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反經

恩生怨

在現實生活中,有恩于人結果反目成仇的事屢見不鮮。原因何在?本篇之主旨便是要窮究人性的弱點,從而使你擺脫困惑,融洽人際關系,創這一個愉快的生活氛圍。

【經文】

《傳》稱諺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親密。何以明之?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孟子曰:

“何以言之?”高子曰:“怨。”孟子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越人于此,關弓射我,我則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兄弟關弓而射我,我則泣涕而道之。無他,戚之也。然則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

晉使韓簡子視秦師雲:“師少于我,鬥士倍我。”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飢食其粟,三施而不報,所以來也。”[觀秦怒而來,則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杜鄴說王音曰:“鄴聞人情恩深者其養謹;愛至者,其求謹。夫戚而不見異,親而不見殊,孰謂無怨?此《棠棣》、《角弓》之所作也。”由此觀之,故知怨也者,親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不可不察。

【譯文】

《左傳》上引用了這樣一句諺語:“不該怨恨的不要怨恨。可是有的人我卻禁不住要恨。”由此可以知道,凡是有怨恨的人,不是恨他所疏遠的人,就是恨他所親近的人。怎麽來證明這一道理呢?高子說:“《詩經·小弁》一詩是小人作的。”盂子說:“何以見得?”高子說:“該詩充滿怨恨情緒。”

盂子說:“真機械啊!高子竟是這樣來研究《詩經》的。假如有一個越國人在這裏,彎弓射我,我可以一邊說笑一邊談論這件事。這沒有別的原因,隻為我和他素不相識。可是假如是我的兄弟用箭射我,我就會哭著訴說這件事,這也沒別的原因,隻為他和我是親人。《小弁》這首詩裏的怨恨情緒,正是熱愛親人的表現。熱愛親人,這是仁啊!”[《小弁》一詩是諷刺周幽王的。

太子的老師所作。]

秦、晉之戰,晉惠公命韓簡子察看秦國軍容。韓簡子說:“秦軍在人數上少于我軍,可鬥士卻比我們多一倍。”晉惠公問:“這是為什麽?”韓簡子回答說:“我們出外流亡時,得到了秦國的資助;回國時受到秦國的護送;發生飢荒時,又得到秦國的糧食救濟。三次受人家的恩惠卻不報答,所以秦軍才來攻打我們。”[從秦軍懷恨而討伐晉國,就可以知道,最大的恩德必然產生最大的怨恨。]

杜鄴在遊說王音時說:“我聽說過這樣的道理,人之常情一般是對恩情深的,其供養反而少;對最親愛的人,要求也少。關系親近卻顯不出與關系疏遠的人有何不同,怎麽能沒有怨氣呢?這就是《詩經》中為什麽會有《棠棣》、《角弓》二詩的原因。那就是寫兄弟之間互相怨恨的。”由此即可明白,為什麽關系親近的反而要生怨恨。所以說,恩情恰恰是產生怨恨的根源。

這道理不可不弄明白。

【按語】

恩可生怨,看似冷酷,然而卻是有相當的普遍性。假如東郭先生沒有救過狼的命,自認對狼有恩,那麽狼要吃他時就不會有該不該吃的問題。父母受兒子虐待,要比受外人欺負格外傷心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關系親命的人們之間,應格外註意,不要使親人之間的感情受到傷害,因為這種情感一旦受到傷害,治愈它反而更難。再者不要把人際關系搞得過俗,要善于保持適當的距離,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及俗語“好兄弟,勤算帳”都是講這個道理的。再次保持平和的心態,既不要把自已對別人的幫助看作是施恩,期望回報,也不要對別人的允諾期望值太高,正如魯迅先生臨終所言:

“別人應允的事物不可當真。”這樣就可以不致因失望而產生怨恨。總之處理人際關系是一門學問,但歸根結底是要學會寬容。隻有這樣,人們才會有一種和諧溫馨的社會環境。

返回頂部