇霸》作“修下而馮上”。 ⑦左袵:衣襟左開。袵,同“衽”。界乘:披甲騎馬。界,同“介”,鎧甲。 ⑧奄:覆蓋,包括。 河宗:黃河中遊一帶。 ⑨三版:版,古代築城用的夾板。一版高八尺,或雲高二尺。三版即三塊版那麽高。 ⑩釜:鍋。

獻侯少即位,治中牟①。
襄子弟桓子逐獻侯,自立于代,一年卒。國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殺其子而復迎立獻侯。
十年,中山武公初立。十三年,城平邑。十五年,獻侯卒,子烈侯籍立。

①治: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

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擊守之。六年,魏、韓、趙皆相立為諸侯,追尊獻子為獻侯。
烈侯好音,謂相國公仲連曰:“寡人有愛,可以貴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貴之則否。”烈侯曰:“然。夫鄭歌者槍、石二人,吾賜之田,人萬畝。”公仲曰:“諾。”不與。居一月,烈侯從代來,問歌者田。公仲曰:“求,未有可者。”有頃,烈侯復問。公仲終不與,乃稱疾不朝。番吾君自代來,謂公仲曰:“君實好善,而未知所持①。今公仲相趙,于今四年,亦有進士乎②?”公仲曰:“未也。”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公仲乃進三人。及朝,烈侯復問:“歌者田何如?”公仲曰:“方使擇其善者。”牛畜侍烈侯以仁義,約以王道,烈侯逌然③。明日,荀欣侍,以選練舉賢④,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節財儉用,察度功德。所與無不充⑤,君說⑥。烈侯使使謂相國曰:“歌者之田且止。”官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史,賜相國衣二襲⑦。
九年,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是歲,魏文侯卒。

①持:執行,實行。 ②進:推薦。 ③逌(yóu,由)然:寬舒、悠閒的樣子。 ④練:幹練。 ⑤所與:指上面所提的建議。 ⑥說:同“悅”。 ⑦襲:古代稱衣服一套為一襲。

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出奔魏。趙始都邯鄲。魏敗我兔台。築剛平以侵衛。五年,齊、魏為衛攻趙,取我剛平。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薄。八年,拔魏黃城。九年,伐齊。齊伐燕,趙救燕①。十年,與中山戰于房子。
十一年,魏、韓、趙共滅晉,分其地。伐中山,又戰于中人。十二年,敬侯卒,子成侯種立。

①齊伐燕,趙救燕:請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應在侯七年。

成侯元年,公子勝與成侯爭立,為亂。二年六月,雨雪①。三年,太戊午為相②。伐衛,取鄉邑七十三。魏敗我藺。四年,與秦戰高安,敗之。五年,伐齊于鄄。魏敗我懷。攻鄭,敗之,以與韓,韓與我長子③。六年,中山築長城。伐魏,敗湪澤,圍魏惠王。七年,侵齊,至長城④。與韓攻周⑤。八年,與韓分周以為兩⑥。九年,與齊戰阿下。十年,攻衛,取甄。十一年,秦攻魏,趙救之石阿。十二年,秦攻魏少梁,趙救之。十三年,秦獻公使庶長國伐魏少梁,虜其太子、痤。魏敗我澮,取皮牢。成侯與韓昭侯遇上黨。十四年,與韓攻秦。十五年,助魏攻齊。
十六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
十七年,成侯與魏惠王遇葛孽。十九年,與齊、宋會平陸,與燕會阿。二十年,魏獻榮椽⑦,因以為檀台。二十一年,魏圍我邯鄲。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鄲,齊亦敗魏于桂陵⑧。二十四年,魏歸我邯鄲,與魏盟漳水上。秦攻我藺。二十五年,成侯卒。公子緤與太子肅侯爭立,緤敗,亡奔韓。

①雨(yù,玉)雪:下雪。 ②戊:一作“成”。 ③長子:地名。 ④長城:戰國時各國大都築有長城。這裏指的是齊長城。 ⑤周:這是春秋末周考王封其弟在洛陽以西建立的一個小諸侯國。 ⑥分周以為兩:據卷四《周本紀》載,西周國(即周國)惠公即位後,封其少子于鞏,稱為東周惠公。與本篇所記不同。 ⑦榮椽:榮,古建築中的飛檐。榮椽即可用作飛檐的木椽。 ⑧齊敗魏于桂陵:孫臏用圍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于桂陵,是古代著名的戰例。詳見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肅侯元年,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二年,與魏惠王遇于陰晉。三年,公子範襲邯鄲,不勝而死。四年,朝天子。六年,攻齊,拔高唐。七年,公子刻攻魏首垣。十一年,秦孝公使商君伐魏①,虜其將公子卬。趙伐魏。十二年,秦孝公卒,商君死。十五年,起壽陵。魏惠王卒。
十六年,肅侯遊大陵,出于鹿門,大戊午扣馬曰②:“耕事方急,一日不作③,百日不食。”肅侯下車謝④。
十七年,圍魏黃,不克。築長城。
十八年,齊、魏伐我,我決河水灌之,兵去。二十二年,張儀相秦。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二十三年,韓舉與齊、魏戰,死于桑丘。
二十四年,肅侯卒。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子武靈王立。

①商君:即商鞅。 ②扣馬:牽馬。 ③作:耕作。 ④謝:謝罪,認錯。

武靈王元年,陽文君趙豹相。梁襄王與太子嗣,韓宣王與太子倉來朝信宮。武靈王少,未能聽政,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三人。及聽政,先問先王貴臣肥義,加其秩①;國三老年八十②,月致其禮。
三年,城鄗。四年,與韓會于區鼠。五年,娶韓女為夫人。
八年,韓擊秦,不勝而去。五國相王③,趙獨否,曰:“無其實,敢處名乎!”令國人謂己曰“君”。
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秦敗我觀澤。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陽。齊破燕。燕相子之為君,君反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職于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④。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庄。楚、魏王來,過邯鄲。十四年,趙何攻魏。

①秩:俸祿或品級。 ②三老:古三老朋多種不同的含義,這裏似指曾任要職的退休老臣或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③五國相王:五國互尊為王。五國,似應指戰國七強中除秦、楚之外的五國。 ④王召公子職……使樂池送之《集解》雲:“按《燕世家》,子之死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無趙送公子職為燕王之事,當是趙聞燕亂,遙立職為燕王,雖使樂池送之,竟不能就。”

十六年,秦惠王卒。王遊大陵。他日,王夢見處女鼓琴而歌詩曰:“美人熒熒兮①,顏若苕之榮②。命乎命乎,曾無我嬴!”異日,王飲酒樂,數言所夢,想見其太。吳廣聞之,因夫人而內其女娃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寵于王,是為惠後。
十七年,王出九門,為野台,以望齊、中山之境。
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③。趙王使伐相趙固迎公子稷于燕,送歸,立為秦王,是為昭王。

①熒熒:光彩艷麗。 ②苕:落葉藤本植物,花色橙紅。又名凌霄、紫葳。 ③臏:膝蓋骨。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王北略中山之地①,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②,屬阻漳、滏之險③,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④,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⑤。吾欲胡服。”樓緩曰:“善。”群臣皆不欲。

①略:巡視。 ②藩:屬國,屬地。 ③屬:連線。 ④胡:這裏指東胡,後為鮮卑。 ⑤遺俗:背離習俗。 累:牽累,牽製。

于是肥義侍①,王曰:“簡、襄主之烈②,計胡、翟之利。為人臣者,寵有孝弟長幼順明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③,此兩者臣之分也。今吾欲繼襄主之跡④,開于胡、翟之鄉,而卒世不見也⑤。為敵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盡百姓之勞,而序往古之勛⑥。夫有高世之功者,負遺俗之累;有獨智之慮者,任驁民之怨⑦。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奈何?”肥義曰:“臣聞疑事無功,疑行無名。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昔者舜舞有苗⑧,禹袒裸國⑨,非以養欲而樂志也,務以論德而約功也⑩。愚者成事(11),智者睹未形,則王何疑焉。”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樂(12),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

①于是:當時。 ②烈:功業。 ③通:顯貴,得志。 ④跡:業跡,事跡。 ⑤卒世:盡世,全世上。 ⑥序:次序,引申為接續。 ⑦驁:通“傲”。 ⑧舜舞有苗:傳說舜反對用武力征服三苗,經過三年德化,後來又拿著兵器跳舞,三苗終于歸服。見《韓非子·五蠹》。有苗,即三苗,古代南方的部族。 ⑨禹袒裸國:傳說夏禹曾脫光上衣進入裸國。見《呂氏春秋·貴因》、《淮南子·原道訓》。裸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個小國,其人不穿衣服。 ⑩約功:即邀功,求取功業。 (11):同“暗”,不明白。 (12)狂夫:愚鈍的人。

使王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將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聽于親而國聽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親,臣不逆君,兄弟之通義也①。今寡人作教服而叔不服②,吾恐天下議之也。製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③,令行為上。明德先論于賤,而行政先信于貴。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④,事成功立,然後善也。今寡人恐叔之逆從政之經,以輔叔之議。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⑤,故願慕公叔之義⑥,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謁之叔,請服焉。”公子成再拜稽首曰:“固聞王之胡服也。臣不佞⑦,寢疾,未能趨走以滋進也⑧。王命之,臣敢對,因竭其愚忠。曰:臣聞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⑨,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⑩,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11)。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學者(12),離中國,故臣願王圖之也。”使者以報。王曰:“吾固聞叔之疾也,我將自往請之。”

①兄弟: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應依《戰國策》作為“先王”。 ②教:教令,命令。 ③經:常用的方法、原則。 ④此:至,即達到目的。 ⑤因:憑借。 ⑥慕:仰仗。 ⑦不佞:不才。古人自謙之詞。 ⑧滋進:滋,多;進,進言。 ⑨徇智:聰敏。 ⑩異敏:奇巧。 (11)蠻夷:古代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數民族。 義行:即“儀型”(儀刑、儀形),效法,楷模。 (12)怫(bèi,倍):通“悖”。背離,違背。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聖人觀鄉而順宜,因事而製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國也。夫翦發文身①,錯臂左衽②,甌越之民也。黑齒雕題③,卻冠秫絀④,大吳之國也。故禮服同,其便一也。鄉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是以聖人果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儒者一師而俗異,中國同禮而教離,況于山谷之便乎⑤?故去就之變,智者不能一;遠近之服,賢聖不能同。窮鄉多異,曲學多辯⑥。不知而不疑,異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眾求盡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製俗也。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無舟楫之用⑦。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將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⑧。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⑨,而襄主並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⑩,侵暴吾地,系累吾民(11),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王醜之(12),而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13),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地。”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達于王之義,敢道世俗之聞,臣之罪也。今王將繼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臣敢不聽命乎!”再拜稽首。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①翦:同“剪”。 文身:在身上刺花紋。文,同“紋”。 ②錯:塗飾。 ③雕題:在額頭上刺花紋。題,額。 ④卻冠:魚皮帽。《集解》引徐廣曰,一本作“鮭冠”;《戰國策·趙策二》作“鯷冠”。鮭和鯷都是魚名。 秫:同“鈢”,長針。 絀:縫製。 ⑤山谷:指山野偏僻之地。 ⑥曲學:偏頗淺陋的學說。 ⑦楫:船漿。 ⑧三胡:指林胡、樓煩、東胡。 ⑨塞:設定要塞。 ⑩負:依仗。 (11)系累:拘捕。 (12)醜:恥辱。 (13)形:地勢。

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皆諫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虙戲、神農教而不誅①,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②,隨時製法,因事製禮。法度製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禮也不必一道,而便國不必古。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③。且服奇者志淫④,則是鄒、魯無奇行也。俗闢者民易⑤,則是吳、越無秀士也⑥。且聖人利身謂之服,便事謂之禮。夫進退之節,衣服之製者,所以齊常民也⑦,非所以論賢者也。故齊民與俗流⑧,賢者與變俱。故諺曰:‘以書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製今者不達事之變。’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製今。子不及也⑨。”遂胡服招騎射。

①虙戲:即伏羲。 ②三王:說法不一,一般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③多:贊許。 ④淫:浮蕩,放縱。 ⑤闢:同“僻”。不正,偏邪,引申為奇異。 剔:輕率,簡慢。 ⑥秀士:出眾之士。 ⑦齊:齊一,整齊。 ⑧齊民:平民。 ⑨及:到達,這裏引申為達理。明理。

二十年,三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歸,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①。
二十一年,攻中山。趙袑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並將之。牛翦將車騎,趙希並將胡、代。趙與之陘②,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二十三年,攻中山。十二五年,惠後卒。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③。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東宮,傳國④,立王子何以為王。王廟見禮畢⑤,出臨朝。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並傅王。是為惠文王。惠文王,惠後吳娃子也,武靈王自號為主父。

①致:招募。 ②陘:山脈中斷的地方,山隘。 ③傅:教導、輔佐帝王或王子。 ④傳國:帝王傳王位。 ⑤廟見:古代新君即位首先要參拜祖廟,稱為“廟見”。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于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矣。審問之①,乃主父也。秦人大驚。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
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②,遂出代,西遇樓煩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三年,滅中山,遷其王于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還歸,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③,封長子章為代安陽君。章素侈④,心不服其弟所立。主父又使田不禮相章也。

①審問:仔細查問。 ②行:巡行。 ③酺:(pú,僕):聚會飲酒。 ④侈(chǐ,尺):放縱。

李兌謂肥義曰:“公子章強壯而志驕①,黨眾而欲大,殆有私乎?田不禮之為人也,忍殺而驕②。二人相得③,必有謀陰賊起,一出身僥幸④。夫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利而不顧其害,同類相推⑤,俱入禍門。以吾觀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勢大,亂之所始,禍之所集也,子必先患。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子奚不稱疾毋出,傳政于公子成?毋為怨府,毋為禍梯。”肥義曰:“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曰:‘毋變而度,毋異而慮,堅守一心,以歿而世。’義再拜受命而籍之⑥。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變孰大焉⑦。進受嚴命,退而不全,負孰甚焉⑧。變負之臣,不容于刑。諺曰‘死者復生,生者不愧’。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且夫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⑨。子則有賜而忠我矣,雖然,吾有語在前者也,終不敢失。”李兌曰:“諾,子勉之矣!吾見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李兌數見公子成,以備田不禮之事。

①強壯:這裏指壯年。 ②忍殺:殘忍。 ③相得:互相投合。 ④出身:起而做某種事情。這裏指挺身做亂。 ⑤相推:互相慫恿。 ⑥籍:記錄在冊。 ⑦變:變節。 ⑧負:負心。 ⑨累:牽累,牽連。

異日肥義謂信期曰:“公子與田不禮甚可憂也。其于義也聲善而實惡,此為人也不子不臣①。吾聞之也,奸臣在朝,國之殘也②;讒臣在中,主之蠹也③。此人貪而欲大,內得主而外為暴。矯令為慢④,以擅一旦之命,不難為也,禍且逮國⑤。今吾憂之,夜而忘寐,飢而忘食。盜賊出入不可不備。自今以來,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將先以身當之⑥,無故而王乃入。”信期曰:“善哉,吾得聞此也!”
四年,朝君臣,安陽君亦來朝。主父令王聽朝,而自從旁觀窺群臣宗室之禮。見其長子章傫然也⑦,反北面為臣,詘于其弟⑧,心憐之,于是乃欲分趙而王章于代,未決而輟。

①不子不臣:不孝不忠。 ②殘:禍害。 ③蠹:蛀蟲。 ④矯令:假託君令。 慢:無禮。 ⑤逮:及。 ⑥當:抵擋。 ⑦傫(lěi,壘)然:頹喪的樣子。 ⑧詘(qū,屈):屈服。

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肥義先入,殺之。高信即與王戰。公子成與李兌自國①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②,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賊而定王室。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公子章之敗,往走主父,主父開之③,成、兌因圍主父宮。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④。”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⑤,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⑥。
是時王少,成、兌專政,畏誅,故圍主父,主父初以長子章為太子,後得吳娃,愛之,為不出者數歲,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為王。吳娃死,愛弛,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以至父子俱死,為天下笑,豈不痛乎!

①國:指國都。 ②距難:抵御變亂。距:通“拒”。 ③開之:開門接納他。 ④夷:滅族。 ⑤爵:同“雀”。 鷇:(kòu,叩):待哺的幼雀。 ⑥赴:報喪。同“訃”。

(主父死惠文王立立)五年,與燕鄚、易。八年,城南行唐。九年,趙梁將,與齊合軍攻韓,至魯關下。及十年,秦自置為西帝①。十一年,董叔與魏氏伐宋,得河陽于魏。秦取梗陽。十二年,趙梁將攻齊。十三年,韓徐為將,攻齊。公主死。十四年,相國樂毅將趙、秦、韓、魏、燕攻齊②,取靈丘。與秦會中陽,十五年,燕昭王來見。趙與韓、魏、秦共擊齊,齊王敗走,燕獨深入,取監菑③。

①自置:自立,自稱。 ②樂毅率五國軍隊代齊事,見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及卷八十《樂毅列傳》。 ③臨菑:即臨淄。

十六年,秦復與趙數擊齊,齊人患之,蘇厲為齊遺趙王書曰①:
臣聞古之賢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內也,教順非洽于民人也②,祭祀時享非數常于鬼神也③。甘露降④,時雨至,年谷豐孰⑤,民不疾疫,眾人善之,然而賢主圖之。
令足下之賢行功力,非數加于秦也;怨毒積怒⑥,非素深于齊也。秦趙與國⑦,以強征兵于韓,秦誠愛趙乎?其實憎齊乎?物之甚者,賢主察之。秦非愛趙而憎齊也,欲亡韓而吞二周,故以齊餤天下⑧。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趙⑨。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質以為信。恐天下亟反也⑩,故征兵于韓以威之。聲以德與國,實而伐空韓,臣以秦計為必出于此。夫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11),今齊久伐而韓必亡。破齊,王與六國分其利也。亡韓,秦獨擅之。收二周,西取祭器(12),秦獨私之。賦田計功(13),王之獲利孰與秦多?

①蘇厲這封書信,《戰國策·趙策一》作“蘇秦為齊上書說趙王”,內容及文字互有同異。 ②教順:教訓,教化。順,通“訓”。 洽:普遍。 ③時享:四時的供品。 常:通“嘗”,品嘗。 ④甘露:甘美的雨露。古代迷信認為,天降甘露是一種太平景象。 ⑤孰:同“熟”。 ⑥怨毒:怨恨。 ⑦與國:盟國。 ⑧餤:同“啖”。吃。引申為誘餌。 ⑨劫:脅迫。 ⑩亟:急速。 (11)楚久伐而中山亡:中山國原來依仗齊、魏與趙抗衡,齊、魏連年興兵伐楚,無力顧及中山,中山終于被趙滅亡。 (12)祭器:指周王朝宗廟的祭器。取周之祭器即滅亡周朝。 (13)賦田:授給田地。

說土之計曰①:“韓亡三川,魏亡晉國②,市朝未變而禍已及矣③。”燕盡齊之北地,去沙丘、鉅鹿斂三百裏④,韓之上黨邯鄲百裏,燕、秦謀王之河山,間三百裏而通矣⑤。秦之上郡近挺關,至于榆中者千五百裏,秦以三郡攻王之上黨,羊腸之西,句註之南,非王有已⑥。逾句註,斬常山而守之⑦,三百裏而通于燕,代馬胡犬不東下⑧,昆山之玉不出⑨,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王久伐齊,從強秦攻韓,其禍必至于此。願王孰慮之。

①說:遊說。 ②晉國:指原屬晉國的土地。 ③市朝:市,集市;朝,朝廷,或指官吏聚集之處。市朝未變,喻時間很短。 ④斂:減少。 ⑤間:小路。 ⑥已:語氣詞,用法同“矣”。 ⑦斬:截斷。 ⑧代馬:代地多良馬。 胡犬:《正義》引郭璞雲:“胡地野犬似狐而小。”東下:指東至趙國。代、胡都在趙的西北。 ⑨昆山:昆侖山的簡稱。

且齊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屬行①,以謀王也。燕秦之約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國三分王之地②,齊倍五國之約而殉王之患③,西兵以禁強秦,秦廢帝請服,反高平、根柔于魏,反分、先俞于趙,齊之事王,宜為上佼④,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願王孰計之也。
今王毋與天下攻齊,天下必以王為義。齊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盡重王義。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製于王也⑤。
于是趙乃輟,謝秦不擊齊。
王與燕王遇。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

①屬行:集結軍隊。 ②五國:指秦、燕、韓、魏、齊。 ③殉:為某種目的而犧牲自身。 ④上佼:上等交情。佼,通“交”。 ⑤寵:榮耀。

十七年,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而秦怨趙下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十八年,秦拔我石城。王再之衛東陽,決河水,伐魏氏。大潦①,漳水出。魏冉來相趙。十九年,秦(敗)〔取〕我二城。趙與魏伯陽。趙奢將,攻齊麥丘,取之。
二十年,廉頗將,攻齊。王與秦昭王遇西河外。
二十一年,趙徙漳水武平西②。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為太子。
二十三年,樓昌將,攻魏兒,不能取。十二月,廉頗將,攻幾,取之。二十四年,廉頗將,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還。又攻安陽,取之。二十五年,燕周將,攻昌城、高唐,取之。與魏共擊秦。秦將白起破我華陽,得一將軍。二十六年,取東胡歐代地③。
二十七年,徙漳水武平南。封趙豹為平陽君。河水出,大潦。
二十八年,藺相如伐齊,至平邑。罷城北九門大城。燕將成安君公孫操弒其王。二十九年,秦、韓相攻④,而圍閼與。趙使趙奢將,擊秦,大破秦軍閼與下,賜號為馬服君。
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

①潦(lào,澇):通“澇”。雨大成災。 ②徙漳水:使漳水改道。 ③東胡歐(qū,屈)代地:指東胡強製、驅使代地百姓叛離趙國而領的土地。歐,通“驅”。 ④相攻:相助進攻。

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趙王新立,太後用事①,秦急攻之。趙氏求救于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後不肯,大臣強諫。太後明謂左右曰:“復言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胥之②。入,徐趨而坐,自謝曰:“老病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後體之有所苦也,故願望見太後。”太後曰:“老婦恃輦而行耳。”曰:“食得毋哀乎?”曰:“恃粥耳。”曰:“老臣間者殊不欲食,乃強步,日三四裏,少益嗜食③,和于身也。”太後曰:“老婦不能。”太後不和之色少解。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④,不肖,而臣衰,竊憐愛之,願得補黑衣之缺以衛王宮⑤,昧死以聞⑥。”太後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未及填溝壑而託之⑦。”太後曰:“丈夫亦愛憐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太後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于長安君⑧。”太後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則祝之曰:‘必勿使反’,豈非計長久,為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後曰:“然。”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主之子孫為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⑨?”曰:“老婦不聞也。”曰:“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侯則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⑩。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11),多與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12)。長安君何以自託于趙?老臣以媼長安君之計短也,故以為愛之不若燕後。”太後曰:“諾,恣君之所使之(13)。”于是為長安君約東百乘(14),質于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持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于予乎?”

①用事:掌權。因孝成王年幼,故由太後執政。 ②胥:通“須”。等待。 ③嗜食:食欲。 ④息:子孫,兒子。 ⑤黑衣:指王宮衛士。當時王宮衛士穿黑衣,故稱。 ⑥昧死:冒死。 ⑦填溝壑:指死後屍體埋入地下。 ⑧燕後:趙太後之女,嫁給燕王為後。 賢于:勝過。 ⑨諸侯有在者乎:這句是承上省略,原應為“諸侯之子孫為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⑩重器:貴重的寶物。 (11)膏腴:肥沃。 (12)山陵崩:古喻天子或國君死亡的委婉語。 (13)恣:放縱,任憑。 (14)約:準備,備辦。

齊安平君田單將趙師而攻燕中陽,拔之。又攻韓註人,拔之。二年,惠文後卒。田單為相。
四年,王夢衣偏裻之衣①,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見金玉之積如山。明日,王召筮史敢佔之②,曰:“夢衣偏裻之衣者,殘也。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者,有氣而無實也。見金玉之積如山者,憂也。”
後三日,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財王所以賜吏民③。”王大喜,召平陽君豹告之曰:“馮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對曰:“聖人甚禍無故之利。”王曰:“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對曰:“夫秦蠶食韓氏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而受上黨之地也。韓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禍于趙也。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顧能得之于強大乎?豈可謂非無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糧蠶食④,上乘倍戰者⑤,裂上國之地,其政行,不可與為難,必勿受也。”王曰:“今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歷歲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⑥,此大利也。”

①偏裻(dū,督)之衣:以後背中縫為界,左右兩色合成的衣服。裻,衣服的後背縫。 ②筮史:負責佔卜的史官。 敢:筮史之名。 ③財:通“裁”。裁決。 ④這一句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是:秦國靠牛田的水道運糧來蠶食韓國。“牛田”解為地名。另一種解釋是:秦國用牛耕田,從水道糧去蠶食韓國。此解認為,據《集解》,句中無“之”字,《戰國策·趙策一》此句正無“之”字。 ⑤上乘:上等戰車。 倍戰:奮力作戰。 ⑥幣:禮物。此處用為動詞。

趙豹出,王召平原君與趙禹而告之。對曰:“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趙勝受地,告馮亭曰:“敝國使者臣勝,敝國君使勝致命,以萬戶都三封太守①。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馮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不能死固②,不義一矣;入之秦,不聽主令,不二矣;賣主地而食之,不義三矣。”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③。
七(年)〔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皆坑之④。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王還,不聽秦,秦圍邯鄣。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燕眾反燕地。趙以靈丘封楚相春申君。
八年,平原君如楚請救。還,楚來救,及魏公子無忌亦來救⑤,秦圍邯鄲乃解。

①萬戶都三:萬戶人口的城邑三座。 ②死固:拼死固守。 ③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此句之上應有“六年”二字。 ④坑:坑殺,活理。據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長平之戰中,趙括被秦軍射死,之後趙軍投降被坑殺。詳見該傳。 ⑤魏公子無忌:即信陵君,其救趙事詳見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

十年,燕攻昌壯,五月拔之。趙將樂乘、慶舍攻秦信梁軍,破之。太子死。而秦攻西周,拔之。徒父祺出①。十一年,城元氏,縣上原。武陽君鄭安平死,收其地。十二年,邯鄲燒②。十四年,平原君趙勝死。
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國廉頗為信平君。燕王令丞相傈腹約③,以五百金為趙王酒,還歸,報燕王曰:“趙氏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王召昌國君樂閒而問之。對曰:“趙,四戰之國也④,其民習兵,伐之不可。”王曰:“吾以眾代寡,二而伐一,可乎?”對曰:“不可。”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對曰:“不可。”燕王大怒。群臣皆以為可。燕卒起二軍,車二千乘,傈腹將而攻鄗,卿秦將而攻代,廉頗為趙將,破殺傈腹,虜卿秦、樂閒。

①出:指出兵國境之外。《正義》“趙見秦拔西周,故令徙父祺將兵出境也。” ②:積存草料的地方。 ③約(huān,歡):交好。,通“歡”。 ④四戰:四面受敵。

十六年,廉頗圍燕。以樂乘為武襄君。十七年,假相大將武襄君攻燕①,圍國。十八年,延陵鈞率師從相國信平君助魏攻燕。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十九年,趙與燕易土②。以龍兌、汾門、臨樂與燕;燕以葛、武陽、平舒與趙。
二十年,秦王政初立。秦拔我晉陽。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頗將,攻繁陽,取之。使樂乘代之,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子偃立,是為悼襄王。

①假相:代理相國。 ②易土:交換領土。

悼襄王元年,大備魏①。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不成。
二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秦召春平君,因而留之。泄鈞為之謂文信侯曰②:“春平君者,趙王甚愛之而郎中妒之,故相與謀曰:‘春平君入秦,秦必留之。’故相與謀而內之秦也。今君留之,是絕趙而郎中之計中也。君不知遣春平君而留平都③。春平君者言行信于王,王必厚割趙而贖平都。”文信侯曰:“善。”因遣之。城韓皋。
三年,寵煖將,攻燕,禽兵將劇辛④。四年,龐煖將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移攻齊,取饒安。五年,傅抵將,居平邑;慶舍將東陽河外師,守河梁。六年,封長安君以饒。魏與趙鄴。
九年,趙攻燕,取貍陽城。兵未罷,秦攻鄴,拔之。悼襄王卒,子幽繆王遷立。
①大備魏:舉行隆重的禮儀與魏國修好。 ②文信侯:即秦相呂不韋。 ③平都:《戰國策·趙策四》作“平都侯”。 ④禽:同“擒”。

幽繆王遷元年,城柏人。二年,秦攻武城,扈輒率師救之,軍敗。死焉。
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
五年,代地大動,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台屋牆垣太半壞,地坼東西百三十步①。六年,大飢,民訛言曰②。:“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③。”
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④,趙怱及齊將顏聚代之。趙怱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
八年十月,邯鄲為秦。

①坼(chè,徹):裂開。 ②訛言:謠言。這裏所說的“謠言”,指古代民間流傳的評議時事的民謠。 ③毛:指地上的草或田中的禾苗。 ④李牧誅,司馬尚免:秦國用反間計,趙王遷聽信讒言,致使李牧被殺,司馬尚被免職。見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

太史公曰:吾聞馮王孫曰:“趙王遷,其母倡也①,嬖于悼襄王②。悼襄王廢適嘉而立遷③。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屈不繆哉!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

①倡:歌女。 ②嬖:寵愛。 ③適:通“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