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反經

三國權

三國情勢錯綜復雜,政治、軍事、外交鬥爭都異常尖銳激烈,三國的權謀也就更顯得變化多端、驚心動魄。據說日本人正在把三國的權謀運用到市場競爭中。難道我們自己的法寶反倒不能為我所用嗎?

【經文】

論曰:臣聞昔漢氏不綱,網漏凶狡。袁本初虎視河朔,劉景升鵲起荊州,馬超、韓遂雄據于關西,呂布、陳宮竊命于東夏,遼河、海岱,王公十數皆阻兵百萬,鐵騎千群,合縱締交,為一時之傑也。然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六七年間,夷滅者十八九,唯吳、蜀蕞爾國也。以地圖按之,才四州之土,不如中越之大都。人怯于公戰,勇于私鬥,輕走易北,不敵諸華之士。角長量大,比才稱力,不若二袁劉呂之盛。此二雄以新造未集之國,資逆上不侔之勢,然能撫劍顧眄,與曹氏爭衡;躍馬指麾,而利盡南海,何哉?則地利不同,勢使之然耳。故《易》曰:“王侯設險以守其國。”古語曰:“一裏之厚,而動千裏之權者,地利也。”故曹丕臨江,見波濤洶涌,嘆曰:“此天所以限南北也!”劉資稱南鄭為“天獄”,斜谷道為“五百裏石穴”,稽諸前志,皆畏其深阻矣。雖雲天道順,地利不如人和,若使中材守之,而延期挺命可也,豈區區艾、濬得奮其長策乎?由是觀之,在此不在彼。于戲,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故“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知用兵之利”,有自來矣。是以採摭其要,而為此權耶。夫囊括五湖,席卷全蜀,庶知害中之利,以明魏家之略焉。

【譯文】

據說東漢末年朝綱失統,群雄逐鹿。袁紹想奪取河北,劉表在荊州起兵,馬超、韓遂雄據關西,呂布、陳宮佔領東夏,遼西、渤海、山東一帶,十幾路諸候屯兵百萬,締結盟約,成為一時的英雄豪傑。然而,曹操“挾天子令諸候”。用了六七年的時間,諸侯十有八九被消滅,隻剩下吳和蜀兩個小國了。從地圖上看,吳蜀兩國隻有四個州的地盤,比不上中原的一個大都城。

那裏的人公戰無勇,隻會私下鬥狠,在戰鬥中動輒敗退逃跑,不足以和中原人相匹敵。在力量和才智上他們(指吳、蜀)也不如袁紹、劉表、呂布強盛,但這兩位英雄(指劉備、孫權)在不利于自己的政治情勢下,憑著剛剛建立的弱小國家的力量,能夠拒守西蜀和江南,與曹操抗衡,這是為什麽呢?這就是地利不同,情勢所致。所以《周易》說:“王侯憑天險來固守國家。”

古語說:“一裏方圓的地方,卻動用了奪取千裏之地的權謀,這就是地利在起作用。”所以曹丕面對長江,看到洶涌的波濤,感嘆說:“這是上天設定的南北界線啊!”劉資把南鄭稱為“天獄”,把斜谷的道路稱為“五百裏石穴”,查閱眾多的史料,都記載了它的險阻幽深。雖然說順應天時,但地利不如人和更重要。假如吳、蜀有一個中等才能的人統治,就完全可以避免過早滅亡的命運,怎麽能讓小小的鄧艾、王濬攻佔,建立赫赫大功呢?由此看來,勝負的關鍵在于人和,不在地利。唉!有智之士的謀劃,一定會全面權衡利害關系。所以說:“不懂得用兵的險惡,就不能夠發揮用兵的作用。”

這是自古以來的普遍規律啊!因此,我選取了三國權謀的精要,而做了這些分析,目的是使後人從統一中原、覆滅蜀國的事件當中明白用兵的利害關系,從而懂得曹魏的權謀。

漢室滅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但劉備三顧茅廬,攜孔明于危難之際,勵精圖治、廣施德化,終于獨霸一方,與魏吳鼎成三足之勢。可惜蜀漢終究後繼乏人,雖有地利不得天時人和,劉備的雄心偉業不得不葬送于不肖子劉禪手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