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詩經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

小毖

予其懲,而毖後患。莫予{艹幵}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

注解

⑴懲:警戒。

⑵毖:謹慎。

⑶荓(píng)蜂:小草和細蜂。

⑷螫(shì):毒蟲刺人。

⑸肇:開始。允:誠,信。桃蟲:鳥名,即鷦鷯。

⑹拚:翻飛。

⑺多難:指武庚、管叔、蔡叔之亂。

⑻蓼(liǎo):草名,生于水邊,味辛辣苦澀。

譯文

我必須深刻地吸取教訓,

使其成為免除後患的信條:

不再輕忽小草和細蜂,

受毒被螫才知是自尋煩惱;

不再聽信小巧柔順的鷦鷯,

它轉眼便化為凶惡的大鳥;

國家多變故已不堪重負,

我似乎又陷入苦澀的叢草。

鑒賞
《詩經》的篇名,大多是取于篇內的成句、成詞。周頌中隻有《酌》、《賚》、《般》的篇名不在該篇文字之內;而《小毖》卻又特別,“毖”取于篇內,“小”則取自篇外。《小毖》的題意,方玉潤《詩經原始》以為即是“大戒”,頗見其新,但如果說從“小者大之源”(《後漢書·陳忠傳》)的角度而言方說尚勉強可通,那麽,戒之意已在“懲”中表示而不題篇名為“小懲”就非方氏新說所能解釋。就題目而言,《小毖》應是小心謹慎之意。

《小毖》篇名中點出了“毖”,詩中卻除前兩句“懲”、“毖”並敘外,其餘六句則純然強調“懲”。

“莫予荓蜂”句中“荓蜂”的訓釋,對于詩意及結構的認識頗關重要。孔疏釋為“掣曳”,朱熹《詩集傳》釋“荓”為“使”,均屬未得確解,以致串釋三、四兩句時雖曲意迎合,仍殊覺難以圓通。其實,“荓蜂”是指微小的草和蜂,易于忽視,卻能對人施于“辛螫”之害,與五、六兩句“桃蟲”化為大鳥形成並列的生動比喻,文辭既暢,比喻之義亦顯。

“未堪家多難”一句,與《訪落》完全相同,但因後者作于周公攝政前,而此篇作于周公歸政後,所以同一詩句含義便有差別。《訪落》中此句是說國家處于多事之秋,政局因武王去世而動蕩不安,自己(成王)年幼並缺少經驗而難以控製;《小毖》中則是指已經發生並被平定的管叔、蔡叔、武庚之亂。關于這點,分析《訪落》時已作交代,可以參閱。

由于創作時間有先後之別,《訪落》可以說是周公代表成王所發表的政策宣言,而《小毖》則信乎為成王自己的聲音。其時,成王年齒已長,政治上漸趨成熟,親自執政的願望也日益強烈。不過,在《小毖》中,成王這種強烈的願望,並非以豪言壯語,而是通過深刻反省予以表達,其體現便是前面所說的著重強調“懲”。

《小毖》的主旨在于懲前毖後。懲前的大力度,正說明反省之深刻,記取教訓之牢,以見毖後決心之大。懲前是條件,毖後是目的,詩中毖後的目的雖然沒有絲毫的展示,卻已隱含在懲前的條件的充分描述之中。在詩中,讀者可以體會到成王深刻的反省:自己曾為表面現象蒙蔽而受害,曾面臨小人圖窮而匕現的威脅,也曾經歷過難以擺脫的危機。但這何嘗又不由此而受到啓發,進而深思:此時的成王,已經順利度過危機,解除了威脅,而更重要的是,他已成熟.並將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決心為鞏固政權而行天子之威令。

《小毖》隱威令于自省,寓毖後于懲前,其實正是對群臣的震懾,但含而不露,符合君臨海內的天子身份,其筆墨之經濟,也顯示出創作匠心。“懲前毖後”這一成語即由《小毖》而來,當人們使用它時,如果想到《小毖》,想到成王,並想到成王即位後一段特殊的經歷,將能體會到它字面外的深層含義。理解、使用成語最好溯其源,這也是應該認識的一個規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